這篇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報紙上刊載文章。好多年了,貼在這裡應該沒關係吧我想。
我要說,當年報紙畫這篇插圖的是易水翔麟老師,超~爽~的~(沒有一百塊)
想說,這應該算是某種人生成就吧。
我要說,當年報紙畫這篇插圖的是易水翔麟老師,超~爽~的~(沒有一百塊)
想說,這應該算是某種人生成就吧。
---以下為正文---
小說《科學怪人》的原版內頁
瑪麗.雪萊被認為是近代科幻小說之母,她的著作《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又翻譯《弗蘭肯斯坦》)被譽為西方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
瑪麗.雪萊
《科學怪人》是敘述科學家弗蘭肯斯,利用電擊屍體創造生命。多年後科學家遇到了當年復活的屍體--一個力大無窮且外貌醜陋的活死人。這個藉由屍體拼湊的活死人,他找到科學家,希望能替他製造另一個活死人,科學家的拒絕導致活死人的狂性大發,追殺科學家弗蘭肯斯與其身旁的人。
瑪麗.雪萊筆下這名恐怖殘暴的活死人,開啟人們對於科技失控的恐懼感,後世人們甚至把這種恐懼想像稱為「科學怪人情結」(Frankenstein Complex)。
之後許多的科幻小說與電影受到影響。如英國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的《隱形人》,描述科學家利用藥物讓自己隱形,卻引起村民集體恐慌將他圍毆致死。之後有導演翻拍其電影《透明人》,然電影裡隱形的科學家,則是利用自己隱形的優勢殺害正常人,成為令人恐懼的怪物。而另外於1958年的科幻驚悚片《半蠅人》也是敘述科學家因自身實驗使自己身體產生致命變化的悲劇故事。除了身體的質變外,因科技實驗產生心底層面的異變,如1886年英國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著述的經典小說《化身博士》,傑奇(Jekyl)醫生利用藥物使自己產生了另一個邪惡人格海德(Hyde),之後Jekyll and Hyde更是成為心理學「雙重人格」的代稱。
化身博士插畫
科學怪人情結也可以只人類對於人工創造生命(如:機器人、複製人)的恐懼,像是1909年,比爾斯(Ambrose Bierce)的作品《莫桑的主人》,描述機器人殺死自己主人的故事。著名英國小說家福斯特(E.M.Forster)也曾寫過一篇中篇小說《機器休止》,敘述未來的社會由於對機器過分依賴,後來機器發生故障,人類只能死在機器裡。科幻小說家描述了眾多反科技議題,直到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才有所解套,他在《我,機器人》裡雖寫下了人類對於機器人恐懼,然而也在同時訂立了「機器人三守則」,提出了機器人是人類創造的,所以人類亦可設計出不會造成傷害的機器人的思考。而艾西莫夫的《我,機器人》還改編成電影《機械公敵》,電影裡最終化解了人類對於機器的恐懼與厭惡。
除了利用科技製造個體或使自己變異外,科技失控產生的大型災難,更是科幻作品常使用的主題。如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末世男女》敘述大量運用基因改造導致人類滅絕的悲劇故事,而電影《侏儸紀公園》以及《末日列車》也是利用了科技導致大型災難產生。
科幻作品雖打著「科技幻想」的名號,卻常常是持著「反科技」旗幟在講故事。從《科學怪人》開始,人類就透露出對於科技又害又恨的矛盾心態。而科幻其實也是人們透過想像力,試圖理解自己要是擁有那些強大的科技,會有什麼樣的優點與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