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帝國的基石-帝國軍標準戰艦1

Takaru | 2023-08-07 08:34:51 | 巴幣 104 | 人氣 697

745年12月發生的第二次迪亞馬特星域會戰是帝國軍少有的慘敗,在這場戰鬥中帝國軍目擊到了同盟軍的新型標準戰艦。這就意味著,帝國軍的現役戰艦已經不具有性能優勢了。返回奧丁後,相關情報被迅速提交給了皇帝奧拓·海恩茲二世,而皇帝也馬上責令技術開發局研發新一代標準戰艦。
雖然部分標準戰艦也裝備了試驗型護盾,但在總體性能上還是弱於同盟軍的標準戰艦

在帝國歷史上,高級將領乃至皇帝因為自己的審美而插手戰艦設計的事情並不罕見,外型像一把燧發槍的現役標準戰艦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而這次因為大量的高級將領戰死才使得這次的新艦捨棄了所有華而不實的外觀設計,完全以實用性出發。經過了5年的設計建造,首艦於750年下水並很快就通過了驗收,軍方給予了SS75型標準戰艦的代號,作為與同盟軍對標的戰艦,荷電粒子炮和護盾自然是標準配置,得益於出色的設計,本艦不僅性能優越而且艦體預留了充足的升級空間,以至於設計師自豪的宣稱自己設計的戰艦可以使用50年以上,這倒是沒說大話,直到800年,標準戰艦依然是帝國軍艦隊的中堅力量,儘管服役期間經歷了多次升級改進,也只是針對武器和艦內設施,其艦體基本設計從未改變。
為了美觀,甚至連FLT天線都設計成擊鎚形狀
現在的標準戰艦顯得樸實無華
但是卻殺氣騰騰

和它的前輩一樣,標準戰艦是一艘對應艦隊戰、空戰、登陸戰、水面戰的泛用型戰艦,造型依舊是手槍型,艦體大致可以分為武器艙段,多功能模組艙段,指揮艙段和動力艙段。雖然不如同盟軍戰艦那樣徹底的模塊化,在建造中帝國軍也採用了分段建造法,一艘戰艦的工期在8個月左右。至795年,經過最新改進升級的標準戰艦型號為788年型,主砲為6門長身管型25CM中子光束炮,相較同盟軍的20CM主砲在威力和射程方面均佔優勢,但因為散熱和充能時間的原因,連射性並不出色。用俘獲的同盟軍戰艦打靶測試的數據表明,在中距離,2到3輪的砲擊即可讓其失去戰鬥力。護盾系統裝在標準戰艦的正面凸起結構內,滿功率運行的話可以承受埃阿斯級主砲的數次砲擊。
大致上可以分為4個艙段
雙方的射擊都未能過載護盾,這也與帕特洛克洛斯能源消耗過多有關
主砲齊射中的標準戰艦,正面凸起就是護盾發生器

主砲下方的兩個像武器發射口的裝置是改進次數最多的設備,初期型是緊急制退瓦斯噴口,早期型是大型實體砲彈發射器,中期型是熱熔炮發射器,後期型則是大口徑光束炮,而帝國軍出於迷惑敵人的需要,在公開的資料裡還是註明這裡是瓦斯噴口。在艦體兩舷各裝備了22門荷電粒子炮作為近防武器。
正在進行緊急姿態調整的標準戰艦,主砲下方的熱熔炮顯示這是艘中期型戰艦
一艘後期型標準戰艦在進行主砲齊射,這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會這樣做
標準戰艦的舷炮在開火


當護盾失效時,艦體裝甲就成為了抵擋炮火的最後一道屏障,標準戰艦的艦體裝甲是由七至八層的單晶體金屬板和多孔陶瓷組成的積層複合材料製造的,裝甲厚度依艦體位置也有所不同,在艦橋周邊和動力艙段這類重點防禦區域的裝甲厚達5米,即使是兩舷也有半米至1米,大致上可以防禦一輪中遠距離的砲擊。
正在進行緊急維修的標準戰艦,破損處就是第一層多孔陶瓷板。
左舷裝甲擦彈,可惜最終擊中了輔助動力艙導致被擊沉,不然該艦有可能倖存下來的

出於進出大氣層的需要和在實戰中防止受損,雷達和各類天線都佈置在了艦體上下方的棱線結構內,但是也存在效果不如外置的缺點。艦體中部是一個多功能模組艙段,可以根據任務需要裝備不同的模組,比如對應遠距離巡航的物資倉庫模組,魚雷艇機庫模組、對大氣層內目標進行轟炸的大型炸彈投放器模組以及大型導彈發射器模組等,同時艦員生活區也在這裡。
設備內置也讓標準戰艦的外觀十分簡潔
僅用了3艘戰艦就將克萊蓋爾特領十幾萬人的生活物資全部打包運走
為了加快裝運速度,連艦員進出通道都被用來裝運物資
用於攻擊大氣層內堅固工事的重磅炸彈,被羅嚴塔爾拿來攻擊伊謝爾倫要塞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