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遨遊星海的巨鯊-同盟軍標準戰艦5

Takaru | 2023-11-03 21:20:13 | 巴幣 1002 | 人氣 581

狂暴的烈馬-繆富艾謝

H型指揮艦入役後,其貧弱的武裝飽受基層指揮官詬病,當H2型指揮艦服役後,其與標準型戰艦無異的武裝依舊受到擔任前鋒突擊任務的指揮官的指責,他們需要重甲重武裝高航速的指揮艦,後來在戰場上第一次遭遇帝國軍的86型高速戰艦後,這型同時裝備兩種射程的主砲,搭載旗艦級護盾和遠超帝國軍標準戰艦航速的艦艇給同盟軍指揮官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海尼森後就立刻下達命令,以帝國軍高速戰艦作為參考,用H2型指揮艦為模板研發一型專用的強攻型指揮艦。

受限於同盟科技的弱後,研發工作一直沒有進展,最初的設計是直接在艦首左右加上2個巡洋艦的主砲艙段,但這導致戰艦艦首過重,已經到了嚴重影響正常航行的地步,這種情況一直到790年左右,同盟從費沙獲得了一批帝國軍的科技情報,這其中就有應用在伯倫希爾上的重力場製禦和球形砲座技術。於是這批科技很快就運用到了攻擊指揮艦的研發上:先進的重力製禦技術使得作為砲身的中子加速管長度大幅縮短,而球形砲座使得各門主砲之間擁有良好的散熱空間,不容易過熱。這些成功的設計讓2個主砲艙段得以小型化,並以橫置的方式安裝在艦首上部兩側,增加的重量也在可接受範圍內,因其造型很像鎚頭鯊,所以該型戰艦私底下又被設計人員成為鎚頭鯊級。
繆富艾謝艦艏特寫
運用了帝國技術的同盟戰艦,費沙是2國間軍事交流的幕後推手。

火力方面,該型艦最初採用了8門標準戰艦的20CM中子光束炮和12門12CM中子光束炮,同時在艦首下部安裝了大型軌道炮。在火力方面已經遠超帝國軍高速戰艦,但是也遇到了和帝國軍一樣的問題,在一艘戰艦上使用2種口徑的主砲會加重火控系統的負擔,尤其是目標在2種主砲的射程內時更是如此,最後不得已,拆除了2門20CM主砲以騰出空間安裝第二套火控系統才改善了這種情況。因為擔負前鋒突擊和突破敵陣的任務,所以舷炮火力也大大加強,每側各裝備了3門軌道炮和14門荷電粒子炮,導彈發射器也增加到了18座。其兇猛的火力足以在中距離一次齊射就擊沉一艘帝國軍標準戰艦。

繆富艾謝正在進行主砲齊射
繆富艾謝在發射飛彈

防禦方面,最初的設計是全艦加裝甲,但是增加的重量會大大降低航速和機動性,所以此項設計並未通過,取而代之的是增強護盾系統,設計人員本想直接使用埃阿斯級的護盾產生器,但由於武器艙段已經沒有容納大型護盾發生器的空間了,所以設計人員安裝了第二套標準戰艦的護盾發生器,創造出2個重疊的力場護盾,這樣當第一層護盾失效時還有第二層護盾提供保護,甚至2套發射器還能調整了發射頻率以創造出一個強度達到埃阿斯級艦隊旗艦水平的護盾,但是缺陷就是耗能巨大。因此平時只啟動一套護盾發生器以減少能耗。
在進行護盾測試的繆富艾謝

艦橋模組沿用了H2型式樣,但是在甲板上安裝了試驗性的觀瞄陣列和通訊陣列,該陣列是基於佩倫的觀瞄陣列改進而來的,所以對本艦來說這套系統過於龐大了,因此整個指揮艙段向後延伸,並擠佔了輔助反應堆的空間,同時也擠佔了推進劑槽的空間,安裝的純淨水罐要比標準戰艦的小一號,導致了持續作戰能力要弱於標準戰艦。
繆富艾謝的後視圖


原本出於加強防禦的考慮,本艦並未打算搭載斯巴達尼恩,在拆除機庫後可以安裝大型電容和物資倉庫以增加持續作戰能力,但在多方面的考慮下,例如艦載機可以有效提升戰艦的防空能力,同時在突破敵陣後也可以利用艦載機攻擊敵艦造成混亂,為後續艦隊的攻擊提供有利條件,艦載機庫還是得以保留。作為指揮艦,聯絡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擴大穿梭機庫以容納更多的聯絡機,但這也擠佔了艦底多功能艙段。
搭載艦載機利大於弊


動力方面,為了實現高航速和機動性,該型艦換裝了高速戰艦的動力系統。為了配平艦首的重量,在推進器下部也安裝了在艾普米修斯上試驗過的動力增幅系統,這套系統可以使推進工質以更快的速度噴出,但這也加劇了推進劑的消耗,使持續作戰能力進一步降低。

儘管有著各種各樣的不足和缺陷,本艦的設計還是通過了審核,被賦予了795年S型戰艦的編號,並馬上開工建造幾艘原型艦。因為至794年開始,同盟軍艦隊的損失就居高不下,特別是編隊指揮艦,更是損失慘重。在796年1月亞提斯星域會戰結束後不久,第一艘原型艦下水,被命名為繆富艾謝,舷號855N。在經過一系列測試後,其中還有和帝國軍高速戰艦的對比測試,同盟軍得出結論:在火力方面和保護方面繆富艾謝要優於高速戰艦,但是糟糕的火控和無法連續射擊使得本艦無法完全發揮火力優勢,而且持續作戰能力比高速戰艦弱。航速與機動力與高速戰艦持平,雖然用動力增幅系統配平了艦首重量,但還是存在重心前移的問題,導致戰艦操控性很糟糕,在航行時極易發生偏航的現象。居住性方面,雖然不像帝國軍高速戰艦那樣需要用到熱鋪,但還是遠低於戰艦設計規定的標準,甚至還比不上驅逐艦的居住性。最重要的是,增設的各種設備導致本艦的造價過於昂貴,性價比不高,因此在軍費已經開始不足的情況下本艦並未通過量產。

最終,只有3艘S型戰艦被生產出來,測試結束後就停靠在海尼森第八宇宙港中,一直到大遠徵失敗後,首艦繆富艾謝才和特里古拉夫、瑞達等新造艦在內的增援艦隊一起前往伊謝爾倫要塞,加入第13艦隊改編的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繆富艾謝成為了艦隊副司令費雪少將部下馬丁準將的坐艦,在這之後參加了同盟內戰,內戰結束後,馬丁準將為了自己的前途,被新建立的獨立艦隊挖角,調離了伊謝爾倫要塞。接替他的是剛晉升準將的馬力諾。
馬利諾分艦隊的司令部成員

對於操艦高手的馬利諾來說,戰艦操控性差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問題,而且利用重心前移的特點,繆富艾謝還能做出快速迴旋等只有小型艦艇才能做到的機動。在接收本艦後不久,馬利諾就提交了改裝申請報告,其中寫到本艦的任務就是突擊,與其白白浪費能源還不如衝到敵人面前再開火,這樣才能發揮本艦的火力優勢,中遠距離砲擊任務就交給其他艦隊處理。於是繆富艾謝被送入了船塢進行改裝,拆除了艦首的第二套火控,取而代之的是一門25CM中子光束炮,同時也拆除了穿梭機庫,安裝了阿格特拉姆上的大型電容器模組,使繆富艾謝能有儲存主砲和護盾發生器所需的能源。
這次改裝讓繆富艾謝得以揚長避短

改裝完畢後,繆富艾謝就作為馬利諾分艦隊的旗艦,參加了第八次伊謝爾倫要塞攻防戰,第九次伊謝爾倫要塞攻防戰,達希利遊擊戰以及巴米利恩星域會戰。在巴米利恩會戰進入第三天,楊艦隊開始主動進攻,馬利諾分艦隊擔任進攻矛頭,在突破多層防禦陣型後,尤里安識破了萊因哈特的計謀,於是楊艦隊主動後撤。
繆富艾謝的主砲在進行輪射
馬利諾分艦隊作為攻擊的矛頭突破敵陣
成功突破後以零距離射擊攻擊帝國軍艦隊

在退入小行星帶後,馬利諾分艦隊和希瓦率領的工程艦隊牽引大量隕石向帝國軍左翼移動,而萊因哈特此時做出了錯誤判斷,認為這就是楊艦隊主力,於是命令全軍集結向偽裝艦隊前進,等到了砲擊距離後帝國軍才發現上當了,而此時楊艦隊真正的主力已經朝著帝國軍司令部位置全速駛去,帝國軍見狀連忙轉向開始攔截同盟軍,馬利諾也看準時機釋放了隕石給帝國軍造成了不小的混亂,剩餘帝國軍全力向同盟軍開火,看似瓦解了同盟軍的陣形,卻不知已經中了楊威利的連環計,楊威利的真正目的是消滅帝國軍的有生力量,分散開的艦艇組成了月牙陣開始對帝國軍實行半包圍,馬利諾艦隊也迅速追來,完成了對帝國軍的合圍,同時還派出一支戰艦編隊去攻擊帝國軍司令部。
實施快速迴旋機動的繆富艾謝
馬利諾艦隊從後方快速接近帝國軍
最終完成了合圍

正當同盟軍準備向伯倫希爾開火時,繆拉艦隊及時趕到,阻止了同盟軍的攻勢,並擊潰了莫頓中將的第14艦隊,而楊威利立即改變策略,利用繆拉著急救援友軍的心理,故意鬆開一個口子,在包圍網的帝國軍見狀,立刻對此進行一點攻擊,繆拉艦隊也在全速趕來救援,最終趁兩支艦隊匯合時,同盟軍立刻發動攻擊,帝國軍立刻陷入混亂,而同盟軍也再次將帝國軍包圍起來,最終,在排除萬難後,旗艦休伯利安的主砲終於鎖定了伯倫希爾,然而一紙電文徹底擊碎了同盟復興的希望。
離勝利只差1步

最高元首特留尼西特背叛了再前線浴血奮戰的同盟軍將士,向帝國投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巴拉特合約,楊艦隊也落到解體的命運,其成員也被調派到各邊境警備艦隊任職,馬利諾準將也在其中,在經過半年後,皇帝萊因哈特發動大親徵,楊艦隊司令部的成員因此被召回海尼森,帶著比克古和邱吳權託付的5560艘艦艇去尋找楊威利,途中得知楊威利在艾爾·法希爾星系後,於是改變航路,順著同盟同盟邊境前往伊謝爾倫走廊,最終於800年1月22日抵達了伊謝爾倫要塞,成功與楊威利會和。
在航行途中遭遇了各種危險
最後還是平安抵達伊謝爾倫要塞

800年2月9日,萊因哈特抵達海尼森,2月20日頒布了冬薔薇園敕令,宣告了自由行星同盟的滅亡,而不願意接受赦令的同盟軍紛紛前往伊謝爾倫要塞這個民主主義最後的據點。截止4月20日,楊威利麾下共有28840艘各類艦艇,雖然其中近9000艘戰艦需要大修,艦隊也相應的進行了改組,馬利諾準將指揮由2000艘戰艦組成的分艦隊。這支分艦隊在5月3日爆發的迴廊之戰中,作為伏兵埋伏在走廊邊緣的小行星帶中,在帝國軍主力被楊威利的佯攻吸引註意後,馬利諾分艦隊快速衝進帝國軍本陣,意圖攻擊帝國軍司令部,右翼的斯坦梅茲艦隊先是組成長蛇陣阻止馬利諾的進攻,然後利用數量上的優勢對馬利諾進行反擊,僅30分鐘不到,馬利諾艦隊就損失了800艘左右的戰艦,儘管損失慘重,但馬利諾仍然將戰線拉往右邊,為接下來的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不久後,楊威利和梅爾卡茲的主力艦隊就向梅爾卡茲艦隊衝了過來,側翼暴露在主力艦隊砲火下的史坦梅茲艦隊很快就被擊敗。此役多虧了繆富艾謝的雙重護盾系統才使得本艦在帝國軍激烈的砲火下得以倖存。
馬利諾分艦隊躲在小行星帶中悄悄駛向帝國軍本陣
繆富艾謝帶領其他戰艦開始向帝國軍突擊
以最高速突擊的馬利諾分艦隊
馬利諾分艦隊用自己的犧牲換取了接下來的勝利

5月10日,戰役第二階段開始,帝國軍對楊艦隊實施車輪戰戰術,當第一陣繆拉艦隊撤退後,第二陣艾齊納哈艦隊立刻補上,透過猛烈攻擊並企圖孤立和消滅亞典波羅艦隊,就在計劃幾乎成功的時候,馬利諾看準時機,快速移動至艾齊納哈艦隊左側,在近距離對準其中樞部猛烈開火,破壞力之高就像在艦隊中部挖出一個巨大的空洞。迫使艾齊納哈艦隊後退。在擊退米達麥亞部下的第三陣攻擊後,楊艦隊主動發動進攻,使第四陣的畢典菲爾特艦隊陷入混亂,但在畢典菲爾特的指揮下,黑色槍騎兵與楊艦隊展開混戰,並擊沉了希瓦號,費雪中將戰死。5月16日,因為萊因哈特不斷發燒,大本營決定撤離走廊,隨後在18日發出和談要求。
馬利諾分艦隊攻擊艾齊納哈艦隊的側面

在去往和談的路上,楊威利被暗殺,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後,艾爾·法希爾革命預備軍也改組為伊謝爾倫共和軍,馬利諾負責艦隊調度,因此他在此後的戰鬥中都未出現在第一線,繆富艾謝也失去了再次張開獠牙的機會,直到和平的降臨。
1/5000的GK成品
繆富艾謝的側面視圖
繆富艾謝的3DCG


迷你版埃阿斯-格薩爾王

至781年第一艘埃阿斯級艦隊旗艦服役後,只有初代阿咯琉斯號在787年的第四次伊謝爾倫要塞攻略戰中被雷神之鎚擊沉,因此埃阿斯級也被譽為為同盟軍的不沉之艦,然而這種情況在進入795年後發生了改變:795年2月的第三次迪亞馬特星域會戰,第11艦隊旗艦艾普米修斯被擊沉, 796年1月的亞提斯星域會戰,第4艦隊旗艦列奧尼達斯被擊沉,副司令旗艦阿格特拉姆受輕傷,第6艦隊旗艦佩加蒙被擊沉,副司令旗艦第二代阿咯琉斯受重創。短短1年不到,就失去3艘旗艦,1艘需要大修,而同期在建的埃阿斯也只有2艘而已,而且同盟軍高層也注意到亞提斯會戰時,最先遭到攻擊的第4艦隊能存活1/3艦艇,除了帝國軍未打掃戰場外,艦隊還保留統一指揮是一大關鍵。而第6艦隊,遇敵不久後2艘旗艦就先後失去指揮能力,陷入混亂的艦隊被帝國軍毫不費力的消滅,最終只有1000艘左右的艦艇倖存。但一支同盟軍的常備艦隊的指揮艦只有2艘大型艦隊旗艦和數十艘H型戰艦,一旦艦隊旗艦失去指揮能力,那剩下的H型戰艦是無力指揮整個艦隊的,認識到現有作戰體係有缺陷的聯合作戰司令部在796年7月下令設計局以標準戰艦為模板研發一型專用的艦隊預備旗艦。

艾普米修斯被擊沉

列奧尼達斯被擊沉

在最初的設想中,後備旗艦應擁有不少於10000艘戰艦的指揮管制能力,完善的偵察能力和超過標準戰艦的火力和防禦能力,於是設計師計劃將休伯利安級的艦隊指揮管制系統稍作修改,替換掉H型戰艦的指揮模組。但是戰艦還在設計時同盟軍發動的大遠徵失敗了,損失了大量的戰艦的同盟軍指示各造船廠優先建造標準戰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受有限的資源和軍費所困,大型戰艦,例如埃阿斯級艦隊旗艦的建造優先權甚至低於航空母艦。為此聯合作戰司令部更改了預備旗艦設計要求,要求擁有完整的艦隊的指揮能力以彌補因為埃阿斯級的損失造成指揮能力大幅降低的問題。

亞姆立札的慘敗導致了預備旗艦設計的變更

由於標準戰艦的內部空間過於狹小,無法安裝大型艦隊管制系統,如果用簡化版的系統,又不符合設計要求。於是設計局改變思路,既然同盟軍的戰艦都是模組化設計的,那直接把埃阿斯級的指揮艙段接在標準戰艦的艦體上不就可以解決指揮能力不足了嗎,順著這個思路,設計師們像搭積木一樣設計出了該艦,與原設計相比,新設計做出了相當多的改進。

首先是艦首主砲,換裝了埃阿斯級的25CM口徑中子光束炮,在中距離能夠一擊擊沉巡洋艦級別的戰艦,儘管延長了武器艙段的長度,還是無法容納完整的主砲砲管,所以中子加速器做了縮短處理,因此射程遠不如埃阿斯級。
可以看出格薩爾王是基於標準戰艦建造的

指揮艙段是變化最大的區域,以埃阿斯級的指揮艙段為基礎,削減了高度以適應標準戰艦的尺寸,同時移除了兩側的巴薩德沖壓發動機,在原位置安裝了新的護盾發生器和裝甲以增強防禦力,作為旗艦,增加的艦隊司令部會導致艦員人數增多,不過因為使用了埃阿斯級的艙段,居住性較標準戰艦反而有所提高,而且艙段的大型化也使艦體延長了近40米,順帶的機庫容積也比標準戰艦要大一些,使得本艦可以搭載12架斯巴達尼恩,為了增加偵察能力,其中3架為偵察型號。同時受艙段大型化優勢影響的還有純淨水罐,安裝了3個在埃阿斯級上使用的水罐,大幅提升了持續作戰能力。
艦體中部的指揮艙段顯得很不協調

動力方面,標準戰艦的反應器已經無法提供新增設備所需的能源,而且航速和機動性也會大幅下降,所以採用了高速戰艦的動力艙段,輔助反應器也不再採用升降式,直接安裝在甲板上節省艦內空間。綜合下來,反應器的輸出功率比標準戰艦大了10%。在推進器上下各安裝了埃阿斯級專用的大型FLT天線,不過數量由3根變為2根。
格薩爾王的後視圖

797年3月,第一艘原型艦進宙,開始進行各種測試,在測試中,最重要的指揮能力發揮正常,能夠遂行15,000艘戰艦規模的艦隊指揮管制。再主砲測試中技術人員發現雖然25cm主砲的威力巨大,但是能耗也同樣巨大,本艦的反應器功率只能保證1次齊射,然後就是漫長的充能時間,就算是採用輪射也無法保證長時間開火,開火效率之低甚至讓同盟軍高層考慮是不是換回22cm或20cm主砲。最終,原型艦還是在4月1日編入第11艦隊準備參加實戰測試,被命名為格薩爾王號,舷號1102。
編入第11艦隊後,格薩爾王成為了副司令史多克斯的坐艦

很快,格薩爾王迎來了首次實戰測試,諷刺的是,目標竟然是同盟軍戰友。第11艦隊參加了政變,並於4月20日離開海尼森,前往迎擊楊艦隊。雖然第11艦隊全員信心滿滿,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楊威利已經識破了他們的計謀,並在多利亞星域伏擊第11艦隊。會戰開始,阮文紹分艦隊將第11艦隊一分為二,副司令官史多克斯坐鎮格薩爾王指揮前鋒部隊準備迴轉支援本隊,卻被亞典波羅艦隊牽制,進退不得。在消滅了第11艦隊本隊後,楊艦隊集結部隊,向著第11艦隊前鋒位置駛去,而第11艦隊這邊,雖然得知了主力的覆滅,但狂熱的他們依然拒絕投降,戰鬥依舊在進行,隨著格薩爾王被擊沉,第11艦隊最終選擇了自我毀滅。
被亞典波羅牽制的第11艦隊前鋒
面對2倍於己的楊艦隊,第11艦隊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第11艦隊的覆滅也意味著同盟軍只剩下1個完整的常備艦隊了
格薩爾王的側視圖
格薩爾王的3DCG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