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抱著火藥桶烤火-同盟軍拉撒路級艦隊航母

Takaru | 2023-11-17 22:08:34 | 巴幣 204 | 人氣 525

宇宙航母作為進攻性武器,最初也曾登上過宇宙戰爭的歷史舞台,最終因為艦載機的航程過短和武裝已經不能對別的艦艇構成威脅而漸漸沒落了,到同盟軍和帝國軍交戰的年代,宇宙航母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宇宙曆745年,同盟軍宇宙艦隊司令阿修比戰死,接替他的是副司令賈姆納中將,雖然他不是730黑手黨的一員,卻也是一位稀世名將,在他的力排眾議下,同盟軍開始重新研發航母技術,並於750年建造完成了6艘華盛頓級宇宙航母,雖然名為航母,卻只能搭載12架艦載機,這不是因為航母造小了,而是艦載機要兼顧航程和攜帶足以擊沉戰艦的武裝,不得不大型化,最終製造出來的第一代艦載機長達80米,已經可以稱得上一艘小型飛船了,所以同盟軍以後都將艦載機稱為戰鬥艇。此時已經晉升為上將的賈姆納以這6艘航母為核心組建了一個航母打擊艦隊,對伊謝爾倫走廊附近的帝國軍艦隊集結點發動突襲作戰並大獲成功,這讓航母反對者們閉上了嘴,接下來的幾次勝利更是讓他們承認了航母在艦隊戰中的地位,至此同盟軍開始大力發展航母。
阿修比的死讓同盟軍的歷史因此而改變
不知道同盟軍的作戰代號是不是虎!虎!虎

宇宙曆770年,新型戰鬥艇斯巴達尼恩入役,此時同盟軍艦隊裝備的是能夠搭載80架斯巴達尼恩的黃河級輕型航母,但因為船體尺寸和科技的限制,黃河級沒有安裝完善的艦載機指揮管制系統,充其量只是個載機平台,也就無法發揮這80架艦載機的全部戰鬥力。雖然設計局想以休伯利安級為基礎設計一型專用的艦載機指揮母艦,因為性價比不高而被否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780年埃阿斯級設計完成。
同盟軍第一型千米級戰艦


作為最新型的大型艦隊旗艦,也是首次超過千米的戰艦,早在首艦埃阿斯還在建造時,同盟軍就在探討如何增加單艦戰鬥力,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增加艦載機的數量,於是將一艘空船殼級改裝成了技術驗證艦希瓦,經過16個月的測試,雖然證明了理論是正確的,但是圓筒機庫的種種不安全因素和性價比太低的關係,最後同盟軍高層放棄了希瓦型航空戰艦,轉而下達了新型航空母艦的研發工作。
從此只能當工兵艦隊旗艦


最初的設計是以埃阿斯級為基礎,透過大幅削減裝甲和舷炮數量換取機庫空間仍然不能滿足搭載規定的艦載機數量,所以設計師加高了艦體。至於最重要的艦載機指揮管制系統,則以埃阿斯級的艦隊指揮系統為原型設計,借助這套系統,航母不僅可以為數千架艦載機提供索敵,航法等戰場支援並提供作戰指揮,更可以將每架艦載機的即時狀態以雷射通訊的方式發送給飛行員,例如推進器能源不足或是機體受損,系統就會自動告警飛行員歸返母艦補給維修。這項設計最初很被看好,因為埃阿斯級本身的砲擊能力並沒有減弱,如果批量生產的話,不僅可以大幅提升艦載機攻擊能力而且也能增加艦隊的遠程攻擊火力,畢竟初期型埃阿斯級可是搭載了32門25CM主砲。可惜艦載機所需的推進劑,武器,維護資材的重量加上加高的艦體使得新型航母嚴重超重,光推進如此笨重的戰艦就需要反應器全功率運行了,更別提為艦載機指揮管制系統和艦首主砲供能了,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安裝輔助反應堆,但就算這樣航母的航速也慢到不可接受,畢竟同盟軍的戰艦都是以高航速著稱的,所以這個設計最終失敗了。
想法是好的,但是過於單薄的艦身要改裝成航空母艦是非常困難的

透過總結上一個設計,設計師發現失敗原因是太拘泥於埃阿斯的艦體使得設計工作束手束腳,而且其安裝的反應堆功率並不能驅動整艘航母正常工作,所以有必要為航母設計新型的大功率反應堆,在近一年等待後,反應爐終於研製成功,但因為體積過大,只能橫向佈置,於是開始重新設計艦體,首先指揮艙段直接沿用了埃阿斯級的指揮和生活艙段,甲板上的各種感測器依據航母的作戰需要進行了更換,所以與埃阿斯級的不太一樣。因為不提倡航母主動參與進攻,所以並沒有採用原先的32門主砲設計,而是安裝了8門短身管主砲並相應的縮短了主砲艙段,這8門主砲能讓航母在中距離上有自衛能力,艦首獨特的外觀很容易讓人想起寬吻海豚的頭部。
直接採用埃阿斯級的指揮與生活艙段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航母主砲在進行輪射

艦載機在起飛前後載重很有非常大的變化,所以反應器能在較大的範圍內調整推力功率以節約推進劑的消耗,而且沒有艦寬這一限制後,反應器可以設計得更大,自然輸出功率也比埃阿斯級所使用的反應器更大,甚至大大超越了設計需求。既然反應器是橫向佈置,那麼艦體也要相應的改為橫向設計,最終艦寬達到了241米,艦載機機位採用10X10佈置,最初機庫打算採用全封閉式,考慮到這樣就喪失了高效率的快速起降能力,所以最後還是採用標準戰艦的半開放式佈局。雖然有人提出這樣的搭載方式非常不安全,結果還是以向下延伸的生活艙段足以掩護艦載機的起降,而且航母一般都是在艦隊中心活動,這裡受到其他戰艦的重重保護,可以說是最安全的位置為由將這類反對聲壓了下去。
圍繞在休伯利安周圍的航空母艦
斯巴達尼恩在航空母艦的掩護下起飛

在兩舷各安裝了30門舷炮,艦體各處也安裝了12門單聯激光炮和12門雙聯激光炮作為近防火力,在艦體上部甲板上安裝了激光通信導航系統,航母就是依靠此系統引導斯巴達尼恩起降作戰,同時在艦體各位安裝了總計17根各類天線,極大的提高了通訊效率和品質。在反應爐的上方甲板上,安裝了一個散熱器供反應器排出多餘熱量。在艦尾處則是第二艦橋和5門艦尾主砲,是的,因為反應器的輸出功率供大於求,所以可以安裝對於同盟軍來說有些奢侈的冗餘設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艦載機的推進劑是純水,這些純水被放置在相連的幾個巨型水箱內,當艦載機起飛後,水箱的水根據出動的艦載機數量自動配平,保持艦身的重量平衡。
佈置在艦體各處的舷炮以及各種天線
一艘舷炮正在開火的航空母艦

785年,新型航空母艦通過設計審核,因為是艦長達到924公尺的大型戰艦,所以被同盟軍命名為拉撒路級艦隊航母,同年底第一艘航母下水服役,經歷了多次戰鬥後,來自戰場的使用回饋送到了設計局,讚揚了新型航母對艦載機作戰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的同時也指出了不足之處,首先是僅靠艦首主砲作為自衛手段太過單一,其次是安裝的雷達要同時搜索數千甚至上萬架只有幾十米長的艦載機實在是有些勉強,最後是艦載機起飛時,只有中部6排的斯巴達尼恩處於艦體的掩護,其餘4排在起飛時仍會處於敵方的砲火下。針對以上缺陷,設計局很快拿出解決方案,加裝2座大型搜索雷達,加裝4具4聯裝中口徑飛彈發射器用於增強中距離攻擊能力,至於最後一個問題,則是以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了,將雷達和飛彈發射器安裝在艦首兩舷充當掩護。
反正都抱著火藥桶了,再加上一瓶汽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正在進行飛彈齊射的航空母艦,這個飛彈發射箱也是標準外掛裝備,驅逐艦和巡洋艦都可以裝在其硬掛點上

一個同盟軍的常備艦隊擁有約500艘的航母,這些航母直屬於艦隊司令部,所以一般在旗艦周圍活動,當作戰開始後,航母會依據司令部的指示前往各個分艦隊所負責的戰區以加強區域防空能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作為前線移動基地為標準戰艦和巡洋艦的艦載機提供維修補給作業,畢竟同盟軍艦隊中擁有完整整備設備的只有旗艦和航母,連標準戰艦都只有基本的維護設備,更不用說巡洋艦了,因此在帝國軍眼中,拉撒路級航空母艦的威脅程度僅次於旗艦。
跟隨司令部直屬艦隊航行的航空母艦

拉撒路級航空母艦的正面投影並不大,加上中近距離的自衛火力也不弱,加上處於艦隊的核心,因此想要將其擊沉絕非易事,哪怕是王爾古雷或者魚雷艇也要突破重重火網才能接近航母,可一旦接近到至近距離後,航母的阿咯琉斯之踵就暴露出來了,斯巴達尼恩機庫沒有任何防衛火力,因此王爾古雷只需要對著泊位上加滿燃料的斯巴達尼恩來上一發,其引發的連鎖爆炸就足以擊沉整艘航母,雖然攻擊成功率很低,但是單機擊沉航母的莫大榮譽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帝國軍飛行員為之搏命。
一旦被近身,航母也就兇多吉少了
這年頭,不單機擊沉一艘航空母艦你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
連航母都必須火力全開的時候,也意味著離失敗不遠了

至786年起,每年至少有1000艘拉撒路級航母進入同盟軍的作戰序列中,這個情況到大遠徵失敗後隨之改變,國力的衰退使同盟軍已無力大批量建造大型艦隊航母了,從797年到799年的2年間只有不到500艘航母服役,而隨著巴拉特合約的簽訂,同盟被禁止擁有標準戰艦和航母這類進攻性戰艦,大批倖存的航母更是被迫進行銷毀。到799年底萊因哈特宣布大親徵後,同盟軍宇宙艦隊將所能收集到的宇宙航母移交給了楊威利,加上之後投奔到伊謝爾倫要塞的航母,使得艾爾···法希爾革命預備軍艦隊的航母數量達到了數百艘,然而在持續不斷的戰鬥也在損耗著這些本就稀少的航母,不過因為飛行員和艦載機的數量不足,大部分的航母還是停泊在伊謝爾倫要塞直到戰爭結束,日後這些航空母艦也成為了巴拉特自治政府宇宙艦隊的一員。

  
第一次蘭提馬力歐會戰時被擊沉的航母,其搭載的艦載機一架都沒逃走
常勝與不敗的最後一戰,被擊沉的航空母艦

拉撒路級航空母艦在十幾年間的建造過程中也針對其船底易受攻擊的弱點進行了改進,將艦載機泊區改為半封閉式結構。當斯巴達尼恩在航空母艦降落後,泊位甲板關閉,只留1/3的機身在甲板外,同時裝甲密封艙降下,封閉住整個機位,相當於是將斯巴達尼恩裝在了一個個裝甲盒內,只有在出擊和整備時密封艙才會升起,這樣即使被擊中,裝甲盒也能防禦住爆炸的衝擊,而且爆壓也能從破口快速洩壓從而防止航母因為誘爆而被擊沉。這種改良型航空母艦稱為後期型拉撒路級航母,並有不少標準型航空母艦也改裝為後期型,阿梅雷塔特就是其中一艘。
後期型航母艦載機泊位的特寫
在大口徑主砲面前眾生平等
不過對於小口徑武器的防禦能力倒是十分有效,要是換成前期型航母已經沉了
可以和前期型航母的泊位做下對比
 

阿梅雷塔特,舷號133A,788年2月在海尼森第三造船廠軍工,同年3月1日編入第8艦隊,789年8月5日作為第8艦隊防區巡察艦隊的一員在第5邊境星域執行巡邏任務時與帝國軍小型艦隊遭遇並交戰,順便提一下,尤利西斯當時也在這支艦隊內。796年10月13日在亞姆立扎前哨戰中受到重創,隨後撤退至伊謝爾倫要塞進行緊急維修,大遠徵失敗後跟隨第8艦隊殘部返回海尼森母港。11月1日被編入第13艦隊,12月第13艦隊改組為伊謝爾倫要塞駐留艦隊,但阿梅雷塔特並未隨艦隊前往伊謝爾倫要塞,而是留在海尼森第三造船廠接受改裝,797年4月完成改裝後才正式前往伊謝爾倫要塞。5月作為平叛艦隊參加了同盟唯一一場內戰,內戰結束後返回伊謝爾倫要塞,期間艦上大量熟練的飛行員被調往其他艦隊,而作為補充兵加入的全是剛畢業不久的新手飛行員,因此在798年1月作為阿梅雷塔特作為亞典波羅分艦隊的一員,前往帝國走廊入口進行新兵訓練兼巡邏任務,卻不幸和坎普艦隊艾興多夫分艦隊遭遇,因為各個編隊缺乏連攜,導致本應處於安全地帶的航母暴露在敵人的砲火下,剛開戰不久一艘後期型航母就被擊沉。在經過7個小時的戰鬥,艾興多夫終於認識到眼前的同盟軍只是一群烏合之眾,於是發起總攻,而阿梅雷塔特的好運也到此為止了,反應堆散熱器被擊中,在爆炸前只來得及將剩餘的艦載機彈射出去,最後成為漂浮在虛空的片片殘骸。
打滿半場的阿梅雷塔特
飛行員食堂
通道內的氫動力汽車,負責運載飛行員前往機庫
後期型航母的機庫,可以看到每個泊位上方的密封艙
前期型航母的機庫
一定要活下去啊
不朽成為了其反義詞
阿梅雷塔特的艦尾特寫,注意第二艦橋和下方的5門主砲
阿梅雷塔特的1/5000GK
同盟軍航母的側視圖
阿梅雷塔特的側面視圖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