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東寧國駐台辦事處—【東寧經濟】糖閥

芝加哥芭樂栩栩如生 | 2021-10-31 00:37:14 | 巴幣 100 | 人氣 230

東寧糖閥

糖,是財,是窮,是惡,是......甜的。

發跡背景
當今的東寧有所謂的三大財閥,分別為經濟聯合、中實、自強,其營收就超過東寧全國GDP的三分之一,前兩者在二十世紀初便已存在,不過戰前的東寧經濟依然是以農業為主,二十世紀初時壟斷東寧經濟的,是被稱為「糖閥」的五大糖業公司。

糖業早在荷佔時期便已是東寧島上重要的產業,其蔗糖的輸出可遠至波斯、印度等地,東寧糖在中國、朝鮮、日本皆是搶手的優質貨,而當時對外貿易幾乎是由官方壟斷,因此獲得這些龐大利益的便是東寧王室,但實際上走私也相當猖狂,東寧糖在走私市場同樣相當熱門,甚至有不少的冒充、混雜者在,即便是到了封閉的北政時代,糖業出口也依然相當興盛,北黨家族也藉此徵收了暴利的糖稅,以充實滿足自身的財政。十九世紀糖業也依然是重要的角色,甚至成為維新時國家財政的三大支柱之一,為東寧賺取豐富的外匯。

不過在1880年代,東寧糖業出口開始衰退,起因於歐美甜菜的崛起,另一方面呂宋、爪哇的製糖技術、價格皆優於東寧,讓東寧面臨糖業危機,使得官方不得不進行糖業改革,而改革政策就是建立起大型機械製糖工場,但建造大型糖廠需要不少資金,因此使得背景雄厚的五間糖業公司崛起,其分別為仁壽、新仁、東洋、中部、興寧,這五間公司的崛起使原本的大小糖廓逐漸消失,被新式糖場取代。五大公司之所以能夠崛起的另一個最重要原因便在於1868年成立的「大東寧總商會」,這是商界在制憲時為了表達自身意見時而組成,是維護與促進東寧商業的全國性商業團體,後來在1870年代,大東寧總商會開始提倡「保商自主」,是東寧商界希望避免受到東寧經濟遭列強控制與壟斷,而當時海運、鐵路、紡織、糖、條約關稅修訂便是其五大重點,這也多少影響了東寧官方的政策。

糖閥形成
五大公司中,規模最大者為仁壽製糖,其掌握者為丹鳳陳家,該家族在1880年代由二代當主陳效文的經營下,事業版圖迅速的擴張,涉及航運、紡織、製糖、國際貿易、金融等,也藉由雄厚的資本購買大片土地作為種植園,然後鋪設糖業鐵路運輸原料、建造碼頭與倉庫存放物資,購買輪船輸出糖至海外,甚至後來還將部分糖業鐵路改建為旅客鐵路,步入鐵路與公車事業。而為了修理航運船隻,因此設立當時東寧最大的造船廠,可以說是從原料生產到加工,再到出口皆是一條龍包辦,丹鳳陳家因此被稱為「東寧第一財閥」。不過在1907年陳效文去世後,龐大的家族事業就陷入的分裂,以三子陳靜星為首帶著自己人馬與繼承的資產出走,另起爐灶建立新仁製糖,並仿造父親的經營模式以及聯合其他糖業公司與之對抗,兩公司便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明爭暗鬥。

而仁壽製糖的分裂,為其他勢力帶來的機會,東洋、中部、興寧三間糖業公司從中脫穎而出,三者的背後,便代表著三股勢力,分別是北部的茶商與洋行買辦、中部最大地主翁林家、傳統安平商人組成的三產業組合商會。雖然做不到像成為仁壽公司那樣的龐然巨獸,但都擁有著自己的銀行、機器廠、運輸事業等,並投資不少實業,在地方仍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而聯合起來依然可以撼動整個政府。在1900至1930年代東寧政治可以說是由三位一體「黨、軍、商」所組成,雖然為東寧的政局帶來穩定的發展,但也使貧富差距擴大,糖閥剝削問題日益嚴重,甚至導致東寧歷史首次的社會運動,成為東寧左派與農本派崛起的原因之一,土地改革運動也在此時期出現,促成第一次反財閥風潮。

衰落與轉型
在1930年代後因為經濟大蕭條,使得五大糖閥受到重創,而此時民生政協會內部的農本派崛起,並受到首相林苗生的重用,不再放任財閥進行壟斷,對其頒布不少的限制令,但不久後就受到五大糖閥的聯合反撲民生政協會的保守派強力阻饒農本派的改革,逼迫林苗生首相放棄相關政策,最後面對黨內勢力的脅迫林苗生也只好退讓,終止大部分的改革政策,只留下虛有其名的大綱,第一次反財閥風潮到此結束。不過戰後大部分農本派出走,與左派組成「社會民主聯合會」,並成功取得政權,再次開始進行土地改革、限制財閥等政策,而此時五大糖閥在戰火中再次受到重創,只好被迫配合這些政策,部分產業被政府國有化,進一步削弱了糖閥勢力,反財閥風潮在戰後立刻再起

然而不到5年,因為社會民主聯合會無法順利地振興東寧走出戰爭陰霾,使當時東寧社會有不小混亂,加上中國赤化產生的紅色恐慌,讓這個左翼政黨很快失去議院多數,被民生政協會重組成的人民黨取代,而右派政府的重新執政代表第二波反財閥風潮的結束,為糖閥帶來喘息與復甦,只是在戰後,東寧經濟開始正式的積極往工業發展,糖業的重要性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食品加工、水泥、石化、紡織、造船等,這也導致五大糖閥改變經營策略,家大業大的仁壽糖業直接無痛轉型,重心放在石化重工業上,甚至與新仁公司和解,兩家合併,形成現今三大財閥之一的「經濟聯合」集團。而同樣與仁壽一樣走向轉型道路的中部製糖,在戰前也本來就進行多方投資,例如紡織、造紙、水泥、肥料等產業,戰後便憑藉著龐大的資本逐漸擴大這些事業,「中糖」變成了「中實」,搭上經濟快速起飛的便車,成為現今的三大財閥之一

不過東洋與興寧這兩間糖閥發展就沒那麼順利了,因為內部股東繁多,大部分多為當地仕紳與地主,這些族群在戰後便開始獨自投入工商業,若進行轉型也就意味著與自己股東對抗,因此這兩間糖閥即使有著不少投資事業,但也只能逐漸的一步步衰退,直到1970年代,政府為保障大量農民不會因為糖業衰退而失去生計,提出了「糖業國有化」的政策,便將勢不如以往的東洋與興寧收購,合併為「東寧糖業」,使糖閥一詞走入歷史,不過政府也只有收購公司本部,旗下的子公司大部分則獨立出來,並由其兩集團的股東自行處理。而其中東洋公司旗下的自強機械所被股東李文福收購,其為「自強電子機械」的前身,日後逐漸茁壯成現今三大財閥之一的「自強」集團。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