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東寧國駐台辦事處—【東寧現代史】戰後的混亂

芝加哥芭樂栩栩如生 | 2020-10-25 20:11:01 | 巴幣 2 | 人氣 279

東寧二戰後的混亂

一、九五反日暴動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象徵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東寧也向同盟國投降,同時光宗也下令軍隊將被日軍佔據的軍事基地與寧北地區收回,並要求所有在寧日軍繳械,雖然發生零星衝突,但在與駐寧日軍司令官安藤利吉談判後,全體日軍於8月17日繳械,結束日本近一年的佔領,不過這些日軍繳械後被安置地點依然是原本各處的軍事基地。

而在戰終後鐘嘉波少校所領導的抗日義兵團宣布解散,並且主動繳械,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成員都是聽令的,因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抗日義兵團規模迅速的膨脹,其中成員混入了極右派、共產主義者,並藉機發展吸收成員。因此在抗日義兵團解散後,極右派組成了「愛國隊」,共產主義者秘密組織「農工聯合陣線」,成為東寧共產黨的附屬武裝組織。

8月28日,盟軍派遣軍事人員抵達東都,開始短暫的佔領,9月4日舉辦投降典禮東寧代表簽署投降文書。然而在隔日9月5日深夜爆發了「九五事變」,極右派的「愛國隊」與其在軍中的支持者在北部各地發起針對日人的屠殺行動,由於部分軍警單位不受控,讓這場混亂持續到6日中午,最後是震怒的光宗指責其為叛亂以及盟軍的介入才平息,然而這兩天之內就造成約2萬人的死傷,死傷者大多為日人,其中還包括了司令官安藤利吉。當時親眼目睹事後情況的外國記者是這麼說道的:「在東寧中部的一個軍事基地內的操場上排滿了日本人的屍體,這些是被整理過的,因為他們被憤怒的東寧人一個個處死後就棄置成堆,初步估計這個基地內約有200位日本人在一個晚上內遇害,而且這情況似乎還不是最糟的,因為這裡兩個小時後暴行就被阻止了,有其他的地方日本人遭到屠殺殆盡。」

事後管理日本戰俘一事全由盟軍負責,東寧官方進行大搜捕,愛國隊、已解散的前鐵桿會成員及極右派相關人士皆遭到逮捕,共有618人,不少人還是軍警人士,後來有22人被判處死刑,當中包含愛國隊領袖劉文民,雖然前鐵桿會會長蔣博仁歷經調查後被判無罪,但需多其他有參與的前鐵桿會成員被捕入獄,使得戰後的東寧極右派就此落沒。另一方面左翼的「農工聯合陣線」則主動將部分武器上繳,活動轉入低調,但依然藏有大量武器,潛藏以躲避追查,並策劃叛亂。

二、和平條約
1945年12月30日,東寧與美國簽署了寧美和平條約,東寧賠償100萬美元給美國,盟軍部隊也結束佔領,僅負責進行日軍的遣返作業。雖然東寧與泰國一樣主張對盟軍的宣戰是無效的,而中英兩國也表達同意,但是美國陸軍元帥麥克阿瑟認為東寧在戰爭初期的臨陣倒戈造成美國嚴重的損失,主張嚴苛的賠償,索性當時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與美方居中斡旋,讓和約賠款減少不少,後來隔年菲律賓獨立,其中一半的賠款則轉移給了菲律賓。在和約簽署完畢後,東寧光宗宣佈退位,表示自己已經年邁,認為應該將戰後振興的責任交給年輕的兒子,同時也是對戰時的無能為力負責,隔日長子鄭本熙即位,年號安長,是為武宗。

另外,戰後的蘇聯雖然並未要求東寧任何賠償,但卻要求東寧承認共產黨為合法政黨,這讓寧共有了以合法掩護非法的機會,秘密發展策劃叛亂武裝。

三、二七暴動
1946年4月東寧進行了戰後的首次選舉,結果是由社會民主聯合會拿到大議院的多數,並且由黨魁羅應呈擔任首相一職,這是東寧自施行憲政內閣制後首次左翼政黨執政,並結束民生政會長年的執政,而這必須歸功於兩個人,分別為洪煋與鐘嘉波。

洪煋本為民生政會的農本派領袖,在林苗生內閣期間擔任過農部與戶部尚書,因其親民與支持改善基層的生活而受到大眾歡迎,但也因此與黨內主流派系還有資本家對立,戰後決定出走,加入社會民主聯合會,成為社民聯的重要支柱;鐘嘉波則是作為戰爭後期的抗日領袖,成為受到全國歡迎的民族英雄,而他的思想偏左,因此表態支持社民聯。就這樣,社民聯在這兩人的支持與影響力下,成功取得政權執政。

1947年1月,國家英雄鐘嘉波因車禍突然去世,國家決定為他舉行國葬,於2月27日舉行喪禮,全國的政要及王室皆前往太平州首府千華市參與,然而此時共產黨與農工聯合陣線發起叛亂,在喪禮開始前發起攻擊,場面一時混亂,在座車上的武宗也遭到攻擊,身中了兩槍,幸好在護衛們的保護與急救下脫離險境。然而會場就沒那麼幸運,共有102人被炸彈炸死,其中包含許多政商重要,如長治州長陳澤民、數位民意代表皆遇害,此外共產黨佔領了千華市電台,昭告全國的無產階級一同起義,成立東寧民主共和國。諸羅、鎮海、丹鳳、丰線等城市也有共產黨起事,逃過一劫的武宗親自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這場叛亂持續了一個月,城市的暴動雖然很快被平息,但共產黨其餘的殘部逃入山區,直到4月,天興與永安山區的叛軍投降。

在這場動亂中總共有3千人死亡,2萬多人受傷,其中平民佔了超過一半,共產黨與軍警單位皆有千人以上的死傷。共產黨常委謝學紅在叛變失敗後企圖逃往海外,但於途中被軍方部隊攔截槍殺,而另外兩位常委鄭敏捷、林目順則被捕入獄,後判死刑,農工聯合陣線領導蔡陳恩地在千華市區戰鬥中戰死。事後情報單位與內閣被被追究責任,群眾與右派要求首相下台,但武宗拒絕了首相羅應呈的辭呈,認為現在振興的道路艱難,但更不因此而放棄,現在重新選舉可能只會更加混亂,公開演說表示戰爭帶來的陰影仍未散去,從王室、政府到民眾都應該同心協力度過難關,需要團結而非分裂,而後民心開始逐漸穩定。

四、東寧王位繼承危機
1940年代對王室來說可是災難不斷,原本武宗僅有兩名女兒,因此王儲為其大弟安康大公,但他在戰時支持日本甚至擔任攝政並有覬覦王位之意圖而在戰後被廢,失去繼承權,改由二弟安定大公成為王儲,但在1946年2月發生了大龍峒空難,其一家六口命喪共產黨的炸彈中,頓時東寧失去了第一、二、三順位的繼承人。而依照當時的宗室法,成為王儲的人選被追溯到光宗的弟弟德濟大公與德興大公,但德濟大公後裔也處於無嗣,德興大公後裔最大的則只有3歲,朝廷內部不知該如何是好,然而武宗過勞以及感染霍亂,導致槍傷與健康惡化,至1948年新年後就一直在病床上,使得情況變得更壞,武宗自認時日不多,向宮中表示自己決定的繼承人為即將成年的獨女—公主鄭承聖。

然而武宗的決定讓朝廷陷入困難,因為除非修法,女性在東寧的宗室法是沒有王位繼承權的,且必定會因性別而遭受多方質疑,不過武宗認為自己的女兒雖然年輕,但具有穩重、堅強的資質,且外國也不是沒有女性君主,必定足以擔當其重任。最後以太上王為首,出面與數十位各界重要召開會議,多數同意依武宗意志確立公主為王儲,並迅速在國會通過修改宗室法,讓女性也可以繼承為君主。

1948年7月11日,武宗駕崩,年僅20歲的公主鄭承聖即位登基,年號芳復,成為東寧史上第一位女君主。1950年芳復女王以入贅的方式與軍官周惠如結婚,1952年生下長子,也就是現在在位的國王鄭運銘,東寧的王位繼承危機才算是結束。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