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明鄭與「大肚王」的衝突

芝加哥芭樂栩栩如生 | 2023-04-22 13:44:14 | 巴幣 2132 | 人氣 622


明鄭與「大肚王」的衝突

阿德狗讓為大肚王國的一位將領或戰士,亦有學者認為這並非人名,而是大肚番的別名,但不論如何,一般來說阿德狗讓都是代表著與明鄭對抗的大肚方。

只是大肚王國自1648年以後,在臣服荷蘭人、阿拉米甘仔轄去世後,轄下部落就大多脫離大肚王治下,就連大肚溪南岸的阿束社也都脫離,剩餘三、四社處於新王的統治下。

這樣幾乎解體的大肚王國,能夠在1661年抵抗明鄭軍隊嗎?

根據幾個文獻的相關紀錄,臺灣外記:「七月明張志黃明縱營中楊高凌削土番,大肚番阿德狗讓殺高反,成功令楊祖征之,祖與讓戰中標鎗死,其鋒基熾,欲出援荷蘭,功復令黃安陳瑞二鎮往征,安設伏誘戰,遂斬阿德狗讓,撫綏餘黨,班師。」;海上見聞錄:「張志黃招等激變大肚社土番。楊祖與戰。中樑鎗死。土番圍張志營。黃安、陳瑞等攻破之。」;從征實錄:「援勦後鎮、後衝鎮官兵激變大肚土番叛,衝殺左先鋒鎮營,楊祖與戰,被傷敗回,至省病,死之。圍援剿後鎮張志營,右虎衛、英兵鎮、智武鎮□□,差兵都事李胤監制各□,不准攪擾土社,調後衝鎮等移札南社」

都直指大肚番與屯墾的援勦後鎮、後衝鎮發生衝突,且大肚番將從竹塹前來征討的左先鋒的偽娘部將楊祖殺死,並包圍張志的援剿後鎮,最後明鄭再派右虎衛鎮黃安、英兵鎮陳瑞增援,終將大肚番擊敗,但是事後並沒有佔領當地,而是將原本的屯墾的援剿後鎮、後衝鎮撤至南社(雲林麥寮)與二林。

然而這些征討大肚番的部隊,約有六個鎮,調動至少三千人以上才擊敗大肚番,但是當時平埔族部落平均一社才100~300人,已經衰落的大肚王國統治的人口最多應該也才不過1000~2000人,要將約千人的左先鋒鎮殲滅似乎不太可能,有可能是中部平埔族各社一同反抗,最後才被明鄭援軍擊敗,而這也並非推測,在巴達維亞城日記的報告中,就有記錄說從鹿港、大肚到中港社(竹南頭份)一帶的原住民皆與明鄭軍隊有所衝突,熱蘭遮城日記亦有提到約500人的明鄭軍隊與二林、虎尾壠(南社)的原住民發生衝突,但中方史料並未提及。

雖然至少可以確定明鄭控制二林社以南的地區,不過此段所指的二林與南社可能不單指「二林社」與「南社」,因為荷蘭人在1651年進行了政務區與教區的劃分,在中部就劃分了二林、南社,而二林與南社就是這兩區的統治中心,東印度公司的政務員與牧師皆駐於此。而雖然政務區與教區這兩種的分區相似,但所管轄的村社並不一定相同,如二林政務區管轄二林、大突、馬芝遴、阿束、半線、大武郡、貓羅、南投、北投、Sakar Sakaley、Touso Bato等社,不只涵蓋大半的彰化平原,還有八卦山以東的南投地區,而二林教區則管轄二林、大突、馬芝遴、阿束、半線等五社。不過不管是哪個二林區,在從征實錄中提到二林,甚至有可能代表著明鄭其實至少已經控制彰化平原。

整體上來說,1661年明鄭軍隊雖然一度擊敗中部平埔族,但因為這時的明鄭大軍仍然在包圍熱蘭遮城,無暇中部地區,且兵糧也是一大問題,如從征實錄所記:「二十二日,遣戶都事楊英押米船前往二林南社,接給兵粮,並同李胤察訪兵心何如,回報時,粮米不接,官兵日只二餐,多有病沒,兵心嗷嗷。」,也因此在「擊殺」阿德狗讓之後,鄭軍才會撤至彰化雲林一帶,避免繼續與中部平埔族發生衝突,甚至後來援剿後鎮、後衝鎮又有紀錄遷到嘉義一帶屯墾了,或許這又凸顯了從嘉義到彰化一帶出現了模糊的政治權力空間。

而在之後鄭經時期的1665年雖然又有「北路土番阿狗讓反。鄭經遣勇衛黃安平復。」的紀錄(台灣外記),但清荷聯軍於中國沿海大敗鄭軍的荷蘭在重返雞籠後,得到一些中方文獻未有紀錄的情報,例如「掌控30社的大肚王希望與公司聯手對抗鄭氏」,呃......大肚王這不是活的好好的嗎?

而且在1666年鄭軍進攻雞籠失敗之後,遠在社寮島的荷蘭人又從馬賽族間接得到一些情報,例如大肚王派了100人到桃園的南崁社,要求南崁社不得援助鄭軍且必須殺光,不然就換南崁社去死;又或著苗栗的中港社與鄭軍發生衝突,情報流傳鄭軍死傷從500人有180死到2000人有1000死都有,衝突原因則有鄭軍買米變搶米、鄭軍摧毀部落農田兩種,而大肚番他們宣稱對抗鄭軍是以打帶跑的方式,因為弓箭打不穿鄭軍的盔甲,所以等到鄭軍追累的時候脫盔甲時在發箭,當然這些沒有證據可以證明。

此時可以說「大肚王」在1661~1670年間「起死回生」,王國從原本近乎解體,到成為中部平埔族的抗鄭共主,重返榮耀,反觀此時剛繼位不久的鄭經正面臨危機...金廈大敗丟光對岸領地,剩下澎湖跟台灣南部一帶...滿清頒布遷界令、荷蘭人重新登陸台灣,底下官將也不少叛逃...還面臨嚴重的缺糧問題...不過最後鄭經算是撐過去了。

1665~1666年的台灣中北部情勢

雖然1661年之後,中方有與台灣中部相關的文獻記錄相當稀少,除了上述提到的黃安於1665年「再次」征討大肚番阿德狗讓之外,還有半線安撫司的設立,以及1670年潮文王鄭經率領大軍征討中部平埔族部落的時候了。

總而言之至少可以確定的是中部平埔族分別在1661年、1665年與明鄭發生有明確記錄的衝突,並且應該都是由將領黃安進行征討,只是最後結果似乎都不甚理想,沒有真正擊敗「大肚王」,不過1665年的黃安北征的軍事行動也有可能是以佔領淡水作為目標,後來黃安在同年因病去世也有可能是因為鬼島未開發的環境使然(只是缺乏史料記載僅為推測)。而根據《台灣最早漢莊「白沙」之研究》一文,「白沙」應是鄭氏為紀念鄭鴻逵而廣泛出現的菜市場地名,並指出明鄭的半線安撫司可能設在花壇鄉白沙坑,此地位於北彰化的八卦山腳下,因此在1670年前,當時的明鄭應該至少已經控制了整個彰化平原各社,於附近屯墾與監控,並可能以大肚溪與敵對部落對峙著。

而在1670年此次鄭經親征,被征討的部落算是有較為清楚的記錄,至少包含了大肚、沙轆、水裡、斗尾龍岸,這些部落都在大肚溪以北的台中地區,不過這場戰爭的戰鬥經過似乎沒有詳盡描述,可能是因為鄭經率領的明鄭主力終於正式的直接輾壓台中各部落,大肚、水裡社民被擊潰後逃散原居地,沙轆社遭劉國軒屠殺,雖然並未提及「阿德狗讓」以及大甲溪以北的部落,但大肚王國或許就是在1670年滅亡的。另外被擊敗的斗尾龍岸番房舍被毀,逃入山中,可能一直要到1699年的吞霄社事變後,才會成為後世熟悉的「岸裡大社」。

至此之後明鄭勢力算是穩定控制台中海線與屯區,但兵屯區直到降清最終只擴散到大肚溪北岸沿岸一帶,而這其實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平埔族反鄭,在澎湖海戰發生前夕,道卡斯族的竹塹社、後壟社群因為不堪繇役負荷而發生起義,最後鄭軍似乎是以剿撫並用的方式才平息遁入山中的平埔族,但根據不同紀錄,可能直到滿清入台後才回到原居地。



參考資料
《環境、空間與區域: 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 「大肚王」統治的消長》康培德
《二林地區: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對彰化平原與濁水溪沖積扇北半部人群的地域區劃》康培德
《北臺雙東(東寧國與東印度公司)對峙下的台灣原住民》康培德
《荷據時代華武壠社消失的原因--以遷徒為中心》陳欽育
《台灣最早漢莊「白沙」之研究》蔣敏全
《台灣原住民教育史研究〈1624-1895〉》張耀宗
中研院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https://thcts.ascc.net


(本文雖然是去年寫的,但經過幾次的修改與補充後,這次算是正式統整成一篇)

創作回應

皮克西斯.日進
推 台灣史被遺忘的一頁
之前在架空歷史板連載的大肚王國if系列文超推
2023-04-22 15:04:51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