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心得】朱宥勳談「中國用語入侵」危機的語用脈絡心得

牧梓慕紫 | 2023-05-08 01:54:09 | 巴幣 10 | 人氣 462



  雖然本影片是在梳理擁護和朱宥勳自己,相近意識形態的人們所做出的行動質疑與反駁,光是這兩組詞就有些不懷好意的意味。但朱宥勳仍能透過語言脈絡與文化的融合,並加以提點在這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的點和底線,在不全然否定這種「取消」語用的論述下,和想質問的對象站在同一處,加以說服和尊重,實在的讓人感受到文字中揉合強勢和溫柔的力量
  我個人是相當認同語感的重要性,這或許跟愛或任何感受一樣,被大多數人認為是「天賦」,也就是說有所謂的「天才」存在的領域,誤以為自己怎麼讀都感受不到某個「正確」想法,所以常人不必透過特別訓練。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教我們絕對正確的注釋,以及一定得應用上的成語,作為正確與感受的理解標準。那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中國用語表格」這種詭異的東西出現的原因了,因為我們總是得不對提點對照,深怕自己用錯一個字,卻沒將這份慎重與細心放在「想表達的感受」,這種真正重要的地方。總以為語言有個「極小」意義,只要我們能夠穿透他,就能明白所有文句意義,甚至受之影響思想。這也讓人誤會只要使用中國的語用,就會受到他們的統戰思想侵略。或許使用簡單的否證就能明白,就因為我們肯定能找到土生土長在中國語用的學習環境長大,但並不贊成統戰思想的中國人。
  朱宥勳在影片中就算沒有明講也表明得很清楚,他並不是在嘗試說教某種絕對的文字使用。因為在文意脈絡的理解下,任何語言與文字,都是在「語用」中被我們通達和理解。或許這種說法會產生「誤讀」的反駁,但那並不是問題。不如說,這種誤讀就是我們所需要語言和文字的理由,我們不斷溝通交換理解,補足某個討論中心,在相互理解的過程中增添自己的「材料庫」,並在理解之後能夠判斷抉擇是否該揚棄與留下,甚至這還不限制於文字使用,而是任何觀念與思想。就像留言中某些網友表示,自己是曾經的文字警察,現在被朱宥勳影片提點加以思考,或是被說服那樣。所以重要的應該是反過來,透過思想來抉擇自己的語用,透過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實踐與自己的抉擇而生的堅持,才是防堵那種厭惡被強大權勢壓過,擔心隨波逐流的解決之道。與其忙碌的指責他人的語用,建立起自己的風格才是重要,因為那才是我們心靈的外觀。
  在這種文字實踐下,確實有許多玩味和意義回饋,像是我最愛的雙關笑話,認識更多語言,能夠使用的連結語玩笑就更多了,這和不就是影片中所提到的優點,為自己使用語言的實踐,增添許多風采和樂趣。
──
  討論中有看到從語言影響中延伸出我個人有興趣的問題,「翻譯」。在我們個人的語感意識建立起來後,就會文字敏感起來,也自然能從文字上感受到不相符的疙瘩,這也就到了抉擇的時刻。而在翻譯的用詞好壞判斷上,通常也有偷渡「中國意識形態」的批判,或是常見會使人誤會的指責,而這也可能與上述為了交流溝通說法有些難解之處,特別適合稍微展開談談。
  在我的生活中,最常觸及的是影視媒體,最能切上翻譯用字主題的大概是較受到批評的影視串流平台Netflix。在Netflix上我較常觀看日文內容,我自己是有略懂日文,所以時常認為翻譯詭異。聽說是因為大多數的日語中文翻譯,是先從日文翻譯成英文,再將英文翻譯成中文。雖然我並沒有找到官方的證實,不過對於能做的實證我是蠻信任這種說法,只要對比過Netflix的英日翻譯就能明白。這種內容的疙瘩甚至能稱上錯誤,多數出現在文意和劇情不相符情況,翻譯的文字根本湊合不上角色的情緒或故事的發展。不過,在對應時卻能發現,在日文翻譯英文中的文意中完全正確,當然英文翻譯成中文時,也沒有發生超譯或是縮減意思的失誤。但翻譯過後就是對不上當下的情境,也就是語言在被「人」使用時的語感,使原本的日文台詞失去了當中的色彩,少了一些隱晦與可猜測的空間。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照表對應的結果,你能在文意的翻譯中完全正確,卻失去了語用的情感,我想這也是這目標客群是「世界」的Netflix平台翻譯常常被撻伐的主要原因。所以,在這更能看見語用情境與文化才是讓我們能夠意會的最主要原因,而關鍵就在於材料庫中文字的數量與選擇。這另外也顯示翻譯文意問題並非陷入,因為他是一種「感受」,並不是沒有好壞區分,所以怎麼說都可以的情況。因為,當我們說一個翻譯很糟糕,並不是在說他的翻譯「錯誤」,而是他選用了對應於語用上,相較難以理解或是有所犧牲的文字。

  我的立場和語感密不可分,我相當認同影片中留言分享的其中一句:「對語言的敏感就是對人生的敏感。」只要我們開始注意選用文字的微小區分,也就會開始認真對待生活中細微的行動情愫,不會輕易忽略在我們身邊的重要情感,也更能在適時的給予關心和幫助。不過當然,說了這些淺見並不是在表明我自己語感過人,或是能夠以華麗詞藻作文。更明顯的,我不是如朱宥勳這樣的文學專家。我只是一個喜歡文字,有自己喜好與堅持,並想一同守護這份價值的讀者而已。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小林
臺灣也不是第一次面對這種文化入侵,從歐美、日本、香港、韓國世界各地的強勢文化幾乎有機會都曾入侵過臺灣,外來用語也曾造成過一波波流行,今日中國用語入侵,的確不能算是什麼新鮮事情。真正的問題在於,經過那麼多次文化入侵,臺灣人依然搞不清楚文化入侵、語言入侵代表什麼,本土的文化意識又該如何應對。朱先生自己其實知道問題所在和嚴重性,但是這次卻一反常態粉飾起太平。朱先生曾質疑為什麼一票鄉土文學作家例如黃春明、七等生、陳映真的文筆比不上白先勇,他最後的結論是,因為臺灣受到國語這種外來語言的入侵,使得本土作家被迫使用不熟悉的語文創作,當然沒辦法跟本來就熟悉國語的白先勇相比。姑且不論這個論點對錯,想想看,當美國文化挾帶其資本優勢以大眾娛樂入侵世界各地,人們開始講英語,接受民主思想後,這些人的英語可能超過美國人嗎?他們對民主的理解和體驗能超過美國人嗎?我想是很難,就算有人可以辦到,也畢竟是少數,如果還要反客為主,更是難上加難,這就是文化入侵無形但絕對的優勢,人們進入外來文化的領域後,就已經輸在起跑點上了,而很多人還覺得這只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現象。個人不知道朱先生為何將自己曾經的信念拋諸腦後,熱情擁抱來自中國的文化入侵,或許過去他只是借題發揮攻擊外來政權及相關人士,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借鑑,來釐清文化入侵到底是怎麼回事。
2023-05-09 15:59:54
小林
現在知道問題在哪裡了,那朱先生提出來的方法到底有沒有用?這可以從臺灣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講起:為什麼臺灣是華語創作有且僅有最自由開放的地區,為什麼年輕一輩沒有出現新的重要創作或創作者(其實這個問題很大很沉重也不只是臺灣是全世界都如此)?個人以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語言缺乏精緻度。臺灣現在上得了台面的作家作品,幾乎都是出自解嚴之前的封閉年代,自從臺灣變得越來越開放,和國際接軌之後,反而只剩下暢銷作家,個人以為正是臺灣不斷接受外來用語,好不容易跟一波外來用語培養出一些語感,下一波又來了,大家只追求新的用語,之前那波很快就被放棄。語感語境藝術化的語言與表現,都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像是臺灣這樣一波換過一波,根本無法累積,所以我們的語言藝術表現一直都非常粗糙,偶有星光璀璨,也是稍縱即逝(比方臺灣也有侯孝賢、李安這樣世界級的導演,但是臺灣影壇卻沒留下任何他們的理念或傳承,而歐美的影壇,任舉一部經典比方2001太空漫遊就可以拉出從亞瑟·克拉克、庫柏力克到諾蘭,從他們又可以往後拉出更多傳承和影響),由此可見朱先生所說培養語感只是粉飾太平的話術,根本毫無意義。
2023-05-09 16:00:04
小林
如果是真正關心文化入侵的朋友,這種入侵雖然不太可能消失,弱勢文化的確也不易抵擋強勢文化,不過個人以為態度和立場還是很重要的,請不要相信這些粉飾太平的言論,也不要認為堅持沒有效果,不是每個文化都默默接受文化入侵,像是法國近年就掀起一波反英美文化價值觀的運動,甚至成立了政府部門來應對來自英美「文化極權主義」的「滲透」。雖然很多來自英美的文化,最後還是進入法國人的生活之中,但是這不代表因為事情總會發生就該放棄抵抗或預設無條件接受。對於外來文化入侵保持警覺心,真正的意義是:讓原有文化有足夠時間去應對吸收融合外來文化,不至於在外來衝擊中分崩離析(這正是臺灣文化在一次次的文化入侵中的慘狀),今日的法國文化,並未因為文化交流而失去自身的價值觀和主體性,依然保有不同於英美的獨特鮮明且充滿魅力的風貌,愛在三部曲就告訴我們,只要男女主角顏值夠高兩個小時也會如同20分鐘(誤),只要男女主角的台詞足夠觸動人心就算沒有好萊塢的反轉和笑話兩個小時也會如同20分鐘。長期被外來文化入侵的臺灣,也該這麼多次的經驗中,真正建立起面對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和警覺,重新找回本身的價值觀和主體性。
2023-05-09 16:00:16
牧梓慕紫
先是抱歉,現在才看到回覆,感謝你認真回覆的討論。
我倒是不知道朱宥勳在鄉土文學上曾有過這種論斷,如果基於他個人喜好,我們能不論對錯與否,因為正好,我想這種結論和朱宥勳在本影片想表達的意識並無二致,同時是在提點我們個人的堅持與判斷。就如他在影片最後說明的那樣,他自己也有堅持不用的「中國用語」,也像他認為其他文學家文筆比不上白先勇的要點同樣,在於這個文化內的選用,在他認為白先勇文學性的出色之處
,我想就如我文中所說,那是選擇了相當契合我們語用文化中的美感而造成的效果。在文化入侵得嚴重性上,他也有所提示,就如你所說,正當我們被權力以上的力量壓迫,陷入文化入侵的狀態,我認為,那正是我們要反抗的時刻。所以,雖然我不了解朱宥勳(這倒是我第一次接觸的影片才去稍微了解他),但我也並不認為影片中有任何擁抱「中國用語」的意涵,而只是試圖化解某種對表的獵殺行為,最主要還是在於提點原先無意識的人們,了解到自己為何而拒絕,或為何而堅持罷了。就此表面,我想他並不是找出一個解決方法來「粉飾太平」,而是給出一個理想性的指標,因為我們確實得先透過學習你所論述的文化歷史脈絡,來釐清自身的語用環境,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語感訓練,如果毫無根基又或是說毫無選用的材料,那確實只會如你所說,只將文化融合當作自然現象毫無警覺,被侵略被同化,使自身價值消散。而且科學時代不斷求新求變的心態,在文學上又使人陷入矛盾的困境。正因如此我才有些心得,我認為朱宥勳指出這種自然現象同時卻也,提醒我們應當保有的警覺心。我想這和你的結論蠻相近的,因此我也相當明白你的關懷以及相當同意你論述的想法。
  只不過我想我們在朱宥勳影片中的說明上,可能在一些小點做出不同的詮釋,這也許是因為你已經想得比我還更深刻了。我預想我倆的癥結點在於對於朱宥勳提出的語感教育有不同層級的理解,你也許是認為那是針對語言表達上的學習歷程(他的舉例確實有種這樣的意味,而這也相較困難實行),而我只是認為那是一個了解自身語言歷史脈絡而建立出的語用感覺,再來才有意識,才有選擇和堅持,才有反抗。最後,期望我們都能守護並發展出自己的價值。(若當中有所誤會我先向你道歉,我也想了解你實際上認為的「語感教育」理解)
2023-05-10 23:11:10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