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專文】不生孩子,是我對世界最大的善意(下):生育的抉擇與意義

十六夜郎 | 2023-07-24 19:55:51 | 巴幣 3574 | 人氣 2214


  我們生來是獨立存在的個體,無論與旁人多麼親暱,都無法消融於他人之中。我們必須要先接受這樣的事實,才有辦法真正面對這個世界。實際上,生子與不生都是沒有「後路」的。我們只能在選擇中前進,於是所能做的僅有努力向前一途。

  假若我們選擇過一個沒有兒女的人生,就必須將選擇的風險由自己承擔,這是不爭的事實。猶如上篇文章提到養兒為防老的父母,在晚年淒涼之際,還能責怪子女與人間倫理的淪喪,而你不行;別人可以把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保險、玩具,而你不行。

  因為你選擇不讓孩子誕生在這世上,所以你必須比別人更謹慎、小心看待自己的人生;你既無法把婚姻的不幸歸咎於子女,也不能把經濟的困頓推到子女身上,你將少了兒女可以分享生活中的苦悶——即使有時他們就是苦悶的來源——少了這份近乎養寵物的成就感。在這部分,生孩子的人是比不生的人更愜意的。

  但你自由了。你選擇掙脫千百年來的禁錮,全權負責你自己的人生。

  首先,沒有生孩子不能作為生活沒有目標的理由,意義是人們自己所賦予的,你不該因沒有孩子而頓感人生無望,那是無法自我認可的人才會做的。

  你或可設想自己擁有了本該被孩子佔有的時間與消耗的金錢,你該如何妥善運用這份資源?

  一個人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正如世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你懷抱著一定程度救世濟民的理想,與其為了讓孩子能夠體驗人生而生下他,不妨將資源投注在已經出生的人身上,而不是另外生孩子來消耗它。

  我們都是無法選擇地被拋棄到這個世上,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照顧其他跟我們同樣無辜的人們,而非產生更多無法做決定就被迫存在的孩子。當你讓世上少了一位孩子,將心思放在現世人間,是有更多孩子要得救的。

  器官捐贈也是一種救死扶傷的選擇。作為反出生主義者,使那些本該飽受病痛襲擾,甚而在劇痛裡死去的人們,讓其能夠在痛苦之外獲得契機,得以感受身心的寧靜,盡力以這新生去愛這世界,也不失為對世界的貢獻;自從大約二十五歲時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以來,我仍然覺得這決定充滿意義。(過去我曾撰文提及我對器官捐贈的看法與心得,感興趣者可點此《從器捐到新的孩子》)。

  即便不生孩子,我們也依然能夠追求某些比生命更恆久的存在。有時我在想,人們意欲讓自身血脈延續下去,原因正在於對永恆的追求。

  於是,投身影響他人的事業,例如藝術創作正是一項將個體的有限性進行再次擴張的行為。雖然反出生主義者沒有兒女可以繼承血脈,但作品本身可以跨越直系血親的延續,影響不會只限於家族,而是別的他者,甚至這種影響可以帶給他的後人。

  即使我們不把目光放在自身之外,哪怕僅將目的設立為過好、過完眼下的生活,也能夠擁有一段充滿意義的人生。

  當你的生活不受到孩子的干擾,其實也符合亞里斯多德的那句話,比起追求快樂,更重要的是沒有痛苦。

  如若你有著對生活理想的追求,沒有額外牽掛的日子可以使你專注於自己的事業。雖然照料孩子的喜悅確實帶給人們幸福,但它確實持續不斷地佔據人們可運用的時間、金錢、精力,耽誤同樣甚至更為重要人類事務的進行;在絕大部分時候,就算是最偉大、最聰明的那類人,也會因著處理孩子的雜事而焦頭爛額。

  一旦你有更多的餘裕,得以了無牽掛地去創業、旅遊、培養興趣,你將因為擁有比旁人更寬裕的條件,在實踐與享受的過程裡,了卻人生許多未竟的煩惱。畢竟孩子是你的軟肋,人們亦常受制於他的牽絆,讓真正的需求被擱置,造成晚年更多的遺憾。

  再者,由於沒有孩子,你與伴侶的關係將變得純粹。先不論離婚之際可以更為兩清,在日常相處上也少了許多衝突的機會。一段有子女的婚姻生活中幾乎都要經歷照顧孩子的時間分配、決定單薪或雙薪的溝通、雙薪變單薪的調適壓力、孩子的教育規劃、日用品的經濟負擔,時間壓縮下的睡眠不足或缺乏放鬆,柴米油鹽日常感帶來的相處平淡,甚至是對愛人與孩子過於親密的嫉妒,在這層層重擔的積累之下,彼此容易爭吵尚屬小事,有的父母還可能因此責罵子女,給子女留下深刻的童年陰影,認為是自己毀掉了父母本該圓滿的婚姻……你若不生,這些狀況就沒有機會出現在你的人生。關係成了真正你們兩人的事。

  提及婚姻,傳統觀念將女性定位為子女的主要撫育者,認為女性的人生目的在於成為一名母親,一旦她生下了孩子,她就得將子女置於自己之上。旁人亦會認為,假若孩子沒有得到妥善照料,多半都是母親的問題;可我們細思下去,這是否就意味著,待到子女離開她獨自生活的瞬間,她的人生就已經結束,再沒有資格作為女性來生活,是這樣嗎?

  相較之下,男性雖然也須承擔生兒育女的職責,但與子女的關係在傳統上不似女性這般猶如命運共同體。在這方面,不生孩子其實可以有相當深遠的意義,意即人們可以通過避免讓女性陷入這層禁錮,使她們從封閉的傳統價值中得到解放。正如不讓孩子降生是解放了孩子,不使女性生產則解放了女性,讓她們跟男性一樣可以更將心思放在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在經濟上受制於男性。

  另一罕有人討論的地方是,生產對女人身心的改變。產後發福與產後憂鬱的問題,兩者若同時出現真可謂身心俱疲。

  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否認女性懷孕的辛勞,更有甚者會把產後的妊娠紋,或者是產後的心理壓力貼在網上,讓人們知道生育是如何從各方面影響女性。

  每當我看見這副景象,腦中同時浮現出諸多女性對育兒的埋怨,還有對身材走樣的擔憂。壓力造成肥胖,而育兒又更加無法使女性抽出時間減重,俗事纏身之時,伴隨著外貌變化與容貌焦慮,以及魅力衰減後的自信低落,這些交互作用下必然直接影響到她們跟伴侶的關係。

  既然有這麼多人聲稱懷孕煎熬、生產疼痛、育兒疲憊、產後肥胖,我便不願意愛人歷經這樣的苦難。愛人固然無法永遠年輕貌美,但我們可以阻止額外的負擔,這一情況下,不生子反倒成了保障,使婚姻關係處於最低變數的狀態,也確保萬一發生某些無法調和的矛盾時,彼此要分道揚鑣時也不會有所罣礙。

  沒有子女的婚姻生活固然有點不便,可當你們摒棄掉把晚年生活交給兒女的虛妄,你們就得以完全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身體是自己的」,這句常見的話,如果懷著「反正有孩子替我們承擔」的僥倖,那麼我們怎麼敢聲稱自己是無私的父母?

  至於沒有孩子的部分,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有跑健身房的習慣,我至今也還在尋思如何在自己年歲漸長之際,降低影響健康的不良要素,例如如何吃乾淨的食物,或高品質的睡眠,此外,我也會要求愛人多做些訓練以預防肌少症等中老年疾病,或者少閱覽些短影片避免注意力、認知能力的下降,這些都跟我們能否擁有幸福的晚年,有著至關重要的關聯。

  這並非意味著,沒有子女就要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事實上,我也玩遊戲、也熬夜、也睡眠不足、也吃垃圾食物,不過也戒掉了不少諸如菸品與酗酒的惡習,許多習慣的確無法輕易根除,但逐漸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會是我們的長期功課。

  如今,我要求自己每天要從以下四件事挑一件做,分別是健身、吸收知識(閱讀)、輸出知識(整理筆記或寫作)、社交(認識或維持有益自身的關係),這些要求能確保自己處於穩定的成長狀態。

  身為反出生主義者,我並非不曉得生子能帶來怎樣的幸福與安穩,但對當前的我而言,那不是我所要追求,也不符合我的價值觀;一切都應有所取捨,這取決於你想擁有怎樣的生活,如何看待你生活中的意義。

  我在綜合判斷下做出不生兒女的選擇,於是將來每一步都要由自己承擔後果。

  說到底,生子與否終究是個人價值觀的抉擇,而不是人生必然的義務。我撰文固然是為著跟人介紹反出生主義,卻並非是指責生子者有何罪過,尤其像這樣涉及生物本能與傳統價值的行為,自然是善惡難斷;可是,生子是一份沉重的責任,人人皆知如此,但它是否應當被人們更加強調?

  當我們認為生子是一項自然的結果,只去看不生的悲慘與生育的喜樂,它的嚴肅性就被稀釋了,間接導致許多家庭本可避免的悲劇。因為我們只看見母親擁抱孩子時露出的慈愛笑顏,沒有聽見被各種壓力擊垮而崩潰的父母的哭聲。

  在這幅人們樂於轉貼的美好畫布上,人們看見的是生子給他們帶來的幸福,只有少部分人從這幅畫的背面探索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能給孩子帶來些什麼?

  你為什麼想要,甚至覺得自己應該要生孩子?

  你或你的伴侶有辦法照顧好自己,在生活或育兒觀念上沒有什麼矛盾嗎?

  你是否在自以為「兒女帶財」以前,有先預估自己能給孩子過上怎樣水準的生活?

  撇除物質層面的問題,你能帶給孩子足夠的愛與教育,確保自己在壓力下不把孩子當成發洩的出口嗎?

  如果孩子今後遭受磨難,在痛苦之際,詢問你為何將他生出來,你要怎麼回應?

  如果孩子終究無法成為你想要的模樣,你會否後悔當初把他降生於世?

  確實,人是有了孩子以後才學著成為父母,並開始處理問題、尋找辦法,但萬一沒辦法呢?

  成為父母這樣背負著生命的身分,不須通過考試,而我們領養寵物還要被確認身心狀況與飼養環境,這難道不奇怪嗎?

  做父母的,理應為孩子的幸福著想,可我們都知道的事實是,許多父母實際上是希望孩子能帶給他們幸福。我始終都很遺憾,社會上有很多人本身就是不合格的人,但他們卻可以當另一人的父母,決定孩子的一生。

  若要我說,這篇文章有什麼是真正要批判的,那就是人們將自己的幸福寄託於那位顯然無法選擇的子女。

  常聽聞人們提及,若沒有經歷生子這一階段,人生就是殘缺、遺憾的,可我認為,覺得生兒育女可以填補自己的人生意義,本身就是種人格上的缺陷。於是我總會在不少聲稱無私的關係縫隙中,看見內部盤根錯節的利益交換。

  在愛孩子以前,你有成為值得被愛的父母,或者,你有愛著自己嗎?

  如果一個人無法在情感層面上自給自足,只能通過他人來確認自己的存在,那麼他永遠不是跟另一人建立關係,而是拿別人來當成填補他內在的道具;唯有在你的內在有盈餘,你才有東西可以提供給人。

  你該做的是去處理自己的缺陷,用生產出的愛來帶領孩子成長,而不是反過來用孩子的愛填補自己的缺陷。

  這只會讓孩子變得跟你一樣日漸匱乏,畢竟他的父母沒有教導他如何產生愛,他將不懂如何成為值得被愛的人,只會感到自己被需要。他會以為自己的價值就是讓人索取,最終他會掏空所有。

  父母原以為可以得到提供愛給他們的對象,實際卻製造出一個無法學會愛人的孩子,原因是他們也沒擁有一個學會愛人的自己。

  在許多情況下,父母以為自己給孩子的愛是愛,就像許多內在匱乏的人一樣,他們過去對待別人總是用討好換取回報,藉此讓自己感到被需要,以為自己有愛,以為自己得到愛;而他們生了孩子以後,孩子學習了他們的做法,通過交換的方式讓自己得到確認,才得以從別人的依附中肯定自己的價值。

  於是,當孩子給了父母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將誤以為自己有愛可以給人,可他看似給予的行為實際上就是索取,而在父母給他回應以後,他還以為得到了父母的愛,但那其實就是父母另一次的索取。

  最可怕的「複製」不是「階級」,而是「人格」。

  關於透過孩子來滿足、修復自己這點,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有著相當精確的真知灼見:

  「有些人之所以要孩子,是因為他們想把自己的生存問題反射到孩子身上。如果當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沒有能力賦予自己的生活一種意義時,他就會試圖在他的孩子的生活裡找到生活的意義。但是這必然會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造成失敗的結果。

  失敗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每一個人的生存問題都只能由自己解決,而不能通過一個代理者。另外一個原因是有這種打算的人恰恰缺乏必要的能力,以引導孩子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

  某些父母以為,倘使沒了子女,那麼這人生就必然導向空虛與無聊。依我看來,事實恰好是人生的空虛與無聊,才導致非得有子女不可;這是由於空虛的靈魂在現世無所依憑,才想在另一靈魂找到可供插足的餘地。

  會造成人生遺憾的不是沒有孩子,而是在你的生命中,沒有其他能夠體現你人性尊嚴的部分。

  我碰到過許多跟我爭論不休的「生殖肯定論」者,他們告訴我無數理由,為何生子才是正確的選擇。這些理由自然有其道理,但對當中的某些人而言,生子具有更深層的意義,是處理某些根源性問題的「靈丹妙藥」,其他理由只是試圖掩蓋這一部分的存在而已。

  尤其是在它涉及到當事人的內在創傷,或它已成為當事人的將來盼望,在這種非理性的狀態下,旁人很難促使他們去進行反思,以至於每當有人提出不同觀點時,憤怒永遠是他們的表現,於是就再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

  說得更清楚一些,只有當你不將生命的責任交給另一人,你才能真正腳踏實地安排好自己的人生。這一部分得到了解決,生子或不生才是可以討論的問題,而我也只願意跟這樣正視自己問題的人進行溝通;這在生子話題是如此,在其他地方亦是通則。

  不管最終你是生與不生,說不準你都會後悔,可無論後悔與否,都要記得一切是由自己所選,不能責怪於他人,你該在每個當下做好自己的選擇,並且永遠走好腳下的路,過好自己的人生。在一段能使你幸福與滿足的生命裡,其他人的叫喊,將永遠只是雜音。

  反出生主義的論述到此大抵結束,再來說點關乎我自己的餘話。

  許久未寫這類字數過萬的文章,有人願意抽點時間一讀,說實在是很使我感激的。

  我並非極端的反出生主義者,也尊重想生育的人們的想法與決定,我只是覺得不太妥當,於是在此講述個人觀點。而我近些年跟人討論反出生主義時,早已認定這類主題會收到不少負面反饋,但就結果而言似乎並不壞,且不少人能夠理解,反出生與出生並非勢不兩立,都是選擇的差異而已。

  不過,即便我仍多次試圖解釋人們常見的困惑,卻仍有人問「你何不去死」這類的問題。有時,我甚至覺得這類言論,是基於想將異端排除在視野之外的順水推舟。值得寬慰的是,有些人與我觀念不同,但仍不帶敵意地向我提出他們的見解與問題,常讓我覺得人們畢竟還是可愛的。

  在撰寫此文,以及閱讀人們相近或相反的觀點時,我欲加感受到,自我反省以及一定程度的寬容,其實是思維不同的個體間溝通的前提。

  誠如我說過一切都是人們的選擇,我的文章即是闡述我為何選以及如何選的觀點,但如果我要貫徹反出生主義的理念,應當要明白,我們誕生在這世上,為了求得快樂或解脫而不斷歷經選擇,並在選擇裡付出代價,其最大盼望無非是成全自己,我是、你是、他是,在通往幸福之路上,只是彼此理念、形式不同,可目標卻是相似的。

  所以我一向不認為自己是個很正統、嚴謹的反出生主義者,因為我固然不認同某些人的做法,但還是願意接受這些我所不樂見的思想存在,這也是為何我在文章開頭即先聲明,我的言論只代表自己,而不是所有反出生主義者。

  會接受我所不樂見的思想,並不代表我對它的認同,只是曉得對擁抱這一思想的人群來說,這是最符合他們人生原則的選項;我尊重人們當下的判斷,我沒資格,也不應該將其除之而後快。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這世間決定,自己應為人生承擔多少重量。

  何況,敵對意識會阻斷一切溝通的可能,同時削減人們的內在善性,增加額外的痛苦,所以雖然不可避免地在討論上發生衝突,我還是盡力用較為善意的判斷來跟人相處。

  雖然寫了這樣的文章,可事實上作為一名生理男性,並不意外地也都有著跟一般人一樣的生殖慾望,這是我目前很大的課題,自己正在跟它進行鬥爭,不時意識到生殖本能在此刻與此後都將在體內暗潮洶湧、蠢蠢欲動,說實話很難保證自己能夠與之抗衡直到最後一刻;我們都清楚,在感性與理性的衝突之間,幾乎都是感性佔據上風。

  或許有天,我會選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領養一位孩子,試圖讓他的生命感到一點安慰,讓自己在有兒女與沒兒女之間找到平衡;或許有天,我會在某次被主張生育的人給說服,重新反省甚至放棄我原先的觀點;或許有天,我會突然否定掉自己的所有論點,遵從內在的本能,不顧一切地追逐被當前的我所排斥的生活,成為被我所摒棄的父母。

  可在那之前,我會用我所具有的資源,去照顧我所愛的人,使我周遭的環境變得更宜人居,還有照顧那些跟我一樣已經出生,但永遠無法回頭的孩子。

  我要去愛鄰人,而不是去愛後人。我要用此刻的積極度日,作為晚年生活的保障,不去把期待寄託於他者,而是只做自己的依靠。

  也許讀完這篇文章以後,你仍有不少困惑或不解甚至是惱怒,但我相信我們有選擇的自由,而我們能擁有的不在將來,只在現在。

  我不必通過生育後代,才能證明自己完成了這一代人的使命,因為這一代人的使命無他,唯有過好這一代人的人生;而我在這前提下所做出的決定,就是要當最後一代人。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