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專文】談教育:為何學校不直接灌輸社會的「真相」或教導怎樣成功?

十六夜郎 | 2022-11-15 20:02:55 | 巴幣 14566 | 人氣 2095

  「仔細想想世上大部份人,好像都在獎勵為非作歹,好像都相信不學壞就不會在社會上功名成就。偶爾遇到一兩個正直的純真的,就輕蔑地混說人家少爺,說人家少不更事。若是如此,小學和中學的倫理教育,就別教學生們不許說謊,要正直什麼的。學校索性教學生說謊法、疑人術、如何利用人多好,對社會對他們本人,豈不有用得多?」
  ——夏目漱石《少爺》

  此篇發想是由場外的貼文而來,文章概要是一位顯然屬於成功類型的女性分享自身求學經歷,內容提及自己為著加入籃球社,以霸凌來排除入選的男同學讓自己得以入社,並用「機會真的要靠自己去爭取」這樣的富有成功學意涵的載道來詮釋這一行為。

  底下回應大多一面倒抨擊這位女性,但偶有幾人顯然認同她這樣的做法。論述以認為霸凌也屬上進心的表現形式之一,或是為了成功就需要不擇手段為主。

  單純以「成功」為目的來說,不擇手段確實可能是一種心態,甚至在某些人眼中,深黯人性並以此利用或弱肉強食才是世間「真理」。這裡我們可以帶出一項關鍵問題:

  「既然社會必然存在陰暗面,而學生終將在社會中競爭,為何學校不將學習重點放在教導人性互動的權謀與社會的殘酷;灌輸善意、正直等正向特質的教育,是否沒有必要?」

  關於這一問題,眾人理解各有不同,有人認為學校是為了防止你賺錢;有人認為學校虛偽,為了維持體面才為之;有的認為學校是奴隸的學校,只要培養多數人成為奴才;有的甚至認為當中有權貴的深意,為著確保有人能被自己踩在腳下,便以這類做法來避免階級翻轉的可能。至於我的看法,自然並非如此。

  眼下,似乎頗為流行陰謀論的。其實也並非不能理解,人們看待學校的觀點,往往就是自身將社會經驗回推的過程。在當前的網路或媒體上可見到的,是勞資雙方處境對立,工作場合上充斥責任制、潛規則,盲目宣揚努力成功的雞湯,其他諸如貧富差距變大,治安上、制度上、兩性關係上的消息,都難免使得人們變得悲觀,而利益越下層越窄化,資源匱乏就是導致人際摩擦變多,則多少加深了人們傾向於功利,就這一層面而言,學習社會處事上的權謀與培育人性的殘忍,確實是需要的。

  然,要養成這方面能力的難度,乃至於將其視為教學目的所造成的結果,未必如一般人看得這樣表淺。

  托爾斯泰有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社會和人性的光明與陰暗面一樣如此,正向的特質都大同小異,負面的卻各有不同。社會悲劇和人性的幽暗之所以更有誘惑性,正在於它的複雜性與深切,它能夠激起理性上的反省,又同時調動出感性上的敏銳。

  其成因永遠難以推導出單一要素,往往具有諸多精細的環節,故而無法輕易概括出某一事件或某種人性特徵的面貌;而經驗與感受過這些的人,會在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中,進行對社會或人類一致性或不一致性的解構與再建,從而達到自我更新的結果。

  那麼,這裡便有一個問題橫在眼前,誰能夠詮釋這樣繁雜的陰暗,並提供在這類複雜中所該習得的處事應對法則或心態?

  文章這裡討論的是學校場域,那麼這項教授的任務理應是由老師來負責。不過,老師固然是傳遞知識的職業,而我們學生時期對世界的理解也大程度地來自於他們,可一旦我們將職業的崇高,泛化到每個具體的人物上時,便會忽略掉術業有專攻的這件事,縱然指導你的對象正巧深熟世故,也難以跳脫其個人的侷限。

  他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老師,人的完整性則必然帶有正反面、長處與缺陷,在指導人性或社會真實面貌的情境中,他們絕大部分都跟學生一樣平庸,都還在進行探索,也都尚未到達領悟本質的彼岸,理解上或者比學生還不如也說不準。

  事實上,灌輸所謂的「真相」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仰賴傳遞者本身的客觀性與詮釋能力,如同剛才所說,老師首先是人,傳遞的通常僅是出於其生命經驗所感受到的,僅為整體社會的其中一個面貌,而非具統合性的「真相」。倘使強行灌輸屬於老師的人生模式,這個教育過程將淪為偏頗、扭曲的價值引導,導致接收者對本有世界的看法開始狹隘。

  一個常見的例子是,許多人都會以為當下相較以前是一日壞過一日,人們之間更無道義,於是人們都該自立自強,情願自私也不要互助;這樣以為社會發展至今,至今才開始嚴酷的觀念,也是受到環境直接或間接暗示的影響。

  即便真能克服教導上的困難,我們也需要權衡對學生呈現正面與負面的教學比重,以及排除一定程度的功利化思考。理由是我們一旦認同人生目標只有一種,那麼便是在鼓勵他人為這一目的的達成而忽視其他價值。

  提到以成功為目的,恐怕沒人能比被譽為現代政治學之父的馬基維利,更適合這一主題了,而他顯然也會認同場外那則貼文裡那位女性的做法。

  在心理學領域有所謂黑暗三人格,分別是自戀、心理病態,以及馬基維利主義。具有馬基維利主義特質,意旨一個人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表現出不動聲色的冷淡與對傳統道德的無視,能無情地去操縱他人。

  話說馬基維利十分崇拜當時一位叫凱薩‧波吉亞的公爵,該公爵以殘暴為人所知,他曾把其他兄弟們給殺害。把屍體拋入河中,就為了讓父親將權力交到他手上。

  有一則能體現其性格的事件是,波吉亞征服了義大利北部名為Romagna的地區,不過當地人民始終懷有怨言,心裡並不服氣。波吉亞便命其助手以高壓手段去治理。

  通過恐懼來治理固然是一種做法,卻只是一時之計,即便民眾因懼怕而有所顧忌,可民怨還是以該名助手為中心不斷堆疊,於是波吉亞將助手給招了回去。

  幾天後,這位始終聽從指示的助手,身體被波吉亞攔腰斬斷,棄置在當地的廣場上供人觀看。

  民怨一瞬間因助手的慘死得到了撫平,取而代之的是比往日更盛的恐懼。波吉亞便是以壓制對民眾輸出恐懼的對象,進而對民眾產生更大的恐懼;馬基維利對波吉亞有如下評論:

  「當我回顧公爵的一切行動之後,我認為他不但沒有可以非難之處,更讓我覺得應當像我在上面提出的把公爵提出來,讓那些由於幸運或者依靠他人的武力而取得統治權的一切人傚法,因為他具有至大至剛的勇氣和崇高的目的,他只能採取這種行動,捨此以外,別無他路。」

  波吉亞的殘酷與對道德的踐踏,完全毀壞了傳統中對領導者乃至於一個人所要求的美德,卻也因為如此,他完全成為了馬基維利心目中理想君王模板。

  而《君主論》就是他對當時佛羅倫斯的統治者所提出的,關於如何成為「好君主」的建議。

  「世上再沒有什麼像慷慨那樣自我消耗了:在你實施慷慨的時候,你會失去實施它的能力;你要麼變得貧窮困頓、被人蔑視,要麼為了避免貧困而變得貪得無厭、惹人憎恨。」

  「對待被征服的人,不是安撫就是殲滅,因為人受到輕微的傷害會尋求報復,受到重大的傷害就算想報復也無能為力。所以說,害人就要害到底,以杜絕後患。」

  「人們是那樣地單純,並且那樣地受著當前的需要所支配,因此要進行欺騙的人總可以找到某些上當受騙的人們。」

  「人們進行判斷,一般依靠眼睛更甚於依靠雙手,因為每一個人都能夠看到你,但是很少人能夠接觸你;每一個人都看到你的外表是怎樣的,但很少人摸透你是怎樣一個人,而且這些少數人是不敢反對多數人的意見的……所以,一位君主如果能夠征服並且保持那個國家的話,他所採取的手段總是被人們認為是光榮的,並且將受到每一個人的讚揚。群氓總是被外表和食物的结果所吸引,而這個世界裡盡是群氓。」

  這麼看來,馬基維利以其目的論導向的價值判斷,可謂是相當務實了,

  若單以《君主論》為例,老師該如何理解與跟學生講述其內容,不單單是純粹的文本分析,而是拆解出權謀背後的複雜運作,並將此沿用到日常生活,還鼓勵學生去實際操作,學著用、學著防;我不認為有多少老師具備這樣的能力。比起複雜、幽暗的人性運作和社會規則,人性光明面縱然有時顯得單一、片面,卻是最具有教學效益的作法。

  倘使我們以最樂觀的程度來看待教學效果,學生們在師長的指導下都能學會該如何「成功」,那麼結果確實可以達到那些「利己主義者」所言,學生都懂得如何自保與為自己謀求利益,這點好處我是承認的。

  雖說成功的定義和標準人人各有不同,但就最普遍意義來說,大部分人所指的成功是暴富或是翻身社會頂層,而眼下我們的學校教育所提供的,就是最保險的謀生能力;在我看來,這環境難以造就天才,卻能間接維護每個人的利益。這裡我們可以丟出一個新問題是,教育改成以功利為導向,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當人們受過「成功」的學校教育,從而理解那些複雜以後,首先是懷疑世間所有事物,再者是人們之間失去互助的動力,斷絕建立有益於心靈的關係的機會,最終產生對善意的摒棄與對惡意的麻木。

  這裡雖然不是要強調倫理、傳統、道德,這類弱肉強食的法則固然有一定程度的正確,可這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論調實在不適合於大眾。

  優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如今已有許多論述可以證明它的錯誤。即便只採用它來替為成功而不擇手段辯護仍是不符合邏輯的,因為在這種不斷通過競爭來淘汰的模式裡,優勝的人難以確保他不會被淘汰,也不意味著他足夠適應社會,更可能代表人會在連續的汰選中面臨失敗。

  若學校教育以翻身到社會階層前10%為目的,產生的不會是無數成功人士,而是一大批的失敗者,至於那些少數成功人士則要面對更為嚴酷的內卷競爭。直接以成功為主導,甚至是為此心狠手辣、費盡心機的教學目的,會真正令環境演變為非得心狠手辣、費盡心機才得以生存不可,社會的確會進步,但無數的個人會被犧牲。這正是我一向反對教育過度功利化的理由。

  過於惡性或功利來解釋世界的方法,將使得人們難以融入社會,在增加與旁人隔閡的同時,心靈上都會是孤身,終究使自己的生活處境變得艱苦,因為對世間持以刀槍劍戟,世間也將以之回應。

  不顧他人以謀求自身最大利益的做法,顯然無法達成幸福的最大化,只能極大程度地造就時刻想吃人又怕被人吃的世界。

  我以為,對於人性的理解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過早見識黑暗面的結果,就是在理解到「人性是複雜的」這一道理以前,先對人性片面性地認定是惡,若非直接對人性失望,就是扼殺掉善與道德培養的可能性。

  一個人對事物理解得越少,就越覺得事物所呈現的樣貌是絕對的,好比一個人只讀過一本書,那麼這本書對他的危害也就越大。

  真正該具有的教育,應當是讓成長中的學子具備堅毅的根基,再使其慢慢被環境打磨。鼓勵他勇於嘗試,培育他願意重來一次的勇敢,面對惡意也不會輕易被環境給打敗;絕對不是會為著感到安全,而採用片面式的斷定,最後在對人處處隄防的生活裡走向自我封閉。

  這樣想來,我們通常不會先預設網上跟我們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心懷惡意,也跟早期的教育有很大關聯。

  學生在步入社會以前需要培育的是內在的安全感,這份安全感將使他在不安全的環境中,依然能穩固自身的內核,不輕易崩塌、潰敗。倘使直接在其心中投放陰影以至於失去安全感,結果就是造就不安定的精神狀態,這些精神性的緊張不會變得習慣,只會更為敏感和焦慮,還間接為社會留下混亂的隱憂。

  當然,教導社會的「真相」是需要的,但那是為了使學生不要淪為溫室裡無法受挫的花朵,而不是要他在戰場上廝殺。

  對於社會、人類的多元性、複雜性,以及是否需要採用只有出人頭地才算合格的窄化價值觀,學校姑且將那些放在輔助項目即可,學生自己會在成長的進程中逐漸吸收與選擇,讓那些事物去與舊有觀念衝突,最終找到適宜自己的生存方式。

  學校當做的,應是讓人在經歷陰暗的冷酷時,心底有一點餘火留存。倘使學生自小看到的盡是黑暗,光芒的出現只會讓他們避開眼睛,無法直視它的存在,心無所感之餘,不只以為光的本質是虛偽,連光的存在也不信了。因為他從小沒見到過。

  孩子要在學校度過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時光,如若你告訴他陰暗是人生的常態,這可能是實話,但你說狡詐、貪婪、殘暴、自私……才是人性本質,那麼他在碰到來自比他更狡詐、貪婪、殘暴、自私的人的惡意時,他會憤怒,不過他的憤怒不會是基於公理與正義,更不可能是出於他知道什麼是對以及什麼是不對的。

  他憤怒是基於純粹的無能為力,為了撫平這種缺憾,他同樣會用狡詐、貪婪、殘暴和自私來對待更無能為力的人,而他對待強於自己的人,只能立刻選擇投降以及在憤慨中接受,正如魯迅所說:

   「勇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刀向更弱者。」

  阿德勒的這段話想必許多人都有讀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生活在這樣的陰冷裡,內心若無一點餘溫,你要他在受傷時,拿什麼來治癒自己,又要如何不讓性格變成主動向強者卑躬屈膝,或對弱者用剝削來支撐自己脆弱的心呢?難不成你以為當自己受挫時,是過去感受到的陰冷給你溫暖使你前進?

  唯有見識、感受過光明面才會讓學生理解什麼是一個正常、理想的世界該有的模樣,也才能培育出走正道,以及肯面對嚴峻現實的人。否則當他遇到一切錯誤時,都不會去改變與阻止,甚而不曉得這是應該解決的問題。

  培養面對自己真實處境能力的過程注定是漫長,可仍是必須。他會發現自己在許多時刻都無力制止人類的惡性發生,但他同時會知道這是「不對」的,他必須要在這種旁觀中學著克服無力,學著知道即使是大人也會做錯,而許多大人們在面對「不對」時,也可能跟小學生一樣害怕跟逃避,甚而他有可能到頭來也只會逃亡,可是,心中依然知道「不對」,而不是選擇最輕鬆的方式——脆弱得馬上替錯誤辯護,開始擁護強權,並壓迫其他弱勢多數,試圖讓這種錯誤延續,將它合理化成常態以滿足內心的安全感。

  事實上,每當我看見運用權謀上位,用別人的犧牲作為代價來成全他自身,總難免有些洩氣,即便我們也清楚的是,除了寥寥幾位利己的、自戀的人可以基於某種僥倖在無視一切道德的情況下往上翻身,否則大多數都會在社會體制中被逐漸邊緣。

  這時,給予我安慰的往往是那些,知道了現實,可能吹過了寒風,體悟過人性的多變與極端,卻依舊不覺得「極端」才是人性本來面貌的那些人。

  他們跟我一樣洩氣,但沒有放棄說話與像我這樣寫點小文章;他們受到惡意傷害時跟我一樣痛心,但是隔天醒來依舊不讓自己失去希望;他們知道惡意、利己的自然性,卻不讓自己隨之起舞;他們對待弱者滿懷慈悲,面對強者卻心如金剛;他們是沒有無視惡意,卻也沒有摒棄善良的,建構安穩社會的力量。

  學校作為家庭之外的第一個處所,第一個能夠脫離狹隘價值觀接觸多元個體與探索社會的出發點,我希望孩子在面臨往後必然親歷到的不幸體驗時,內心的深處還有著什麼可以支撐他不被黑暗給浸沒。

  我不會要求他在一切幽暗中一塵不染,不會奢望他在所有選擇裡都做個好人,可他必須要知道且記得,世間的功名利祿固然誘人,但卻總有比這些更為重要的事物,這些事物的存在將使他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道路上,不淪為功名利祿的俘虜。

  上面那些人的存在就是他的榜樣,而能讓那些人存在並且被善待的社會就是我所要的理想社會。

  學生會用自己的成長去感受四周,在成年的過程中逐步改變周遭的環境,你所帶給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將讓他在往後生涯裡進行複製。

  說到底,無論如何度過人生與理解世界,天地不仁,我們都只是上一代與下一代的過度,上一代如此,下一代亦如是,這才是我認為唯一的「真相」。

  與其詢問學校教育是否得灌輸社會的陰暗,我認為我們不須對後輩假裝世界亮麗如新,卻也不須讓他們以為世界滿是污穢,既不必造自欺欺人的溫室,也不必刻意要他們體驗世間的艱險。

  歸根結柢,我以為一切關於教育的真正問題只有這些:

  「你希望讓他們如何理解,以及想要他們成為什麼人,待在怎樣的世界?」

  我希望將來的社會,值得成為下一代人的學校。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可以點下GP或訂閱,也希望能到我臉書專頁點讚支持。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阿薛
以前的盲婚啞嫁造就多少家庭阿信精神的延續,現代的事前的明辨義利和人性的趨吉避凶,反倒舉步惟艱選擇困難.況且教育是多元和抽象構築而成的,要揭開隱藏的真相,所要付出的的代價往往因人而異,就像父母轉蛋機的機率想要抽到SSR,會不會太難了Orz
2022-11-18 21:19:31
姆特狗
6. 在台灣,「認知偏誤」通常只在大學以上的高等教育中教導,導致受過國民義務教育的民眾仍沒有足夠的科學識別能力。
7. 當代社群媒體與影音平台都被設計得盡可能增加使用者的使用時間與頻率,也就是盡可能增加產品對人們心智的影響力與控制。
8. 銀行是借錢的地方,不是存錢的地方。
9. 「時間」、「專注力」、「體力」,這三項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資源,學會如何分配使用將是一生的課題。
10. 人腦具有可塑性,任何輸入與輸出都將改變其運作與結構。每個人都是自己腦子的園丁,栽培成果端看個人造化。
2022-11-18 21:51:25
PIKACHA



學校該教什麼?,可能和教學者或執政者有很大的關係。
孔子的教育出自於討生活,德國的教育在訓練工匠。

那為什麼不教"真實的社會"或"成功學"?!
黑暗/陰影的部份很難教,現在沒人能承擔"又教出一個稀特勒"的罵名。
再說現在人權高漲,誰都能投訴,誰會希望領個死薪水還整天被告?還不如乖乖課文念完走人。

就把學校當一個由純真理想到殘酷現實的緩衝溫床吧。
2022-11-19 08:57:06
ScarletSS
最黑暗的真相。 前英國女王,願她安息,曾經活著。 陪我長大的狗狗今年去世,他陪我長大。 不管是世代的象徵、最好的狗狗沒有逃過終點。 抱歉 我吃飽太閒
2022-11-19 11:55:50
十六夜 月光
最近我又對這個問題仔細思考,得出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之所以教育要教人善良,或許是為了維繫社會不要崩潰」
若要證明這個論點,要先從「民主社會是由甚麼東西構成的」。而現代民主起源自法國大革命,而法國大革命最重要的三個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雖然最後法國只有平等實現,自由和博愛全部拿去餵狗,但這並不妨礙這三個概念成為現代民主社會的基礎與平衡,失去哪一方都會導致剩下兩方都將崩潰。
接著,讓我們仔細分析這三個概念是由甚麼構成和保障的:
首先是自由,自由我認為是靠三個勢力的平衡來維持的【人民、政府、結社】,你一定會想問為什麼我要特別將人民和結社分開呢?因為根據大眾心理學,集體的人民你不能將他們視作獨立的【人民】(我是指社會分析上);但也不是領導者的一家之言:沒有執行者,領導者再會說也沒用,因此可以得知結社的存在可以說是結社者們共同的願望集合,而領導者也不能在表面上違反這種宿願(當然,可以被操控的地方太多了),既不是人民也不是個人,那就只能是結社了。倘若政府力量不夠,國家就會陷入無政府狀態;倘若人民力量太弱;國家就很容易變成一家之物;倘若結社力量不足,國家的聚集力將會變得很弱,亦會被外敵或內賊各個擊破。而不管是無政府、家天下或各個擊破,結局都是失去自由,只有當三者力量相當時自由才能延續。而維護三者平衡的方式就是相互制衡,誰強壓迫別方時就兩方聯合壓制那一方。
接著是平等,這是最簡單的。就是靠法律與司法維持。
最後就是博愛了,這看似是最沒有意義的,但他所蘊含的力量絕對不會輸給另外兩個概念。博愛所代表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所欲者,常施予人】,是為了爭取和其他人一樣的權利,而不是獨屬自己的權力;更不會因為對方的身分,而給予不願發生在自己身上之事;又或是因為對方的帽子或標籤,而私自予以傷害。三位一體就是民主社會的最高境界。那麼如此美好的東西要如何維持呢?問這個問題就必須回答博愛源自何處?毫無疑問,這一種道義,又或是說【意識形態】。那意識形態又是如何產生的?沒錯,最早的意識形態,就是源自教育。是教育教會我們道德,讓我們有除法律外的依據,讓我們不會做插隊之類【沒有犯法但違反道德的行為】。
這就是我認為教育要教人善良的原因【為了維繫社會】
2022-12-08 21:41:28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