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專文】不生孩子,是我對世界最大的善意(上):生與不生的後果

十六夜郎 | 2023-07-19 21:44:43 | 巴幣 10624 | 人氣 1755

  像反出生主義,或者稱為反生育主義、無生殖主義,這類思想並非現代獨有,早於古希臘時代便已存在。

  由於反出生主義的特質,以及傳統價值、生物本能的特性,所以這類不生孩子的思想,必然是社會上的極少數派。

  即便當前受到環境發展的影響,從早年的佛系、厭世到此刻的躺平,在資源匱乏的前提下,有更多人對於生孩子一事興致缺缺,甚至開始提倡不生孩子,但這些充其量是「優生學」而非「反出生」,雖然它們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共性以及前者可能可以作為後者的過渡。

  畢竟反出生主義的重要主張,便是包含了無論條件如何,都不贊同生育這項行為。

  而以下文章即是我身為反出生主義者,記錄這些年來的思考,文章頗長,但相信無論你對生育的態度是生或不生,多少都能有所收穫。

  但請注意,這是我的反出生主義觀,不能代表所有反出生主義者,這篇文章闡述的只是我的選擇,而你有屬於你的人生。

  現在,請你先憑空想像一位「反出生主義者」,是會在網路上寫文章跟人講述反出生主義,試圖告訴別人「不出生比出生好」、「父母不應讓孩子降生於世」的類型。

  你想像的是不是一位在現實中跟家人不和睦、性匱乏、貧窮或殘疾、憤世嫉俗、憂鬱或躁鬱症、缺乏生活目標的人?

  雖然我成長於單親家庭,但與母親的關係大約比多數人跟父母要好,彼此可說無話不談且互相尊重(包含我不生孩子這一點),而我目前有一位穩定發展的伴侶,生活不算富裕但還算差強人意,身體沒有嚴重病痛,雖說早年罹患憂鬱症,此刻已經逐漸復原,反而隨著病情好轉,使我欲加感到反出生主義是值得推廣的思想,於是認為自己有一些使命感來跟各位分享。

  會刻意提及自身狀況,其實是想讓各位明白,否認某些約定俗成的傳統,未必意味著當事人對當前環境的仇視或生活不順,有時反倒是由於我們對既定的規範沒有過多探問,因此導致了跟幸福背道而馳的結果。

  反出生主義固然否定生育的必要,卻不等同於厭世,我還可以說,我熱愛生命,即便這是被迫擁有生命後得到的熱愛。也許在某些時候與厭世恰好相反的是,反出生主義甚至可以是種正向、積極、負責任的人生態度,這部分容我之後再進行詳述。

  我反對生育,主要是不願讓痛苦延續,這點基本上是絕大部分信奉反出生主義的人的共有基礎。

  我不想費太多筆墨在此論證,出生的痛苦與快樂何者較多,但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話可以提供我們作為參考:「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

  而充滿智慧的佛教也早有「離苦得樂」的觀點,揭示著究竟喜樂的來源,是對於苦難的遠離。

  我們或可想像成人間是一款遊戲,每個生子行為都是拉他人入坑,我們雖然可以說,因著你是基於想將美好帶給他人,來到這世間久了以後,玩家體會到趣味就可能愛上它,這自然說得過去,卻未免過於樂觀。

  是的,新進玩家的確可能很享受它,但他同時得去進行強迫性、重複性的屯積資源與解任務,若非如此他就無法得到獎勵;另一方面,假若他不願意進行遊戲,他也沒有回頭路,而當初帶他入坑的人是不可能為他負責的。

  且在這場遊戲裡,我們都必然知悉的是,快樂轉瞬即逝但痛苦長存。生命的痛苦永遠比生命的喜悅更為真實,因為前者是必然存在,後者則會在習慣後變得無感;不是厭煩於現況的無趣,便是痛苦於求而不得的匱乏之中——這是無論是誰都能察覺得到的生命規律——而如同身體健全時無法意識到健全,可要是身體受損,哪怕僅僅一處小傷,全部的注意力就將集中於此,輕易地把內心的平靜給破壞。

  受制於生命的特性,我們無可避免地受到世間一切的誘惑,即使追求快樂所產生的痛苦,在某些處境下深具意義,可這並非必然發生,最終我們會曉得世間最為真實的就是痛苦本身。

  出生,是只要發生便會成為既定事實,則必然體會到痛苦,但不出生最多也僅是沒得到快樂,而我們深知經驗到痛苦遠比沒有經驗到快樂更讓人難受,縱然不曾經歷過喜悅,也談不上是對人的剝奪;我們不會因沒能體會到三妻四妾的趣味而扼腕,只要我們不曾擁有過這樣的可能,但我們會在跟愛人的分手之際心痛不已,因為與愛人的結合是我們擁有過或至少是追求的快樂。

  再更深入一點來說,由於「存在」本身即具備了「不存在」的可能性,而已然存在的我們不可能捨棄快樂,所以痛苦會是我們必然的代價,無論你出生在哪個階級,無論你願不願意。

  那麼,作為決定要延續生命帶人入坑,或者正在猶豫是否該推坑於人的你,已經理解了反出生主義的基本邏輯。只是,不生孩子固然能根本性地解決孩子出生後的問題,但屬於已經出生了的我們的問題,才正要隨著我們的自願不生緊接而來。

  假若你習慣以大格局來看待事情,雖然很少人這麼心心念念人類民族的存續大業,可的確在你一人決定不生時,某些認同生育必要性的人,就會憑空誕生這樣一種使命感,即是憂心著人類的發展前程,彷彿在他聽到有人不願進行生殖之際,人類兩百萬年的文明就瞬間自他眼前歷歷閃過,而人類的命運就維繫在你一人身上,但你卻說自己決定不生,放任人類滅絕?

  這樣的擔憂當然是多慮了。

  反出生主義之所以難以推行,就在於它是基於理性判斷後,違反生物本能的思想,如同文章前段提到過的,由於它的性質使然,注定了支持該理論的人會自行退出人類發展的舞台,而世上永遠都會是願意生子的人佔絕大多數;不無遺憾的地方是,人類文明並不因少部分人的不生而停止轉動,代代延續的命運會在生物本能的驅動下,繼續運轉百萬年。

  即便是在人類滅絕的結果下思考這一問題,那麼,假若人們只是經由不繁衍來自然絕跡,其實既不會給生者帶來額外痛苦,亦無損任何不存在的人的利益。

  就像一個組織,無論經營好壞,是興盛或衰敗,縱使團體最終分崩離析,內部成員廝殺或退場,都不影響其他根本沒加入組織的人們。

  另一與此問題相關,但格局稍微小一些的是血緣存續的問題。同一道理,無法將自身血脈延續下去固然遺憾,但認真細想,我們是否真心贊同,無論當事者的性格、年齡、物質條件、身心條件、生活環境都應當生育後代?

  就我個人而言,姑且不提遺傳性過敏的問題,我在早年因憂鬱症住院,而父親因相同病症自殺離世,在有過精神疾病的經歷以後,不願讓孩子體會同等苦楚也是理所當然。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對此類問題有著深刻的體會,在他年幼時,其母親便因發瘋而住院,這樣一起事件給他留下陰影,擔憂自己也發瘋的恐懼感,間接成為了他後來選擇自殺尋死的原因。

  芥川的長子出世時,芥川凝視著孩子的臉頓感悲愁,懷疑自己讓孩子誕生是不是錯誤的選擇。最終,芥川龍之介留給孩子的遺書上,也提到了如果受不了的話,也可以隨他這般自我了結——命運以其隱密的形式發揮著作用。

  不過,如同前述提到過的,反出生主義是無論條件與否都反對生育,於是不管有無遺傳性疾病,本質上都是苦多樂少,只是若有的話,即多了幾項阻卻生殖慾望的理由罷了。

  從上述角度看來,不生孩子的決定也非意味著對孩子無愛,有些時候,一個人決定不將孩子帶到世上,或許正是愛孩子勝於個人私慾的表現。

  如同許多不忍孩子受苦的父母,情願扛起更多重擔來保護孩子。反出生主義者則選擇了另一條路,那便是直接排除孩子歷經磨難的可能,以及避免了孩子終將一死的結局。

  那麼,阻斷了「後路」的我們,是否因此給自己造了晚景淒涼的後果?

  老有所依當然是幸福的,但大眾往往直觀認定,老人該依附的自然就是兒女。而父母既已生子,並將其撫育成年,那麼孩子是有義務奉養父母的;此類孝順之道在華人社會尤其流行。

  可我常感到,父母將孩子生出,有義務將其養育成人,孩子對父母卻是沒有義務的。

  如若將生命視為一份禮物,那也是父母帶給自己,並非帶給孩子;孩子才是禮物本身。生子理由千百種,可歸咎到底多是私慾。為著圓滿人生、為著趣味、為著迎合傳統期待,以及這裡所提到的老有所依。

  作家魯迅對這「生育之恩」給出了他的理解:「食慾是保存自己,保存現在生命的事;性慾是保存後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飲食並非罪惡,並非不淨;性交也就並非罪惡,並非不淨。飲食的結果,養活了自己,對於自己沒有恩;性交的結果,生出子女,對於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

  說到底,能使兒女甘心照料,必然是基於由內而發的愛,絕非堂皇的孝。這是父母的本領,倘無法做到,起先也是你「推人入坑」,實在怪不得孩子。

  再者,當我們排除虛無飄渺的理所應當,我們會意識到,生兒育女本就不意味著能成為將來的保障與支撐,有孩子也可能晚景淒涼,當中耗費的心力時光與金錢為數甚多,若能直接將這資源給自己造個幸福晚年,大抵還是較為實際。

  畢竟任何生命有其獨立性,將晚年生活寄託在他者身上,恐怕是種錯誤的期待。

  只可惜這類見解成了常態以後,使得部分人吃了這常態的虧。如若應驗了常態倒也平安無事,可那些將來要吃虧的父母就以這虛妄來自欺,待到求而不得時即扮作受害模樣,接著便四處抱怨子女不孝與天道不公;我們知道有人吃了這虛妄的虧,也沒別的話可說,只能安慰他「吃虧就是佔便宜」,要他別得了便宜還賣乖吧。

  有時我會覺得這樣的養兒防老,實際就是整個社會的抓交替行為。我們生下孩子去賭一個將來,在將來又要孩子再拿他的孩子去賭他的將來,如此代代延續,一面勸戒拉人下水的好,一面恫嚇不抓墊背的後果將應驗在自己身上,既不願承擔自己的晚年,又不允許孩子承擔他自己的晚年,將這種不生子就必然犧牲的觀念代代傳承。

  當然,不可否認的地方是,隨著年歲增長,生育與否將成為一項不可逆的選擇,無法生子的憂懼會縈繞在遲疑不決的人的心頭。

  不過,我常聽聞有人後悔生子,罕有後悔未生的,另一方面,已生子女的懊悔相比不生子女的懊悔,顯然要更嚴重得多;前者涉及到另一存在的無辜生命,而後者則多半僅牽涉個人。我寧可在孤獨裡長眠,也不願意聽聞愛人在疲憊中嘆息,不願在看見孩子於痛苦中哭泣之際,我卻對此無能為力。我寧願後悔沒有生孩子,而不是後悔生下孩子。

  然而,既然生命帶給人們這般苦痛,既然生命沒有延續的理由,何以反出生主義者不索性自殺呢?

  這一問題在針對反出生主義者的反駁上時常可見,看似反出生主義者的生存本身就違背了自己的立論,實際上卻是人們對反出生主義不夠理解所導致的謬誤。

  反出生主義者固然反對生命的誕生,卻非反對生命本身;其本質反對的是誕生以後的痛苦,而非生命的存在。事實上,恰好是對生命的重視,才會呼籲大眾別輕易生殖。

  受到我們自帶的生物性影響,在尋求快樂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竭力避免痛苦,而這種行為根源於自身的求生本能。一旦求生本能有在發揮作用,即便最初的你糊里糊塗地被帶到人間這款遊戲裡,待到你開始尋思離開的方法,卻發現它登出的唯一辦法便是自我了斷,縱使它帶給你差勁的遊戲體驗,你還是只有繼續遊戲一途,直到你再也無法忍受。

  我們可以說,所有人都是被迫出生,然後被迫活著的。此外,由於我們與他人必然產生連結,自殺也提醒著我們,選擇死亡會連帶造成他人的傷害;這不僅是自殺會增加當事者的苦楚,還額外添加一份別人的痛苦。

  一個人選擇不將苦難延續,不代表他自己就該被苦難吞沒,自然也不意味著他否定掉自身的生命。在這方面,關於不該讓生命誕生不等於應當毀掉已誕生的生命,還有一則使大眾更為易懂且符合反生育主義的例子:假若有一名胎兒注定生下即有殘缺或疾病,人們往往認為不應將他生下來,不過,卻不會要那些因後天因素而殘疾者去死,其理由正是基於我們想為孩子避免痛苦,至於已經出生的對象,自殺只是增加他的痛苦,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使他,或者使因生活感到疼痛的我們自身得到慰藉。

  我們已經在世上扎根,除了使自己好受以外,別無他法。至於未扎根的孩子,縱使可能終有一天不後悔來到世上,但他既已生下來,世上就沒有給他後悔的機會。

  出生是打亂了別人本有的安寧,一旦破壞了這份寧靜,被迫尋求的快樂不過是少有的一點補償,因為就連這點快樂,也都要以痛苦作為代價,過去的寧靜再也沒有重來一次的可能,而此刻則成為了他不得不的承擔;避免出生與選擇去死的差別正在於此。

  那麼,既然活下去成為了我們的必然道路,我們該如何面對沒有「後路」的人生?

  下一篇的文章中,我將針對這問題做出論述,同時提出我作為反出生主義者是如何看待不生育的好處,還有一般大眾該怎樣嚴肅地評估是否該生育的問題,以及我是如何看待自己將來的人生;前提是這篇能夠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也歡迎跟我進行討論。

  祝福各位內心可以得到平靜。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1
留言

創作回應

神秘贊助者向創作者進行贊助 ✦
有人默默贊助你,願創作能量隨時飽滿!
2023-07-19 22:06:03
十六夜郎
感謝你
2023-07-20 13:40:31
小刀
若是提早知道有遺傳病史我也贊同你的看法,我曾看過姊弟倆都是漸凍人,問題是父母親都不知道有這種基因,等發現時已經太遲。
2023-07-22 00:12:31
十六夜郎
好久不見。你提到的真的是人間的悲劇QQ
2023-07-22 00:17:28
KIRA
其實有家族疾病史也應該要考慮這個因素,我可不想要自己的後代也有這些毛病(家族有糖尿病,精神疾病,以及心臟病等病史)
2024-02-18 18:27:51
十六夜郎
是的
2024-02-18 21:35:25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