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專文】開放式關係:女友成雙的現實可能

十六夜郎 | 2021-07-10 10:14:46 | 巴幣 4266 | 人氣 2813

  人類情感的多樣及複雜性始終是很有趣的。以前也曾想寫些文字談點個人想法,然而畢竟沒有下筆,一面覺得沒什麼資格評議,二面是覺得談這主題沒什麼招人青睞,三面是懶。

  但因緣際會下看七月新番《女朋友and女朋友》起了興趣,對不同於過往常見後宮番的率真男主,以及接受了共有關係的兩位女主感到好奇,在將原作漫畫《女友成雙》追至最新進度後,想做點較認真的雜談與自我揭露,在個人理解與經驗下跟各位討論所謂「開放式關係」。

  之所以用這作品為引子,是由於故事裡的男主直也以幾乎罕見的直率,在無法抉擇又不願欺騙任何人的情況下,向原有的女友咲坦承自己同樣受另一名同學渚所吸引,進而提出讓他擁有兩位女友的建議。

  作為一部大眾取向的戀愛喜劇,固然有其戲劇化的表現形式,可人物在這樣非常規關係下的表現,卻並不算完全悖離現實。

  然,下面內容幾乎不會提及上述作品,只會貼該作幾張不涉及重要劇情,角色們對自身內心剖析的漫畫截圖作為輔助。若你尚未看過此作且絲毫都不願意被透到,亦或是本就對此部作品或此篇主題嗤之以鼻者,請斟酌觀看以做自我保護;倘使能以較為開放的立場將其閱讀完畢,相信能給你帶來收穫。

  見過我文章的讀者們應當知悉,我曾無數次強調過「真誠」的重要性。這並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對人誠實,更深層的含意是對自身的誠實;這是我所認定做人最高的美德。所以,下方動畫裡的這張截圖便成為了我入坑,以及撰文的契機開端。


  提及經由徵詢彼此意見而建立起非一對一關係的例子,沙特與西蒙波娃的故事應當最廣為人知。

  這兩位知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在將近一世紀前相互許諾進行開放式的關係,彼此不婚不生,可以各自在外尋求伴侶,但在這樣的協議裡有條重要的原則規範,那便是全然地向彼此公開透明,於是,他們分享了生活中所遭遇的所有事務,自然也包含了自己與其他伴侶的相處與愛戀關係。

  概略來說,我們當前所稱的「開放式關係」,指的便是在雙方仍有維繫情感關係的意願下,容許第三或第四人作為其中一方或雙方的伴侶介入關係,使這段關係不受一般常見的一對一關係所限。為了講述上的方便,我將單一配偶的情感狀態稱為「封閉式關係」;這是相對「開放式關係」而言的。

  開放式關係的實際施行部分因每對伴侶的狀況不同而有差異,其特殊之處是只需經由雙方或三方協調便能實踐,於是內容完全是可依情境來做變化,只允許一方或令雙方皆有多重關係,或只限定性的開放,或情感上的開放,或單一性別或雙性別……雖說如此,在這樣看似便利的狀態底下卻有著一道不容牴觸的原則:坦白。

  自然,坦白多少同樣依據關係有變化,可對於當前關係的進展程度、開放多少、目前有多少人,為確保每個人都擁有一致性的知情權,以此作為最低限度的規範,通常還是開放式關係實踐者的共有認知。

  只是,這種「坦白」真能使人不被痛苦淹沒,進而使得愛侶變成怨侶嗎。簡單設想一下情境,便相當容易刺激到我們道德或常識上的邊界,或者還會認為:難道這不僅僅是一種戀愛裡倦怠的騎驢找馬,或者是為求新鮮感而劈腿的託辭嗎?

  若你對我所舉沙特與波娃的例子感興趣,接著去查找相關資料時,會發現即便雙方都曾有過或同時不只一位的伴侶,某些關係更長達十多年之久,沙特與波娃卻從未放棄過彼此,最終,他們仍依照著當年的協議內容,維持了五十多年的愛情,直到兩人去世被葬在了一起。

  礙於篇幅,他們間的情感細節我就不多做展開。不過,開放式關係的存在看似開了一道方便之門,在跨過門檻以及持續前行的路途上,絕非想像中那樣輕鬆而隨意。因為任何未曾經過討論與同意的行為,或沒有關係該有的承諾、責任都不屬於開放式關係的範疇。

  這也是何以有這樣多的人,寧可選擇在找到新對象後立刻拋下舊有關係,或寧可瞞著伴侶也要偷偷劈腿,或是向小三隱藏自己已婚的事實。究其原因,是選擇誠實需要付出太多的代價與風險,而坦承後需要肩負的責任又太過沉重。這是進行封閉式關係的人所承受不起,也沒必要去承擔的常見理由。

  有人固然以開放式關係的名義去做約炮的行為,認為這是與陌生人約炮的豁免資格,只是在沒做到讓所有人都知情的情況下,也就等同一般意義上的欺騙行為,即便性本身不是罪惡,但將「開放式關係」等同「開放性關係」的話,我想還是不要去說的吧。

  雖說「開放」,可關於愛的問題,我們雖然不必太高估它,卻也不要自我窄化到肉體的行為上。莫要曉得了性是與伴侶所做之事以後,便以為非得有性才算有愛,從而把愛的根本給忘了吧。

  開放式關係的運作是基於個體自由所做出的協商和坦白,以及願意共同維持關係的進行,它的本質仍舊與封閉式關係同樣具有嚴肅性。它不是「隨便」的代名詞,更不等同於「沒有關係」,因為「沒有關係」意味著「沒有責任」。若只為貪圖某些表象的誘惑,直接建立輕鬆無負擔的肉體連結更好,單身時便可做,且不用巧立名目遮遮掩掩,欺騙他人也欺騙自己。

  此刻,我們回看本篇文章的副標題,「女友成雙的現實可能」,你會更清楚地意識到在現實生活中同時有兩位女友有多麼不易,因為「坦白」終究是需要勇氣的。再怎樣寬鬆的關係,都有著一定程度的規則,要怎樣的關係形式,都得依靠彼此去進行溝通,換而言之,需要跟關係內的成員達成共識,憑本事去促成雙方都可接受的情感狀態。這也是為何《女友成雙》裡的主角直也這麼令我敬佩的理由。

  作家郝譽翔提到過:「我們夢寐以求的愛情是如沙特和西蒙波娃般的坦承相知。」

  我們都同意坦承相知是關係裡重要的一環,那麼,你願意跟伴侶坦承到何種程度呢。關於這個問題,不只是涉及到對伴侶的誠實,也包含在文章前端提到過的「對自我的真誠」。

  你是否有過一些秘密,而這秘密牽涉到某種深刻的內在核心。它可能是需求,也可能是創傷;大多數的情況下,你是不願去碰觸它的,或者你對它的存在感到羞愧,便很難向愛人開口,因為要實踐它或填補它都有可能不切實際,是困難甚至互相矛盾的。

  舉例來說,當我們談及所謂的「理想伴侶」時,其實談論的是能滿足我們內在核心的對象。可我們同樣知道的是,尋求這樣的存在本身只是虛妄,畢竟你很難奢望能與一位出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上得了床,文武雙全或才貌俱佳的對象建立關係。

  然而,大多數人在明知如此的情況下,依舊想將這樣的期望投射到單一的對象上,卻又由於對人的理性認知,曉得沒有人是完美的,於是,因為知道無法要求對方來滿足我們某部分的內在需要,便寧願在愛戀關係裡學習扼殺自我,也無法向最親密的愛人開口。

  譬如作為一位憂鬱症患者,你需要能不停提供你精神資源的伴侶,可在有工作的情況下,你實在很難要求對方填補你這部分的需要;或者你有某些特殊的性癖,但伴侶又極為保守;或你的伴侶雖然肩擔著保護你的責任,有時卻又過於強勢,以至於時常忽略你的個人感受;或你身為同志,在傳統家族的壓力下與另一位異性結婚……這類例子還有許多。在這些情況下選擇誠實的並不多見,即便只是談談,多半也顯得無理取鬧,溝通無效的情況下也有許多。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不說」固然是一種解方,也是普遍情況下一般人的選擇。畢竟縱使對方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愛的本質仍然存在,可問題是當這個內在核心與你個人的存在有更高的連結,你就越難做出割捨與犧牲。

  面對慾望,或許激情得以忍一時風平浪靜,可內在的需要並無法因而豁然開朗,在自我壓抑與否認、質疑、罪惡感等複雜情愫的驅使之下,無法與外人道的苦悶將導致直接的心理問題。

  這時,開放式關係就提供了一種仍舊有愛,又能同時避免把不必要的期望投注在不合適對象上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並不是將個體物化為滿足自我需要的工具,而是我們得知世上並無完人,並且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勢;我們有無數例子可以證明,許多封閉式關係本來有愛,卻又因種種的不能成全,進而產生衝突不斷的局面,最終埋下了背叛或互相傷害、彼此怨懟的苦果;這裡對開放式關係的思考,更多是理性探究下的結論。

  假若真有這麼一刻,對方向你提出開放式關係的建議,在伴侶對你的愛依舊不變的情況下,你願意讓對方另求伴侶嗎;或者相反過來,當伴侶無法滿足你深處的某種需求,你會寧願扼殺自己這一塊的需要,還是跟無法抑制的大多數人一樣,試圖以自認不傷害彼此的態度去偷偷劈腿,亦或是跟對方好好討論別種可能?

  誠實確實能解決許多問題,尤其是關係間的猜忌與嫉妒,這都是在個體內會肆意膨脹的情緒,也往往是導致情感破裂的元凶;而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方法,依我看還是公開透明,但受限於社會觀感,以及個人也受制於社會建構出的道德框架,很少有這樣真誠的勇氣。於是,我們更常看到的是更不道德的欺騙。

  在這裡我們要問的是,我們究竟是討厭對方除了愛自己以外還愛別人,還是討厭只有自己對實際情況一無所知。在對方抑制自己的真實需求,以及他向你坦白真實的自我(可能包含你不能接受,或是你注定無法滿足的部分)之間,你希望伴侶如何去做;跟隱瞞相較,這樣的誠實真的更違背了愛的價值嗎?


  在伴侶注意到你手機有發來的訊息時,你撒謊過那是同事或同學嗎?

  你曾經在有伴侶的時候,因注意到異性的優點而怦然心動,並隱隱覺得要是「自己的」也這樣就太好了嗎?

  當異性語帶曖昧地傳來色情照片時,你望向在床上入睡的伴侶,你跟對方說過自己已經有伴,還是也想私下繼續聯繫呢?

  有人會辯駁說人在愛裡會失去新鮮感,會麻木與冷漠,也同樣會遭受刺激,逢場做戲或圖點小樂子,這樣的「人之常情」何錯之有?開放式關係的多人狀態又高尚到哪裡?

  然而你注意到了嗎。在愛裡有匱乏與需求是「人之常情」,但有怎樣的欲求或人數從來不是戀愛關係裡的重點,而是我們能否真誠去對待那位我們口口聲聲說愛的對象。這在一般的關係裡是如此,在開放式關係亦是通則。

  在此,我並不暗指哪種關係的實踐者更為真誠,也無意以任何觀點說服他人,也不願進入哪種關係較好的討論,畢竟傾向於開放或封閉都是自然而成的結果,我僅僅是想做點介紹,並闡述當中的利弊與其合理性。

  下面我會分享個人經驗以及從經驗上獲得的見解,雖然以開放式關係為出發點,但不限於此類關係。因為開放或封閉關係的建立,無關誰更有愛,兩者之間永遠只是形式上的差異,所碰上的問題多半也有相似之處;只是由於開放式的要素較為複雜,需要付出更多的溝通成本,同時,若無足夠的真誠來維繫,恐怕帶來的唯有接二連三的情緒傷害,聯繫將隨之分崩離析。

  作為封閉或開放這兩種類型都有實踐過的人,我自然也曉得這種看似跳脫一般常情的關係狀態,該有多麼令人不安。

  若我們從頭開始說起,雖然多半存在著交往前便闡明自己是開放式關係實踐者的人,卻也有些是在交往中途才告知的,如《女友成雙》的直也本先認定自己只忠於咲一人,直至碰上渚以後才注意到自己的本心。

  無論何者,當曖昧對象或伴侶向你提出開放式關係時,「愕然」絕對是常見的第一反應,除了常識受到顛覆而無法立刻回應以外,還有對這一提議的不解、茫然,或對當事人道德上的質疑,乃至於自我被遺棄的感受與內在愧疚,最終,無論是處於一無所知或資訊量過於龐大的情況下,都將產生難以解消的焦慮。


  首先,愕然是源於事件超出我們既有觀念時的認知失調,這時人們還未能以理性進入狀況,只會有最直觀的情緒反應。尤其是當這樣的刺激直指某些個人的重要核心時,反彈會更加嚴重,甚至會導致短暫意識斷裂的情況。

  事實上,恐懼或焦慮的根源,其實更多是源於外在所賦予,真正屬於天生的根源性恐慌是很少的。在初次得知開放式關係的人中,認定一對一交往是常識,甚至是正確無誤的觀念的人,他們心裡具有一種被社會制度或文化、習俗建構的框架,當某個契機使這種框架被挑戰時,便會因危機感而產生恐懼;當注意到框架正在被破壞時,焦慮就相應而生。

  如同我不願比較開放式或封閉式關係的優劣一樣,這裡不會否定或鼓吹新的框架,然而我們必須知道的是,「常識」是一種經由後天型塑的觀念,在不久以前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或者一夫多妻制在他國亦行之有年,在更遠處的他國還有所謂一妻多夫制。自然,這其中我們不能輕易論斷誰更有愛或誰更「正常」,它們都是為不同目的而產生的形式。

  可在不同的形式裡,與恐懼類似的焦慮,正是源於概念架構遭到動搖時產生的。如不幾年前的同志婚姻合法化的爭議,反對方以為倘使同志可以結婚,那唯有男女可結合的合理性就遭到挑戰,若這種「獨有我合理」的概念被泛化到「其實別人亦合理」時,這社會該怎樣不亂。一有同志可結婚,那麼,肛交就合理了,肛交既然合理,學校自然要教的,學校教肛交那孩子當然會學,孩子學了便就成為同志;同志成主流後,父女母子之亂倫亦不遠矣……

  其實,接受不同價值觀的合理性未必等同自己就失了立場,但面對相異價值的焦慮就是因外物而使安全感產生威脅,是對秩序的失控所造成的不確定感與無助,更是對將來的無法預期與掌控;這是社會邁入自由開放的變遷過程裡常見的反應。因為個體一旦從原先單一觀念中解放,將要面臨的便是無數種可能性所帶來的未知,那麼,為了避免內在價值的崩潰,極力避免接觸不同的可能就會是一種保護自我的手段。

  在處理這樣的焦慮時,以當事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去進行正確知識的灌輸,同時逐步排除偏見尤其重要。偏見是導致無知與隔閡的原因,更是族群分化的元凶。「不理解」會使得人們相互防備,「對立」則使人們對實際情況多有誤解。其實在此談論的開放式關係如此,同志關係、BDSM、精神病患之類的少數族群亦在現實社會中蒙受不少不明之冤。

  可與其帶著認定對方無知的預設立場去進行溝通,我們不妨先問問對方究竟在焦慮、害怕什麼。譬如人們在面對伴侶提出開放式關係時所引發的反感,可能源於他們以為開放式關係等同於性濫交、始亂終棄,或是感到自己將要被拋棄的恐慌。這些都可能是錯誤認知所導致的。

  那些從偏見引起的認知很可能並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未必如當事人所想得這麼值得可怕或可惡,因為它的破壞性不屬於它,而是被當事者的想像所賦予,於是經由溝通來破除假象尤為重要。

  可是,究竟對方心中藏著怎樣使其無法接受的理由,則需要相當程度的耐心去探索,並且找到切入點將其一一解開,這是一大難題,也沒有別的好法子。畢竟「知情權」在開放式關係裡是至關重要的,若連認知都還存有偏差,概念都無法達成一致,就更別提進入下一階段的展開。

  另外,在引領他人進入開放式關係時,作為被提出的一方除了上述的不解外,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使得封閉式關係的正確性相當穩固,即使建立好了對開放式關係的認識,也容易將問題把從制度面轉移到個體層面上,認為縱然開放有其合理,但提出開放的人是否存在別的意圖。

  在這類狀態裡,當你傳達「我還需要別人」的概念時,他們可能將其與「你做得不好」、「有你根本不夠」劃上等號;這也屬於我所提到的錯誤認知,需要去進行排解,否則會給對方留下些許心理創傷,還會認定你有居心不良的可能。


  這部分得依照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做不同的應對,同樣仰仗著個人的溝通能力。不過基於客觀事實的主軸依舊沒變,那便是將「需要別人」跟「你做不好」明確切割開來,同時讓對方曉得任何人都具有獨特性,他們都帶有屬於自身的特質;在這之中,只有不同主體提供各自的價值來做互補,而不是對舊關係、故人的替代,當然也就不存在好壞的差異,更不是做得夠不夠的問題。

  雖說要真正理解這層深意還需要多加體悟,但即便「一人不夠便要兩人」的說法有些驚世駭俗,可每個人都有其各自魅力與長處,以及「自己終究不可能滿足對方所有需要」的觀點卻未必這麼難以認同。

  值得一提的是,我也不是沒有聽聞過「別的方法」刻意反其道而行,讓對方直接意識到他做得不好、做得不夠:這樣一種人,是藉由這種手法勾起他人的自卑心,進而順水推舟地讓對方被迫性接受開放式關係。畢竟自卑感一旦被誘發,抵抗與逃跑的氣力就全然無存。

  我們與他人建立了情感連結,也意味著自己的弱處向對方敞開,這就給了心有偏差的人一個可趁之機;他只稍出一點力,將你感受到的所有委屈導向成是你的能力不足,同時指責你不願讓他「開放」意味著你的自私自利。在這種一次喚醒你自卑感與內疚感的話術下,人們很輕易就選擇了投降,並開始任他予取予求;因為罪過全在於你,那你自然需要求得他的「原諒」了。


  從目的性來說,這確實是便捷的方法;因為那既不用理解知識,也不用費心溝通,更不必顧慮對方,可卻也得不來關係裡最需要的:「真誠」。這樣根植在他人缺陷上的關係絕對無法持久。若無「真誠」地投入其中,最終只會在關係失衡的情況下變得無法掌控,不然就是以內部成員的情緒崩解告終;它從來沒能使任何人獲利,只讓關係的空殼在原地裡虛耗,徒勞地消磨自己的精神。

  這種利用心理缺陷來成就個人的一己之私,並不是開放式關係的專利。倘你在任何關係裡碰上類似情況,還希望你能辨別誰是向你真誠以待,誰又是想看你在關係裡犧牲。

  唯有做好應當做足的準備,以及對開放式關係有足夠的理解,在彼此有了一致性的認知以後,我認為這才算稍微進入狀況。縱然這些「事前作業」看來繁雜,卻也是將來真正進入實踐環節的必要基礎。

  如果雙方都還未準備好,無論關係是開放或封閉,我的建議都是不要開始。

  此篇主要還是讓各位有個概括的認識,還有稍微排除掉常見的錯誤理解。
  我會在下篇開始提到實踐的內容,包含在真正施行關係後所碰到的情緒反應,面對爭寵或獨佔慾、嫉妒的情況,還有開放式關係的好處以及封閉式關係中我沒能體會到的正向經驗等等……這些我依然會穿插一些漫畫圖片,並提供更多的實際經驗分享。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麻煩點下GP或訂閱支持,也希望能點進我臉書專頁給個讚。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卡卡鹿
誠實很重要
2021-07-11 13:57:20
十六夜郎
是的
2021-07-15 15:37:56
恩維
請記住,有錢又帥的男生只有一個,要共食,這是未來趨勢。醜男要在這一世代就滅絕,而你我都是被滅絕的那個https://media.tenor.com/images/94ec8e77f201109a234ae494b82bb514/tenor.gif
2021-07-12 22:21:22
十六夜郎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人與其說是支持什麼關係,不如說是都相信醜男滅絕論XD
2021-07-15 15:39:46
KORO殺老師
深入探討的好文章
2021-07-15 04:41:38
十六夜郎
希望於你有益,感恩
2021-07-15 15:39:57
小邱
受教了,獲益良多`,。
以前看過一部[民法改正],討論的主題或許不同,不過裡面主角真誠跟坦白的態度,我相信有相似的地方。
2021-07-17 19:56:03
十六夜郎
感謝你的認真閱讀!
2021-07-17 20:08:03
奣霽
還沒看下篇文章想先留言

如果沒做足準備而進入開放式關係中
一定會去比較、嫉妒或猜忌
感覺沒辦法跟第三者好好相處
一定會在乎拿到有沒有比第三者更多
如果感到失寵怎麼辦
一定會有上下位的吧
最後在猜忌中崩潰

還有我想問
開放式關係真的能公平對待兩人嗎 對兩人的愛都是50/50嗎
2021-12-07 16:22:14
十六夜郎
下一篇我就有針對這個主題去做討論
戀愛難以用數值去衡量,可你提出關於能否愛會相等的問題其實直指這類關係的核心,我目前的答案是:否
每個人都有更偏愛的樣子,父母對孩子的愛或許真實不虛,卻也不會完全一視同仁。可是,在形式上我會盡量做到公平
換而言之,好比這陣子我需要多出門透透氣,就會找比較偏喜愛外出又開朗的伴侶出去,後一陣子又會因想要沉靜下來,而去尋找與我興趣較為契合,可以談論文學、哲思類的對象。愛是真的,可是在同時期的完全同等,實話說來很困難。這也考驗關係中各方的處理方式以及心態問題了
我希望在思考這樣關係的時候,首先要注意到,無論這時候伴侶更愛誰,他對你的愛是確實存在的,而你的獨特性不會被取代。這在下篇文章會提到
2021-12-07 16:48:31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