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被發明的昨日(下):型塑現代到未來的三大要素:民族國家、機械、數位時代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3-06-03 02:42:26 | 巴幣 1250 | 人氣 396




機械:影響人類史最深遠、也是離不開你我大眾日常生活的存在。機械鐘決定了工廠/勞工運作時間模式。在午飯時間自然而然停工?太陽抵達天空中某個位置象徵的時刻而下班?工廠出現後,所有零件在相同時刻開始工作、在相同時間結束。工人不能回家吃飯、妨礙效率會導致操作陷入停頓。零件沒有同步,機器就不能完美運作。日班、小夜班、大夜班──這些你我耳熟的時間單位,完全是工業化社會下的機械產物。人的生理時鐘被迫服從機械的邏輯,你的生理時鐘會依照班表要求重新調整,安薩里表示能親自作證。
 
 (在加油站工作的筆者我:這個我親身經歷,也能作證www)
 
 
  機械甚至改變我們對於時間流逝的生理感受!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在時間感受是大腦裡的神經傳導的化學作用決定的。只要接受外界大量刺激部斷轟炸我們的感官,大腦的化學作用就會自我調整……在越來越機械化的環境中,我們內部的神經時鐘無疑的適應機械的步調和節奏,安薩里認為,適應了機械化和非機械化環境的人,會在某種程度上脫離生理聯繫(1)。
 
 
 
  機械也改變了人類對於自身想像、改變物質世界的工程手段也被暗示成對社會問題也能奏效:如果你希望社會整體包含組成零件都能生存且幸福?你需要一套由理性慎密的法條所構成的政府……安薩里想講的是?答案是憲法!
 
  一七八七年,一群來自前英屬殖民地的人承擔這個計劃,從頭打造一個全新政府。他們有如工程師打造新機器。他們首先確定機器的目的:「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盟,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利益,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2)
 
  安薩里先生解釋,每個憲法都有兩個層面:「操作手冊」、「協定」。前者跟機械邏輯相呼應,是操作國家如何管理的手冊。後者則是憲法草創時期,所有相互競爭的各方利益間的協定,無法跟敘事分割。
 
  有些憲法比較像是操作手冊,有的則更接近協定。美國的憲法則是另一種極端:操作政府的指南。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特綜合體,雖然跟那個時代議題的需求有關(尤其是奴隸制度),但是這份文件口吻卻隱涉抽象和普世原則,同時還擁有一套能針對各種變化改變手冊內容的內建機制──憲法修正案。
 
  制定美國憲法的人們有某種難以仿效的優勢:他們居住在一個自己幾乎毫無所知的廣大新世界。他們是從一張白紙開始寫起,因為自己剛跟過去切斷關係,未來還是一片空白。他們設計管理彼此互動模式的憲法,但是集中注意力在抽象的程序機制,彷彿是能應用到所有人類身上的工具。安薩里推測,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經驗也是全人類的普世經驗。
 
 
  機械的影響還不只僅於此,它改變性別分工,也促進意識形態、中產階級、個人化的誕生與發展。意識形態?比喻成具有機械邏輯的社會互動藍圖,用象徵智識發展、以文字明確闡述的系統性學說,替社會上的互動提供新的黏著劑。
 
  在宗教與親屬關係界定的社會,引發的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這是從頂層/權威來的」,重點在於符合權威的規矩。意識形態界定的世界中,首要之務變成「我們怎麼知道這規則能夠運作」意識形態就好像是新宗教、新學說一樣,必須說服人們自己能改善人類生活,才能被採納實施。
 
  當然,每個意識形態實踐上都會碰上矛盾。是甚麼構成自由?平等?人類不完全相同,所以在甚麼方面平等?博愛有包含女性嗎?
 
 
  中產階級、個人化就比較好理解;機械化搶走大部分工匠的飯碗,新工作有人得安裝機器、操作並維修它們,工業營運產生的需求像是會計師、營業員、人力資源經理、秘書。工廠量產的商品需要買主,創造了推銷員、出納員、店員、廣告專家、行銷專家的需求。行號公司數量越來越多,商業活動需要法律保障,律師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大部分的人沒有很有錢,但也沒陷入貧窮,這就造就前者的存在。(雖然感覺也要走到盡頭了)
 
  後者更簡單了:古早社會都是以部落為單位在旅行,舉例像是歐洲封建時代,類似基督教與部落傳統那樣的敘事,認可權利衍生自個人的社會人脈而非生產力,親屬關係勝過所有基礎網絡。但是機械時代呢?公司不會雇用家族,而是雇用個人。認可一個人的價值敘事也是完全相反的。社會功能單位從部落萎縮至氏族,接著萎縮至大家庭,再萎縮至核心家庭,再縮減至無法削減的主權單位:個人。
 
  在這個主權宇宙中,人們理論上只對他們自由選擇的牽絆負責,不論是居住地、工作。他們必須在社會環境中的所有可能性中,所有理念、價值、已知事實和漂浮在繁雜文化瓦礫中,選擇建構自我……不意外的,在十九世紀中業全球化時代開啟的浪潮下,某些人最親近的會是分享相同意識形態的人。
 
(筆者我:這讓我想到漢娜鄂蘭提到的原子化(atomization)的個人。)



穆斯林最抗拒的,是機械造成性別分工改變
 
 
  不過,真的單純是「機器」引發的改變嗎?安薩里也認為無法這樣歸納,私人企業與公司、能做任性投資的大量金流也同時出現了,究竟是甚麼引發什麼?不如說是彼此強化。安薩里認為不要太執著因果關係來看歷史,用漣漪效應的方式來看會更清楚。


    例如中國:沒有東西能阻擋科技或決定它的衝擊力,但是社會敘事也難以被消滅,如同過往鬼魅
 
 
 
  民族國家:誕生的原因其實不算少,而且算是來自許多歷史潮流的副產品:銀行業的發展、統一貨幣出現、通訊與運輸科技的日益複雜化、戰爭不斷進步機械化等等。這些因素交互影響,成長出新型的社會一體感。更古老的原型則是相互對抗中出現認同感來強化雙方差異,像是英法百年戰爭。
 
  安薩里用更精確的描述來形容民族國家與前面其他政體對比:小巧、密實和具體。民族國家特色不在其有多廣大,而在其深度。在這種社會星座中,國家領袖原則上跟所有人一樣受制於法律,不能再像帝國時代心血來潮就隨意處決人。國家本身透過社會機制界定了一部分的抽象實體,在其所有公民生活中有個持續性的原則存在,控制力比國家領袖還要深入。
 
  一個民族國家的邊界非常清楚,人們無法像踩過人行道裂縫一樣越界;在其邊界內只有一套適用的法律、一種貨幣,單一中央權力對秩序有完全控制權,公民也許說著數種語言,但只有一種所有政府作業都依循的該語言有官方地位。單一社會組織造就更強的形塑、執行意圖的效果;舉例來說十九世紀的中國與英國,說到幅員大小,英國跟中國比起來很小;但是說到強制執行意志的程度,英國卻是更為強大。在此安薩里提醒,英國權力並不屬於維多利亞女王或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總督,這些人只是在執行英國整體社會意志的最高零件而已。
 
  民族主義者主張每個人都屬於特定國家,每個人都是某國「我們人民」的一部分。但是「民族」定義?語言?共享的經驗?宗教?血統?膚色還是身高?爭議在於,其實也找不到百分之百符合的國家存在。
 
  意識形態也能為人民提供另一種凝聚國家的方式,《獨立宣言》和以普世語言訴說的美國憲法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們旨在提出法律與原則的藍圖(社會機制),並適用所有人類身上。雖然社會現實的確不符合這文獻中表達的許多理想,矛盾也隱藏在文獻本身字裡行間。好比當傑弗遜說「人類生而平等」時,他的同代人所了解的是「所有富有的地主」(不含女性)、南卡羅萊納州的亞瑟.米德頓簽屬宣稱人類平等的《獨立宣言》時,有三千五百名奴隸為他工作。
 
  但是這些建國文獻仍影射某些深層原則,支持進步的活躍份子使用這些原則來推動美國走在前所未見的方向上,為了確實走在這個方向上,美國打了一場內戰,賠上超過五十萬條人命。但在內戰中,一項憲法修正案確立一個原則:這個國家的公民就是受美國憲法統治的任何人,就這麼簡單!
 
 
  而在歐洲,不論原因為何,得到青睞的概念正好與此相反,他們認為國家是有種族和血緣關係的人民所組成,種族主義的概念得以完全成形,也是今日將人種特徵分門別類、種族歧視的濫觴。在當時,種族理論合理化歐洲對外殖民、貶低當地人;隨著時間增長,還強化民族國家客觀存在於世的概念,每個民族都有權建立國家。
 
 
  就這樣,以科技為後盾、像企業一樣組織、如民族國家般運作的社會,比世界上其他形式的社會組織都更強大。這類強大的社會打敗了中國;遇上伊斯蘭與印度教世界後,則是將其滲透從內部接管。

 
  一八九八年,一支龐大的蘇丹穆斯林部隊將規模更小的英軍包圍在一個叫恩圖曼(Omdurman)地方。那支穆斯林部隊由一位末日穆斯林教派領袖建立,他稱自己為「馬赫迪」,也就是「眾所期待之人」,他承諾會趕走外國人來拯救人民。馬赫迪的四萬大軍擁有長矛與老式步槍,英國人則擁有十二支馬克沁機槍,每分鐘可發射五百發子彈。六把槍在那場戰役中發射了約五十萬顆子彈,殺死兩萬名非洲戰士,還使得多餘的人負傷。英軍的死亡人數僅四十八人。此戰終結所有懷疑:機械社會與前機械社會交鋒當中──機械化的西方所向無敵!
 
  除了泰國與阿富汗外,世界個角大部分都已直接或間接淪為殖民地。在未宣稱所有權的土地所剩無幾的情況下,歐洲列強開始覬覦彼此的土地。
 
  不過加入競爭的並非只有歐洲,早就瞭解到機械時代來臨的日本,想辦法在短時間內工業化。一九零四年,日本對歐洲強權俄羅斯開戰,俄羅斯的節節敗退令西方觀察家大感震驚。日本擊沉了俄羅斯大部分的艦隊後,歐洲讀懂背後的訊息:英國不再是唯一能擊敗比自己強大國家的島國。
 
  在歐洲列強建立的帝國主義彼此對峙之際,新生的民族國家被困在帝國境內,也在蠢蠢欲動圖謀獨立,這一連串掙扎的動亂一直到一九一四年,那個知名的、意料之外的暗殺槍響。
 
  安薩里認借用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 Fergusonl)所言,自認為一千年後的歷史學家也會這樣看待:將兩場世界大戰合併視為「二十世紀世界大戰」。弗格森認為世界大戰開始於一九零零年代初,一路肆虐到一九四五年,中間有過幾次停頓。第一個停頓是一九一八年──在歷經四年無可言喻的暴力後,美國加入戰爭,派兩百萬軍人進入法國,才使得這場恐怖暫歇。
 
  當戰爭結束,世界似乎邁入民族國家的時代──總數一百九十五個,主權國家似乎是最終的政治形式,但是我們都錯了。

             戰後民族國家版圖



         冷戰影響


 
  為何,比單一國家還大的超國家實體開始成形,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前身為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等等出現,它們規範了金錢、商品還有人力如何在國際間流通。
 
 
  數位時代安薩里先生提醒我們注意以下幾點是主導人類歷史的幾股力量:一、環境,不論如何演變。二、我們製造的工具。三、相互交流,這是語言賦予人類的功能。

(新科學發現因為新聞都有,被筆者我省略了,煩請自行看書w)
 
  安薩里提到一個概念,科技越來越複雜,如基因編輯、物質分子操縱還有人工智慧,會匯聚到一個臨界點,稱為「奇點」(singularity):據稱在此刻,人與機器人會合而為一。一種說法認為這是人類成就不朽的時刻,其他人則將其視為人類時代的終結與機械時代的開端。
 
  就算我們正向著奇點奔去,以上三股力量仍舊是我們歷史組成要素,這點安薩里念茲在茲。奇點教派開心假設當超級人工智慧誕生時,仍會以服務人類需求為目的。作者對此並不樂觀,一旦科技進步到足以跟人類相仿,「窮人」就沒有存在必要了。
 



  安薩里對於世界觀察預測,沒有過於強調悲觀、樂觀;倒是提出可能性的盼望:人類的交流。即使兩個人意見相左,他們仍能有成果豐碩的對話,但是他們對話得讓彼此聽懂。一個概念只有在符合一組已知結構下才能說得通。當我們說「將點連起來」(connecting the dots)。我們其實是在看見一個星座:「點」是世界給我們的,「連結」則是我們加上的。全貌就在我們心中,如若其他人看見,它看起就會很真實。
 
  畢竟,我們人人都是照著某種現實模型而生活。心照不宣的概念構成我們世界概念模型的主要部分。





 
 
 


 
(2)美國憲法序言:《Preamble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