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被發明的昨日(摘要貼文、心得)(上)

坪圳氏共和國人 | 2023-05-28 00:43:04 | 巴幣 232 | 人氣 466


 由於前面多數都是臉書貼文,針對本書不同章節的摘要整理,如果看起來很亂沒有統一連貫性,請見諒!

  筆者碎碎唸:關於中國史的篇章多到可以蒐集起來另成一篇了,還是請讀者自己去看書吧~


這裡必須提到一個介紹前提:敘事,不只是說故事,還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人類各文化圈、宗教或是民族等大小社會組織,能夠凝聚一起合作,一定都有自己的敘事。


發文順序(從遠到近):


目前看到90頁,但是重點可以整理一下了。

作者最主要論點:敘事主體。每個文明發展出來的歷史/文化觀念;都是一種敘事;針對同樣事有不同敘事也是常態(理解這點,就搞懂世界史分歧跟衝突了)


接下來,作者開始敘事每個文明是怎麼誕生、什麼條件造就它們的差異;先了解它們差異,再理解它們的敘事就簡單了。從第34頁開始,他提到工具+語言誕生,讓人類擺脫史前蠻荒進入文明時代;第51頁開始,提到文明誕生與差異始於地理、遠程貿易網絡、信仰系統的誕生等等。也提到大河文明的誕生(中國篇幅比較長w)與遊牧文明的重要性。

  這裡有點像是重整了林俊雄、杉山正明、楊海英、森安孝夫等歐亞史學家的觀點認知重整:整個歐亞大陸遊牧地帶,就像是一個單一巨大的內部交流區;宛如淋巴液一樣聯繫定居農耕文明之間。

思想傳遞、器物技術重大發明都會產生漣漪效應;這不需要有誰從蒙古抵達波蘭。而是類似傳染病一樣人人接力就可。


兩項影響世界史關鍵發明:戰車與複合弓,的確是遊牧民造成的。印歐語系的擴張,也是因此成行。這才造成今日歐亞文明各國的樣貌。
#久違的裝文青 #被發明的昨日


  讀到p.147,作者提到古人建立一個帝國的軟硬實力前提:金錢(money)、數學(math)、訊息傳遞(message ing)、管理(management)、軍事力量(milltary might)這幾個M,還有加上一個共構而成去服務的主體文化價值觀系統:大敘事(master narrative)。

作者以波斯帝國來舉例,因為它是人類史上最早完全具備的範本:嚴格的行省總督制(管理)、長達一千五百英里且設立驛站與信差軍團的皇家大道、利用貨幣讓高價產品交流,以利納貢與賦稅系統、訓練編織建制到視覺效果上就令人恐懼的長生軍(the Immortal)等等。

  金錢的部分也很有意思:作者借用大衛.格雷伯的《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剛好我有收)解釋:國王支付黃金給士兵,同時對子民課稅,規定只能用黃金繳稅。子民必須將他們的商品、服務賣給士兵們,就能得到黃金繳稅!如此一來,國王只要收稅、付錢這兩個動作,就能確保他付出去的錢都能回到國庫,製造貨幣形成一種經濟循環。

  後面出現的印度孔雀王朝、羅馬帝國、中國(又辱滑了)採用的系統,在作者來看都是波斯的精進改良版w

  大敘事(master narrative)也是很重要的,波斯的國教-瑣羅亞斯德光闇二元世界觀不僅在世界各地廣傳,也強化波斯的凝聚力,透過以上幾個M讓波斯變成單一整體。作者比喻很精妙一句話:抓起一顆石頭,比抓起一堆碎石容易。

  我看到的是,根據作者描述, 當一個大敘事形成,國家或是更大的共同體誕生是時間問題,反之則無。

  不同的文化概念互相撞擊,不會變為塵埃,反而會形成有概念的星座(共同體1.)這些概念成為更大結構的一部分就會排斥分裂。 當然,概念跨越文化界線,還是得稍微調整才能融入。源自不同文化的星座可能在未來中間地帶互相碰撞,形成新的思想星座。它們會包括不同來源的元素,但是會排斥不適合的因子。(p.146)





  問題來了,位在多文化圈邊陲中間地帶的臺灣,算是混合的一種嗎?是否有此意識到?目前的現狀,不論是宗教文化看起來是共存狀態,是否組成了完形(gestalt)2.狀態:有自己的認同與持續性? 掙扎的成為屬於自己的社會星座??
1.史前時代,原始人居住活動往往限定特定區域,會替天上星座命名、在群體內互相交流。 同一個星座肯定只有同一個區域、群體的人才能看懂,以此命名。
2.「完形」解釋如圖
#被發明的昨日 #現狀解藥 #自立自強


3/28

  漏掉一些精華(p.57-89),我覺得需要提一提: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沒有清晰分界出上下游的大瀑布,下游是沼澤地帶,與沿著河谷平原的埃及相反,缺乏地理屏障;迫使他們建立圍牆,發展出眾多強悍的小城邦。不過展現活潑、歡騰十足且富有創造性的文化;小城邦林立發展處出企業精神的個人主義、互相較勁的多元主義等等,作者指出這些都成為後來伊斯蘭、歐洲文明的象徵。

以兩河地理,作者認為是十分自然的w

  印度比較特別,水系源頭眾多,最後匯聚出數條大河,而且常常改道。在這個充滿水的世界生活的哈拉帕人,被約三千五百年前的遊牧民,我們稱他們為「吠陀人」給征服,吸收剩餘的哈拉帕文明,將印歐用語系與神話移植帶入了古印度。
有趣的在後面,阿姆河北方的牧人與小農,跟吠陀同為雅利安人(the Aryans),相信共享同樣神話。

  吠陀人跟伊朗人在地理上分道揚鑣,文化也出現分歧。吠陀神祇包含兩大團體:提婆與阿修羅。阿維斯陀(Avestan)也認可兩大團體:德弗與阿胡拉。不知為何,阿維斯陀把兩大群神祇身份對調:德弗變成魔鬼,阿胡拉變成天使。
作者後續的解釋,是因為向南方印度遷徙的亞利安人,進入資源豐沛青蔥茂密的環境,神祇分化成幾千個獨特個體,與印度思想眾多奧妙相呼應。

  但是伊朗?環境卻是兩極化,因此創造出光與暗、生與死、真與偽、善惡對抗的神話世界觀。

題外話:最近發現日本文化,與歐洲文化存在不少相似共同點,兩者相同大概就是缺乏自然資源、需要對外開拓以利國家生存吧? 可惜不是大河文明,就不在討論範圍內w
#被發明的昨日 #文明始於地理 #信仰系統的誕生



p.157-194 不同敘事交流匯合成另一種東西,作者稱為「網合」° 舉例來說,基督教網合了繼承希臘的羅馬敘事、黎凡特的猶太教敘事,嚴格來說是新的宗教。 住在北邊的日耳曼人,受到歐亞遊牧民遷徙潮的影響,被迫遷入羅馬,雙方的關係也沒那麼絕對(畢竟除了戰鬥,大部分時間都在以物易物、跟對方異性調情。)
當羅馬前線部隊、駐地都給予日耳曼人後,指揮官(comes)變成伯爵(count);統帥(duces)演變成公爵(duke)°最大的變化是,日耳曼人從圈外人變成圈內自己人。他們把羅馬變成了半獨立堡壘、村莊共同體。當時的人們不會認為羅馬毀滅,而是「改變」了。他們祖先幾世紀來一直都在尋找適合耕作土地,如今找到了,怎麼會是衰微??

  網合完成,日耳曼人、基督教自然也成為地中海世界的主旋律。

  伊斯蘭的網合更複雜龐大一點,不過重點果然是波斯(伊朗)與阿拉伯主導之爭。

  在中國的佛教、道教也被視為一種網合,不過那是思想與美學層面。
#被發明的昨日




  氣溫變化的影響,維京人的社會當中,老男人壟斷較好的農田,逼得年輕人形成幫派,合力造船出海劫掠。他們的習俗與歐洲「網合」後成為聖誕節習俗:聖誕樹、襪子精靈。

     不少維京人前往東歐,成為羅斯維京/基輔羅斯人。羅斯人挺進東歐大草原,不僅成立公國,還意外把往西方擴張的遊牧民族給擋下,擠壓效應傳遍幾千英里外的地域。契丹、女真人逐漸南下,突厥人南下入侵伊斯蘭世界,最後變成日耳曼人對羅馬的角色.....這點跟東亞長城對於遊牧民族造成的效應剛好相反!作者認定漣漪效應來自北歐,雖然我對東歐史不熟所以存疑。
(p.220-230)

#被發明的昨日  #大敘事


  前面沒講到的:西元七-九世紀的時候,伊斯蘭社會成功擴張,加上地理位置的優勢,穆斯林知識份子是第一批可以直接接觸並比較中國、印度、希臘、波斯偉大思想的人,他們問:這些思想體系怎麼可能全部都是真的?

  應對方法,就是編本百科全書,把所有知識都放進去比較。還有一個動機必須提到伊斯蘭社群(p.177),伊斯蘭是穆斯林的社群與法律,非常深入信徒日常生活化。他們最重視的法律是沙里亞(sharia,伊斯蘭律法)這些律法使得社群能遵照真主意圖運作,其實也是一種結果論:如果你的訊息能代表真主,當然你的社群以此運作就會繁榮昌盛。(當然最成功的,就是統一阿拉伯半島先知穆罕默德了。)
  當時穆斯林對於印度與希臘概念非常感到興趣。也是為了解釋沙里亞,他們對待沙里亞看法很像歐洲知識份子對待科學的看法:它是客觀存在,不能被發明,只能被發現。一旦讓宗教專家挖出沙里亞每一個細節,人類就能以正確的社群方式生活,就能在天堂贏得永生。

  他們研究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還有新柏拉圖主義學家普羅提諾(Plotinus)發展的激進教義也是如此。並且還有自己的詮釋:如果所有椅子只是椅子這一概念的影子、圓圈只是圓圈這一概念的影子(以此類推);所有事物一定是單一現實的影子。普羅提諾稱為「太一」(the One)。但是穆斯林認為,這聽起來是阿拉。白話來說,他們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世界觀模型而窮盡一切,但是拒絕改變、交流。

  不過他們的熱衷,讓他們在中世紀初創造穆斯林大學,為了擁有權威機構去解決律法問題。

  西班牙的哈里發王國,翻譯都市托雷多(Toledo)遠近聞名,穆斯林學者將遠方得到經典翻譯成阿拉伯文,包括古代希臘作品。也有學者在此將作品從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當旅人帶著作品複本離開,意外與歐洲修道院產生交流;修道院為了藏書興建圖書館。擁有優秀藏書的修道院逐漸形成社群,人們進行閱讀、學習與討論。

  伊斯蘭世界的大學概念也在歐洲紮根,歐洲第一批大學出現在義大利,但是作者認為這算是伊斯蘭的貢獻。(p.261-264)
#被發明的昨日 #不一定有趣大敘事
#比較有料



  蒙古之後,給中國、伊斯蘭文化敘事帶來重創。在驅離蒙古勢力後,兩者都迫切地渴望復興。作者稱為「復興敘事」  (這點其實蠻有突破的,大眾思想史不能證明?但是國家社會具體的政策與目標宣傳總可以了吧?)

    蒙古人在他們史上最偉大的勝利後五十年,就在歷史上消失。至於歷史學家常常稱讚蒙古人的「宗教寬容」?作者再次來個微打臉:那是因為蒙古人常常召集各宗教顯要人士入宮陳述信仰,試圖採納其中之一。

  原因倒是簡單:蒙古人自己的薩滿信仰,已經在自己統治疆域失去作用。這種混合的泛靈信仰,主要是處理人和自然關係的和諧。可是當蒙古人統治定居城市,每天需要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就不再實用了。

    俄羅斯趁此利用東正教凝聚認同,建立莫斯科公國驅逐韃靼人。(不過這裡不是主角。)

   中國這邊,有「洪武」(意謂軍容盛大)皇帝開始,藉由把農夫組織成緊密村莊單位,互相監視、連坐法。算是近代極權主義的先驅?

  安薩里先生形容真的酸:他今天可能被診斷有偏執性人格異常。他眼中處處皆陰謀,曾經懷疑一個功臣李善長謀反,從他的家族、朋友再到朋友的朋友,一口氣就是四萬人因為一個人被指控謀反而被消滅了。

  中國曾經是有許多權力機構的複雜社會,但如今沒有機構能反抗中央了。龐大軍隊被用來維持內部秩序。此時明代中國,已經是極權社會了。

  洪武帝發誓恢復舊時中國,呼應士大夫信仰的古代中國思想。但是他以大量殺戮來追求他的計劃;反而增加飢餓。加劇的情勢使得他的後繼者對凝聚力、穩定力產生更深渴望,以為嚴厲執行秩序能達到目的(惡性循環)

  不過也是因為這樣,復興敘事(restoration marrative)才會產生處於主導地位的優勢力量,甚至回音影響至今。

(補充一下,原來宋明理學在這,被稱為新儒學:四書五經+後代註解評論。在這個世界裡,父親打死兒子可能被罰錢,但是兒子甩父親一巴掌可能被問斬!

  帖木兒之後,鄂圖曼、薩法維帝國先後崛起。伊斯蘭的狀況大同小異:歷史完美的時刻早已發生。宇宙是一齣朝著末日前進的戲劇,會在審判日最後結束;故事關鍵時刻就是穆罕默德的先知生涯。穆斯林的任務就是保持這個完美狀態----但是之前竟讓責任溜走!(蒙古人)

  在他們世界觀裡,沙里亞就是道路(path),對追隨者來說言之成理。

  理論上沙里亞可以解決所有紛爭。但是當新狀況出現,而且與先前稍有不同呢?學者得先查詢<古蘭經>,查看使者是否發表意見、使者聖伴言行;再去查看之後的權威學者。如果都還不行,就採用「伊智提哈德」(ijtihad)或是說「自由推理」(free reasoning);但是只有精通沙里亞的宗教學者才有資格這樣做,他們的社會地位好比是明朝的國子監。
(當然,正統派或遜尼派、什葉派或蘇菲派都有差異)

   伊斯蘭學者努力追求沙里亞完美與永恆,然而萬事萬物不斷改變,卻被理解為完美狀態尚未恢復,有待努力。(這點是致命傷?

  與此同時,歐洲?經過七個世紀被宗教束縛在靜態敘事中:生命脆弱、任何惹事生非的人都是威脅。不過上篇提到十字軍東征後,在伊斯蘭影響下開始設立大學、發展學術與文化。黑死病也摧毀了教會的權威敘事:瘟疫根本不會區分聖者與罪人,到底在懲罰什麼??

  不過也因為如此背景,貧困危險的過去沒啥好懷念的,歐洲人相信的是今天比昨天更好,要奮勇向前,新發現、新點子在這受到歡迎,遠多於上面那些講究復興的社會。在這思潮之下,也為了得到東方豐富的物產,歐洲冒險家準備好面對艱難與危險了。

    隨著便宜紙張、印刷術在這個變動中也開始普及,聖經被翻譯成各國方言、慣用語的浪潮開始興起;比起教會統一解釋,人們更想自己看看聖經在說什麼。

  馬丁.路德則是意外做出最大貢獻:如果基督教世界是基督在地上的軀體,個別細胞就不能決定自主決定他的言行舉止。但順應路德的呼籲:一個人是否擁有信仰,是只有他與上帝才知道;這是他們之間自行決定的關係;這種分崩離析就無法避免了。

   再來,哥白尼、克卜勒、新士林學派(the nesocholastics)的人努力建立數學與自然的關係。但是萬一整個世界都可以被解釋呢?

   未來重新定義歐洲文明的敘事正在形成:以進步與退化的觀點來看世界,時間是直線性的,但是沒有終點。歷史動力往前推,有時會倒退,但是人類得阻止這種退步,逆轉方向。

  進步敘事(porgress narrativ)是一種相信「更好」總是可能的深沉信仰,這套敘事驅策人們尋找更好解釋的科學原則,許久之後,它變成人類與工具關係本身。
#被發明的昨日  
#十五章復興敘事
#十六章進步敘事
#兩個復興一個求進步
#有意思的




  從第十章的世界史單子、第十七章那個哥倫布的時刻節錄出來,談談獨立的美洲文明。

  美洲文明的蓄水防洪技術相當進步,但是無法解決乾旱問題,是眾多城市遺跡被廢棄最可能原因。沒有發明鑄鐵,也缺乏去發明使用車輪的動機(沒有可供運輸大型馱獸)也沒有遊牧民族,只有狩獵採集與農耕。

  也因為他們從未放牧馴養動物,也從未感染這些細菌,自然也沒有免疫力。黑死病在他們身上被放大更多倍,估計將近95%左右的人口死亡! 最新估計美洲原有兩億一千多萬人,那麼倖存下來的不過六百萬!.....也難怪征服者一面倒的勝利,當年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甚至稱為十字軍「西」征,大肆好評甚至團結晚期的十字軍基督徒。

  因此,美洲文明的歷史多數成為我們無從得知的敘事,基督教信仰壓倒性的襲捲美洲也不意外了。

  第二十章有點嗆:中國敘事失去凝聚力。西方各國前仆後繼來到中國貿易,他們的存在也改變當時中國市場:茶本來只是眾多栽種物之一,茶農與仕紳關係匪淺。但是因應市場需求,大片農地全部改種茶葉,效率成為最重要目標,受薪勞工+專業經理人取代前者,更關心利益盈虧而不是傳統價值建構的人際關係。(當時朝廷其實很不爽這種變化~~)


(失去凝聚力的原因)

   當時歐洲沒有值得渴望的商品,而中國總是賣、賣、賣,接下來會提到跟後面事件有關。

  英國人對茶上癮程度,作者看來說是毒品也不為過。一七零二年,英國進口二十萬磅茶,到一七九零年,變成九百萬磅!!!曾經,茶不過是瓷器外層的緩衝物,如今瓷器成了茶船貨艙的壓艙物。

  英國政府要如何應對?將茶的關稅提高到百分之百來壓制銷售量,認為能在不影響利潤的情況下放緩進口。但是這傷害到東印度公司的利益怎麼辦?結果在東印度公司的反彈下調整政策,一七七三年通過《茶葉法案》強迫美洲殖民地購買東印度公司昂貴的茶,而不是荷蘭走私者的茶業(當然他們沒有納稅給英國王室)。這項法案大大激怒了美洲殖民地,反而促進了美國獨立戰爭!?

  沒錯,滿清的貿易政策對於美國的誕生是有貢獻的www雖然是意外。

#被發明的昨日  #茶葉貿易與獨立戰爭  #敘事文明的形勢高低
#美洲文明悲劇


  後續非貼文的摘要評論:摘要第十八章:連鎖反應。大航海時代後,造成的後續影響被作者安薩里先生形容是:西班牙就像是無憂無慮的傻瓜,找到一檯會吐出鈔票的提款機。

  為何要這麼說呢?西班牙在祕魯和墨西哥挖到銀礦,但是它沒有提升自己的生產力,西班牙購買很多紡織品、家具、毛織品、船和其他貨品。這些商品大都是在英國、法國與低地國(尼德蘭、比利時、盧森堡)生產的。而且銀也是商品,於是供需鐵律啟動──於是銀子在交易後就從西班牙手中溜走了!

  過量交易導致銀價暴跌、物價膨脹!社會並不以平均分配財富為宗旨,而是富者越富。舉例來說製造鞋子、馬鞍和椅子的人為何沒有賣出更多商品?因為顧客/富人的數量並沒有增加,這也導致銷售量不變、價格卻上漲了;購買力的降低,也讓市場萎縮了。西班牙帶來的無限量白銀供應,反而讓它的鄰國變得更富強,貨幣最後還是流向、投資擁有生產力的國家像是英國、法國與尼德蘭。第一批掠奪美洲的國家就好像樂透中頭獎,但是很快被打回原形(安薩里形容真得很貼切~~)


  而這些國家也善用這些銀子:歐洲遠程貿易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他們不再先買貨品,再找市場。相反的,他們先找到市場,下單、訂合約,然後挑選製造品質良好的農家製造產品,以此來支持手工副業,例如:比利時的婦女善於編織蕾絲,商人去那裡下單投資,不久之後,製造蕾絲的棉花業就在比利時興盛起來。以此模式,美洲的銀子資助了西歐製造業的成長。

  善於經營的商人們合組公司,這也是合股公司的誕生,地位與同業公會、教區、王國相當。一群生意人聚在一起,匯集資源,共同資助一個他們任何人都無法獨自承擔的龐大企業。他們裝備一艘船,派它去亞洲貿易。船返航後賣掉貨物,每個人按照出資比例得到他的那份利潤。每個合夥人的股份紀錄都寫在股份證書上,也就是「合股公司」(Joint stock company)(個人補充:十七世紀的臺灣搭上大航海時代的順風船,已出現合股公司了)。

  安薩里先生提到,公司也是一種新型的社會星座,特性十分類似物理宇宙的有機體。


  然而,發起一趟亞洲貿易遠征所費不貲:購買船隻、雇用船員、儲備糧食……但在貨物出售前,利潤都不存在,過程中還要等上好幾年,怎麼辦呢?

  於是,曾經在十字軍時代曇花一現的機制:銀行又誕生了。他們以借貸來賺錢,而且借出去的也不是錢,而是信用(credit)拉丁文字根則是「信服」。只要人們相信,它就存在。銀行出借的「錢」是某人得還的錢,它就被定義成銀行的部分資產。矛盾之處在於,銀行借出的錢越多,就越有錢。反之,銀行金庫存放的可能只是債務──總有一天要支付給存款人的錢。

  聖殿騎士團曾經是第一批真正的跨國銀行家,有頭腦單純的人認為:他們能借出這麼多錢,一定在某處藏了許多黃金。一三零七年的某天,法國國王菲力二世決定處決所有聖殿騎士團成員,處決團長並搶奪金子,並且讓自己的債務一筆勾銷。結果當國王的人馬劫掠聖殿騎士的據點時,卻發現沒多少金子,大部分都是寫滿數字的帳本。

(第十二章:崛起中的歐洲p.241有提到聖殿騎士團了解的事實:錢不是實物,而是資訊,最後都歸諸於會計。

  於是,聖殿騎士團背負秘密控制世界,主導所有犯罪、疾病流行與農作物歉收等等惡名,就這樣成為一種思想星座:陰謀論的典範。不過也反映金錢正在逐漸抽象化,銀行業持續蓬勃發展,好滿足歐洲商業冒險的成本需求。



  在商業與金融業蓬勃發展下,英國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在一六零零年、一六零二年相繼出現。為了解決貨幣兌換價值不一、貴金屬供應量不足參假的問題,荷蘭人在一六零九年想出一個方法:阿姆斯特丹的耆老特許一批私人銀行家組成中央銀行,任何想在阿姆斯特丹做生意的人必須來這間銀行開戶,銀行官員決定各種貨幣的價值高低,他們把這些東西放入金庫,發出票據,上面記載存款總額。在阿姆斯特丹的領地中,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那些票據等於錢,而且不准用票據以外的東西交易。

  票據因此擁有不論印刷品質或紙張價值都不相干的絕對價值,這很快就成為國家貨幣的起源,在荷蘭轄下所有領土流通。


  一六九四年,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在各種事業上急需用錢,他召集了英國最厲害「創造信用」的專家,請他們考慮借他鉅額貸款:總數超過一百萬英鎊。作為回報,他允許他們組成一個團體,將國王的債務以小額票據的形式賣給大眾,每個票據上都有寫數字。它的概念是,當國王償還債務,任何擁有票據的人都能領取款項中的一小部分──相當於票據上的金額數字。這些票據也能用於日常交易,交互流通

  國王的債務變成經濟的基礎,這就是國債的起源:債務是將整個系統黏在一起的黏著劑。阿姆斯特丹銀行、英格蘭銀行等更多類中央銀行開始出現,這也跟後來出現一種新型緊密的組織化社會的星座有關:民族國家。



       (未完待續)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