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Nightwish#18]Dead to the world(死於現世):重返孩童的純真,世紀之子因而獲得重生

Imaginaerum | 2022-12-24 21:40:07 | 巴幣 114 | 人氣 231

曲名 :  Dead to the World(死於現世)
樂團 :  Nightwish
專輯 : Century Child(2002)
:  Tuomas Holopainen
: Tuomas Holopainen
一、前言
歡迎來到世紀之子系列的第二篇,
本次要介紹的是專輯中的第三首歌 --- Dead to the World,
Nightwish史上第一首Marko & Tarja雙主唱的曲子。

由於本專輯的歌曲與歌曲之間有很強的連貫性,
因此建議先看過上一篇,
不然大概會看不懂,
連結如下:

二、歌曲介紹
啟發作品 : Edgar Allan Poe的短篇小說「William Wilson(威廉·威爾森)
「威廉·威爾森」是一部於1839年所著的短篇小說,
在這本小說中,
威廉·威爾森是一名成績優異但是品行欠佳的少年,
他在讀中學時,
遇到了另一名也叫做「威廉·威爾森」的人,
他不僅與主角同名同姓,
甚至連生日也在同一天、相貌也有幾分神似,
更重要的是,
他的在校成績也與主角相同優異,
因此主角視他為最大的勁敵,
後來主角與另一個威爾森開始了各式各樣的明爭暗鬥,
通常都是主角幹了一些壞事,
然後被另一個威爾森揭發,
使主角狼狽不堪。

後來主角休學,
但是離開校園之後,
另一個威爾森依然如影隨形,
屢屢破壞主角的好事,
使得主角終於忍無可忍,
他向另一個威爾森發起決鬥,
並在決鬥中以利刃刺穿了另一個威爾森的胸膛。

主角戰勝另一個威爾森之後,
卻赫然發現,
鏡子中的自己胸膛也中了一劍,
原來另一個威爾森其實就是主角所幻想出來的另一個自己,
因此主角殺死了另一個威爾森,
同時也殺死了自己。

另一個威爾森在死前是這麼對主角說的:
You have conquered,
and I yield.
Yet henceforward art thou also dead --
dead to the world and its hopes.
In me didst thou exist --
and, in my death,
see by this image,
which is thine own,
how utterly thou hast murdered thyself.
你已獲勝,
我投降。
然而自此以後你也會死去--
死於現世
、死於希望。
我活著,你才存在--
而如你所見,
我的死,
也是你自身之死,
看你把自己殘殺得多麼徹底呀。

「Dead to the World」與「威廉·威爾森」之間的關聯性
在小說中,
威爾森的另一個自己是「超我」,
也就是心中的道德之尺,
因此他才會在小說中阻止主角做壞事,
所以即使是作惡多端的威爾森,
心中也是存在良心的;
而在「Dead to the World」這首歌之中,
作曲者Tuomas的另一個自己是「孩童」,
也就是純真、良善與童心。

威爾森想要刺殺自己心中的超我,
反之Tuomas卻想要保佑孩子(bless the child)
這就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
然而兩者的相同處在於,
他們無法阻止另一個自己的死亡,
而若放任他死去,
自身也會死去 --- 死於現世(Dead to the World)

歌曲大意
這首歌借鑒了「威廉·威爾森」這本小說,
不過兩者之間的相依度其實沒有很高,
所以請把這首歌當作一首獨立的曲子。

在上一回「Bless the Child」的介紹中,
我們討論到了「內在孩童(inner child)」的概念,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孩童,
他代表著我們心中的純真、善良...等等,
作曲者Tuomas非常珍視自己心中那份孩童般的純真。

而此曲主要在講述的是,
內在孩童對作曲者Tuomas來說存在的意義何在,
以及內在孩童是如何被現實扼殺的。

在此曲的某段歌詞中,
也有點題專輯名稱「世紀之子」的由來,
假如說一個成年人失去了純真,
那麼可以說他心中的孩童已經死去了 --- 變成了亡童(Dead boy)
但是如果找回了純真,
那麼可以說他的孩童死而復生 --- 成為世紀之子(Century Child)

在本曲中,
作曲者Tuomas透過音樂的創作,
喚醒了那位已死的孩童,
並孕育出世紀之子。

三、歌詞翻譯
All the same take me away,
We're dead to the world.
都一樣,帶我走
我們已死於現世。

The child gave thought to the poet's word,
Gave comfort to the fallen.
(Heartfelt, lovelorn.)
那位孩童,
給予詩人靈感與詩韻,
給予亡者慰藉。
(共感者,失戀者)

Remaining, yet still uninvited,
Those words scented my soul.
(Lonely soul, ocean soul.)
依然存在,
卻不被接納,
那些話語縈繞著我的靈魂。
(孤獨之魂、海洋之魂)

It's not the monsters under your bed,
It is the man next door,
That makes you fear, makes you cry,
Makes you cry for the child.
並非你床底下的妖魔,
而是比鄰的那個人,
使你感到恐懼、使你落淚,
使你為孩子哭泣。
【註釋】
這句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句,
我們常說人心比鬼還可怕,
所以造成我們焦慮、恐懼、憂鬱的元兇,
往往並非來自腦中想像的妖魔鬼怪,
而是現實世界之中,
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人們。

All the wars are fought among those lonely men,
Unarmed, unscarred.
那些戰火蔓延於那些孤獨者之中,
只是並非以武裝的形式。

I don't want to die a scarless man,
A lonely soul.
(Tell me now what to do.)
我不想以無傷的姿態死去,
一個孤獨之魂。
(告訴我怎麼做)

I studied silence to learn the music,
I joined the sinful to regain innocence.
我學習沉默、學習音樂,
我沉浸於罪惡,以找回純真。

Heaven queen, cover me,
In all that blue.
Little boy, such precious joy,
Is dead to the world.
天堂之后,庇護我,
以無盡的蔚藍,
小男孩,如此可貴的笑容
已經死於現世。

Heaven queen, carry me,
Away from all pain.
All the same take me away,
We're dead to the world.
天堂之后,帶我走,
逃離所有的痛苦,
都一樣,帶我走
我們已死於現世。

Dead, silent, constant,
Yet always changing,
My favorite view of this world.
已死、寂靜、恆久,
但又不斷在轉變,
我最喜歡用他的觀點看待世界。

As he died, he will return to die in me again,
Weaving the cloth,
Giving birth to the
century child,
Who gave his life not for the world,
but for me, innocence reborn once more.
當孩子死去後,
他會回歸,並在我的心中再次死亡,
編織衣裳、然後孕育出世紀之子
他的誕生不為世人、僅是為我,
純真因而獲得重生。
【註釋】
這句可以視為整張專輯的主旨,
畢竟本專輯的名稱就叫「Century Child(世紀之子)」,
這句主要是在講,
一位已經失去孩童純真的成年人,
透過音樂的創作,
再一次地找回孩童般的純真,
這份失而復得的純真,
就是所謂的世紀之子。

Heaven queen, carry me,
Away from all pain,
All the same take me away,
We're dead to the world.
天堂之后,帶我走,
逃離所有的痛苦,
都一樣,帶我走
我們已死於現世。

Heaven queen, cover me,
In all that blue,
Little boy, such precious joy,
Is dead to the world.
天堂之后,庇護我,
以無盡的蔚藍,
小男孩,如此可貴的笑容
已經死於現世。

Heaven queen, carry me,
Away from all pain,
All the same take me away,
We're dead to the world.
We're dead to the world.
天堂之后,帶我走,
逃離所有的痛苦,
都一樣,帶我走
我們已死於現世,
我們已死於現世。

四、心得
我很喜歡這首歌的緊湊、迫切感,
鼓手頻繁的踩雙踏、key board與吉他的雙重solo,
高速的演奏聽起來非常爽快。

歌曲的結構也很有意思,
這首歌有很明確的主歌與副歌,
所以給人一種簡單易記的感覺,
但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單純,
我來歸納一下:
【0:00~0:40】前奏
【0:40~1:07】主歌1
【1:07~1:31】bridge 1
【1:31~1:55】主歌2
【1:55~2:21】副歌1
【2:21~2:35】solo 1
【2:35~2:48】bridge 2
【2:48~3:03】solo 2
【3:03~3:32】bridge 3
【3:32~4:19】副歌2

有趣的地方在於,
主歌1後面接的bridge1聽起來有點像是pre-chorus的感覺,
讓人以為要銜接到副歌,
但之後接的反而是主歌2,
而主歌2結束後卻在沒有任何銜接的情況下進入副歌1。

而且bridge1與bridge3雖然聽起來很相像,
理論上兩者的性質應該要很類似,
但是bridge1後面接主歌,
而bridge3後面接的卻是副歌,
所以我才覺得很有趣,
怎麼接怎麼順!

不過這首歌最吸引我的地方,
果然還是開頭那段keyboard solo,
非常的洗腦,
在我腦中揮之不去。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