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小說

美好星期天週札 12 抓機遇 莫猶豫 口裡願同當 大事見真章

GC 休閒模式 | 2021-09-12 23:47:44 | 巴幣 10 | 人氣 132

連載中美好星期天週札
資料夾簡介
美好星期天作者雜談,當周經歷,日記

  很多人以前會跟你說,你要把握機會,有些是當你失去了,你會後悔莫及。但對小時候的我來說,什麼是機會也不知道。機會,是天掉下來的嗎?真的有些是我一旦得不到,以後就永遠沒有彌補的方法嗎?然後稍微長大之後,就會發現,有些事件,只會發生一次。一旦錯過了這一次,日後即使花盡洪荒之力,也未必能夠再次構築一次相近的來比擬。剛剛就發生了一次,只有半個小時做決定,要不要參與活動,而結果絕對使自己滿意。
 
  微生物學教授袁國勇近日獲得了2021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褒揚他於2003年控制沙士疫情的貢獻,以及相關研究對COVID-19提供寶貴的抗疫經驗。其中,一隊攝製隊從北京遠渡而來,採訪袁教授,希望能夠作更深入的了解。因為袁教授是我校何鴻燊天文觀測站的大金主,攝製隊冀望能在那裡進行採訪工作,記錄天文如何啟發袁教授關於微生物學的領域。當然,他們也想邀請幾位同學,經過溝通,明白師兄和師弟的傳承和鼓勵的作用。我在兩點半左右收到消息,當時正在溫習,然而消息指他們四點半就會到達觀測站。那個觀測站位於大潭,離家裡有一個小時的車程。因為要預早準備,所以三點就要出門了。當時我面對的是一個兩難:整個星期難得有兩日可以溫習,因為功課比較少,所以溫習什麼也沒所謂。然後更加驅使我不參與這個採訪的是,我並不是什麼核心委員,平日甚少參與活動,如果要協助重要事務的話,甚至會幫倒忙,例如我還沒碰過那個16寸天文望遠鏡,因為那個是由電腦操縱方向的,如果一個不小心,可能整個望遠鏡也會撞到天幕,那就報廢了,我賠錢嗎?傾家蕩產也賠不起。所以原本已經快要打消念頭了,直至後來想想,人生中有多少次機會可以一睹袁教授的真身呢?我並不是精通醫學範疇的,日後選擇的科目也大致與醫學無緣,即是很大機會不去就沒有下次了,有下一次的話都要付出倍蓰的努力,也不能夠保證有機會。更甚的是,這次是近距離交流,並不是只有單向發言,沒有互動的講座形式。這個與之前的“與香港同行”活動性質相似,也同樣是非常罕有的經驗。想到這裡,我就立即換裝出門了。

  為什麼會選擇在觀測站裡做採訪呢?因為袁教授就可以分享他在學生時期的經歷,如何使到日後投身杏林,再在微生物學取得驕人的成就。當中談及袁教授對於天文學會的日後去向,提出可以補助車費來吸引同學參與天文活動。我就覺得成效不彰,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對於天文學的興趣和初衷。因為硬件方面是數一數二的優秀,而學校活動的自由風氣一直盛行,所以我希望的反而是做好宣傳部分,使更多人打穩對天文學有熱忱的根柢,從而傳承幾十年來學校天文學會的傳統。我自己也感謝學校有兩個重量級的大師兄(另一個是已故的何鴻燊),支持學校的天文學會發展。當然,最有意思的是傳媒問我對袁教授的看法,我自己就很誠實的說自己的興趣並不是在醫學,但袁教授對研究的堅持,或多或少對我學習的態度有正面的影響,奠定日後成就大業的方向。最後傳媒希望袁教授能夠示範耍太極,我們便到了幾百米外的大潭篤水壩下,攝下他的英姿(政府專家耍太極好像不太正面)。總之一個小時就這麽快過去了,大致也知道袁教授即使工作忙碌,不過百忙之中也會關心學生的發展,畢竟他也知道,兒時的全人發展,隨時左右日後的發展事業。

  還有一個想提及的,就是其實我們天文學會是有群組的。會長、幹事全部都因為各種理由推辭,幾乎是要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師兄一人獨立承受壓力。需要知道,採訪之前,也需要整理觀測站。誰會想展示一個凌亂的地方給貴賓呢?一人打理整個站簡直是天方夜譚,而實際上比我還有空的人,因為政治原因(大陸來的採訪隊)、勢利原因(想要袁教授請吃飯才去)、還有純粹的慵懶(編個藉口不去),推辭了這個邀請。即使眼見多次協助統籌的大師兄純以義務,扶持這班同學,一起吃飯、一起工作、一起溫習,築起友誼,引以為傲的兄弟情,但每一次大師兄肩負重責時,每每立即退縮,一聲不吭,以沉默來等待師兄出醜的滑稽,實為職場司空見慣的歪風。所謂的“共患難”、“赴湯蹈火”,走到最後的往往是不被察覺的邊緣人。疾風知勁草,願在大事中尋找真正的同路人。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