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小說 達人專欄

【散文】文化與交流

小伽羅 | 2016-11-06 10:14:17 | 巴幣 161 | 人氣 3574


昨晚剛結束了一場會議,這讓我的精神元氣為之耗竭,即使只是坐在位子上聽著發表,但那種長時間的思考與大量訊息的接收,讓我的腦袋需要幾天來好好沉澱。

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一句話「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這句話強調人們在思考的時候,要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場,如此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這道理用在哪都很適當,在史學的領域尤其如此,前幾天一位叫白河(nanshinner)的好友,他寫了篇讓我深感興趣的文章,我也寫過類似的主題,但我那陳篇的學術味,肯定沒有這篇有趣,我那時正在瘋狂閱讀文章,時間非常緊迫,所以只能速讀的瀏覽幾回,這篇文章寫到了所謂歷史的「後視角度」,歷史是已發生之事,所以我們研究歷史,目的是在重建歷史、還原歷史,已盡可能客觀的方式去敘述它,但歷史絕非背誦之學,因為涉及到了人、事、時、地、物,甚至所謂的話語權。

例如我看完白河的這篇文章,我很自然的將自己的所學連結在一起,有了一些心得,但同樣的條件,不同人都可能出現不同的心得,我在巴哈的好友,估狗先生兔草民(nobuusa)以他的專業和視角,很可能出現了不同的想法和關注的點,所以史學的研究,便是在力求證據的條件下,找到更恰當的解釋,或者說不斷出現不同視角和立場的對話。

例如二次大戰時德國農夫和美國工匠,他們活在同樣的時空,面對同樣的世界大事,但他們的生命經歷和歷史記憶都有天壤之別,所以歷史學便要不斷的去挖掘這些不同角度的視野,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歷史的面貌更活躍。

同樣的我們在思考一件事時,知識面的東西姑且不談,那些東西只要多念書就能解決,我們要探討的是更深入的問題,例如我們在看待地圖時,大部分都將它做為一種輔助,但地圖卻是充滿政治信號的東西,它的疆域如何劃分,又真正歷史上的疆域該如何看待?像是南宋後期的版圖,我們會發現它在西南的疆域不斷變動,這種變動除了是國家勢力的問題外,其實也是一種統御方式,南宋朝廷利用西南地區的當地族群,作為與蒙古的緩衝,但這些當地居民,不見得始終支持宋廷,所以不同時期,南宋對西南的控制,便不斷出現變動,這些變動隱含著許多面向,這些訊號是地圖上難以顯見的,所以才需要深入。

又例如,被視為中國盛世的漢唐時期,對於邊疆的統馭,實際上多是間接性的統馭,甚至中原王朝很少有辦法長期征服某一邊疆,所以漢的徙民政策、唐的羈糜制等,我們都可以從這些制度面去尋找問題,在翻開地圖時,見到漢唐遼闊的疆域時,不妨從這些角度去思考,所謂「盛世」只是一個時間的概括,中國所謂文化強勢輸出的概念,不見得是客觀的,因為中原王朝本來就是多民族的王朝,所以即便是漢文化,它都注定受到影響,世界上不太可能存在完全孤立的文化,誠如哈拉瑞所說的,即便是南美雨林遺世獨立的文化,它都會出現自我改變的現象。

例如近幾年不斷高漲的台灣文化,即便是台灣,它的許多文化面向,也都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我們不能因現實的政治問題,而忽略了這一點,強調文化之時,更應該思考文化的本質,每個時期的歷史教育,都有其侷限性,也都有它的目的,教育始終都帶有一種價值觀的傳授,即使是孔老夫子。

我們現在的歷史教育是俯瞰式的,充滿上帝色彩,我們知道了蔣介石注定失敗,我們也知道希特勒終將成為惡魔,所以難以真正去理解,歷史人物當下的時空情境。

「將自己投射到歷史的情境,那個當下、那個決定,最後才有資格去做論述,這是對歷史的一種謙卑,同時也是對文化的景仰。」

文章的閱讀也是如此,我在巴哈的好友大漠倉鼠(I82a21994),他的創作令人印象深刻,我曾花一個下午瀏覽他的文章,,將他的小屋翻了個遍,在那悠閒的午後時光,我看著他的文章,卻發現我似乎沒閱讀到精髓,後來我漸漸地看得懂文章更深的寓意,不是我突然進化了,而是我理解自己也要當隻倉鼠,才能發現美味的葵花子。文章是作者的思緒總結,甚至很多時候,作者的時空是跳躍的,你不可能依循他的腳步前進,所以必須將自己置放於「盡可能趨近他的時空」,像是史學家陳寅恪在北平淪陷後,他的筆觸更能嗅出那種濃厚的民族氣節,如果你無法理解作者所處的際遇,便很難融入文字,甚至看不下去,會覺得索然無味,例如錢穆的《國史大綱》,一本簡單易懂的書,但若對那個成書年代無法理解的話,閱讀起來便失了味道。

在巴哈也是如此,惡顏高(eyg9319)的文章,充滿濃厚的科幻風,同時他開了一系列探討布袋戲的心得文,這是一種多元的養分,你可以從自己的視角,去發現對話的空間,這種對話的過程,像極了文化間的交融,他的文章引起我的思考,而我的留言也可能帶來某些互動,這是一種交流的昇華。

學術場上,文化交流,現實中或許也是如此,我們總在不同價值觀中去汲取養分,去闡述理想,有些人充滿包容,有些人尖銳刻薄,相同的是文化都在衝突和理解中度過,不同的是兩種態度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創作回應

一路發
同樣一件事情,切入的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學會「換位思考」,多一點同理心和包容,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
有時候會發現彼此都沒錯,只是立場不同,況且人生不該只有「一言堂」,融合了許多元素才能多采多姿,從而產生新想法,補足了自己的盲點。
2016-11-08 07:33:51
小伽羅
你說對了,換個角度似乎整個世界的視角都不同了,這是歷史學教育之中,不斷強調的重點之一,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所謂趨近於真實、盡可能客觀的歷史事實。 ^^
2016-11-08 21:17:06
超級霸王鳳凰拳
親小手~
2016-11-08 23:57:32
煙嵐
看過前三個。如果喜歡經濟的話,推薦
https://home.gamer.com.tw/homeindex.php?owner=m0919003134
白神
2016-11-11 06:34:56
小伽羅
這位巴哈朋友,我常去他的小屋喔,其實我對經濟不是很熟耶,我反而對文化方面較有興趣,我想這就是人的傾向吧,無論如何,努力學習新事物總是好的,謝謝你的推薦^^
2016-11-13 23:02:52
1024
看完真的感同身受
要從自我的角度切進別人的角度去體會真的不容易又會常常忽略
2016-11-12 00:14:09
小伽羅
人生要學習的事物太多,特別是與人相處,我也還在學習,學習該有的距離,學習該有的溫暖,在保護自己之餘,能給予他人更多的愛^^
2016-11-13 23:01:32
鈔票裡的魚
妳好,第一次在文章底下留言,覺得這篇文章的觀點也是我一直以來對於國高中社會科目教育的想法。

我自己非常喜歡文學,因此在高中時期毅然選擇了社會組。然而進入後才發現我們根本不重視社會科的教育(或許不是所有學校都如此,但從教科書就看的出來了),我認為高中國文、歷史的教材過於僵化,雖然選材廣泛卻不深入,短時間內我們學習的太多,因此多數老師的教學方式是直接告訴我們結果、一種固定的思考路線,抹殺了學生思索的機會,我們要會的就只是背,這樣就能拿到高分,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真正有學到深入技藝或是思考方式的人又有幾個?

就在理科深入研究世間萬物的構造與證明數學式子的同時,文科生卻仍然在文字的表面上學習,他們被強迫思考,我們卻被強迫靜默,乖乖背誦學習異國的語言,因為那是我們唯一的優勢。

這是我高中生涯最大的遺憾,或許不是每所國高中都這樣,但我們的教育很多時候不重視過程卻是事實,而這個過程卻也是同理心形塑的所在QQ

我也是到大學才真正明白思考的樂趣與價值,也有幸我高中天天泡圖書館,才有許多東西可以在現在的思索中拿來借鑑應證,但還是希望高中課堂上的教育就有這樣的引導,這樣我的高中生涯可能會過的更快樂也說不定~
2016-12-02 17:45:13
小伽羅
這是台灣教育長期面臨的問題,消磨了許多學子的熱情,無奈的是教育是百年大計,難以朝夕令改,說要改也不見動力,說微調卻總是調錯方向,外行領導內行,導致台灣教育機構顢頇無力,這是很令人難過的事。

所以許多人往往視大學為解脫,上了大學終於可以痛快的學習自己想要的事物了,然而事與願違,台灣的大學教育,現在也逐漸面臨了困難,有不少科系出現所謂的"就業先修班"的傾向,這不是一個值得開心的現象。

無論如何,如你所說的,明白思考的樂趣與價值,台灣的高中課本,往往背的成分居多,這些優秀的背多分,到了大學似乎再也不管用了,許多人在充滿挫折的情緒中,度過了大學第一年,之後便再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向,於是逐漸沉淪了,看過不少人這樣離開大學,令人唏噓。

我猜您應該也是大學生了吧,如果我沒記錯的話XDD

從自己的學科中發掘興趣吧,充滿熱情地度過每一天,這樣才有價值,一起加油 共勉之^^
2016-12-03 10:11:56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