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除夕拷問大會—你準備好了嗎?

田螺 | 2024-01-23 22:00:07 | 巴幣 2 | 人氣 57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是關於「非黑即白」

再過17天就是除夕了,這個節日對一些人來說,是與許久未見的人團聚的溫馨時刻
而對一些人來說,卻是拷問大會阿。

有沒有對象?結婚了沒?薪水多少?什麼時候生小孩?
這些問題,每年都在考驗著我們的回應能力,很多人也因此倍感壓力。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對這些問題感到壓力,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這些問題本身有問題,而是對方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心中的想法就像是已經射出的箭,無論我們怎麼回答,都沒辦法改變它的方向;讓你感覺到對方似乎並不一定想了解你的狀況,而是在你回答以前,早已決定了「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反覆幾次之後,讓我們在往後遇到相同的情境時,即便對方都還沒有回應,我們就感到壓力倍增,甚至有些人光是想到這天就覺得頭疼,不想面對。

例如:
當對方問你什麼時候要結婚時:
你回答對方「還沒有打算」
對方可能會說:
「你都已經幾歲了,別這麼挑」

你可能從對方說的話中,感覺到似乎只有結婚的人生才算是成功,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

然而,如果你仔細思考這些問題,會發現它們都是「非黑即白」的,例如「沒有結婚就是不好,有結婚就是好」。
你可能無數次的在腦海中提出一個問題「沒有結婚真的就是不好嗎,結了婚人生就會保證幸福美滿嗎?」
你知道人生大部分的問題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很複雜的。

真理的另一面,往往是另一個真理。

為什麼有些人的想法常常是非黑即白的呢?

心理學家Melanie Klein認為,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會對外界有一種非黑即白,二元分裂的認知,嬰兒會把媽媽分成好的媽媽以及壞的媽媽,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嬰兒可以有足夠好的經驗,來提供一個核心,以便之後能圍繞著這個核心開始發展健康的結構,擁有非黑即白以外的灰階。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順利地發展健康的結構,成年人的身上,偶爾也能見到這種早年的機制,有些人這種分裂式的思考用的比較多,有些人用的比較少,這與他們在幼年時受到的照顧,有很大的關係。

因此,他們在思考的時候很容易只有全好與全壞的對立,而缺少了中間的複雜性
例如:
「沒有結婚就是很糟糕,結婚是應該要做的」
而不是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結婚可能是好的,什麼情況下可能是不洽當的」

這些想法缺乏彈性,所有的事情不是這樣,就是那樣,忽略的背景的複雜性。

回到過年,那如果我們面對這些提問,卻不想討論太多時,可以怎麼辦?

我們可以溫和且立場堅定地這樣說:
親戚A:你什麼時候要結婚?
你:「我結婚的時候會通知你~」
若對方繼續提問,只需要溫柔但堅定的重複這一段即可
這樣的回復,既沒有直接拒絕對方,也釋出了的善意,讓對方明白你不是不告訴他,只是不是現在。

祝福你。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