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我只想好好被理解 — 人的攻擊性

田螺 | 2023-12-21 20:36:38 | 巴幣 202 | 人氣 91

今天要跟你分享的是關於人的攻擊性
在你的生活當中,有沒有一些你覺得有攻擊性的人,他們說話就像吃了檸檬,總是酸溜溜,或是常常對他人感到敵意。你總是很疑惑,為什麼他們會這樣?
這篇文章會帶你從深度心理學視角下的「伊底帕斯情節」來探討人的攻擊性。

說到伊底帕斯情節,有接觸過心理學的人,可能會想到佛洛伊德。
我們對佛洛伊德的印象,或許是戀母情結﹑性理論這些讓我們大腦警鈴大響的詞彙。

「伊底帕斯期」是佛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佛洛伊德借用了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王的故事,來為這個階段命名,佛洛依德認為,在這個階段的男孩內心有對母親的慾望,希望取代父親;而女孩內心則有對父親的慾望,希望取代母親。
但孩童也因為害怕異性的雙親會禁止這種想法,內心因而感到極大的焦慮,也就是閹割焦慮。這聽起來真是一個讓人感到沮喪的故事,不是嗎?

好在,佛洛伊德不是這次的重點。
我們把焦點轉向自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海因茨·科胡特。
科胡特對伊底帕斯期的看法與佛洛伊德不太相同,他認為孩童如果在有健康雙親的環境下成長,是滿懷高興的進入伊底帕斯期這個階段,孩童們對於自己心裡狀態的發展,感到高興﹑期待﹑和驕傲。同時,孩童的雙親會看到了孩子的成長,同樣的為孩子的發展感到驕傲和高興,在這樣的情況下,孩童就可以在不用經歷極大的焦慮的的狀況下,順利的發展,度過這個時期。

科胡特認為「父母什麼樣的人,比父母做了什麼更重要」,擁有健康人格的雙親,除了看到小孩因為成長進入新的階段時所犯的錯誤,也會看到小孩的「整體」的發展,雙親為此感到高興和驕傲,並鼓勵孩子持續練習和犯錯,反之,雙親會聚焦在小孩所犯的錯,或是片面的行為,而忽略小孩「整體」的狀態。

舉例:「一個3歲的小男孩,最近開始模仿他的父親,同時,小男孩對母親也表現出更多的親密行為,常常要求母親抱抱,在父親與母親親吻時,也表現出忌妒。他的父親內心感到極度不安,認為小男孩的舉動是想要與自己競爭來自妻子的愛,因此,當小孩表現出這些要求時,父親總是會透過嚴厲的話語來制止小孩的行為。而母親,也因為難以承受小孩新的要求,透過冷淡的態度來應這些要求。因此,小男孩的內心感到像是碎裂的感受。」

科胡特認為在孩童經歷伊底帕斯期時,如果雙親無法將孩童這個階段的情感和自信,看作是一種成就,並且為此感到驕傲,反而將孩童的自信與情感,感覺是帶有敵意的競爭,通過譴責或情感疏遠,來表達他們的禁止,這個時候,孩子所能夠感受到的情感的健康愉悅,以及在追求目標時,表現出自信堅定的能力發展就會受阻,在他們往後的一生當中,原先健康的自信會變成敵意的幻想,健康的愛,也會變成愛的碎片。

所以,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那些似乎充滿敵意的人,或者是有一些人,無論和他們分享什麼事情,他們總是會看到最不好的部分。我們可以停下來,想想看,他們成長的背景是什麼,或許,他們並非刻意如此,而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造就了他們如此的反應。

創作回應

㑀豆自處時
他的心壞掉了的意思嗎ouo
2023-12-22 09:41:23
田螺
嗯,廣義上可以這樣理解!
科胡特認為當健康的結構發展受到阻礙,本能(也就是我們一般認為的惡性特質)才會浮上檯面成為主角。
2023-12-22 15:45:19
卡丘☆(ˊ● ω ●ˋ)★
小時候的內心沒獲得滿足
產生的思緒偏差
是七原罪的嫉妒
2023-12-22 10:52:41
田螺
是的,在順序上是:雙親的自體結構陷導致無法感知到小孩的需求→小孩發展的需求長期被不正確的回應。
嫉妒則比較是Klein的觀點,他認為嬰兒最初會忌妒母親的乳房,而忌妒的解方是感恩。
2023-12-22 15:55:46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