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為什麼我們的在意對方不明白—如何面對對話中焦點的分歧

田螺 | 2024-01-27 22:00:08 | 巴幣 0 | 人氣 89

今天要和你分享的是關於對話的「焦點」
在與人互動時,你一定碰過一種狀況
明明聊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彼此對這件事情的觀點與在意卻完全不同。
假設你們看到一個關於直播時不小心拍攝到路人,而路人希望拍攝者可以刪除畫面的事件時
你所關注的焦點,是路人與拍攝者是如何溝通,才一步步走到最後的衝突
對方關注的焦點,可能是這樣的要求是否合乎當地的法律。

這樣的差異,可能會讓你覺得談話牛頭不對馬嘴,始終不在一條線上
雙方都不懂彼此在說的是什麼,聊了半天,最後留下的只有寂寞。
慢慢的,彼此都不再對這樣的互動感到興趣。

你會不會跟我一樣很好奇,是什麼樣的關鍵導致這樣的差異?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做《精神分析治癒之道》,有一段寫到「遠離經驗的理論,影響著什麼能夠被觀察到,貼近經驗的觀察,決定我們採用什麼理論」,換句話說,這句話前半段的意思,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理論知識,會影響我們在看一件事的時候可以觀察到哪些內容。

舉例:
「一些科學家認為,古代人沒有辦法辨識藍色,這是因為藍色這個形容詞是人類在近代才有的,在古代的語言文字中,因為沒有”藍色”這個詞彙,所以他們沒有辦法認識藍色的概念,這不是因為他們的眼睛比現代人來的差,而是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知識。」

我們可以想像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有一個現代人與一個古代人一起去看海,當他討論大海是如何美麗時,兩個人所表達的看見,很有可能會完全沒有交集。
這不代表誰比誰更優秀,而是說明我們熟知的理論會影響我們所觀察到的世界。

知識的拓展,使我們觀察到事物更多的細節

回到日常,這類型的互動常見的情況,可能像是對方在聽你說到一半時,就先說:「不是」﹑「你不懂」﹑「你聽我說」﹑「我跟你講」等等…
這種對話的起手勢很有可能會讓我們覺得到被否定,進而產生想要捍衛自己的自動化反應
讓之後的對話,變成爭論對錯的明爭暗鬥。

然而,我們之所以會想和對方分享,是希望讓對方也明白我們的看見

你一定很想知道,可以怎麼更合適的面對這樣的差異呢?
我們可以透過「承接+表達」的方式來回應對方
例如: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很好奇,是什麼讓你這樣想的,你願意多分享一些嗎?」
等到對方充分的表達到一個段落之後,我們再提出自己的觀點
「我有一個OO方面的觀點,你想聽聽看嗎?」

人只有在自尊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才能好好的聆聽;一段對話,只有不感覺對方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們是錯的,我們就不會花很多力氣在捍衛在自己。

祝福你。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