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口誤背後的心理學—你真的只是說錯話了嗎?

田螺 | 2024-01-06 21:02:22 | 巴幣 0 | 人氣 87

今天要跟你分享的是關於「口誤」這件事

上個禮拜看到一則新聞,描述的是選舉期間,某政黨的前主席為候選人站台,在呼喊口號時,原先要說的是投給敵對政黨的缺點,卻不小心說成自己的政黨。

這件事在當時很快就成為了發燒的話題,人們對於這個口誤的反應,大致上分為兩派人,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觀點,一派人的看法,認為口誤是真心話不小心脫口而出,另一派人則認為,口誤就只是口誤,單純是說錯話罷了。

你對口誤的看法是什麼呢?
你覺得,口誤是人們脫口而出的真心話,還是單純說錯話呢?

對於口誤這個主題,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對有深刻的研究,他認為人們的口誤不只是因為精神渙散,或是身體因素所導致的隨機錯誤,而是有跡可循的。

他發現,口誤是心理的「兩種意圖互相干擾」的結果
一種意圖,是表面上所表達的意圖,另一種意圖,是被壓制不能表達的意圖,而產生的結果,就是被壓制的意圖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表面的意圖。

這聽起來很抽象,對吧?
接下來,我們從一種最常見也最明顯的一種口誤,來理解這個心理運作的過程。
這種口誤,是人們將自己原先想要說的話給說反了。

舉例:
「一位眾議院議長在一次會議開始時說:“先生們,女士們,今天已達到法定人數,因此,我宣布散會。」
議長被壓制的意圖是:「我宣布開會了,但是我寧願閉會」

「一份政治性的期刊被人指控腐敗,所以撰文進行申辯,文章結尾本想這樣寫:“我們的讀者可以作證,我們一向以最不自私的態度行動,來為社會謀福利。”但是不料受委托做此申辯的編輯竟將“最不自私的態度”誤寫為“最自私的態度”」
編輯被壓制的意圖是:「這是我被迫要寫的東西,但我有不同的觀點」

透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發現思想中的兩種目的其中一種被壓制,所以,它產生口誤以求補償。

而另一種常見的口誤,是在思考過程中,有興趣的的內容取代了無趣的內容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在與別人通電話的過程當中,假如你一心二用,同時也在做一件別的事情,回話的時候,就有可能就會不小心把你正在做的事,或閱讀的內容,取代了原本要回復對方的話語。

舉例:
淑惠最近常常打電話給美琪,抱怨他老公的模型的事,而美琪在接起電話前,正在安排關於周末要與朋友去哪裡吃焦糖布丁的行程。

淑惠:「真不知道我老公為什麼喜歡那些玩具,上次打掃只是不小心摔到,他竟然大發雷霆,都已經多大的人了,至於這麼生氣嗎,我之前被別人欺負的時候他沒這麼生氣…」
美琪:「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我想這些布丁對他來說應該很重要吧!」
淑惠:「什麼布丁?」
美琪:「喔!我是說模型啦」

這樣的口誤,就好像是在說:「比起妳老公的事,我更關心的是這禮拜放假要去哪裡吃布丁!」
在美琪的腦海中,對布丁有興趣的想法被壓制,卻又從口誤得到了補償。

透過上面的閱讀,我們已經知道形成口誤的原因是:
1.一種近期所意識或沒意識到的思考內容
2.心理的兩種意圖
3.其中一種意圖受到壓制
4.兩種意圖互相干擾
5.被壓制的意圖透過口誤得到補償

透過以上的發現,我們可以實際應用在我們在與他人交流當中。
例如如果對方在對話中表示認同你的觀點,但卻頻頻出現與意願相反的口誤,或者是出現與對話內容無關的口誤,這可能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而當我們自己出現口誤時,也可以停下來想想看,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真的是如我們所說的嗎,對這件事情是否感到很無趣呢?


參考資料:精神分析導論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