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沒有完全的快樂,但沒關係

玄鳴神一 | 2021-07-15 11:25:40 | 巴幣 3962 | 人氣 1018

小時候練琴,老師介紹了基本的樂理。那時剛彈了大調沒多久,開始接觸了小調。

「小調和大調不同,大調是開心的,小調則是難過的、傷心的。」我依稀記得鋼琴老師這麼說。

若是小調,在特定位置降半音,整個旋律流露出哀傷的感覺。所以,大調和小調的區別,應該很明顯。

可是一首曲子的編成並不純粹。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整個調性是大調,但我們也能聽出淡淡的哀傷。這首曲子在寫成的時候,適逢貝多芬的至親離世後的幾年,表露出了他早期孤獨但不屈服的心境。他的童年並不快樂,長期酗酒毒打他的父親、重病的慈母,讓貝多芬擔起家庭生計。整個童年充滿躁動與不安。但是這首曲子卻給人安詳的感覺,好像在回顧、在收拾,一點一滴與自己和解。

那時候我明白,為什麼鋼琴老師這麼概略說大調是快樂的、小調是哀傷的。其實,老師自己必然清楚這樣的說法並不全備。可是,對於一個未滿十歲的學童而言,這或許是最能被理解的說法。童年的快樂與哀愁,是那樣印象鮮明,連練習曲都是那樣單純。直到學琴後幾年,接觸了不同的作品,才知道,大調的曲子未必是快樂的,小調也不都代表悲傷。

憂鬱的那些日子啊,我總想對自己說,「你沒有完全的快樂,但沒關係。」我們每個人都彷若首曲子,演奏的過程摻雜許多和弦的進行,讓每段樂句都有它可歌可泣的地方。如此一來,悲劇也能演成好戲,並且被深刻記得。

我們或許演練過千萬遍面對恐懼的方法,也讀過千百篇理論箴言,最終仍可能敵不過自己。時間過了這麼久,沒辦法走出某段巨慟,也情有可原,至少盡力了,不是嗎?

現在,每當我聽音樂,我仍會期待原本不和諧的地方,在某個橋段被解決,但也知道,也有的樂句永遠不會被解決。因為,沒有完全的快樂,也不會有完整的悲傷,但沒關係,他仍然是好聽的啊。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二樂章:

創作回應

來自新手村 (¯―¯٥)
很好的文章
2021-07-15 11:29:28
伍德‧瓦懷特
以前我的鋼琴老師總會在盯學生間的空檔即興彈些小調的曲子,有次我終於忍不住問她為什麼都彈些難過的曲子。
「和你們在一起時,已經彈了夠多大調的曲子了。」她笑著這麼說,似乎也不是真的難過。
那時我不懂,但現在或許懂了一點──生活中總是大調的曲子也很乏味,而那些小調音樂也不見得都是負面的情緒。或許只是神秘、只是沉靜、只是自己和自己和解的對話,有時還有點苦中作樂的味道。
2021-07-15 14:36:00
Feynman
寫的很好
2021-07-15 16:43:13
Liz Daniel
Q-Q 這才是學鋼琴的目的啊
2021-07-16 19:52:28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