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議論>英雄?只不過是認同抗爭下的勝利者,無論時空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0-05-01 08:36:49 | 巴幣 0 | 人氣 372

  當事人的功過,不同角度會有不同見解,對錯評價隨之改變。這不是歷史問題,而是詮釋問題。

  一、是非對錯
  有些人認為「倫理美德」就是最大的功,基於忠心做什麼都可以包容;有些人認為「有能」才是最重要的,但有能者卻會因為排擠而不得好死。所謂英雄,就是能在「道德」與「能力」這兩境界拿捏平衡,博取光環者。
  
  這讓我想起康熙帝國裡面有段話,孝莊太后評斷吳應雄隨著父親起兵叛變的橋段:「你有罪,但你沒有錯。」

  百善孝為先,跟著父親的意思起兵造反,是孝的表現。卻也是造反,對國家大逆不道的行為,是不忠的表現。

  對明朝死忠派,乃至於漢族擁戴者,充滿爭議的吳三桂也可以是個英雄,只要成功推翻滿清,可能洗滌過去引清兵入關的罪名。但對清廷皇室而言,那是動搖國本的禁斷思想、不道之大逆。「忠」與「孝」不只衝突,「忠」於誰更是引起二次衝突。

  最後,戰爭發動,最吃虧的是黎民蒼生。儘管無辜如此,平時耕作終日務農的百姓,卻是最容易被煽動鼓舞起來的族群。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在歷史上總是給予很負面的評價,對於光緒皇帝的改革總是多多制肘,甚至掏空北洋艦隊的經費,拿去蓋頤和園,導致甲午戰爭射出砂石弾的笑話,滿清逐漸衰敗之下,無力回天之,餘論其過,對衰敗近似落井下石。
  儘管如此,她還是個懷有皇族自尊和榮耀的人,在<滿清末代皇朝>中賦予更多人情味的設定,也加上她從頭到尾貫徹自己是個愛新覺羅家的女人之身分,是個懷抱愛國之志之女。

  對滿清末年的保守派,古老專制派而言,一群吸了洋墨水的崇洋媚外之該死讀書人敢站在朝中議政、發表動搖國本的政見。那麼反抗那群「吃裡爬外」的她不就是個挺身站出,犯天下大難且固先皇禮儀傳統者耶?這樣的人,不是英雄嗎?

  綜合起來,中國是審核人的心志大於行為後果的,理論上,不談到種族歧視上的滿漢之分,應該給慈禧挺高的評價。<忠>
  無論她是不是導致滿清末期接二連三挫敗的主因。<現今歷史給予的過>









  --借古思今
  很諷刺的是,我們現在社會<慈禧>或是<吳應雄>甚至<光緒>、<康有為>、<梁啟超>的「英雄幻影」影子層出不窮,看到這些人的形象不時出現在我們四周甚至網路架起的虛擬社會,不禁有種感嘆。
  「人類可以從歷史中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們總是會重蹈覆轍,接二連三做出過去人做過的功與過。尤其是--用自己族群或團體的角度,給人套上英雄光環」


  我們姑且不論,跟隨被塑造的英雄事蹟起舞,亦或是去塑造英雄事蹟本身,對起舞和塑造者的精神好處或社會優勢是什麼,但那勢必有個標準去針砭認同與否>英雄與否的問題。

  你會去認同、接受什麼,那就是你的立場,你的價值觀。

  立場、價值觀差不多的人則會靠攏在一起,形成個團體。

  團體之間可能會在合縱連橫,但能確定的是......在宇宙的推移之間,當初所堅持、認同的英雄立場、善惡價值觀,依舊如初乎?


  --功過對錯?
  這樣講吧,如何去判斷一件事情的對或錯呢?往往就是看人的功與過,且依據判斷者的立場。
  旁人對事實提出各式各樣的看法和臆測,且檢驗當事人行為的後果或前因,進行判斷此人功、過天平上的偏移,給予對或錯的評價。

  講到明清交替之時,對於漢人和滿人誰統治中原有不同的立場與想法。而清末民初交替,又是另外一套思維。

  以民族自尊和血緣純正當重點,不能給滿族人入主;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有能者得之,這又是普遍真理。



  至今民主自由思潮盛行的現在,我們自然會認為清末慈禧之專制是惡,康梁等人起而訴諸維新是善、是新、是跨時代進步思維、是打破中國古老囿陷之犯大不諱者。

  但封建、專制主義還在盛行的19世紀中國,「一山不容二虎」的強人政治思維,怎麼能理解民主的「天下為虎」的可行性?反倒鼓吹議會政治,民主思想,提議權力分攤的,會被指僞異類,不是英雄。



  原因無它,就因為閱聽者不接受,又起而攻之,但這閱聽者真理解為何該反對?


  對於封建信徒而言,他們無法容忍和理解權力外放,認為這比天下塌下來還嚴重。但實際在這思維下得最大利的,是被供俸的封建權力核心之皇親貴族,不是那些文人說客。

  現今的我們而言,自西方夾帶武力和文化軟侵略散播地球各地的民主、自由思維下,認同封建專制的,反倒是「不進步、舊人類」。儘管如此,自由、民主的議題,在近現代一直有賢者提出呼籲「不可過度」。



  汝可見自由過度,於法國大革命之後形成的恐怖暴民政治。
  「自由自由,多少邪惡假汝之名而行」

  或於現在,人民即使有投票權,參予選賢與能的決策,多少人還是投下那事後令人後悔的一票。
  「給有能的人掌權,是萬幸;無能黎民的之掌權,是萬劫不復。」菲律賓是實例。


  就根本而言,自由跟民主都有在適當的範圍,才能真正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專制封建太過緊繃,又訴諸期望單一政治英雄。民主自由恣意放縱,時恐於自焚多數玩火愚民。

  沒有什麼是最好,只有因地制宜,不斷修正至平衡。

  但參入了團體鬥爭之後,"整體平衡"卻不是一個團體該追求的,反倒是「個體利益」。



  這裡的個體,可以是「團體」至「個人」。

  可以從物質金錢、社會地位,到內心充實感、虛榮感。







  --忠、能?

  維護<忠>單一思想時,死守某單一團體之利益或立場,這種思維會讓有能者不能盡其所能,看不清天時,跟隨潮流下的實力者或獨斷行事,反而成為一種社會進化的阻力。
  貫徹<能>,又有可能會跟現有體制或當下統治者所相背,形成懷才不遇、逐出家門、甚至不得好死的狀況。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襟滿淚英雄。




  我們是該想想,我們究竟是在就事論事、維護正義?還是只是選個立場和團體靠,想取得利益或好處而已?
  我直接明確的講,太多所謂正義和邪惡,只不過是單一團體對敵人所做的貶低和自我鼓舞。我不選擇靠邊站,也是因為網路上的團體鬥爭無法讓我學習到什麼或是得到什麼。

  孫子兵法強調「道、天、地、將、法」,其中一個凝聚理想、創造正義,就是首--道的原則。
  我不反對團體鬥爭,這反而是促進社會新陳代謝、歷史新頁層出不窮之至理;但在靠邊站之前,請先想好自己的成本和之後取得的效益。不然就只是瞎起鬨,當不了英雄,只是個小雜魚。
  結語:
  世間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英雄。
  認為的對錯、英雄,只是隨著立場、團體、利害不同,而有不同的答案罷了。
  我不認為鬥爭是壞事,但請先考慮自身利益在靠邊站{戰}。
  看熱鬧被波及,可是當不了英雄的。
  無論是實質的英雄津貼,甚至精神上的英雄光環。

創作回應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