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中世紀的盾牌〔重製〕

帝國人 | 2023-12-03 13:18:20 | 巴幣 22370 | 人氣 2279


☆有鑑於老文章錯誤的部分,這邊就修改添加新東西重發了,目前先重寫一下盾牌,之後就把中世紀的劍、長柄武器、匕首、鈍器、以期早期火器照這個方式寫

(一、)中世紀的盾牌歷史
盾牌幾乎與劍一樣古老,甚至更古老,青銅時代的許多盾牌特別是希臘人的重裝步兵所使用的重型青銅盾就是,幾乎每個戰士都配有圓形大盾,可知盾牌是大多數戰士的核心裝備,許多其他武器與盾一起使用,最著名的是長矛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斯巴達人),與劍,對於中世紀的騎士來說,劍和盾是不可分割的二重奏,幾個世紀以來,盾牌發生了變化,包括蘇格蘭人的圓盾、維京人的圓形盾牌、諾曼人的淚珠形箏型盾牌,中期騎士的紋章盾、架在地上的重型防護盾等等,盾牌在整個中世紀一直被使用,它們的形狀各異,大小、厚度和材料都因為地區的差異性與戰鬥型態而有所不同,盾牌最主要的功能,當然是隔絕對使用者的傷害,在過去盔甲強度不夠的年代,一個強固的盾牌是每一位戰士的好夥伴,盾牌專門用於攔截來自近距離武器的攻擊和遠程武器彈藥如箭頭和弩矢的傷害,一面盾牌通常由木頭、獸皮、編織過的蘆葦、或其他堅固木材製成,並經常用皮革或生皮覆蓋在上面,以增加防禦力,在盾牌的中間通常會有一個與手把相連的金屬凸台,金屬凸台被用來打擊敵人與強化盾牌的結構。



早期的盾牌幾乎都是採用維京或著日耳曼蠻族的圓盾設計,中世紀最早期的盾牌是圓形的,直徑差不多 90 ~ 150 公分,通常這種盾牌由薄木板製成,木頭上會再覆蓋著一層皮革與中間的金屬凸台來強化盾牌本身,更好一點的盾還會再加上邊緣的金屬邊框,來避免來自側邊的砍擊摧毀盾牌,這些盾牌的厚度可能在 1.5 ~ 3 公分左右之間。到 11 世紀下半葉,箏型盾牌 (Kite Shield) 普遍取代了圓形盾牌,箏盾的形狀很像一個細長的淚珠,尖端朝下,圓形部分朝上,外型則呈現圓弧狀,細小的下端可以很好的保護騎士騎馬的雙腿。箏盾一直使用到 12 世紀,但到最後它變得越來越小,底下的尖端幾乎消失了,這種變短的箏型盾是典型的 13 世紀盾牌,打個比方在黑暗靈魂裡到處都是 (就草紋盾、龍圖紋盾那種),之後隨著盔甲與頭部防禦的提高,盾牌就變得越來越少,腿部護甲和板甲的問世進一步讓盾牌縮小並變得更平坦,因此也誕生了新盾牌,稱之為心型盾、紋章盾,英文為 ''Heater Shield'',騎士到 15 世紀,盾牌幾乎就消失在戰場上了,當時盔甲足夠堅固,而且為了對抗敵人的重裝甲,雙手使用的重型武器也被廣泛運用,盾牌也消失在冷兵器的搏鬥中。

(二、)中世紀的盾牌種類
中世紀的盾牌種類不少,但是可以分為三個基本的款式,第一個是小型盾牌,包括小型的圓盾與其他專門用於隔絕近戰傷害而非遠程傷害的盾牌,第二種則是中型盾牌,一般上面說的大圓盾與箏型盾、以及紋章盾都算是,是中世紀騎士最常使用的盾牌,第三種當然就是大盾,類似羅馬時期使用的大型盾牌,以及架在地上的重型木質防護盾。

1.小型盾牌
歐洲自古以來就使用小圓盾,從羅馬帝國晚期開始盛行的小型圓盾帕爾瑪(Parma),到文藝復興劍術盛行的時代都可以見到小型圓盾的蹤影,綜觀歐亞,大多數社會的幾乎所有文化都使用了中心握持的小型盾牌,比如波斯、印度的傳統劍術與武術中很常見,在美洲和非洲也有使用,小圓盾自然是這個分類項的主角,由於小型盾牌的普遍,專門針對小盾的文章相當稀少,大多數都要追蹤回文藝復興初期的劍術筆記整理,就這個部分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盾牌大小,也就是直徑不能超過 45cm
☆盾牌的握把一定在圓盾的正中央

雖然小圓盾的大小最大可以到直徑45公分,但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的劍術大師們,這種小圓盾在直徑 35 cm才是最好使用的尺寸,因為考量到重量以及用手旋轉盾牌需要的力,前者被認為是最好的,雖然大多數小盾看起來都是圓形的,但各地跟各個時代一直存在著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地區似乎對圓盾的某些形狀和尺寸產生了不同的偏好。 15 世紀的義大利人似乎更喜歡梯形、波浪狀的圓盾等非圓形盾牌,而中世紀的蘇格蘭人與威爾斯人似乎更喜歡圓盾,中世紀比較知名的圓盾便是蘇格蘭圓盾與布赫盾,前者不但活到了中世紀結束,還一路活到18世紀。



(1.)蘇格蘭圓盾 Targe
Targe 是一種源自於蘇格蘭與威爾斯的圓形盾牌,蘇格蘭 Targe 盾是一種相對簡單的盾牌,整面直徑不會超過18~20英吋,也就是40~50公分,蘇格蘭圓盾的起源跟早期皮克特人所使用的皮革+木質盾牌有關,蘇格蘭圓盾本身算是前者的輕量化版本,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蘇格蘭貴族都採用了西歐紋章盾,但許多蘇格蘭與威爾斯部落的酋長依舊使用舊式裝備,比如更老式的鱗甲與圓盾,Targe 盾在15世紀開始使用,相比先前的圓盾,它更輕、由皮革與金屬覆蓋,並時常搭配蘇格蘭軍隊的「高地衝鋒」一同使用,所謂的蘇格蘭高地衝鋒是由一排士兵左手拿著標槍或其他投擲物,他們會發出戰吼後衝向敵方陣線,用標槍猛擊第一排敵人後用盾牌與劍衝擊敵人,蘇格蘭圓盾非常長壽,一直到18世紀的雅各賓黨起事時,支援斯圖亞特王朝的蘇格蘭士兵也使用這種盾牌。


使用圓盾的蘇格蘭士兵(右)



(2.)布赫盾 Bouche
Bouche 是一種中世紀的小型盾牌,但跟剛才的蘇格蘭盾不同,Bouche盾是用來給騎兵使用的,盾牌有一個容納長矛或其他長柄武器溝槽,在中世紀早期當騎士在戰鬥中使用騎槍衝鋒時很難保持瞄準,騎槍的動作有諾曼式與東方式,以西歐騎士來說,要一隻手拿著盾牌,另外一隻手不但要用腋下夾住長槍,還要用手掌去鎖定對手,於是乎在百年戰爭期間,Bouche 就被創造出來,在百年戰爭前夕,法國是非常崇尚騎士比武的國度,Bouche提供了在馬術比賽或騎槍互衝中固定瞄準的功能,Bouche 很輕,只有 2 公斤左右的重量,但有鋼鐵和木質加固,Bouche 的造型稍微彎曲,盾牌左或右上角的弧形開口允許騎士在策馬疾馳時不費力的放置長矛,在與敵人接戰時,也可以輕鬆拿出武器,Bouche 將繼續在馬術比賽期間充當競技用的盾牌,發揮與在戰場上相同的功能,在盔甲發展的過程中 Bouche 設計將被添加到板甲上,被稱為 "Gardbrace"。



2.中型盾牌
中型盾牌廣泛的在中世紀使用,包括北歐兇猛的維京人或法蘭西的高貴騎士,對於步兵為主的北方人與中世紀早期而言,圓盾是最常見的形式,而對於騎馬的騎士而言,上寬下窄的箏型盾可以很好的在馬背上使用:

(1.) 維京盾牌 (Viking Shield) / 撒克遜圓盾 (Saxon Flat Round Shields)
維京人與其他日耳曼步兵使用由木頭製成的圓形盾牌,大多數的維京盾牌直徑在 80 公分到 90 公分之間,最大可以到 95 公分,最小到 70 公分,盾牌通常會被定制為適合使用者的完美尺寸,幾乎所有考古挖掘的維京盾牌都是由單塊木板對接而成,這類維京盾牌是由兩層椴木製成 (椴樹是黃白色的油脂木,椴樹被北歐人尊奉為愛情與幸運女神弗蕾亞的象徵,也代表了女神的保護),除了木材外,這些盾牌還用皮革加固表面,由於維京人熱衷於海上探險,所以維京盾牌上面都塗上了油 (椴樹的油脂也幫了忙),用以防水,防止盾牌吸水並變得過重,通常皮革覆蓋的維京盾牌會重達 7 至 10 公斤。



維京盾牌的邊緣大多是用皮革或生皮覆蓋,如果盾牌被邊緣的刀片擊中,這可以有效防止盾牌被砍得七零八落,當維京戰士沒在戰鬥或他想用兩隻手來揮舞武器時,這時盾牌會用皮帶掛在背後或肩膀上,維京盾牌非常堅固有效,在防禦時,厚重的皮革可以輕鬆抵禦弓箭與刀劍砍傷,在進攻時,維京盾牌可以用掀盾或撞擊的方式轉移敵人攻擊或格擋,由於圓型的關係,維京盾牌夠大,可以保護戰士大部分的身體部位,只露出頭盔保護的頭部和不容易被擊中的腿部 (出土的維京人屍體也顯示受傷的部位大多是頭部跟腿)。



盾牌也被維京戰士視為榮耀的象徵,一位戰士的盾牌通常會有塗色,或著是畫上複雜的圖案來彰顯自己是來自哪個部落 (就跟後來的歐洲紋章很相似),紅色和白色相襯的盾牌最常見,在維京長屋內、長船上,經常為掛著盾牌作為裝飾,對於維京人而言,盾牌也被用作臨時擔架,將負傷的戰士抬離戰場,幾乎所有維京戰士都帶著盾牌參戰,因為一般貧窮的維京掠奪者沒辦法負擔頭盔和盔甲,盾牌的防護對他們來說至關重要,在團隊作戰時,比如維京著名的 ''盾牆'' ,圓盾圓弧的外型可以與其他同伴的盾牌環環相扣,形成非常有效的防禦,在海防空虛的中世紀早期,這種快速的海上入侵與堅實的陣型為各國所深深恐懼。

(2.)箏型盾 (Kite Shield)
箏型盾的別名是 ''諾曼盾牌 (Norman Shield) '',然而最早使用這種盾牌的很明顯不是諾曼人,因為法蘭克帝國與拜占庭的手稿與繪圖中,兩國的軍隊很早就大量出現這種盾牌,後來定居於法國諾曼第的維京-法蘭克後裔開始大殺四方後,使這種盾威名遠播,與圓盾類似,箏型盾也是用木板拼接而成,但跟維京盾相比,兩者厚度差異不大,箏型盾的兩面都覆蓋著羊皮,並由椴木或楊木製成。在征服者威廉 1066 年征服英格蘭而誕生的貝葉掛毯上,箏型盾被描繪成與戰士的肩膀一樣寬,長度到達膝蓋,長度大約 1.0 - 1.5公尺,重量也只有維京圓盾的 2/3 左右,大約 4~6公斤。



根據掛毯的描述諾曼人持有的所有箏盾都被描繪成有某種材料所加固的邊緣,大概就是皮革,皮革會釘在盾牌框邊或後部,與維京盾相比,箏型盾的上頭比較平坦稍微圓弧,可以提供配戴者躲在盾牌後更好的視野。箏型盾的綁帶 (方便使用者揹著盾牌的皮繩) 設計是橫跨盾牌頂部的綁帶,固定在盾牌邊緣,兩端都足夠高,比維京盾要高得多,而不在中間,位於圓形盾牌的上半部分。大多數盾牌都塗有亮麗的顏色,到晚期則有更華麗家紋在上,在戰鬥中,箏型盾牌也有維京盾有的功能,包括盾擊、偏轉敵人的攻擊等,然而箏型盾本身不夠寬,對於步兵來說比較難組成有效的盾牌陣型。



誠如上述,箏型盾由於上寬下窄的緣故可以很好的在馬背上使用,至於原理也很簡單,因為在馬背上,你要手持盾牌的話必不能手持把手太中間的盾牌,所以箏型盾的手把靠上,讓騎士在馬上其實是提著這把盾牌的,與長方的羅馬盾牌與維京圓盾相比,箏型盾是兩者個平衡,因為向下變窄的盾身不會妨礙到腳的活動,可以說箏型盾實際上保護了除了頭部以外的所有部位,對於高速移動的騎兵而言,要擊中頭部可謂難上加難。

(3.)紋章盾 / 心型盾 (Heater Shield)
紋章盾是由箏型盾牌演變而來的,他們長度更短,更輕,也易於使用,無論是步行作戰或騎馬戰鬥都可以使用,隨著板甲開始出現並覆蓋越來越多的肢體,盾牌也變得更小,另外紋章盾相對便宜且易於製作,因此幾乎每個封建社會上不同階層的戰士都使用它,紋章盾通常由彎曲的,三角形的薄木層組成,並用皮革或其他布料覆蓋,由於鍛造技術的進步,紋章盾也開始用大量金屬加固甚至完全由金屬製成,紋章盾也是中世紀紋章的主要載體,紋章盾的形式非常複雜,形狀有心型、三角形、正方形都有,實際上沒有甚麼標準的尺寸可供衡量,另外紋章盾也已經沒有金屬凸台,整體上來說防禦力與打擊能力更弱,因為盔甲已經代勞了防禦的工作。



3.大型盾牌
這裡講的最主要的大盾,一種還算能拿在手上,第二種其實就已經算是防禦工事了。

(1.)帕維斯巨盾 (Pavise Shield)
''Pavise'' 是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中間凸面 (但沒有金屬凸台) 盾牌,在 14 世紀末至 16 世紀初由弩手和步兵使用,帕維斯非常巨大,通常大到足以覆蓋整個身體,包括頭手腳,這種巨大的面積與重量代表了這種盾牌基本上無法用盾擊來殺傷敵人,更傾向於完全使用於屏蔽敵人傷害,在義大利,弩手通常會攜帶一面大盾,在重新裝填武器時,他們會蹲在盾牌身後以躲避來襲的火力,在攻城戰期間,巨大的盾牌通常會搬到防守據點的平台上,將其固定在適當的位置,提供守城者有足夠的防禦掩體,這種盾排底部通常附有長釘,可以插進地面固定,對於中世紀的士兵與騎士而言,巨盾也有縮小的版本給他們攜帶,步兵輕一些,並搭配長槍使用,而騎士的更小,可能就一面手臂上的長方形而已。這類盾牌通常會繪上非常精美的圖案與家徽/市徽 (畢竟面積大,不畫可惜)。



(2.)城防大盾 (Mantlet Shield)
簡稱移動式的防禦工事,Manlet 有覆蓋的意思,Manlet 通常出現在城牆上或著是一些需要加強防禦的要衝上,Mantlet Shield 的尺寸很大,比帕維斯更大,通常是木製的,並配有部分鐵板來抵抗來襲火力,Mantlet 的正面有一個射箭槽,可以讓躲在盾牌後的射手射出手上的箭,同時也可以防止箭射入,在德意志十字軍干涉波西米亞時,捷克胡斯派就用了這種盾牌,但是是裝載在戰車上,捷克人在抵抗德意志騎士衝鋒時、所使用的弩、火槍、都在這種 Manlet 盾的後方射擊,胡斯戰車不被用作靜態防禦而已,1421 年的庫特納霍拉 (Kutná Hora),胡斯派將裝甲較重,且配有重型鐵甲盾牌的馬車放在外側,輕型補給車位於內側,用這些古代坦克衝入敵方陣型中,德意志軍隊幾乎無法傷其分毫,對於馬匹拉動的部分,捷克人也配有專門的盾牌來防止馬匹受傷。當馬匹死亡或其他無法用馬匹拉動的情況時,戰車組員可以下車推動馬車到安全地帶防守。



(三、)盾牌的戰鬥

盾牌如維京盾或箏型盾都可以利用上頭的金屬凸台來猛擊對手,這種戰鬥方式被稱做 ''Shield Bashing'',在實際運作上也十分有效,因為盾牌的面積大,用力給人搧過去可以製造敵人的空隙,為自己贏來喘息空間,甚至可以用凸台來擊暈對手,然而盾牌本身的重量代表了用盾牌猛擊是頗為費力的,不能像黑暗靈魂一樣一直給人家彈反,騎士團如聖殿騎士、條頓騎士都將盾牌用作實際武器而不是單純的防具,騎士團裡盾牌的訓練需要每天數小時的練習,以提高中世紀騎士在劍和盾方面的戰鬥技能、力量和敏捷性,然而對於中世紀劍盾的戰鬥技巧我們能知道得十分有限,比如劍術大師漢斯·塔爾霍弗 (Hans Talhoffer) 於 1467 年出版的戰鬥書籍中教導的劍和盾牌戰鬥,其實並不能有效反映中世紀是如何將兩者結合的,在劍盾的戰鬥中持劍的手腕一個動作就足以殺人,在另一隻手配有盾牌下其實動作可以透過中世紀的繪畫與文字記載推敲出來,就目前,中世紀的劍盾架式可以分為劍盾兩種,劍有:


公牛架式(右)

「公牛 Bull Guard」架式因如同公牛的角指向前方而得名,劍高舉,手向後,劍尖通常瞄準敵人的臉部。
「野豬 Boar Guard」野豬架式因模仿野豬向上的獠牙而得名,手握住劍,劍向上指、尖端瞄準敵人的身體或臉部。
「塔樓 Tower Guard」塔樓會將劍舉過頭頂,劍尖向後或向上,指向後方,方便快速向下猛砍。
「拖尾 Trailing Guard」拖尾會將劍向後握在身體的右側,手勢放低,方便由下往上的揮砍。


塔樓架式(右)

而盾牌的防禦技藝比較簡單,現存最早的盾牌防禦守則來自於文藝復興時代,文藝復興時代的作品通常會為中世紀做了一個總結,比如義大利劍術大師費奧瑞·德·李柏提 (Fiore dei Liberi) 的作品,盾牌在戰鬥時,通常有兩個主要防禦動作,一是開放防禦,二是封閉防禦,開放防禦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把盾牌靠近身體,而另一隻拿武器的手可以自由揮舞,在敵人反擊人可以把攻擊的慣用手收進來,封閉防守位置,盾牌會平貼身體,使用武器的手也向內收縮,緊貼身體,以避免敵人的攻勢襲擊。



創作回應

蓋特
猛 長知識 讚
2023-12-03 21:35:41
愛德莉雅.萊茵斯提爾
盾牌能擋能撞,在草叢內某方面也很好用(?
2023-12-03 23:06:01
神秘怪客
現代也遇有在用盾牌唷,你看那邊的車載機槍 (飄走)
2023-12-03 23:12:35
沙勒她順便沙勒我
這種文章跟寶藏沒兩樣 先GP1000巴幣
2023-12-04 11:59:21
Kagami
寶藏文章
2023-12-04 12:55:30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