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真實的維京人作戰模式

帝國人 | 2022-12-05 07:51:17 | 巴幣 20838 | 人氣 4007



一、維京人的迷思

「維京人就是靠兇猛的衝鋒打垮敵人」、「維京人就是肌肉練很厲害啦,刀槍不入」、「你看維京人吃了這個蘑菇都可以不穿盔甲打仗」,說實在,這還是我直接跟間接聽到有人這麼說,認為維京人打仗就是中國農場文說的那樣,完全不用腦袋,就能打敗歐陸與不列顛的眾多對手,建立自己的統治,這絕對是無稽之談,假如真的有這種沒有秩序的軍隊也能被這樣吹也是尷尬癌發作,但這也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因為描述維京戰爭的方式其實很常透過史詩與詩歌誇大化,比如西元 991 年夏末,英國郡守拜爾特諾斯 (Byrhtnoth) 在馬爾登 (Maldon) 鎮向集結的軍隊發表了慷慨的演講,他們集結起來是為了對抗一支由 90 艘船組成的維京軍隊,裏頭除了描述盾牆與長矛、劍之間的交鋒外,也特意強調了單挑對決以及「爐火」守衛的親密關係,與主人共存亡,這無疑是誇大的成分,這也在哈拉爾德·哈德拉達 (Harald Hardrada) 的史詩戰役尼薩之戰 (Niså) 與維京人最後一次入侵英格蘭的斯坦福大橋之戰中引用,前者晚上在船上交戰俘虜對方國王、後者則是一夫當關守橋,這些都是詩歌凸顯維京人英勇的描述


維京人實際上是一個由強大精神力跟緊湊陣列為主的勁旅,而不是什麼傻呼呼的一波流

但這不代表維京人並不尚武,差不多到了鐵器時代後期日耳曼社會的一個共同特徵是鬆散的自治團體的社會結構通過互惠關係維繫在一起,這些相互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種是隨從 (Gefolgschaft),德國學者施萊辛格 (Walter Schlesinger) 將 "Gefolgschaft" 一詞定義為一種基於忠誠自願建立的關係,這種戰團 (Warband) 在羅馬帝國將疆域擴張到萊茵河邊上時,日耳曼部落就經常以這種小型戰團的模式入侵,而隨著時間、技巧、財富渴望或著是環境所逼,這種團體就會凝聚成一個更大的團體來入侵帝國,阿勒曼尼人在 3 世紀加里恩努斯皇帝 (Gallienus) 任內入侵,其人數就高達 30 萬人之眾 (無論有沒有唬爛),這種追隨強者酋長的戰團模式也見於維京人的軍隊中,這些追隨者普遍裝備著盾牌,其不僅具有軍事意義,還具有重要的代表和保護功能,這些士兵與隨從大多是年輕人,因為在維京人尚武的價值觀中,年輕人會傾向在安頓下來之前賺取收入和聲譽,搶完回家種田也是維京人常見的光景。


衣錦還鄉是每一個維京戰士的願望

這些追隨者侍從發誓跟隨他的君主參戰,從中交出戰利品由君主分配,並在必要時為他的君主報仇,作為禮物、款待和保護的回報,國王 (也被稱為勇士的撫養者與監護人) 期望並從他的侍從那裡得到忠誠和服務的承諾,這些人也影響了維京人戰士的價值觀也就是「團結」,維京人並不以胡亂的衝鋒聞名,取而代之的是堅實的盾牆跟榮譽,學者道恩道森 (Doyne Dawson) 跟安德魯 (Richard Underwood) 的結論中指出,密集陣型步兵基於他們共同的經歷與訓練以及他們在緊密結合的方陣作戰技術中的依賴,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凝聚力,促使他們站穩腳跟與同胞以驚人的持久力作戰,作為加強這種文化凝聚力的一種手段,維京人經常紀念陣亡戰士 (就像進入瓦爾哈拉那樣),英勇的陣亡戰士將獲得永恆的讚美,這也代表著維京人其實擔負著一個榮耀與避免被貼標籤的重任,就是寧可死也不要在社會中貼上膽小鬼這個社死標籤


維京人的社會壓力與榮譽財富的追求促使這些追隨強者酋長的戰士們比起其他歐洲戰士更有站穩腳跟的基礎存在,我也很喜歡引用騎馬與砍2的一句台詞「讓盾牆出現缺口等同於叛國罪」


二、維京人的武器

1.矛
要記住一件事,古代無論在甚麼狀態下,長柄永遠是優先武器,遠遠超過劍跟刀,維京人作為擅長陣型作戰的戰士,對於長矛的使用非常頻繁,維京人的矛刃呈現葉形,橫切面呈現有一點鼓起來凸透狀 (Lentoid,也就是上下平面都有突起),其中一些是波紋狀的,可以在不增加重量的情況下增加刀片的強度,在早期的維京時代,許多這樣的矛刃底部會有兩個小鐵翼,這種獨特的設計出現在 8 世紀的法國並傳播到北歐地區,這種帶翼長矛被認為是用來格擋攻擊,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避免插太深,這種帶翼長矛的使用方式通常是單手搭配盾牌使用,握法有兩種,一個是正握法,矛身由下往上指,另一種則是反握法,矛身高於盾牌,向下指向對手,前者方面抵禦衝鋒,後者更適用於主動攻擊,在一些特例,例如 8 世紀的皮克特阿伯萊姆諾石碑,也表明這種維京長矛也可以雙手使用,這種帶翼長矛會掛在脖子上的帶子上,用身體支撐一點矛重量,讓向前突刺更有力。



2.斧/劍
斧是一種生產工具,同時砍人也十分好用,斧一定是步兵的常用武器,維京斧頭的長度從 50 到 80cm 不等,而劍被認為是除了矛,最適宜與盾牌偕同使用的武器,大陸上羅馬的斯巴薩 (Spatha) 長劍的設計在維京時代有了很大改進,維京長劍的長度保持在 90 -100 cm,與羅馬時代相差無幾,但在維京戰士的使用下,它主要是一種揮砍武器,到了 9 世紀,維京劍的刀刃從刀柄到刀尖逐漸變細,讓劍身呈現了一個長三角形,這不僅使它成為刺擊和切割武器,而且重心移向刀柄,使它在戰鬥中更容易操作,維京劍在鑄造的時候問題最大的地方在於爐火的溫度不夠高,導致早期不少維京劍都會把鐵條或鐵薄片用力綁再一起,來捶打成型,不過在後期技術起來以後就可以用鐵條層層堆疊搥打的方式段造成型,維京人的劍還有兩個重要特徵影響到後世,一個是血槽讓劍身更輕更堅固 (方便流血是假的),二是十字護手的誕生,也成為後期歐洲騎士劍與長劍的先驅



3.弓箭
維京人也經常使用弓箭,就 8 世紀以來的出土古物來看,維京人也是使用長弓的,與後世英格蘭的紅豆杉長弓是同一材質,在考古證據中,在海德比 (Hedeby,丹麥) 發現的第一把長 192 cm,由紅豆杉製成的長弓,這種北歐紅豆杉弓的弓背是木頭的邊材,弓腹 (面向射手的部位) 是木頭的心材,維京人的弓箭與歐陸最大的不同在於維京箭頭本身是一個很普通的三角形,眾所周知較窄的箭頭更符合空氣動力學,並且具有更好的穿透力,而維京箭頭對於無裝甲單位殺傷力很大,箭頭粗難以拔出,但是對於飛行來說,大箭頭本身增加了空氣阻力,而對於裝甲部隊這種箭頭威力小的多,綜合來說維京弓射程最極限可以到 150 公尺,但是要維持有效威力差不多 50 公尺是極限。



4.標槍/投石索
一般認定維京人會使用標槍,但是證據僅僅出現在書圖中 (比如貝葉掛毯)。


三、維京人的護甲

1.盾牌
維京人與其他日耳曼步兵使用由木頭製成的圓形盾牌,大多數的維京盾牌直徑在 80 公分到 90 公分之間,最大可以到 95 公分,最小到 70 公分,盾牌通常會被定制為適合使用者的完美尺寸,幾乎所有考古挖掘的維京盾牌都是由單塊木板對接而成,通常皮革覆蓋的維京盾牌會重達 7 至 10 公斤。維京盾牌的邊緣大多是用皮革或生皮覆蓋,如果盾牌被邊緣的刀片擊中,這可以有效防止盾牌被砍得七零八落,當維京戰士沒在戰鬥或他想用兩隻手來揮舞武器時,這時盾牌會用皮帶掛在背後或肩膀上,維京盾牌非常堅固有效,在防禦時,厚重的皮革可以輕鬆抵禦弓箭與刀劍砍傷,在進攻時,維京盾牌可以用掀盾或撞擊的方式轉移敵人攻擊或格擋,由於圓型的關係,維京盾牌夠大,可以保護戰士大部分的身體部位,只露出頭盔保護的頭部和不容易被擊中的腿部 (出土的維京人屍體也顯示受傷的部位大多是頭部跟腿)。到了晚期,維京人也會使用法蘭克人-拜占庭人的鳶型盾 (Kite Shield)。



2.盔甲
由於維京史詩對於維京人的裝備描述得很不清楚,所以這部分大多是用出土資料來查清楚,維京人的頭盔可以分為西方款跟東方款,西方款有羅馬式的脊盔 (Ridge helmet) 跟日耳曼式的分段式頭盔 (Spangenhelm),前者在羅馬帝國晚期的軍隊十分常見,後者則是逐漸加上了保護眼睛的環形 (見下圖) 或著是護鼻 (這在英國 Coppergate 發現實物,是一種分段式頭盔有護鼻),而東方隨著深入東歐,則也用採用扎甲類的頭盔,這些盔甲通常都用金屬製成,但不排除有皮革製作的部分,比如 Benty Grange 發現的頭盔,就是有皮革材質。維京人在佩戴頭盔的同時也會有一塊布料當作襯墊,對於無法負擔鎧甲的貧窮維京人來說,頭盔跟盾牌基本上是優先購買的項目,目的當然是保護頭部+保護主要軀幹。


從左到右,脊盔、分段頭盔、撒克遜-維京護眼盔

在查里曼建立的加洛林帝國末期,就有出現很多起維京人試圖購買法蘭克人優秀鎧甲的紀錄,而這些鎧甲理所當然是鎖子甲,在日耳曼蠻族入侵西歐伊始,日耳曼貴族通常會被國王要求再去世時留下一套完整的裝甲,這些裝甲出土跟藝術繪畫上都已經確定是鎖子甲,從貝葉掛毯中可以得知,維京人由於步行作戰,其鎖子甲長度可能會長到膝蓋左右,除此之外加洛林帝國內的法蘭克武士經常使用鱗甲,這很可能導致維京人也使用它,因為維京人經常採用在戰場上掠奪而來的物資,並武裝在自己身上。而盔甲了另外兩個部件,護腕跟護腿,兩者曾在西元 803 年的撒克遜法律 (Lex Saxonum) 中出現,被證實是當時通用的裝備,兩者幾乎都是用鐵製成的,價位非常高,普通維京人基本上無法裝備。



3.馬匹
大多數西歐優良血統馬匹都是在羅馬帝國時期的養馬場成形,學者戴維斯 (R.H.C.Davids) 在他關於中世紀戰馬的書中明確指出,戰馬的繁殖需要非常細心與複雜的行政管理,選擇合適的小馬駒,將母馬與除精選種馬之外的所有母馬隔離開來,但五世紀西羅馬帝國解體後,很多養馬場都已經荒廢且馬匹血統雜交的情況很多,但一些政治穩定的區域,比如西班牙的西哥德王國與法蘭克人繼承了不少優良血統,尤其是後者消滅蘇瓦松王國後 (羅馬在高盧統治的最後一塊地),在法蘭克帝國時期,來自西班牙的阿拉伯馬 (當時由伊斯蘭統治),以及東歐游牧帶來的駿馬都使用於法蘭克帝國內,神聖羅馬的鄂圖一世就曾組織來自東歐馬匹建立重騎兵部隊對抗馬扎爾人。而維京人的騎馬作戰往往是當作交通工具、馱獸或著是兼職上馬 (下面會講)。



馬匹在維京人的文化中實際上是相當貴重的,在鐵器時代後,維京人的墓葬經常有馬匹一起陪葬的現象出現,瑞典在比爾卡 (Birka) 的 21 個火葬墳墓和 24 個密室墳墓中發現了大量與馬相關的文物。根據 12 世紀的記載,丹麥人只會在丹麥境內使用騎兵,因為馬匹很難承受住海風的摧殘抵達目的地,導致維京人在入侵地的環境下多半是步行作戰,即使在當地取得了馬匹,維京人的作戰方式還是趨近於騎乘到目的地後,下馬步行作戰,而不是像西歐那樣大規模的騎兵衝鋒,根據拜占庭皇帝莫里斯在他的軍略 (Strategikon) 一書的介紹,馬鐙在阿瓦爾人引進前就有類似的產物,雖然不一定同等有效,但也證明歐洲北部的日耳曼民族穩定的騎乘作戰仍有可能。而根據貝葉掛毯,諾曼騎兵幾乎是只使用種馬,不排除是受到法蘭克的影響。


四、訓練與作戰模式

維京人雖然並非羅馬人那樣有一套緊湊的訓練系統,但是訓練方式其實要比想像中的差不多,現代的作家比如大衛·巴赫拉赫 (David Bachrach) ,他對於維京人使用的戰術術語是方陣 (Phalanx),或著是更詩意的盾牆 (Shield Wall),而法蘭克作家拉本努斯 (Rabanus Maurus) 重新修訂了羅馬人的訓練方式 (詳情可以去看羅馬的長短劍那一篇),拉本努斯將其重新命名為「如何用柳條盾牌和棍棒鍛煉」。 棍棒是原先的木劍,這套訓練方式是用他們的劍對著人一樣高的柱子練習,訓練如何攻擊頭部、身體側面、膝蓋和小腿,並用盾牌保護身體,過程中武器盾牌都是以原先武器的兩倍重進行操演,以增強士兵耐力,根據紀錄,維京人跟盎格魯人,皮克特人一樣,幾乎都是採用重型步兵方陣,以緊湊陣型輾過敵人,另一個與維京人訓練緊密的活動就是狩獵,狩獵涉及到組織上的團結與合作,因為狩獵本身非常危險,884 年,西法蘭克國王卡洛曼 (Carloman) 因受重傷而死,這可能是狩獵一頭野豬造成的


維京人的訓練仰賴於領導者的威信與社會價值觀所賦予的團結必要性

除了密集的方陣戰術外,維京人實際上非常擅長使用防禦工事延緩敵人的攻勢並為自己製造優勢,在阿佛列德大王 (Alfred the great) 對抗維京人的過程中,指出,維京人不但會優先搶奪高地優勢,在作戰時選擇沼澤來使敵人緩速,維京人還定期在海岸和河岸上的營地周圍挖掘河堤作為防禦工事,他們也會利用凹凸起伏不平的丘陵或森林作為掩護,對接近的敵人進行埋伏,871 年阿佛列德的撒克遜軍隊屢屢遭受到維京人痛擊就與維京人擅長使用地形有著密切關聯,除此之外,維京人是個非常尚武的社會,在戰鬥中除了團結的鬥志外,更有神靈的庇佑,帶領軍隊的酋長與國王經常被維京戰士認為是有神靈加護的,與此同時酋長與國王身邊經常有巫師陪伴,他們會詠唱奧丁的咒語讓維京戰士認為自己已經刀槍不入或著是敵人已經被詛咒弱化,強化他們的心智,進而激發出更兇殘的戰鬥傾向


對抗維京人的威賽克斯軍隊

中世紀早期的一個軍事特徵在於,你可以是騎兵同時是步兵,這一點其實在凱撒的法薩盧斯會戰時有一點開端 (凱撒在戰前親自訓練了幾千騎兵,他們原先是步兵),只要他們的裝備允許,這些早期中世紀軍隊可以自由切換職業,851 年,神聖羅馬帝國對抗丹麥維京人戰役期間,皇帝阿爾努夫 (Arnulf) 的軍隊在試圖襲擊蓋呂 (Geule) 河上的維京防御營地時遭到騎馬的維京戰士側翼襲擊,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神羅軍隊被轟出去後,騎兵才進行追擊的,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英格蘭以及其他地方,擁有一匹騎馬顯然是身份的象徵,所以很有可能是步兵在打垮法蘭克人的軍隊後,馬上上馬衝出去砍人追擊,維京人大規模使用騎兵的一個例子要等到東歐基輔羅斯建立後,在 970年 基輔羅斯對決拜占庭的阿卡多波羅斯之戰 (Battle of Arcadiopolis),維京人大量使用了來自東歐游牧的騎兵,有趣的是在英國,騎馬作戰被認為是方便逃跑,而步兵方陣要比騎兵來的更加堅固。


維京騎兵本身的並非決定作戰勝利的關鍵,大多數時候都用於偵查、劫掠、追擊等工作

而維京人指揮軍隊的方式,其實與羅馬人用恐懼與大規模軍官掌握下屬不同,維京時代的軍隊經常是以剛剛提過的戰團模式運作,衝突的規模經常維持在幾百人到數千人不等,此時在行政學上的概念,所謂控制幅度可以拉得比較大,這時熟悉部下跟有功勳戰績的指揮官會受到部下的信賴,在維京軍隊中,指揮官最重要的單一職能就是激勵他的部下,有了足夠威猛或殘暴的記錄也可以讓敵人產生恐懼,這也是維京人會以殘暴名聲恐嚇對手的原因之一,維京部隊中的領導多半稱之為魅力或聲譽,在斯堪地那維亞的北歐神話文化中,這種人也經常受到神的眷顧,由於維京軍隊規模較小,所以實際上領導人可以站在高台上跟所有士兵講到話,其與士兵之間的關係也比較緊密,維京指揮基本上有兩種風格,分別是跟盾牆一起作戰的領導者,跟後方指揮激勵的指揮官,開頭提到的拜爾特諾斯就是前者,肩並肩與他的戰士作戰,這在日耳曼系統的軍隊中實際上並不少見


維京人軍隊很少會以及大規模出現,使得戰士認得出首領,也激發出較強烈的忠誠感

除此之外,維京人也有自己的軍旗,這種軍旗廣泛地出現在每個維京軍隊中,這種旗幟就是烏鴉旗幟,878 年,威賽克斯郡守奧達 (Odda) 在德文郡的新威特 (Cynwit) 戰役中從維京人手中奪取了烏鴉旗,烏鴉就是奧丁的象徵,被象徵給維京人戰士指引明路並取得勝利,維京人的烏鴉旗作為魔法物品多次出現在後來的傳奇故事 (Saga) 中,烏鴉旗幟即使到維京人時代即將消亡前仍有很大的影響力,比如在 1066 年黑斯廷斯會戰後的貝葉掛毯 (這東西超級重要) 中,可以看到騎士的槍上有著小烏鴉的旗幟,在另一個維京人影響極深的國度比如基輔羅斯,當時的作家比如薩克索 (Saxo) 會嘲笑異教徒斯拉夫人相信他們的旗幟具有魔法或保護力量,這有可能是維京殘餘,也可能是斯拉夫本土異教的信仰,無論如何這種旗幟被認為是維京軍隊的精神支柱之一,就如同鷹旗在羅馬軍團那樣。


烏鴉是奧丁的象徵,奧丁也被視為比蒂爾 (Tyr) 更知名的戰神,也是貴族之神與策略之神,維京人會用它的象徵來祈福

至於維京人的船隻跟攻城,就下次再說吧


創作回應

華倫斯塔湖畔的灰雲
回樓上,因為蜜酒和血蜜酒的傳說做造成的狂戰士傳奇很吸引影視作品
2022-12-09 00:09:35
Kilian
維京戰士個人的武藝也非常有趣,得益於維京盾的手持特性,這比同時期主流的臂盾來得更靈活、距離更長,在戰鬥時相較於臂盾更傾向於主動出擊(如主動伸出盾牌偏轉或卡住對手的攻擊),其風格與後世的小盾(Buckler)有類似的思路,該說真不愧是維京人嗎?整個技能點大半都點到進攻上面了
2022-12-11 02:32:59
罐頭
期待一月的海盜戰記第二季
2022-12-21 14:56:26
MB2 要多久
狂戰士帶著打死不退的精神與敵人廝殺,他們自認有「奧丁的庇護」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其形象常與狼、熊等元素掛上關聯,如其英文「berserker」即為北歐語的字根「ber」(熊)加上「sekr」(上衣)組成。
狂戰士隨著基督教在斯堪地那維亞的擴張而有所衰退。教會視其為「狂亂的心靈」,並將強盜、野蠻等形象加諸在狂戰士身上,使其被排擠出主流社會。此外,法律也將其「狂暴」視為罪刑,並施以監禁、流放等懲罰,這些種種因素使得狂戰士逐漸淡出了歷史。
2023-02-08 17:29:50
草頭忍法帖
什麼時候講維京船和維京攻城(心)
2023-12-12 12:55:06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