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古典時代的武器 - 希臘長矛與方陣

帝國人 | 2023-09-11 08:06:20 | 巴幣 22530 | 人氣 2607


(一、)重裝矛兵 / 重裝步兵

矛貴為兵器之王,不管哪個文明都可以見到該武器的蹤影,矛本身最大的特點在於金屬部分少足夠便宜、長度長且使用方式非常簡單(就是往前插)、矛只能往前插的動作使得士兵之間的空隙變得很小,讓長矛步兵方陣相較於其他武器更加緊湊,敵人也更難逼近長矛林立的陣型或嘗試用騎兵貫穿,長矛最有名的使用過莫過於古代希臘的各大城邦,尤其是斯巴達的嚴酷訓練誕生的重裝步兵,除非有底比斯的陣型優勢,常規重裝步兵幾乎無法正面抗衡這些精銳戰士,在青銅文明崩潰後,邁錫尼文明瓦解下的倖存者和入侵者分成了諸多小團體,統一的大型政治實體幾乎在希臘不存在,彼此被崎嶇的山脈隔開,他們在平原上耕種或放牧,並在希臘盛產的天然岩石堡壘也就是之後的衛城中尋求躲避海盜或敵對鄰居的庇護,這些部落團體的領袖自稱是眾神的直系後裔的人,在這些避難所周圍組織一定程度的武裝力量,他們在這些城邦中為他們的神明祖先建造神殿,他們在那裡聚會並解決爭端,他們是第一個冒著生命危險保衛農作物和羊群的人,當他們戰鬥時,他們會以英雄史詩《伊里亞德》中英傑的方式戰鬥,但與《伊里亞德》英雄不同的是,他們學會了彼此合作並接受自己是一個更大的實體——城邦的一部分,這也是上古時代第一種以集體目標結合而成的自願軍事力量。


雖然現在描繪的重裝步兵都帥氣非凡,但早期的方陣紀律散漫且專業度不高

重裝步兵戰爭是在農業社會占主導地位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其實就跟羅馬共和早中期一樣,它主要以兼職民兵解決邊境衝突的一種方式,在青銅器時代崩潰後,各路小團體人口不多、又無統一的政治架構,又以農業為主很容易引起爭端,多利安人入侵希臘以來,這種矛兵的作戰方式隨著自耕農經濟發達而崛起,在前 6 世紀的紀載中,阿戈斯 (Argos) 城對抗底比斯時就已經使用了大盾長矛的組合擊敗了後者,此後大規模步兵編隊成為國家民兵的骨幹,重裝步兵這種自耕農自帶武器的戰鬥方式就成為當地主流,重裝步兵戰鬥的文化環境都是業餘 (兼職) 戰士的文化環境,其中大多數是農民,除了斯巴達,斯巴達建立了嚴格的種姓制度,以精英公民為最高層,只有他們配成為手持長矛的重裝步兵,而大多數的希臘城邦除了民兵的部份,也有由公共經費維持著規模較小的精選重裝步兵 (Epilektoi) 團體,他們實際上就是職業士兵,但數量稀少,所以重裝矛兵在古希臘本質上沉浸在武裝民兵文化中的軍事力量,異邦傭兵強過本土公民無疑是養虎為患,故可以理解成古希臘公民以保衛鄉土為己任,是當時地中海罕見的現象,差不多在西元前4~3世紀,希臘城邦之間的政治與經濟利益矛盾升級,重裝步兵的公民兵傳統才逐漸被雇傭兵以及如馬其頓王國那種由全職軍人組織而成的部隊所取代。


青銅大崩潰以後,希臘地區也回到了小部族的生活中,軍事壓力的下降也使重裝步兵這種小單位兵種得到了青睞

希臘並不是特別豐饒的土地,當地岩石與喀斯特地形發達,古代希臘城邦旁的農地通常極為有限,至少色薩利以南的希臘土地都不足以養活太多的人口,這時候你就會發現,維京人的那一套也在希臘人這裡發生了一模一樣的例子,土地無法養活這麼多人,剩餘的人口以及大家族中沒繼承財產的二三四子以及老么,只能向外擴張,重裝步兵本質上也是農民兼職士兵的例子,他們原先只解原邊境衝突,但隨著發展的需求,這種邊境需求開始不斷的往城邦邊境上擴張,這時候希臘人有兩個選擇,陸上開墾、海上殖民,一些城邦開始將人口移居到鄰近可供殖民的土地上,首先是愛琴海周邊土地,接著就是小亞細亞沿岸 (今土耳其) ,並將多餘的人口及物質出口到遙遠的殖民地,但大多數時候希臘人仍試圖利用所謂的 "eschatiai",這個詞的意思就是邊境上的爭議性土地,這使得他們開始開發自己的實際擁有的土地外,還嘗試開發有爭議的土地,這些土地有時位於鄰近城邦的傳統領域內,這使得古希臘的重裝步兵戰爭開始從保衛鄉土轉變成了爭奪有限資源與農地的戰爭,這種戰爭通常只會持續幾天、甚至是幾小時,因為這些兼職士兵不可能讓任自己的莊稼枯萎跟無人採收。


希臘人在地中海的擴張也是反映了人口過剩的事實

希臘重裝步兵來自那些擁有足夠資產、能夠購買方陣作戰所需裝備的人,各大城邦當局根據大多數農民的土地面積與農作物的產量、城市貿易中獲取的財產與收入的價值來衡量這一成為重裝步兵的標準金額,通常這些重裝矛兵的財富處於城邦的中等水平,介於耕種小塊土地的自耕農以及足以在騎兵中服役或提供船艦的有錢人之間,但要記住,重裝步兵不是今天人們口中說的中產階級,以財富而言重裝步兵已經十分富有,這種人口自然不會太多,西元前 5 世紀底比斯所在的地區維奧蒂亞 (Boeotia) 本身人口有 70,000 上下,但能夠成為重裝步兵的有1萬人出頭,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時的雅典算上所有符合財產需求以及後備軍人的數量,也不過20,000人左右,考慮到當時雅典總人口為 17 萬,菁英公民更少的斯巴達的重裝步兵人數只會更少,戰時重裝步兵東西裝備完全是自己帶,他們也有僕人幫忙攜帶要上戰場的武器盔甲以及補給品,並在同樣兼職的將軍 "Strategoi" 投入戰場,重裝步兵幾乎完全不會收到城市當局的薪俸或其他獎金,故隨著戰爭烈度的上升,以及散兵、騎兵的出現以及地位提高,這種重裝步兵文化就開始消散了。


古希臘公民根據地區而異,但通常來說只有成年本國男性享有該權利

(二、)重裝步兵的矛

要提到重裝步兵的裝備與戰鬥方式,人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無疑是斯巴達三百壯士,撇去那令人豆頁痛的不準確性外,重裝步兵在波斯入侵時期其實就是一個以地形抵銷數量優勢的時期,在薛西斯號召天文數字的帝國士兵去遠征希臘時,波斯人所面對的敵人大多都處於相對開闊的地形、比如埃及人、東北斯基泰,到了小亞細亞與希臘本土,為了能夠有效的抵禦波斯大軍,以及學習波斯在小亞細亞戰爭 (鎮壓愛奧尼亞起事 Ionian Revolt) 的經驗,希臘本土人得出了結論,波斯人人多又有騎兵跟戰車,當波斯人入侵時希臘人必須要找到帝國大軍必經之路且又是狹窄頸口的地方,以密集方陣來限制住帝國一次能派出的人數,溫泉關之戰便是這一戰略理念的例子,在被波斯人繞背之前,斯巴達率領的部隊 (估計約3000~7000多人) 阻擋了波斯人一輪又一輪的進攻,直到筋疲力竭,今天故地重遊會發現溫泉關雖然還算寬,但實際上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溫泉關狹長的通路只能容納十幾個人,換言之只有幾公尺寬,同時這是一條狹窄的、東西走向的通道,與色薩例海岸線平行外還有旁邊的陡峭懸崖做地形優勢,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的任務只有一個,拖住波斯軍隊直到聯軍的海軍部隊準備完畢,而最終,他成功了,這個生死交關的過程中緊密的希臘長矛陣列功不可沒。


古溫泉關示意圖

希臘重裝步兵的矛名叫 "Dory",不過這種長矛的尺寸眾說紛紜,因為實物出土的實體稀少的關係,大多數人都將長度根據陶器與文字記載斷定其長度約等同於重裝步兵的身高,也就是160~170公分左右,但根據現代學者的推測,這種長矛應該要達到 200 公分,古希臘矛的長度和樣式不會完全一致,因為重裝步兵是公民士兵、兼職士兵,他們經常製造自己的武器,導致你跟你的同鄉彼此之間的武器差異性較大,這些差異也會影響矛的長度、重量、木材、以及金屬 (青銅或鐵) 的來源,以及製造矛頭的工匠技藝是否純熟,所有這些都會影響矛的最終品質,工匠在長矛製作中其實會為了使用者作出客製化選項,比如錐形桿樣式的長矛,會削減首尾兩端的木頭使長矛重量較輕,或著是使用者有特別需求,定型化使用特定木材或金屬來製作這把武器,但大多數情況這種製作更多是因地制宜的,在荷馬史詩《伊利亞德》中提到了灰色材質的長矛,但現在發現唯一已知的木頭是松木,暗示長矛的木材是由任何當地木材製成的,而不是特定的指定款木頭 (不像長弓)。


陶罐上的繪畫雖然不一,但可以確定主矛一定高過人的身高

希臘矛頭由金屬鑄造,通常由鐵或青銅鑄造,由於古希臘不是每個地方都產鐵,用青銅做矛仍然十分常見,鐵器的使用具體取決於時期和工匠設備,希臘長矛通常有著葉形刀片,矛頭上的金屬插座直徑大約為 2 至 2.5 公分,但矛頭的總長度變化很大,多虧了沒有流水線的時代,這種矛頭的長度從 15 到 30 公分不等,甚至更長,要固定這種武器,通常需要使用樹脂或釘子將插座與矛頭固定到桿子上,通常來說希臘長矛大多是刺擊武器,在矛尾會安裝一個尾刺,這種尾刺被稱之為 "Sauroter",綽號蜥蜴殺手。尾刺通常有兩種形狀,金字塔形或圓柱形,它具有三個主要功能,第一種在荷馬史詩中被提及,即將矛插在地上,有點像是插在地板上不用無時無刻手持的準備動作,第二則是將其當作一個配重裝置,我們知道冷兵器除了極端的例子比如戰錘,大多數武器都會在尾部作配重以避免武器揮出去很難收回來的窘境,尾刺將把矛的重心更多地集中到尾部,增加矛向對手刺出的距離跟方便收回,第三則是它可以用作進攻性武器,特別是矛斷裂時,把另一端拿起來還是可以捅人,據說蜥蜴殺手的稱號也是這麼得來的。


陶罐上描繪的兩種矛

古希臘重裝步兵不會只帶一隻矛,相對的他們會帶一隻長的,一隻短的,長的自然是戰鬥的主力武器,而另一支矛是用來丟的,在前 7 世紀的柯林斯陶罐 "aryballos " 繪畫中發現了重裝步兵帶著兩隻長矛,雖然古希臘人鄙視弓箭一類的武器,但戰士手中的標槍倒不在鄙視清單裡面,因為很多古希臘神話英雄都是使用投擲標槍作戰的,Aryballos 描繪了拿著兩把長矛的戰士,其中描繪的是一名武士手持兩支長矛,右手握著一支長矛,長矛與腰部齊平,手臂彎曲,以便可以用長矛進行突刺動作,另一支矛插在戰士的左手和盾牌之間,這在色雷斯臭名昭彰的雇傭兵或著是其他散兵軍種中都是常見的彈藥配置動作,這些陶罐上描繪的矛具有窄刃矛頭,長度通常短於重裝步兵的身高。 這些矛的桿子相對較細、質量較輕,以便使標槍的重心向前往矛頭集中,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如果投擲的矛的重心朝向中間或後方,則標槍將在飛行時無法保持穩定、也可能無法精準著陸,但如果重心朝向矛頭,則矛尖往往會落到預定目標上,使用者除了瞄準、投出外,剩下就讓宙斯、地心引力跟拋物線去幫你解決。


(三、)列陣

與一般人想像的不太一樣,希臘重裝步兵其實不是甚麼非常幹練的戰士,他們真正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協同跟本土的自豪感、同鄉的緊密聯繫等,由於大多數希臘重裝步兵都是農民,不太可能每天都從事戰鬥訓練,相對的之所以會用緊密長矛陣型就是因為他們沒有skills,戰鬥技能差,話說回來,長矛本身就不是甚麼需要多加訓練的武器,早期的重裝步兵戰爭在戰場上的戰鬥方式 99% 取決於是在他們選擇的戰鬥隊形,這些陣型由足夠長的排和相對較短的縱深組成的,他們排列緊密,讓前兩排重裝步兵進行長矛攻擊,這個過程中的重裝步兵要做的事可以總結成,用你的矛用力捅人,捅人的方式可以分成低手勢跟高手勢,前者矛頭位置較低,適合由下往上刺、後者則反過來,也適合投擲標槍,第二用你的大盾撞爛你對面的菜雞,希臘方陣很講究一個東西叫做 "質量",方陣的威力就在於大家一起推,如同一座沉重的牆把人壓垮,斯巴達人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的訓練跟身體素質要高於常規希臘公民,這種一比下去斯巴達用力推其實沒甚麼能擋得住,除了伊巴...咳咳...密農達,在這個過程中假如前排有人陣亡,下一個人就往上填補,這種情況其實到了亞歷山大東征以及羅馬入侵希臘時都沒有變化,導致希臘軍隊在面臨長時間戰鬥時容易疲勞 (相對的羅馬人就有前排輪休的制度) 。


早期方陣紀律堪憂,前 7 世紀開始則開始約束了部分紀律

現在你知道希臘重裝步兵方陣的打法就是突突,這種戰鬥方式在早期希臘城邦互相爭奪邊境領土上還好用,但到了大家戰術腦子都開發起來以後就出事了,底比斯的伊巴密農達 (Epaminondas) 就用斜線陣型擊垮了斯巴達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其實重裝步兵矛牆在推的時候,長矛的作用不算太大,尤其是對面也是重裝步兵時能插人的機會也不多,古典希臘方陣的成員在朋友和家人的連隊中就位,這樣被認為是同鄉同家族更能體會出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緊密聯繫,每個方陣中的重裝步兵與旁邊的戰友站得如此非常近,以至於盾牌邊對邊地碰著,盾牌的左側可以cover到旁邊的隊友,而最右邊的士兵則無遮擋自然成為了最尊貴的一側,在陣型中最前線的戰士被稱為 "Promachoi" ,就跟前面說的一樣,前面倒下,下一個填上去,修昔底德在關於斯巴達人的紀錄中指出,雖然重裝步兵的戰法比較一致,但每個城邦都有些微的差異,以斯巴達人來說,一個陣型的厚度是 8 個人,其他城邦則有其自己的規定,希臘重裝步兵雖然不難理解,但紀律嚴不嚴一事上卻是看時代的。


盾牌推推樂使得斯巴達的訓練模式有著顯著的優勢

早期的重裝步兵隊列更適合形容為雜牌軍,紀律一事需要靠指揮鏈以及低級軍官去維持,他們負有傳達命令以及指揮小部隊的職責,但早期的希臘部隊根本沒這些東西,而且全都是自耕農,打起仗來時間又不長,自然紀律跟組織能力好不到哪裏去,大約在前 7 世紀左右,希臘部隊才開始有了新的變革,每個排都有排長 "Taxiarch" ,但他們不是有軍事素養的羅馬百夫長,他們大多是有勇氣跟威望才站在最右邊的位置、他與身旁第二位重裝步兵承擔了我們想像中軍官的責任,但也不要把他們看成專業人士,也不是所有希臘方陣都照此規定履行,古典方陣中希臘隊型都是流動的,由於位置不固定,有些人會衝上前去扔標槍、也有人固守陣地、但更重要的是有人會趁機開溜,這種無紀律的行為在前 7 世紀被希臘學者以及當時的社會風氣所鄙視,督促他們要站在戰友身邊而不是亂跑,這種文化上的約束跟社會上排斥的增強,使得方陣中的希臘人雖然沒有軍官的壓力,但更多的是社會性死亡跟排斥的壓力,沒有足夠指揮人員的問題,古典方陣使用了數量>質量的方式去彌補,意思就是,沒有辦法有效的動用軍隊的每個部份,那就加大縱深、加大方陣的重量質量、用家族關係組成對列、用堅決的意志往前推把人推死,就是古典方陣的實際含意,這個過程中希臘大盾阿斯匹斯就發揮了比矛更大的作用。

不過大盾就是下次再說了。





創作回應

毛瑟基
古希臘時代要打一場仗真不容易,後人要解讀古希臘人如何打仗更不容易。
2023-09-13 17:44:18
帝國人
確實不容易,特別是地下資料稀少的問題
2023-09-14 00:08:52
夫風若雪
請問何謂「柯林斯地形」?
2023-09-14 21:07:47
帝國人
乾,我寫錯了,是柯斯特地形才對
2023-09-14 21:11:08
沒帶帽子
帝國人在整理文章嗎? 有一些文好像不見了。
我找不到那部講盔甲的文章。
2023-09-16 14:22:05
帝國人
對,之後我修改完以後就會開了,有一些地方引用有點問題
2023-09-16 14:25:54
沒帶帽子
喔喔那就好,不然就太可惜了
2023-09-16 14:38:50
大同寶寶
關於最後一段問一個問題,文中提及古典希臘方陣隊形是流動的,位置不固定,有人會衝向前扔標槍。具體上有點難想像在方陣的隊形中要怎麼往前衝?

然後 GP 奉上,我是第 100 人(YA~
2024-01-24 21:40:43
帝國人
這其實就是戰爭無序往有序發展的,過去城邦拉農民自備武器上場基本沒辦法對他們做什麼訓練(因為政府沒那個錢跟官僚)所以古希臘在戰鬥時能打超過1小時真的是史詩級大戰了
2024-01-25 09:28:45
帝國人
這時也沒有什麼中階軍官去維持秩序,打一打亂掉是常常發生的
2024-01-25 09:29:13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