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博愛座是否該讓座

臭臭泥甕 | 2023-09-23 13:51:13 | 巴幣 0 | 人氣 162

關於博愛座爭議時有所聞,甚至每年都可以成為新聞媒體報導的題材。不過,多數媒體報導博愛座爭議的方式,並無助於解決博愛座的本質性問題,大致上呈現的幾乎都是道德魔人要求讓座、運用情緒勒索的方式讓座、年輕人不願意讓座,或者看起來健康的人不給老人家或孕婦讓座。這種呈現方式,除了製造不同族群的對立,或者藉以轉移特定敏感主題的公共問題外,讓人懷疑是一種媒體第四權的濫用。關於博愛座問題,個人認為可以轉向以下不同觀點來切入:

一、讓座不是義務的論點

(圖片來源:Bing AI. (2023.09.23). [priority seat]. Retrieved from DALL-E)

一般搭乘捷運或區間車這類非對號入座車廂,任何人都有權利有空位就坐。博愛座又可以稱為優先座,其存在的用意是希望讓有需要的人,可以擁有優先權。換言之,如果坐在博愛座的主體,本身確實有非坐在座位上的特殊需求,那麼任何人都無法仗著自己的身分要求他讓坐。即便意圖要求讓坐的人身分上也是具有優先權,也不應該因此犧牲另一方的優先權。如果這類具備優先權的人非得有座位坐,那麼應該放下身段詢問其他非博愛座的乘客是否願意讓坐。當然,任何有座位的乘客都沒有讓坐的義務,但是敢問自然有機會有座位可以坐。

二、改搭其他交通工具

(圖片來源:Bing AI. (2023.09.23). [捷運列車]. Retrieved from DALL-E)

平日無論是捷運或列車在尖峰時段都有高機率需要擠沙丁魚。這對於老年人、孕婦或有特殊疾病的人來說,站著搭車其實是非常的吃力不討好,甚至可能有不可預期的風險。比起去花精力搶博愛座,不如稍微多花一點錢搭計程車。對老年人來說,多數都是退休族群理應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收入現金流,稍微多花點錢提升生活品質也是對自己好一點的手段;至於對孕婦或有特殊疾病的人來說,比起搭這類需要擠沙丁魚的車廂,同樣可以考慮搭乘對號入座的客運或者計程車來解決坐不到座位的困擾。

三、不如不要有博愛座

(圖片來源:Bing AI. (2023.09.23). [多張顏色相同的椅子]. Retrieved from DALL-E)

博愛座的用意是有需要的人具有優先權,但是既然我們都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為何不考慮直接取消博愛座的機制?不可否認,有博愛座的設計可以運用社會壓力,讓不需要特別有座位坐的人不敢坐。相對來講,能夠提升具有優先權的人有博愛座可坐的機率。但是,這些人搶坐博愛座的過程,難保不會發生口角衝突或肢體衝突的意外。透過取消博愛座的機制,讓有需要的人主動尋求座位,或者由願意讓坐的人主動讓坐,這樣不僅不違背自身權利與義務,而且能夠提升整體乘車者的品格素養。過往幾起社會事件來看,最大衝突的本質是「部分具備博愛座優先權的主體」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加特別,所以基於自己的權利凌駕於任何人的立場,就會認為自己有權力以任何手段來搶得座位,包含透過謾罵或肢體暴力。一旦沒有博愛座的存在,即可避免這種預設立場的意識形態存在於社會。

四、博愛座是資源分配問題的縮影

(圖片來源:Bing AI. (2023.09.23). [糧倉]. Retrieved from DALL-E)

試想一個情況,尖峰時段的火車或捷運,每一個車廂通常不會只有零星少數的老人家、孕婦、特殊疾病者,或者身體不舒服或疲勞的上班族與學生。在座位數量固定的情況,勢必無法滿足所有具備優先權的主體。同樣是老人家,憑什麼老人A可以比老人B優先有博愛座來坐?生理不舒服的女學生與孕婦,如何評斷誰當下更應該優先坐博愛座?被黑心公司壓榨到過勞的上班族與擁有特殊疾病的人,如何論斷誰更需要在當下有一個座位可以坐?當環境中的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人性很容易變得黑暗與自私。事實上,如果每個人都能有座位,誰會去爭所謂的博愛座呢?換言之,如果資源有限無法提高座位量到滿足所有人,就是必須要有人犧牲自己的權利,或者對當下處境有一定程度的妥協。如果每一個沒座位的人都只想著個體權利而不考慮社群合作的穩定性,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大亂。若將這個大亂的社會放大到國家層級,那就是一個為了掠奪資源而混亂的世界。

結語

個人認為,面對博愛座問題可以歸納以下觀點:

  1. 取消博愛座。
  2. 每個人都有乘坐的權利,並且沒有讓坐的義務。
  3. 人們自主根據當下處境決定是否主動讓座。
  4. 資源不足,勢必無法滿足所有非得有座位的人。
  5. 非得有座位的人,如果有餘裕應該考慮搭計程車或對號入座的交通工具。

政府層面可以解決的是1和4,而民眾可以自行解決的則是2、3、5。雖然上面寫的這些內容,不見得能為社會帶來什麼改變。但是,個人覺得身為具有第四權的媒體,報導內容的時候不應該只想著讓民眾知道什麼,而是應該轉向民眾應該知道什麼,以及該如何地以不同視角來知道這件事。社會不缺乏餵食資訊的平台,更不缺乏試圖引導或左右社會意識形態的平台,真正缺的是提升民眾面對公共問題思辨能力的媒體平台。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