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香港和臺灣,各地傳統湯圓你選哪一道!
說到這個湯圓,它可是我們華人美食界一顆閃亮之星,製作方式簡單又美味,使得它在華人社會中廣為流傳;江南吳語稱湯圓為「湯糰」、「圓子」;閩南語稱為「圓仔」,客家話稱為「惜圓」、「粄圓」或「雪圓仔」。
除了製作方式簡單外,湯圓那可以甜又可以鹹的多種吃法,也是擄獲華人味蕾的關鍵之一。雖然各地都有「吃湯圓」的習慣,但是吃法和調味方式各有所不同,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湯圓已經巧妙地融入當地文化中,各地方都有代表自己的湯圓口味。
像是在中國的江南地區就已「寧波湯糰」最為出名,寧波湯糰採用「吊漿技法」,就是將糯米磨成粉後加水搓揉,再加入靈魂內餡─「黑洋酥」。這個「黑洋酥」可不是一般熟知的黑芝麻,它是用炒的香氣四溢的黑芝麻、細白糖與厚厚的豬油揉捏而成,而且包餡時一定要使用手工捏豬油,因為手工豬油的成分與其他加工製作的合成油不同,這樣做出來的寧波湯糰在咬下的那一刻,內餡才會流沙般滑順。
在香港,傳統的港式湯圓則會以花生碎、芝麻蓉或紅豆蓉為主要內餡,並丟入以紅糖和薑煮成的甜湯中;近幾年新派的港式湯圓除了將內餡改換為紫薯、南瓜或奶黃外,還有些港式湯圓會改變外皮的顏色,不僅外觀亮眼,也增添不同風味。
再來是臺灣的傳統湯圓,通常就是大家常見、常吃到的紅白小湯圓,關於顏色有部分人說紅色代表吉祥、白色代表潔淨;也有人說紅白象徵一陰一陽,各種說法眾說紛紜,唯一不會有人說錯的,就是小湯圓吃法分一甜一鹹。
甜的通常加入黑糖或紅糖水煮成甜湯,鹹的則加入香菇、豬肉和茼蒿等食材,可作為正餐食用;直到近幾年市面上才開始販售各式各樣的包餡湯圓,像是基本款的芝麻、紅豆餡,到充滿話題的黃金流沙或珍珠奶茶,還有不喜歡吃甜的朋友也可以吃的鮮肉湯圓,各種口味應有盡有、任君挑選!
湯圓這麼圓,吃了人圓圓(?)購買前請注意營養標示!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熱量」,溫暖又好吃的湯圓吃下肚帶來的當然就是高熱量,以包餡的花生甜湯圓來說,一顆大約就有75大卡的熱量,如果是「流沙系」湯圓那就要更加注意,因為它們的做法就像前面文章提到的「寧波湯糰」一樣,是加入大量的油才做出流沙的視覺效果,讓你一不小心吃下一堆油的「甜甜陷阱」。提醒大家購買湯圓前可以先查看營養標示,或是跟很多朋友一起分享熱量,才不會吃湯圓人變圓喔!
直到現在,湯圓幾乎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許多餐廳的飯後甜品有它、去巷子口買車輪餅也有它,但最早在中國古代到底為什麼會吃湯圓呢?這個答案就要追溯到一個傳統的節氣「冬至」。
陰消陽長的關鍵,二十四節氣之首─冬至
在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使得北極呈現永夜、南極呈現永晝狀態,而北半球在這天則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時候,在冬至過後,白天又會逐漸變長。而中國在很早以前就觀察到了這個現象。在五行理論中,日照多而白晝長代表「陽」,而日照最短的冬至,就代表著「陰」消「陽」長的關鍵節氣,乃陽氣逐漸開始旺盛之時,又稱「一陽生」,故冬至又稱為「一陽節」。
如此重要的冬至又被視為是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故在古代冬至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民眾會大肆飲食、慶祝也會祭祀祖先,熱鬧的程度不亞於春節,當時在民間甚至有「冬至大如年」或「亞歲」的說法。
中國早在周朝就對於冬至過節有所紀載,《周禮‧春官》內容提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從漢朝開始成為通行節日,並衍伸出越來越多節俗;魏晉朝開始,朝廷會在冬至舉行朝會,皇帝會在這天接受各國和周邊民族使陳、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宋朝以後,皇帝更專門制定冬至大朝會的儀衛兵仗,俗稱「掛冬仗」;明清兩朝的帝王則會在冬至前往北京南郊的天壇祭天,祈求天帝保佑天下、國泰民安。
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圓子,各地習俗大不同
而在民間,平民們除了會祭拜祖先和祭祀天地神靈以外,冬至也是家庭團圓祝賀的大日子,家人間會聚在一起互相飲「節酒」和品嚐美食。在中國的北方就有一句諺語叫做;「冬至餃子夏至麵」,北方人從古代就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習俗。
據說是因為,北方的冬天太寒冷,人體的熱量容易流失,因此北方人認為這時應該要多吃有營養的食物補充熱量,還有民間傳說吃餃子又叫「安耳朵」,如果冬至不吃餃子耳朵就會被凍掉;吃餛飩則寓意著:開破冬至這個天地陽氣交結的混沌狀態。
北方人吃餃子餛飩,南方人則吃我們前面說的湯圓,但說起這個吃湯圓的由來,其實源自於一段流傳在閩南地區的小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在閩南地區曾經有一對帶著小女兒的貧窮夫妻,某天女孩的母親生病過世了,女孩父親為了籌措妻子的喪葬費用,不得已只好賣掉女兒。
女兒得知消息後難過得暈了過去,要賣掉親生女兒,女孩父親自然也是難過和無奈,想著至少在女兒離開前讓她吃上些好東西,女孩父親便開始四處討要食物,最後討要到了一碗米湯和幾顆糯米圓。
女孩醒來後,兩人安靜地分食著這碗糯米圓,在剩下最後一顆時,父女兩人互相推讓,誰也不忍心將糯米圓吃光,深怕一吃完面對的就是永遠的離別...多年後,女孩輾轉被賣到有錢人家當ㄚ頭,思念父親的她,在冬至這天突發奇想,以祭神的名義,將兩個又大又圓的糯米圓貼在家門口的門環上,期盼父親看見後能夠來和她相認。就這樣一年又一年的過去,雖然不知道女孩最後有沒有見到父親,但是冬至吃糯米圓的習俗卻在閩南地區越來越興盛。
在臺灣早期的冬至時節,也會將湯圓黏貼在門扉、窗戶、桌椅、衣櫃和水井上,象徵犒勞窗牖神和家具神一年的辛勞,希望來年也請祂們多多照顧,不過現在已經不會做這件事了,大家通常會把湯圓好好地放進肚子裡,Ester還是呼籲大家聰明吃湯圓,才不會吃完人圓圓喔!那麼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有其他想知道的民俗都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喔!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