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台灣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台灣族群簡史

Lycoris_Soviet | 2022-10-09 23:40:05 | 巴幣 1002 | 人氣 3842

台灣族群目前分為三大類:
漢人/華人:閩南人、客家人(內含潮州人)、外省族群、陸籍配偶、海外華僑移民等。
原住民:共有16族,以及未被中央認證的平埔族。
新住民:以東南亞為大宗,以及極少數來自日韓、西方、非洲及其他國家的移民。

原住民是屬於南島語族,有外國學者認為南島語族的發源地是台灣,因為台灣島上的原住民各族呈現了高度差異性,有可能是東南亞各地語族的祖先。並且,原住民各族可能是在不同時間點先後到達台灣的。事實上台灣現在的16族是民族學家依照語言分類出來的,在最早時原住民是以部落劃分彼此的,同一個語族中可能還會劃分方言。

至於漢人,漢人在先後不同的時間點來台灣。具連續可考的歷史資料來看,台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是顏思齊這一類的海商,台灣最早是明朝期間海商、倭寇的根據地。東番記就是陳第隨明朝水師提督沈有容來台灣驅逐倭寇(實為漢人)所記下的歷史文獻。

接著,下一波漢人移民潮是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在台灣生產甘蔗以作為轉口貿易的啟動資金,急需有經驗的農民,於是荷蘭人招募大陸東南沿海的居民來台灣種田。後來台灣史上第一場民變郭懷一事件的漢人就是這樣來的。何斌之所以建議鄭成功攻打台灣,也是因為他欠了荷蘭東印度公司錢。這些是台灣第二次的漢人移民潮。

值得一提的是,在荷蘭人來台前後,台灣就有日本人活動的痕跡,歷史上著名的濱田彌兵衛事件也是這樣來的。只是在江戶幕府進行鎖國政策後,下一次日本人來台灣的大規模移民要等到1895年之後了。

在鄭成功擊敗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政權後,鄭成功正式的在台灣建立政權,然後幾個月後就去世了,由他的兒子鄭經繼位。鄭成功在南明政權中領的爵位是延平郡王,並且即便在明朝滅亡後,在台灣的鄭氏政權仍沿用永曆年號,所以有人稱這段時間為明鄭時期不無道理,可以視作大明在台灣的延續。

但也有人持不一樣的觀點,鄭成功來台灣之後將台灣定名為東都,將在台灣的首都稱為明京。鄭經接手後,又把台灣改名叫做東寧,並且屢次跟清朝談判,希望東寧能像朝鮮王國那樣,作為清朝的藩屬國就好。在與英國的貿易中,英國人稱鄭經為福爾摩沙國王。所以後世有人稱這段期間為東寧王國。無論如何,明鄭或東寧都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而在鄭成功將來自大陸的明朝軍民帶入台灣後,形成了台灣第三次移民潮,南明的文武百官、士兵及其家眷來到台灣,結合上之前就在台灣的漢人們,以及那些已與西拉雅族通婚的荷蘭人,成為了台灣最早的祖先。

在平埔族(熟番)的歷史記憶中,他們一直對白人的存在有所記憶,直到清領後期,當熟番看到來自英國的使節時,以為就是當年的荷蘭人。

在施琅攻台後,施琅底下的軍官隨即在台灣進行圈地,以及收繳鄭氏政權的戶田文冊,清查鄭氏時期台灣的農戶情況。為了防止叛變,清朝將在台灣的鄭氏和其他文武百官通通遷徙回大陸,而鄭氏宗族則成為了滿清體制中的旗人。而那些鄭軍士兵在東寧王國投降後,隨即卸甲歸田,變成一般農民了。台灣在這樣子的過程中,文明有所倒退,台南地區所有有文化素養的人都被帶回大陸,只留下一般的農民在台灣。

台灣第四次的移民潮就是在清朝時期,這一段時間總共有215年,是台灣漢文化真正扎根的時間,我們現在台灣人有的文化都與這段時間息息相關。由於渡台禁令,使得能來台灣的漢人極為有限,但仍不乏偷渡之人。其中渡台禁令禁止漢人攜帶家眷,於是能來台灣的移民幾乎都是男性,這也是羅漢腳的來源。羅漢腳是當時台灣社會的隱憂,例如在竹塹地區(桃竹苗),當時羅漢腳橫行於桃竹苗的沿海地區,時常見機搧風點火,促使閩粵之間的械鬥,然後從中得利。

當時來台灣的漢人主要來自福建省漳泉的閩南人,以及來自閩粵交界處的客家人,以及廣東省潮州府的潮州人等。由於閩粵之間的先來後到,使得閩粵(客)之間會有爭奪利益的情況,在鳳山縣的地方誌中,作為田地所有人的閩南人,會極力醜化作為佃戶的客家人(實際上是潮州人),因為當時的客家人好爭訟,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大打出手。

潮州語在台灣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已與其他族群融合了。

作為少數的客家人,為了與閩南人競爭,往往在民變中與清朝官方站在一起,所以才會有所謂的義民。例如朱一貴事件中,朱家軍之所以失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無法團結客家人。而清朝官方為了統治台灣,也好好的利用了台灣族群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

所以到這邊,台灣人的祖先已經有了原住民(熟番、生番、化番)、荷蘭人(極少數)、在清朝之間就有的台灣漢人、清朝時移民來台的閩粵漢人(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潮州人)、滿人(粘姓)等等。

這樣的族群分布,在清朝統治結束時,泉州人和漳州人逐漸遺忘祖籍,以閩南語作為族群辨識的依據,稱呼自己為福佬人或河洛人。而客家人反而因為人少而團結而聚。

在鄭成功在台建政後,原本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到山上討伐原住民的荷蘭士兵下山後發現江山易旗了,有一部分少數已和西拉雅族通婚的荷蘭士兵選擇在鄭氏政權底下繼續過活,因為他們家業都在台灣。這些荷蘭人混入我們漢人所說的熟番當中。

西拉雅族、馬卡道族、道卡斯族、凱達格蘭族、馬賽族等等台灣平埔族原住民,在與漢人接觸後,或被迫,或主動的漢化。其實平埔族在荷西時期就有衣著和信仰上的改變,西拉雅族的新港社受洗率達100%,因為新港人是和荷蘭人合作的,他們基督教化非常深。以及本來台灣平埔族(一樣是西拉雅族)是半裸而活的,在荷蘭人及漢人來到後,他們也開始穿起了西式或漢式的衣服,時至今日仍能看到台灣部分原住民族傳統服飾的樣式與漢服相似,例如布農族的傳統服飾。

總而言之,在鄭氏和清朝後,台灣熟番本來的基督教化(沒有很全面)又被漢文化給洗了過去,例如上述的平埔族,他們開始學起漢人的生活方式,包含農耕、語言、經典等。所以你現在很難看到平埔族(除了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就算有,他們也早已漢化。但殘留下來的文化痕跡如阿立祖信仰,就是西拉雅傳統信仰漢化的結果。

但除了平埔族,台灣的高山族則強力的抵抗著漢化,如泰雅族、噶瑪蘭族、排灣族等等等。例如,在馬偕日記中,馬偕曾想勸泰雅族人放棄出草的習俗,但因為漢人種茶、採集樟腦的行為侵犯了原住民的領地,使得原漢之間衝突不斷,泰雅族曾言,漢人的頭不掉下來,兩族就沒有和平的一天。

又例如斯卡羅酋邦,即琅嶠下十八社,部落聯盟性質,他們在恆春半島具有排他性,能向漢人出租田地,並實行徵稅(收租)。當時恆春地區屬於荒埔禁地,由於之前朱一貴、林爽文等叛軍事件,清朝平台將領決定採封山政策以絕後患,這些禁區當中就包含著恆春半島。

這些都是高山族反抗漢化的實例。

但也並非所有高山族原住民都拒絕漢化,在熟番與生番中間還有所謂的化番,即居住在清朝統治範圍之外,但會向清朝官府繳貢的原住民族,例如居住在阿里山的鄒族人。他們在得知了清朝的存在後,沒有立刻採取反抗姿態,而是一邊接觸,一邊保持距離,避免惹禍上身。

由於台灣山川阻隔,各庄林立,所以台灣人常以分類械鬥、族群對抗、部落對抗等形式分裂之。這樣的狀況要一直到日治時期時,日本政府在台灣興建鐵路、修路才逐漸改善台灣的交通阻隔導致的台灣人不團結。

台灣人逐漸產生台灣人的意識是在乙未戰爭時期,當台灣人被迫與大陸分離,必須獨自面對侵略者時,尤其是在台灣的仕紳,為了保住自己的家業,想盡辦法的強迫台灣省巡撫成立台灣民主國也好,號召台灣農民組成義軍對抗日軍也好,或是與日本人不共戴天的進行游擊戰也好,直到這時,台灣各族群才開始有整體意識,各地義軍開始嘗試聯合作戰,但還是不夠團結,最後被日軍各個擊破。

例如在這時,台灣原住民並沒有與台灣民主國在站一起,而是選擇袖手旁觀,並且在台北城及台南城投降後,隨即搜刮官軍留下來的槍械,成為日後原住民對抗日本人的資本之一。

而斯卡羅酋邦,在羅妹號事件後,就在清朝開放禁地的政策及漢人湧入的情況下,逐漸喪失獨立性,最後日本人廢除了斯卡羅的番大租制度,使得斯卡羅酋邦正式消亡。而斯卡羅的另外一個兄弟之邦-大龜文酋邦,則是在南蕃事件中,在日軍槍炮的圍剿下,走向滅亡。以及其他的原住民戰爭,例如太魯閣戰爭各地的原住民逐漸為日本人所控制,再無處於無政府自治狀態之下的原住民族了。

也就是在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才從渾沌不明的熟蕃、化番、生番之分類進步到現代民族學的九族分類。到了這時,台灣平埔族已經全部漢化,不像清朝時期還可以看出誰是熟番,誰是漢人。也是在這時,閩南語由於在台灣具有同行語的作用,被日本人稱為台灣語,這也是閩南語在台灣被稱為台語的由來。

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想要讓台灣日本化,但遭遇了一些困難,即漢人與原住民的強烈反抗,使得日本殖民當局的統治呈現負資產的態樣。故日本人無法直接以強硬的方式迫使台灣人日本化,故日本政府找上了日本本土的貧農、風塵女子來台拓墾。這些在台灣具有定居性的灣生大約有十萬人,他們在台灣的生活不容易,他們的移民村主要在花東地區,例如吉安鄉(舊稱吉野村),他們剛上岸的第一夜,就遭受來自原住民的襲擊,這些灣生必須在日本當局的保護下才能生存。而這些人在國民政府來到之後,便被以欺騙的方式,趕回了日本。國民政府騙這些日本人請先將財產登記造冊,以方便日後回來台灣後索取,事實上是他們作為戰敗者,不能再回來台灣了。
日本人一直都有移民台灣的可能性,只是在鎖國政策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下,日本人最終還是沒法作為一個族群在台灣生活。

總而言之,到了這個時候,台灣的既有族群已經有了閩南人、客家人和原住民。

在1946年台灣光復和1949年中華民國播遷來台前後,已有來自中國各省的外省人來到台灣。

這些外省人與台灣人(本省人: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形成強烈的文化對立,已經有些日本化的台灣人在外省人看來就是日奴,進而使外省官員拒絕本省人參政。再加上國共內戰,台米輸陸,導致台灣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省籍衝突加上生活陷入困頓,最後天馬茶房事件成為導火索,釀成二二八事件這個全台大暴動,已及之後國民政府軍的清鄉行動,即登島掃射、挨家挨戶的搜查反叛份子、公開槍決、以鐵鍊串連被害者們的手腳,將其射入海中以處死等。

在國民黨正式敗退台灣後,約一百萬的外省軍民來到台灣安營紮寨,或形成眷村,或與本省人通婚。

以族群的角度來看,其時無論是外省人、閩南人還是客家人,其實都是漢人,甚至他們當中也有互相重疊的部分。只是因為先來後到,以及台灣獨到的歷史境遇,使得先來後到的人們會以時間點為劃分,進行族群分類,分類你我。

而在此時的原住民,除了少數像高一生的鄒族原住民,大部分原住民住在山上其時沒有太多干涉二二八事件,與平地上的戰爭保持距離。國民黨在台灣實行戒嚴令後,國民黨政府也在台灣再次實行了山禁政策,只是這次山禁不是為了阻止原漢衝突,而是避免共產黨在台灣山上發展游擊隊。事實上,國民黨的擔憂是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在台分支,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簡稱台工委會,即以基隆鹿窟為根據地,在台灣各領域中發展組織,甚至預想過要發展所謂的阿里山高山族游擊隊。所幸最後該組織被國民黨破獲,共產黨才沒在台灣得逞。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