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諾氏輕戰浮夢終焉:F-20虎鯊式(六)虎鯊折戟

望燁 | 2022-10-08 23:50:51 | 巴幣 316 | 人氣 322

【最後的挑戰:1985年與1986年ADF計畫】
  到了同年4月,諾斯洛普向通用動力的F-16發起了正面挑戰。諾斯洛普向美國空軍遞交了一份提案書,提出在1987到1991財年中,將原定採購的792架F-16中撥出396架的額度,用於採購F-20。為了挑戰F-16,諾斯洛普再度發揚價格優勢,提出的F-20採購價格為1500萬美元,明顯低於F-16C的1800萬美元,再加上諾斯洛普時常宣揚的維護人力優勢,諾斯洛普認為採購F-20將能使空軍在各方面都省下更多的經費。
(幾乎無人會質疑F-20有無與MiG-23的三代蘇製戰機匹敵的能力,但能否跟完整發展的蘇製第四代戰機(MiG-29/Su-27)相比呢?)
  而這也是首次F-16C與F-20A的正面交鋒,以往即便是以外銷市場考量,F-20A所需要考量面對的對手也大多是僅具備APG-66雷達,無視距外作戰能力且多功能較受限的F-16A/B。在這種狀況下,具有視距外作戰能力、愈發完善的多功能戰力的F-20A無疑是有部分優勢的。但隨著時間進展,F-20A所面對的對手也越發強悍。起初,F-20僅要面對同為FX計畫產物的F-16/79,但很快的在1982年開始變成了F-16A,到了1985年開始,F-20面對的潛在外銷對手甚至開始出現了F-16C。相較於新的F-16C,F-20能否在戰場上──而不是單純扮演假想敵──應付第四代蘇製戰機成為大眾所質疑的焦點,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更是抨擊F-20將無法與蘇製戰機匹敵。但這時候的F-20面對F-16還是有顯著價格優勢的,也因此再度吸引了國會的關注。
  然而,通用動力不可能坐視諾斯洛普分食自己碗裡的蛋糕,轉頭便提出一個720架F-16C/D的特價大禮包。透過精簡航電、大幅犧牲利潤,這批被戲稱為「F-16C減(F-16C minus)(註6)或F-16SC」的戰隼價格有效壓低到單架1350萬美元,且同時具有更輕的重量、更好的推重比。如此低廉的採購價格無疑令人咋舌,也顯示了通用動力徹底扼殺F-20的決心。(註7)

表一. 1985年空軍戰術戰機比較
Source: OPTIONS FOR AN AIR FORCE TACTICAL FIGHTER COMPETITION

  針對F-16C、F-16C簡配版與F-20A三款戰機的競爭,美國國會研究處(CRS)與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進行了比較與研究,並於1985年10月發表了報告。
在報告中,CRS與CBO承認如採購408架(註8)F-20,相較於原定的全面採購F-16C將能節省五年23億美元的採購預算,在維護成本上更能節省約30%。以20年為使用週期計,一個F-20中隊(24架)的維護成本將能較F-16C顯著節約達2.7億美元。同時,F-20的採購也有助於保持良性競爭,使通用動力與諾斯洛普不斷相互精進,令空軍進一步節省成本,也避免像1970年代初普惠獨大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然而,該報告也同時強調了F-20尚未完成所有的飛行測試。相較於F-16完整測試時數達到1400小時,F-20的測試飛行時數僅580小時,約為前者的四成。其預計的量產版本、APG-67(V)等改動都需要更長期的測試與挹注更多經費,這些都可能抵銷F-20A當前看似低價的優勢。而維護成本上的優勢更有可能隨實際運用而出現增幅,這都將令空軍不得不冒更大的風險。
  而F-16SC的橫空出世,則讓F-20的價格優勢蕩然無存。如果美國空軍選擇採用408架F-16SC而非F-20,單就預算上較原先的全F-16C案便能節省36億美元,較F-20案節省13億美元。而在維護成本上,F-16SC雖無法如F-20般節省2.7億美元的預算,但仍能降低720萬美元的維護成本,同時,更令空軍無須額外冒F-20A發展的巨大風險。此外,在評估報告中,也認為採用F-16SC將能使空軍戰力提升達35%,較F-20A的34%更高,但仍遜於全面換裝F-16C的38%。最重要的是,F-16SC只有航電上與F-16C不同,如果面臨的威脅提升,F-16SC可以透過提升航電等方式迅速達到與F-16C同級的戰力,擁有更優異的升級彈性。但多方面考量後,CRS與CBO仍建議空軍避免單獨採購F-20,以造成額外風險。是以F-20最終仍在1985年含恨敗於F-16SC,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空軍為避免F-16獨大,仍在1987財年保留了F-20A做為採購選項的可能性。
  不論如何,由於橫空殺出的F-16SC在採購預算與性能間達到最佳的平衡性,遠超過充滿不確定性的F-20A,使後者再度含恨敗北。不過,隨後諾斯洛普仍迎來最後一次進入美軍的可能性:美國空中國民兵(ANG)空防戰機計畫(Air Defense Fighter,ADF)。
  
註6:F-16SC的規格與F-16N幾乎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空軍官員認為F-20是足以與F-16C Minus、F-16A進行比較的,也就是同等級的對手,但卻無法與F-16C相提並論。
註7:在CBO的報告中,F-16C的價格為1500萬美元,F-20為1280萬,F-16SC為1090萬。
註8:報告中假定除600架固定的F-16C/D外,約有408架缺額

(對於F-20來說,空中國民兵的轉型是搶占戰機市場最為關鍵,也是最後的一次機會)

  在1970年代後期,隨著F-15與F-16進入美國空軍服役,美國空中國民兵開始接收大量汰換自空軍的F-4D/E/G。但在1980年代開始,確保美國本土空優的任務逐漸轉移到了空中國民兵身上,原先一貫配備舊型戰機的作風顯然不再合適。
  於是,約莫在1984年開始,軍方與民間對空中國民兵下一代空防戰機(ADF)的選擇進行探討,毫不令人意外的,F-16與F-20這對冤家再度成為了焦點。到了1986年,在經歷過1985年戰機採購數量的競爭後,國防部認為F-16與F-20的競爭是有助於降低採購成本,有利於預算控制的。因此,國防部一度將ADF計畫規劃為每年進行一次戰機競爭,以利用兩家廠商間的商業競爭進一步壓低價格。但在國防資源委員會主導下,最終這項計畫被轉為了如同空戰戰機計畫(Air Combat Fighter)般一錘定音,由單一次競爭來決定270架ADF戰機獎落誰家。
  F-20與F-16的比較大抵如1985年CBO發表的報告,F-20雖然在價格上對F-16C形成優勢,但卻不能確保量產型符合當前諾斯洛普的報價與維護成本資料,從而造成額外的風險。此外,美國北達科他州空中國民兵副行政官(Adjutant General)亞歷山大‧麥克唐納(Alexander Macdonald)則認為,不論是F-20或F-16C的雷達都缺乏對於低RCS目標──如巡弋飛彈的偵測與擊落能力,且BVR性能較為有限,可能無法使美國空中國民兵勝任本土空防任務。同時,兩者的採購預算需約40億美元,居高不下。因此,麥克唐納提議升級現有的F-4機隊,利用F-4的升級空間,使之配備新式雷達、航電,滿足空防需求。麥克唐納預估,升級現有180架F-4戰機所需的預算僅需7.5億美元,遠低於諾斯洛普、通用動力所提交的方案。
  但最後不論是通用動力最早的F-16C/D、諾斯洛普的F-20A或麥克唐納屬意的F-4升級版都未獲國防部青睞。最終在1986年11月,美國空軍敲定由空軍退役270架F-16A/B Block15轉交空中國民兵,並將該批F-16A/B的航電升級至Block 15 OCU標準,且配備強化對低RCS目標偵測能力、俯視偵測能力的APG-66A雷達,以滿足本土空防需求。而空軍出現的270架戰鬥機空缺,則會由新訂購的F-16C/D補充。這批共計270架,日後被稱之為F-16A/B ADF的空防戰機,所需的成本甚至遠低於麥克唐納所提出的180架F-4升級型,僅需6.33億美元。對於空軍而言不但節省了成本,更使一線單位獲得更多的新式F-16C/D,可謂是最佳解答。
  但這也標誌著,F-20的最後一次進攻還是難逃折戟沉沙的命運。在美國空軍宣布ADF計畫由F-16A/B ADF勝出後的同一個月,諾斯洛普公司含淚宣布取消歷時八年、斥資12億美元的F-20開發計畫,原訂以新標準生產的四號原型機隨之取消。F-5的最後嫡系改型,還是未能在冷戰即將結束的1980年代再造輝煌。

【結語:非戰之罪】
  做為受戰鬥機黑手黨理念深刻影響的戰機,F-20有著絕倫的能量機動性,纖細的機身卻配備了比之同世代同行毫不遜色的航電系統,甚至具備了視距外作戰能力。能夠快速校正的環形雷射陀螺儀也為其帶來優異的點防禦能力,使虎鯊能夠在短時間內起飛迎敵。無論從何角度,都很難認為F-20是一架性能落後的戰機,也確確實實得當得起第四代戰機之名。
  做為F-20開發的借鑑,締造諾斯洛普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輝煌的F-5族系,打從一開始就能算是諾斯洛普的一次賭博。其根源的N-156系構型的開發過程中絕大多數經費是諾斯洛普自行斥資並進行開發,也是在一系列與軍方的談判中,逐漸以低成本、可維護性說服軍方採用雙座教練型(N-156T,即T-38),又乘軍援盟邦之利,才使F-5得以問世。
  而F-5的成功經驗,事實上已經說明了諾斯洛普在當代的成功不單單是倚靠戰機自身的傑出,更多的是依託美國政府的軍援政策,而後者又立基於美國的外交政策。也正是在美國政府軍援政策的影響下,再加上緊湊的越戰造成美國空軍的巨大需求,使得F-5族系有了美國空軍背書,從而有機會憑藉自己的優異性能脫穎而出,一舉創下兩千餘架的驚人產量。而當政府與空軍不支持諾斯洛普的產品時,即便其產品具有再卓越的性能,也很難在軍售市場有突破。
(F-20也曾向紐西蘭等國推銷,但有限的空軍規模顯然不足以使F-20進入量產)

  F-20計畫卻適逢時局丕變,冷戰終局前詭譎的政治情勢。儘管開始似乎得到了FX計畫的支持,但著重參與FX計畫也代表著廠商將銷售的權力供手讓出,卻得自行出資研發,承受政策帶來的額外風險,更代表著貼上「出口用戰機」、「次等戰機」等不利於銷售的標籤。
  這導致當繼任的雷根政府政策急遽轉彎時,諾斯洛普難以跳脫出FX計畫的泥淖,也事實上失去了對外推銷的最大倚仗,面對的對手也陡然轉變。這使得F-20必須能用性能與特點,對可能面對的對手(如本國的F-16A,或法國的Mirage-2000等)形成優勢,才有辦法打破局面,走向與初衷背道而馳的高性能戰機角色。這也意味著諾斯洛普必須挹注更多的經費,計畫風險節節攀升,因此形成了1982年F-20計畫挹注資金較前一年提升一億美元以上,增長超過六成的情形。
  競爭對手的丕變也是讓F-20A逐漸陷入劣勢的主因。FX計畫啟動時,F-20的對手是F-16/79,不論機動性或航電皆無法對F-20造成威脅。但到了1982年後,F-16A的入場令第三世界或其他親美國家有了更多的選擇。這些國家雖然也看中後勤、維護性等條件,但更看重的卻是新的戰機有無更優異的性能、良好的聲譽、不用負擔額外的風險。而諾斯洛普過於強調維護性,加上宛如「性能降級」代名詞的FX戰機頭銜,很難引起這些國家的興趣,反而會引起一些負面觀感。縱然部分小國空軍對F-20表達了興趣,但僅個位數的採購量又不足以使F-20進入量產。此外,由於是私人資金背景,這也讓諾斯洛普難以進行完善的測試,使得維護性等數據飽受質疑與挑戰。
  最後,在對外銷售上,空軍的採用與否幾乎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對空軍來說,採購F-20除了能夠制衡通用動力,不使其獨大外幾乎沒有好處。相同的任務需求、定位早已有F-16,尤其是更先進的F-16C能夠勝任愉快,採購F-20僅是徒增風險與成本。由於空軍的態度,F-20從始自終都得不到真正有力的支持,更多程度上成為空軍與通用動力談判施壓的工具。而在ADF競爭失敗後,更是昭告這一事實,令諾斯洛普決定即時止損,讓這起斥資12億美元、歷時8年的計畫畫上句號。
  總得來說,F-20的失敗主因是其最大倚仗的外交政策驟變,以及受到如政治、管理(如錯誤的採購價格談判、風險過高的資金挹注等)乃至於運氣等次要因素影響下而導致的結果。但如中華民國空軍的F-CK-1經國號、瑞典的JAS-39、南韓空軍的F/A-50或其他如瑞士空軍胎死腹中的食人魚式、以色列空軍胎死腹中的少獅(Lavi)式,都是點防禦、可維護性、多功能以及降低成本等理念的同道中人或繼任者,都足以顯示諾斯洛普理念的獨到,以及F-20的命運多舛、生不逢時。

  -全文完-

參考文獻:
[1] Tom Martin, Rachel Schmidt,” A CASE STUDY OF THE F-20 TIGERSHARK”, The RAND Corporation, June , 1987.
[2] ANTHONY F. JURKUS,”REQUIEM FOR A LIGHTWEIGHT: THE NORTHROP F-20 STRATEGIC INITIA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1 ,59-68 ,1990.
[3] William J. Frey, “The F-20: SAGA OF AN FX”, Air University Review, Vol 37, issue 4, 43-51, 1986.
[4] A. Titiriga, B. Hunt, "F-20 Evolution", AIAA /AHS/ASEE Aircraft Systems Design and Technology Meeting, Oct. 20-22, 1986, Dayton.
[5] Flak,” F-20虎鯊式—美國最後的輕戰機”,全球防衛雜誌,Vol 289, 26-35,2010.
[6] Donald E. Fink, “Taiwan Offered F-5 With Sparrow”,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Aug. 21, 12-13, 1978.
[7] 張明德,” 大黃蜂家族的早夭兒--F-18L諾斯洛普的輕戰機外銷夢”,全球防衛雜誌,Vol 289, 44-52,2008
[9] Janice M. Hinton,” THE SALE OF FX AIRCRAFT TO TAIWAN”, The RAND Corporation, February 1982.
[10] 楊葆芝,<台海翔鷹-IDF研發的故事>,台北:雲皓出版社,1997
[11] 王立楨,< 唐飛,從飛行員到上將之路>, 四塊玉文創,2016
[12] Department of Defense Appropriations for Fiscal Year 1986: AF aircraft procurement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test, and evaluation
[13] Options for an Air Force Tactical Fighter Competition,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October 1985.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