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後的花蓮令人印象深刻,偶有散落的人群與稀疏的車流,這座城市散發著有些慵懶卻很自然的美,少了城市的喧囂,讓人盡情享受夜幕的到訪。
即使在東大門這樣的觀光景點,也不會過度的壅塞,當然這是由於疫情帶來的觀光衝擊,導致觀光景點的熱潮顯著的衰退了,看著有些冷清的大街,心中不由得多了幾分嘆息,「成也觀光,敗也觀光」是台灣的現實寫照。過去臺灣也曾經歷一段觀光榮景,然而在榮景背後,一些業者甚至是地方政府,並未積極對待觀光的品質與城市的文化內涵,反而將心力放在搶賺短期熱潮之上。
對具有觀光、學術價值的古蹟、自然景點甚至文化並未投入更多心力維護,誠如我這次的花蓮行,也看到了淹沒於荒煙漫草的古蹟,「寧可將重點放在顯而易見、煙火式的行銷,讓大家馬上感受熱潮,也不願花心力慢慢的建立一座城市的觀光潛力。」也許這是民主政治無可避免的現象,為了快速獲得聲量與認同,必須在短期內帶來顯著的改變,而細流長流式的經營與文化培養,反倒很難在選票政治中立竿見影。
我記得第一次去花蓮時,整座城市沉浸在當時煙火秀的快樂氛圍,然而這份歡樂來的快去得也快,煙火放完了,轉眼歸於寂靜,人潮也散了,傾刻又重歸原點。
並非批評觀光行銷,只是我總覺得錢該花在刀口上,而非不斷「創造」短期熱潮,在我熱愛的另一座城市嘉義,也經常上演類似的現象。
事實上比起東大門,我更懷念過去的南濱夜市,買份燒烤看著大海,背後是喧鬧的人潮,眼前是寂靜的汪洋。
花蓮有它純樸的美,也有被觀光濃妝豔抹的地方,我覺得最美的還是純樸的人,特別是那份渾然天成的善意互動,自然的讓你融入了在地的氛圍。
有趣的一點是花蓮人的步調普遍較慢,說話的語氣、行為邏輯跟「高效率」比較沾不上邊,這樣說似乎容易被誤解是批評,不過我想表達的是,至少我這幾天接觸的人群中,他們很樂於跟你交流,甚至是不著邊際的漫談。
我很享受那種緩慢的生活節奏,長成於台北都會,出生於大城市的我,內心的骨子裡卻經常有那份「不如歸去」之感,總覺得自己還能表現得更好,更努力的為這社會奉獻所學,只可惜有些理想終究是理想,現實中少有真金不怕火煉,更多的是濫竽充數的份子,偶爾也會感到不甘心呢。
是說我在FB粉專和巴哈專欄都會輪流更新,不過內容不一定相同,對我來說巴哈的專欄更像是一種能保有自說自話的空間,若干年以後,我們依舊是那對未來保有嚮往,對文字的交談充滿感激,更多更多的內心戲持續上演,說不上是否獲得聽眾,有時只是想滿足自己持續創作的願景。
在觸及率、聲量成為指標的現代社會,由衷的盼望有更多人能看見自己,這是發自內心的渴望,唯有如此,才可能持續的綻放點點星火,猶如傳承的火炬持續下去。
另外,雖然標題取名Day2 ,但其實內容還在漫無邊際的尬聊,我會在近日更新第二天的旅遊紀聞,希望我的讀者會喜歡,我是一個更新很緩慢,慢工雕琢卻也不見得精緻的創作者,謝謝你們的不離不棄,愛你們。
最後,附上我第二天的行程:
1.早上為拍攝追逐窗邊的鳥兒,回籠覺一路到自然醒。
2.松園別館玩了館內的實境解謎,和隔壁桌老人家尬聊神風特攻隊,一個上午去了。
3.中午5+商行午餐時光,和店老闆的狗兒度過快樂時光。
4.下午鐵道文化園區餵蚊子兼吃冰棒,同時逛了一圈音樂市集。
5.晚上島東譯電所 喝一杯兼聊天時光。
IG、粉專歡迎大家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