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從十七世紀貿易來看台灣

cheeasee | 2022-04-24 23:53:41 | 巴幣 100 | 人氣 331

開場白
在舊版課綱的教育說台灣做的是轉口貿易,且強調台灣在東亞貿易圈裡佔有重要的地位(轉口貿易)。
這樣的概念我想是有必要調整的,因為事情很複雜的,透過溯源了解事情發生的起源,也許就不會把當時的台灣很重要這句話輕易說出口了。

我為了瞭解台灣近代史就為自己開了一些書單:
《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鄭維中,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博士
《公司與幕府: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融入東亞秩序》亞當.克拉洛,德州大學教授
《決戰熱蘭遮:中國首次擊敗西方的關鍵戰役》歐陽泰,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
以下的想法是參考這些書目的,因為16、17世紀的東亞貿易研究目前還在研究初期,這三本書都沒在探究"為什麼"而是整合史料並做出基本的當年的局勢進行分析與判讀,所以我目前是想連結過去所學的(我覺得與我現在想法不同的)來告訴大家有哪些概念需要矯正。

內容
荷蘭人為了中國市場一開始將據點選在澎湖,為的是與中國進行貿易談判希望能有個外交對口,不是希望有個貨物吞吐量很大的港口也不需要龐大的腹地。拿著日本白銀到中國市場買生絲、黃金再到東南亞買胡椒、象牙(我只舉比較賺錢的,實際上貿易的東西很多錫、蘇木、荳蔻、燕窩、甘蔗、檀木、沉香木等),甚至可以說整個貿易的過程不需要經過台灣或澎湖,最一開始若非荷蘭人在台灣透過武力襲擊過往商人強制他們到台灣購買,日本商人更喜歡直接到馬尼拉購買所需要的貨物。
然而大明王朝卻對荷蘭進佔澎湖感到不滿,明朝方面派了低階武官通知荷蘭撤離澎湖否則將動武,並在表明不在乎荷蘭人在台灣,荷蘭人知道明朝沒有能力進攻澎湖,但是為了雙方未來的貿易協商進程考慮荷蘭人轉往台灣設立殖民地。
儘管幾度有希望,不過最後荷蘭人的希望落空了,中華帝國從不允許有任何國家與中華帝國從事平等貿易,貿易是中華帝國的恩賜,只能透過朝貢時進行貿易。最終荷蘭人走向了與葡萄牙人同樣的道路—走私。荷蘭人的競爭對手葡萄牙人與廣東福建商人合作,以西班牙白銀換取生絲進行貿易,荷蘭則藉由鄭芝龍的安海商人走私生絲從事貿易。
荷蘭人企圖脫離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正在交戰,因此比起貿易荷蘭人更熱衷於劫掠與西班牙人貿易的日本人與中國人,經常受到荷蘭劫掠的日本人與中國人向日本政府投訴荷蘭人,在日本政府的逐步施壓之下,荷蘭人有別於在東南亞以武力回敬當地政府慢慢的減少了他們的海盜行為,因為他們的貿易絕對不可缺少日本白銀。
隨著荷蘭共和國的政策改變,他們將重心放在南亞貿易,巴達維亞總督命令台灣長官將大部分貿易的白銀送往南亞,台灣長官沒有足夠的白銀支付中國商人以換取生絲,台灣長官企圖透過欠款的方式導致了中國商人的不安,許多人轉向其他貿易,更導致了許多人不顧荷蘭的襲擊逕自跳過荷蘭到日本進行生絲—白銀貿易。
鄭芝龍在直接與日本貿易後開始接觸東南亞貿易,面對鄭芝龍的大宗購買,鄭芝龍頻頻與當地獨斷貿易的西班牙跟荷蘭人發生衝突,荷蘭人卻被日本人掐住了命脈無法使用海盜行為來反制鄭芝龍。
隨著鄭芝龍貿易越做越大,大明無法忽視鄭芝龍的強勢,最種選擇招安,招安不久後的大明隨即迎來了滅亡,逃到南方的南明政府更是依賴於鄭芝龍,鄭芝龍儼然成為國家中流砥柱,他也利用了權務之便為自己創造更大利益。
隨著前方戰事愈加不妙國家戰事似乎綁住了鄭芝龍的軍隊,而鄭芝龍的貿易獨佔卻受到南明政府內其他人的破壞,鄭芝龍感到非常不滿意,因此他撤離對南明政府的支持並進一步與大清王朝談判。南明政府在脫離鄭芝龍支持後沒多久便滅亡了。
前往北京談判的鄭芝龍遭到了清朝政府的軟禁,隨後鄭芝龍的部屬迅速分裂為幾個集團,鄭成功在繼承了本家的財產與部分的人脈後透過無情與狡詐的手段將反對勢力一一清除。
繼位的鄭成功持續支持著其他的反清勢力,透過數年的努力仍舊控制著東南沿海的貿易主權,數次的交戰讓清朝知道鄭成功的勢力之大難以剿滅因此主動接觸鄭成功談和,但鄭成功的目標是成為與朝鮮一樣具有主權獨立的藩屬國,而這是大清皇帝不能容忍的。
然而隨著日本抑制日本白銀的輸出以及大清放鬆海禁政策(恢復貿易),鄭成功在走私貿易上的地位逐漸動搖。戊守鄭成功大本營的將軍叛降大清,使得鄭成功的糧倉與財富幾乎被劫掠一空,加上糧食歉收帶來的大飢荒,鄭氏集團軍心動搖,這時荷蘭通譯告訴鄭成功台灣有良田萬畝。鄭成功後中選擇孤注一擲攻台。
攻台後的鄭成功感到失望,荷蘭人並非想像中的容易攻下,在經過文藝復興時期洗禮的西式碉堡的交叉火力之下鄭氏軍隊傷亡慘重,且通譯口中的良田萬畝無疑是一場騙局,他根本養不起他的軍隊,圍攻期間他只好將軍隊四散種田,承受著若荷蘭人來了支援將會一敗塗地的風險,不過在荷蘭叛軍的幫助下鄭成功逐漸以龐大大的防禦工事圍堵了熱蘭遮城,荷蘭台灣長官最後因糧食匱乏而向鄭成功投降。
據說不久後年僅39歲的鄭成功發狂而亡,歐陽泰(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認為鄭成功過去就反覆無常易怒的性格確實有可能在這場壓力極大的戰役中加大病情從而導致某些事的發生,但是鄭維中(荷蘭萊頓大學歷史系博士)更偏好於將其因歸於台灣的環境惡劣使得鄭成功才來沒幾年就病逝(原意:過的不是很好)。
後來大清貿易逐步被大清東南方的大官壟斷,鄭經繼位後鄭氏影響力大不如前,但鄭經仍嘗試開創新局,當時的鄭氏集團仍是一隻不可小覷的力量。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鄭經趁機派了軍隊前往中國沿海,控制了中國沿海以及河流的控制權,不過由於三藩對上大清兵敗如山倒,不久後就敗於大清水師。
戰後鄭經與大清談和,大清朝廷拒絕並未了羞辱大使,當場與荷蘭人談合作,導致鄭氏在國際被孤立貿易衰退迅速,不久鄭經去世,鄭克塽即位,由於當時台灣被排除在貿易之外貨品不足加上適逢全球乾旱導致各地都買不到米因而動搖了鄭氏僅存的力量,鄭克塽向大清投降。

基本上我們可以看清楚在當年的貿易上,市場(需求)和貴重金屬以及武力才是最被看重的,當時的台灣既沒市場,也僅只生產鹿皮(不是說鹿皮不好賺,是說沒那麼關鍵)。
荷蘭與鄭氏的成功都建立在斡旋於中日東南亞的貿易上,台灣並非那麼關鍵,沒有台灣這座島對整體的貿易影響並不會非常劇烈,因為東南亞也出產大量鹿皮。相反的荷蘭與鄭氏都是在不得以的情況下來到了這個有颱風與地震一切都尚未開發的不毛之地。
台灣地利位置價值相較於轉口貿易的價值,其實非常適合作為海盜根據地,扼住中國東南沿海的位置,又不會離中國太近而遭到中華帝國的攻擊。
相較於廈門、澳門、麻六甲、長崎背後都有龐大的市場,既能供給也有需求,反之台灣僅有鹿皮的出口。



這是我精簡了以上三本書的內容,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有錯誤引用請不吝惜指教。



PS封面是我婆檜山沙耶超可愛DER~ IG twitter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