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今日點播] 庶民與酒館的自由年代 -- 《The Entertainer》(娛樂家)/ 史考特‧喬布林

伍德‧瓦懷特 | 2022-04-10 12:43:37 | 巴幣 186 | 人氣 2631

  嗨嗨各位,又是伍德。今天的今日點播古典樂專欄我們要聊的曲子嚴格上來說,不是古典樂本身,而是它的分支。它也是典型曲子比作曲家還要紅的代表,或許你也曾在綜藝節目、廣告或是其他地方聽過這首曲子:由美國作曲家史考特‧喬布林(Scott Joplin;1868-1917)於1902年所作的《The Entertainer》(娛樂家;或譯演藝人、藝人)。


  史考特‧喬布林(Scott Joplin)誕生於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剛結束不久,一個非裔美籍*1的家庭。父親平時雖在鐵道工作,閒暇時會替樂團拉小提琴伴奏;做清潔工的母親同樣會歌唱及彈奏斑鳩琴(Banjo),這讓史考特從小就耳濡目染,也對音樂有所興趣。關於他二十幾歲時周遊各地的資料甚少,現今比較確切的資料是他在1890年代來到密蘇里州(Missouri;美國中部偏東),並從事散拍音樂(Ragtime)的創作。他在世時就以1899年的《Maple Leaf Rag》(楓葉散拍)和1902年的《The Entertainer》(娛樂家)為人所知,生涯可說和散拍音樂畫上等號,也被後世稱為「散拍音樂之王」(King of Ragtime)。

  所以說了這麼多,散拍音樂(Ragtime;繁拍音樂、亦有音譯拉格泰姆)究竟是什麼?Ragtime中的Rag,指的是破布、碎布,而散拍音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使用切分音造成零碎的節奏,所謂切分音簡單來說是改變節拍中強弱的手法,正常的節拍應該是1、2、3、4,並在1、3拍加重;使用切分音可能會變成1、2─、3,讓重音落在第二拍並拖長。造成的效果一方面好像站不穩、另一方面卻又充滿動態感。

(聽聽另一首散拍音樂的代表作《Maple Leaf Rag》(楓葉散拍))

  散拍音樂的來源是庶民生活,或許是沙龍(Salon)、酒館,甚至是青樓。這些地點需要有人時時彈奏鋼琴當背景音樂(拜託別問為什麼不用電腦放背景樂...),但當背景音樂就好,對演奏的精緻程度要求也不高,而這讓某些彈膩古典樂的音樂家們有了作曲自由。許多這類樂手都是非裔美籍,他們採借古典音樂中波爾卡舞曲(捷克)的元素,並混合非裔美籍音樂的創作手法造就了散拍音樂,是真正發祥於美國的音樂種類*2。雖然其最輝煌的時代大約就是史考特‧喬布林活躍的1890年代到1910年代,但它也深厚影響了之後的爵士樂(Jazz)。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在酒館的鋼琴通常很少調音或保養,彈下去的聲響跟大家聽習慣的鋼琴可能不太一樣:有些音不太準、聲音特別脆、踏板也不太靈光,聽起來特別有美國西部片的味道。這些「酒吧鋼琴」(Honky-tonk Piano)正是孕育散拍音樂的沃土,也因此散拍音樂也是在這種鋼琴上才特別對味。

  那麼這期今日點播就聊到這裡,希望大家喜歡。
  我是伍德,我們下期今日點播見!

*1. 現在美國政治正確的說法除了稱呼「非裔美籍」(African American)外,若是要以人種稱呼,可以使用「黑人」(Black)一詞,相對於白人的White;但是「black」一詞若用來稱呼族群則被視為冒犯。我們的母語不是英語,可能不是很能體會以大寫字母形成專有名詞的語感,但還是得尊重。
*2. 也因為散拍音樂是在娛樂或甚至聲色場所的背景音樂,幾乎沒有悲傷或神秘的小調。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