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進擊的巨人」

哀歷史模擬 | 2023-12-06 19:20:56 | 巴幣 18 | 人氣 305

 致兩千年,也許,是兩萬年後的你/妳。



 終於,動畫《進擊的巨人(進撃の巨人)》完結,轉眼已過了十年。



 眾所周知,宅圈有所謂的「動畫黨」與「原作黨」。我是前者,但從沒跟人爭過什麼。畢竟自己也只不過是因為沒太多精力去追所謂的「原作」才會選擇用這種懶人娛樂方式而已。

 是故,大部分作品我傾向只看動畫。除非很在意被省略或沒做的部分,一般來說不會特地去碰原作。結果就養成了個壞習慣,就是若我很確定這部作品會出動畫,通常會直接棄坑等開播。

 因為很花時間和金錢的關係(嗯,太愛買實體書也是個問題),高中畢業後我基本就放棄追輕小說和漫畫,很偶爾才會翻一下。



 2009年,或許是為了緩和即將開始大三專題的壓力。我又追起了漫畫連載,可惜沒什麼中意的。直到開學後,某部就個人喜好而言畫風非常粗糙但是場面震撼、劇情極具張力的新人漫畫出現在我眼前。沒錯,就是 諫山創 的首部連載《進擊的巨人》。不鳴則已,地鳴驚人。

 可以說,《進巨》的吸引力讓我完全忘了畫風不適應的問題,甚至看久了後還覺得這樣正剛好。唯一比較不理解的,大概就是角色們總是莫名其妙的無論什麼場合都要擺出「震驚臉」(抱歉,這咱自己取的名字),頻率高到讓人覺得有些審美疲勞(苦笑)。



 超大型巨人突破第一城牆(瑪利亞之牆)後,剩餘的人類逃往了第二城牆(羅塞之牆)內。倖存的 艾倫 與家中養女 三笠、童年玩伴 阿明 因此加入訓練兵團,以成為能探索牆外世界的「調查兵團」一員為目標努力著。

 時間一轉來到5年後,在受訓完成的主角一行畢業當天,超大型巨人再度現身。如果說在此之前的劇情都還算是平鋪直敘的話,那麼這邊就是個重要轉折。說來好笑,看到艾倫被巨人吃掉時除了錯愕,我心裡第一個念頭居然是「噢、原來阿明才是主角啊」。誰知馬上被打臉,艾倫居然又活了下來,還變成巨人大殺四方。

 「誒誒────!?!?」

 是的,我有想過。「怪物都是人變成的」,這是類似題材作品中很常見的設定。漫畫中的巨人畫這麼明顯,沒這樣猜反而奇怪,問題是「HOW」與「WHAT」。但還來不及多想,與調查兵團合作的「牆壁補洞托洛斯特區奪回作戰」就開始了。

 因為棄(漫畫)坑的關係,我沒看到人類首次奪回領土的瞬間。

 跟《銀魂》那時一樣,我強烈預感這部會出動畫且演到完。反正都要每週擠牙膏,不如選擇聲光效果俱佳的體驗。而這一等,就是4年。



 2013年,我服完役、待完業,正開始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幫人顧門口。4月,破門而入的《進巨》動畫版終於開播。雖然製作公司 WIT STUDIO 在此之前只有一部原創動畫電影《 HAL 》,不過畢竟是前 Production I.G 六組的成員,相信水準不會差到哪去。

 事實上,我對於已經決定要看的動畫一向都是完全信任狀態,不會再去看預告片或查任何資料。《進巨》自然是沒讓人失望,當看到立體機動裝置起飛的瞬間我就知道這部穩了。無論是被預測的未來抑或知名度的擴展,我和 WIT STUDIO 都賭成功了,無庸置疑。不過意外的是,我沒想到原來不只海平面的彼岸有人、地平線的對面也有人,那個 Sound Horizon 居然也來了。



 Sound Horizon 在我那年代叫「音律地平(翻譯)」或「幻想樂團(自稱)」。是音樂鬼才 REVO 創辦的同人音樂團體,特色是包山包海的演奏風格與耐人尋味的敘事演出,簡單說就是「音樂故事」。是的,故事。SH 的作品通常有著強烈的故事性,從樂器、曲風、歌詞到插畫一切都是緊密相連,以頹廢和幻想為基調,內容涵蓋了神話、歷史、科學、哲理等等,經常出現與命運、戰亂、死亡相關的黑暗內容。然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從反面襯托「光」的璀璨。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但王(REVO)表示:「要先寫黑暗,才能突出光。」



 當然,我不是初次接觸到這種風格的作品。片霧烈火 於 C64(2003年8月)發售的首張同人專輯〈幻想廃人 或いは某 K 氏の手記〉應該是我記憶中最早、也是最不適合新手的一片,很黑很變態。記得當時因為感覺新鮮多聽了幾次,結果獵奇歌抗性直接被拉滿(掩面)。

 不過也因為這張專輯的關係,我又偶然接觸到了 SH 於 C63(2002年12月)發售的第三音樂專輯〈 Lost 〉。雖然晚了快一年,但當時國二的咱立刻就被這張專輯給驚艷到,因為它收錄了至今我仍覺得最神的一首〈恋人を射ち堕とした日〉。


 好巧不巧,正當我隔年開始補舊作的時候。SH 發布了首張商業化專輯〈 Elysion ~楽園への前奏曲~〉(2004年10月)算是舊曲精選加部分新歌偷跑。而做為主角的第四音樂專輯〈 Elysion 〜楽園幻想物語組曲〜〉也在半年後跟上。



 由於 SH 的歌常有著大量隱喻,認真看的話其實資訊量很龐大(更別說有些故事還是跨專輯的)。這部分在商業化之後可說做了相當程度的妥協,讓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例如〈 Elysion 〉就是採簡單的二分法,它的故事分為「A 面」和「E 面」,各6首。A 面的主角「Abyss」是個不斷地在時間軸(地平線)上徘徊、召集擁有悲傷故事之女性前往「樂園」的男人、而 E 面的主角則是罹患重病、期望有朝一日能前往「樂園(Elysion)」並以此為名的少女「El(L)」。故事就在 El 的單數歌與 Abyss 的偶數歌間交錯展開。

 偶數歌除了最後做為隱藏曲目的第44音軌(日文「死時」的諧音)之外全部都是英文標題,描述五名女性各自的故事。這裡的二分法體現在歌詞上,亦即歌手唱的和歌本上寫的不一樣,這是第一層隱喻。第二層隱喻則是體現在歌本美術與曲風上:黑與白、樂園與地獄、希望與絕望。至於夾在中間的灰色地帶就由聽眾自行想像。

 而這當中最惡趣味的莫過於〈 Yield 〉。殺人不眨眼的歌詞配上歡快的民謠風旋律,還是演唱會的安可曲常客,真的很會玩(怕)。


 單數歌則都以「El 的○○」為名。這裡的二分法主要體現在歌詞意境上,雖然有交代劇情,但也引出了更多疑問。

 例如第一首〈エルの楽園 [→ side:E →]〉揭曉了兩位主角是父女關係且帶著大袋金幣回家的 Abyss 最後因失血過多而死。

 第三首〈エルの絵本 【魔女とラフレンツェ】〉訴說了被魔女收養的少女 Lafrenze 一段最終導致樂園大門被開啟的禁忌之戀。

 第五首〈エルの肖像〉描述了少年對「Elice(Alice)」的慕情。

 第七首〈エルの天秤〉交代了 Abyss 遭人背刺的原因。

 第九首〈エルの絵本 【笛吹き男とパレード】〉呈現了一場號召聽眾隨著神秘面具吹笛手前往樂園的無盡遊行。

 第十一首〈エルの楽園 [→ side:A →]〉於繞了一圈回到原點後宣告,樂園「Elysion」的另一個名字是「Abyss」。

 那麼問題來了。第九首雖然很明顯是偶數歌劇情的總和,但卻被歸類在不實的「繪本故事」。如果那其實是真的,不就代表同為繪本故事的第三首也可能是真的?第五首中所謂的少年與少女究竟是誰?故事是假的嗎?現實是真的嗎?Elysion 與 Abyss 真的是父女嗎?

 諸如此類,可說有多少聽眾,就有多少樂園論。

 正如 REVO 所言:「隨每人不同看法去解讀也是一種樂趣。」

 話說我最喜歡的歌曲是〈エルの肖像〉,長笛獨奏真的太讚了。


 同場加映我初次聽到時感覺「天啊這是要操爆小提琴嗎」的另一首名曲〈澪音の世界〉(舊作,但〈往樂園的前奏曲〉中有收錄):


 總之〈樂園幻想故事組曲〉當年超級不得了,熱銷到讓 SH 在三個月後就開了演唱會(或者說是公演)。讓黃金三角首度出現在世人眼前

 而那個男人中的男人、金三角中的金三角毫無疑問,就是 REVO。



 金三角之二的 Aramary(新井真理子)是在 C62(2002年8月)發售的〈 Thanatos 〉中首度加入的歌姬(這也是從1990年開始活動的 REVO 首度於音樂中加入人聲),通稱 A 姐。可惜她隨4th Story CD 公演結束脫團單飛,幾張專輯後就從我認知範圍內消失了。

 我對 A 姐最後的印象,大概就是公演時牙口有點不好的她戴著女主角 EI 上臉面具開口的模樣,還挺……那個的(班普將軍調)。不過當家歌姬脫團也不完全是壞事,以此為契機 REVO 走出了幕後開始唱歌、能搭檔的對象人選也一口氣擴展開來,奠定了下張專輯成功的關鍵。



 金三角最後一位則是於〈 Lost 〉加入的「歌基」Jimang,是最為活躍的非正式成員。聲音很好認,聽過一次就不會忘。2009年動畫《海貓鳴泣之時(うみねこのなく頃に)》的 ED〈 la divina tragedia 〜魔曲〜〉就是由他獻聲。不過我最喜歡的是他在5th Story CD〈 Roman 〉(2006年11月)中唱的〈黄昏の賢者〉,每當生活不順遂時,我總會哼這首安慰自己。


♪~君の哀しみを因数分解してみようか?
♪~幸福の最大公約数を求めてみようか?
♪~涙を拭って…さぁ…お立ちなさい…
♪~君の途はまだ続くのだから……
♪~試將您的悲傷因數分解看看如何?
♪~試求幸福的最大公因數看看如何?
♪~請拭去淚水…來…站起身吧…
♪~您的旅途(道路)還將持續(延伸)下去…

 謝謝您,賢者先生(Merci M.Savant.)

 這首歌乃全劇關鍵,是男主角 Hiver Laurant 為何會「誕生」的原因、所有一切的緣起。

 〈 Roman 〉是確立了現今 SH 演出風格的基石,REVO 自己也說是「集大成的作品」。除了歌手,聲優陣容也是眾星雲集:緑川光、大塚明夫、若本規夫、飛田展男、保志総一朗 、ゆかな、皆口裕子、田村ゆかり、日高のり子、能登麻美子 等等。

 曾有參與公演的歌迷受訪時形容這是「人生的教科書」,我完全同意。尤其是漂亮地牽線、串起了一切緣起的開場曲〈朝と夜の物語〉:


 〈 Roman 〉在架構上比〈 Elysion 〉更加淺顯易懂,乃一線到底。讓聽眾隨主角派去收集「故事(Roman)」的雙子人偶一起看遍眾生相。

 最後,透過在11首歌中隱藏的線索組合出主角母親「11個字的留言」。




無論如何願你能獲得幸福(しあわせにおなりなさい) 




 這張除了〈黄昏の賢者〉,我第二喜歡的曲目為〈美しきもの〉,描述一位少女向已逝手足歌詠世間之美的故事。記得我以前睡不好時常拿這首來助眠,大概聽個兩、三輪就有效果,讚的。


 結論,這對我而言既是 SH 的頂點、也是最後的輝煌。因為個人雖然一路追到了7th Story CD〈 Märchen 〉(2010年12月),卻再也找不回〈 Roman 〉之前的那種信仰。或許是對SH作品不再是「聽的音樂劇」而是「真的音樂劇」感到違和而提不起勁。

 又或許,是因為已脫離中二的年紀了吧。

 想起從前,我一直以為相聲是用「聽」的。直到國中音樂課看了相聲瓦舍《張飛要出來了,別害怕》的 VCD 才發現原來,相聲是要用「看」的。此後雖然因為容量問題我還是用聽的居多,但感覺就是少一味。我猜 SH 或許也是這樣,多一味反倒成了普通的舞台劇。



 是故在時隔三年看到 REVO 以「Linked Horizon」名義在動畫中演唱 OP 可說完全出乎意料。但我一聽就知道動畫組的選擇是正確的,太適合了。無需師爺翻譯,這就是他媽的驚喜啊!

 雖然我覺得 OP2〈自由の翼〉比較有 REVO 的風格。不過他後來靠著〈紅蓮の弓矢〉登上紅白然後忘記還麥克風也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榮光的移動王國(REVO 替自立為王的「Sound Horizon Kingdom」所寫之「國歌」)」遠征,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就像響鬼(假面騎士)要配敏鬼(井上敏樹)一樣,《進巨》裡除了 REVO 之外的另一位鬼才就是傳說中的 澤野弘之。雖然他2006年就開始嶄露頭角,但我卻直到2009年聽見《戰國 BASARA 》動畫中 真田幸村 對 伊達政宗 的 BGM〈 BLAZE 〉時,才初次認識到這號人物。


 所以好巧不巧,本來就在好球帶的兩人強強聯手。加上《進巨》又是這麼有張力的作品,心臟都不用獻就快跳出來了。在長達四季的動畫中,澤野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第一季勾勒出整個世界觀的〈 ətˈæk 0N tάɪtn 〉。


 以及第二季那個害我被警告「你再喔喔喔喔我一刀捅死你」的〈 Barricades 〉。


 還有第三季人稱「摔爹反毒神曲」的〈 Zero Eclipse 〉。


 只能說個人就是很喜歡那種用樂器獨奏或是大量哼唱烘托情緒的歌(一般來說這種類型的多少會有點洗腦)。例如 KOTOKO〈 Snow Angel 〉2分55秒處的電吉他獨奏。


 又或者是 濱崎步〈 Moments 〉頭中尾的啦啦啦。


♪~鳥のように羽ばたけるなら
♪~君の元へ飛んでいくでしょう
♪~そして傷を負ったその背に
♪~僕の羽を差し出すでしょう
♪~若我能像鳥兒一般飛翔
♪~相信會直奔至你身旁
♪~然後向那負傷的背脊
♪~獻出我的雙翼吧

♪~花のように儚いのなら
♪~君の元で咲き誇るでしょう
♪~そして笑顔見届けた後
♪~そっと一人散っていくでしょう
♪~若我就如花開一般短暫
♪~相信會綻放於你身旁
♪~然後在目睹笑容之後
♪~一人獨自凋零吧



 毫無疑問,《進巨》替 WIT STUDIO 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甚至在當年 幽浮桌(ufotable)主辦、 角川 贊助的「Newtype 動漫獎」中成為首個七冠王(3年後又以《甲鐵城的卡巴內里》寫下五冠王記錄)。

 雖然有著本社(I.G.社)的各方支援,但《進巨》的製作成本對間新銳公司來說仍然有點高。加上《鬼燈的冷徹》開工在即、同時還要不忘初衷地籌備原創作品。讓第二季一拖就是4年,期間只能靠 OVA、總集篇劇場版和母公司的《進擊!巨人中學(進撃!巨人中学校)》加減撐著。

 至於第三季則又隔了15個月才出現,還拆成兩部,前後相差9個月。好不容易做完沒半年又碰上新冠疫情、 WIT STUDIO 自己也沒什麼意願再繼續。

 是故講談社坐不住了。四處接洽之後拍板將第四季轉給了 MAPPA。



 時間回到1972年。當年脫離(舊) 蟲製作 的 丸山正雄、出崎統、林重行、川尻善昭 等人成立了 MADHOUSE。39年後(2011年)。以70歲高齡從社長榮退的丸山正雄,為支援 片渕須直 製作籌備5年的《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特別成立了 Studio M2(前期製作)與 MAPPA(動畫製作)這兩間公司。而在2016年順利上映且大獲成功後,丸山轉任 Studio M2 社長、MAPPA 則改由當年的共同創辦人 大塚學 掌舵。



 MAPPA 基本上繼承了丸山「有不有趣是一回事,重點是我想要做(那部作品)」以及「(作品中)那些麻煩的東西你敢說我就敢做」這兩大中心思想。經手的作品皆以導演或製作人是否覺得「有趣」或「想做」為基準挑選。2020年還成立了自己的 CGI 部門,不管是混合製作或全3D 都沒問題。以動畫製作公司的標準來說沒什麼好挑剔的。

 話說有個叫《100支鏡頭(100カメ)》的不定期節目,其中第34集的拍攝對象就是正在製作《進巨》完結篇的 MAPPA。我們可以看到監督 林祐一郎 對作品的堅持,同時也不難發現在檔期固定的情況下,這樣一改再改的要求讓製作人員真的壓力山大。尤其是在大塚以「大量外包/簽約動畫師配合工作室」的方式來提高產量、追上一線大廠的營運策略下,幾乎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血汗勞工」爭議,於2020年隨《咒術迴戰》熱潮爆發。雖然 MAPPA 已承諾會朝它們的目標 京都、幽浮桌那樣為「全顧傭制」努力,但也只有時間才能驗證了。

 就自己來說,咱對換人做做看沒什麼意見,畢竟這種等級的作品應該不會有哪個笨蛋想把它給砸了,出版業八大金剛之一的講談社誰惹得起啊。事實上,MAPPA 甚至還找回了我當年看漫畫的感覺。對,就是那個「震驚臉」。不知為啥大家臉上總是一堆線,又不是楳圖一雄



 跟 WIT STUDIO 比起來,個人覺得 MAPPA 的亮度較低(或者說換成冷色系)、取消了大量描粗邊的畫法,這些是可以接受的。比較不習慣的是用 3D 呈現九大巨人。

 是這樣的,這隻基本上比較偏好全手繪或全 3D 的動畫。現下流行的混合式也不知為啥,咱總是能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 3D、哪些是手繪,然後這兩者之間產生的違和感會讓人瞬間出戲。

 我猜這可能也是恐怖谷理論的一種變體。也就是那些「過度擬真卻又仍與實物有差距」的建模引起了我的反感。不然像以前那種明顯很粗糙的 CGI 就不會讓我產生「3D暈」。例如《頭文字 D 》,用 CGI 做幾台車飆一整集我還看得挺嗨,但現在動畫那些路過的 3D 群眾或車輛只要幾秒鐘就夠讓人出戲。可能我真的是不屬於這個時代的人吧(嘆)。

 好在《進巨》夠精彩,誰有美國時間管那個啊!




 話說由於咱一開始看的是網路翻譯,在2011年東立正式代理後勢必得面臨角色被正名的問題。「艾倫・耶格」變成了「艾連・葉卡」、「阿明」變成了「阿爾敏」、「康尼」變成了「柯尼」、「漢吉」變成了「韓籍(吉)」、「利威爾」變成了一米六噢不他本來就一米六「里維」,以及爭議最大的,「三笠」變成了「米卡莎」。

 其實無所謂對錯。只是三笠派的認為作者都承認名稱是來自戰艦三笠號了,那就應該這麼翻。而米卡莎派的則認為西方人極有可能無法理解日本姓名意義,故以音譯為上。就好比《 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男主角 菜月昂 到異世界後就成了「斯巴魯(スバル)」一樣。

 硬要說的話,咱是三笠派的,因為米卡莎感覺太陰柔了。莎夏都還有那個「夏」可以灌點陽剛氣息,可米卡莎的「莎」放最後一個直接整個沒救(這人到底在鬼扯什麼東西)。而且說到陽剛,據說古籍中如果把三笠寫成漢字的話通常是指男性,這不正剛好嗎?




 嘛,翻譯問題終究是其次,自己喜歡、習慣就好。《進巨》最讓人驚艷的,始終還是劇情。除了畫面,諫山創也一筆一線地刻劃了一個完整的世界。環環相扣、首尾呼應,讓人拍案叫絕。

 也正是因為有如此多層次的堆疊,每當更深入地往下剝一層、甚至是出現反轉的時候就會讓人印象深刻。艾倫當年被吃掉的時候我嚇了一次、後來明明就已經在 伊爾澤 篇看過巨人說話的我在獸之巨人說話時又被嚇了一次、然後 萊納 說自己是鎧之巨人時我嚇到懷疑自己是不是少看了一個月的動畫,就算你是瑪雷人也不能這樣爆雷啊!

 事實上,《進巨》的劇情我一次都沒猜對過。最初,我懷疑巨人是某種類似殭屍的病毒感染(結果是敵國來的生物兵器)、等艾連能變身之後,我懷疑外面還有很多差不多水平的中世紀國家(結果是在海外的工業化國家)、獸之巨人出現後,我懷疑外面可能已經出現由「智慧巨人」組成的部落或國家(結果只是比較高級的「士兵」)。

 甚至連劇中那些重大抉擇,我自己選的都跟原作完全相反。救 艾爾文、執行安樂死計畫、100%毀滅、苟且偷生,這麼一套被打臉下來,我都開始懷疑自己才是最混亂邪惡的那個@@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從頭到尾看下來才會讓人覺得《進巨》是如此精彩絕倫。上一部讓我感覺如此暢快淋漓的大概還是2017年的《鋼之鍊金術師》(2003年的完整重製版)。

 也許是多虧了2008年的《反逆的魯魯修 R2 》,我在萊納坐下後基本就確定了艾連要演反派,這大概是全片我唯一有矇到的地方。鎮魂曲與地鳴、GEASS與 巨人之力、算計與觀測、天才與笨蛋、同樣拉滿仇恨自我犧牲然後坑隊友「和平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兩部作品,極其類似卻又截然不同都是老魯詐死害的,兩相對比也甚是有趣。

 至於艾連那句變成迷因的「我不知道」。我想如果翻成「我不懂」或「我不理解」的話應該不會激起讀者那麼大反應。或者說是太過精簡,就好像走進一間高級中華料理餐廳想看看廚師功力,結果端上來一盤炒飯。雖然食材、火侯都是最棒的,但我們對這道料理與高級餐廳之間的既定印象或期望卻產生了落差,形成一種疑似海鮮的感覺。

 所以說這段到底是想表達什麼,我不知道、艾連也不知道,這樣大家就扯平了(屁啦)。反正月薪沒30K 的手放桌上就對了。



 創哥曾在接受訪問時提到,《進巨》主要靈感來自《 Muv-Luv 》和《靈異教師神眉》的「食人蒙娜麗莎」篇。剛好這兩部都是自己有接觸過的作品,也算感觸良多吧。

 我覺得《進巨》的絕望感遠比《 Muv-Luv 》系列要來的優秀,以動畫來說的話後者通常只有第一話特別慘烈(《食靈 零》:有人叫我?)之後就是慣例的人類內鬥日常,BETA 都變成來泡茶的,只在有活動(重大劇情)的時候才出來衝一波。好像人類沒有堆屍跟 G 彈搞不定的事情看看核平的加拿大。相較之下雖然王政篇前半我也覺得挺悶,但至少那是重要鋪陳。不過畢竟《 Muv-Luv 》有 Galgame 的包袱在,就這樣直接 PK 實在有失公允,要打去練歌室打啊!


 好吧,《 Muv-Luv Alternative 》OP〈未来への咆哮〉真的超燃,絕對是我心目中的 JAM 神曲 TOP3 之一。順帶一提作中的「戰術步行戰鬥機」也是跟「立體機動裝置」同等級的存在,是消滅 BETA────「對人類抱有敵意之外星起源生物(The Beings of the Extra Terrestrial origin which is Adversary of human race)」最有效的裝備。

 話說這系列作中的台海關係也非常有趣,國共一起反攻大陸 XDD

 至於《靈異教師神眉》就不用說了。這可是小時候的我認識 伊藤潤二 之前看過最恐怖的漫畫(不過動畫就沒那麼恐怖了)。想當年在週末看超視播《學校有鬼》時都已經是22:00,看完再轉台接《神眉》就更恐怖了,一定會被罵。



 無論如何,自認結局表達力道不足的創哥已經藉由動畫加戲補了回來。雖然 怪誕蟲 和 始祖尤彌爾 的部分可能仍有疑問,但我覺得那只是單純篇幅太少。《進巨》的漫畫在收尾時顯得有些趕,如果能再多個幾話 Debug 的話或許就能收得更漂亮、更完整也說不定。

 是說我真的很喜歡結尾那隻可能只是想把圍巾銜回去做巢的鳥。

 至於阿嬤(始祖尤彌爾)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也很好理解。也不想想人家捏一隻巨人要多少心力,隨隨便便就下單要終尾巨人收納盒+歷代全系列復刻、還有車力巨人瘋狂插單+限量新版配件(雜兵)。當然是唯一支持三笠宰了這個夭壽骨的不肖子孫讓自己永遠解脫。

 老娘不做(巨)人了,久久!



 或有些人對《進巨》的世界發展不滿。但我想在人類實現真正的和平之前,誰都無法嘲笑創哥的這個結局。魯魯修不也說了:「兩個理念相近的人都可以起衝突了,更何況是全世界」。

 人類的歷史既黑暗又愚昧,是個不斷翻轉的閉環。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有人願意去追求或散發那一絲微光。最終成為我們前進的力量,而「試著去理解」就是唯一的道路。

 而且想想八戒────我是說艾連死前────最初說了什麼?「我要把巨人從這個世上一隻不剩地驅逐出去」。他做到了,也和同伴維持了至少一世紀的和平。這就夠了。

 無怪乎佛教所謂的終極解脫會是「脫離輪迴」,感覺自己終於懂了。



 《進巨》是不是神作不好說,但這個曾經一度幹掉《海賊王》的全球現象級作品無論如何,都是值得在動漫歷史上記一筆的。能參與並見證整個過程,大概是只屬於我們這時代人的特權。

 話說因為是柴本老師插畫的關係,我在出社會後又為了描述立體機動裝置與調查兵團誕生的前傳「Before the fall」在紀伊國書店破戒買了兩冊日語文庫本。這是我人生第一、二本文庫本,也是我人生第四、五本日語原文書。後來找不到三本時才發現原來早早就有中文代理版,想說算了不如等動畫,結果……呵呵,各位都知道的。╮(╯∀╰)╭
 


 還記得我國中時曾玩過一款叫《魔鬼英豪》的美式RPG,裡面有個整天練痟話的老頭 奧立狐。這個看似對主角 洛克 毫無幫助的路人我卻覺得非常關鍵。可以說他裝瘋賣傻就是為了躲避殺身之禍,直到最後一刻再用自己的死來向洛克揭示真正的幕後黑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而我們的碰巧在此交錯。


 不知為啥,我當年對他這句台詞印象特別深刻,感覺此刻用在這裡正好。來自四面八方的我們,偶然地聚集在這條花了十四年建成的「道路」上,然後,再度走向各自的大千世界。

 感謝創哥讓《進巨》誕生、也感謝這些年來參與本作的所有人。譯者、觀眾、繪師、聲優、寫手、動畫師、音樂家、製作人員、迷因傳播者……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天罷。



 願人類榮耀長存。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