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昨天都還有回覆,所以我想作者應該還可以看到這篇留言。
整體的歸納很完整,也幫了我不少忙。真的很佩服!
不過中文文法裡頭,除了詞性(名、動、形、副)之外,還有所謂的「句子成分(定語、狀語、補語......等)」。
因為全部解釋會很長,我先拿「定語」為例。
所謂的定語,它在句子中起到修飾「中心語」的作用。「中心語」要說的話,就是句子的重心、核心詞。
比方:
我的書 我(名詞)+的+書(名詞) "我"是定語,"書"是中心語,"的"是連接兩者的助詞
漂亮的花 漂亮(形容詞)+的+花(名詞) "漂亮"為定語,"花"為中心語,"的"亦為助詞
我和漂亮,一個名詞一個形容詞,但都可做定語限制後面的中心語。
也就是說,並不是看這個詞本身是什麼詞性,而是這個詞在句子中扮演什麼角色,起什麼作用(主要都是相互修飾的關係)。這是詞性之外的另一種文法概念。
的地得三字的使用條件,基本上是根據「句子成分」而決定的。
不過用詞性去分辨使用時機亦無太大的問題,因為詞性和句子成分坦白講是密不可分的觀念。
以下就從維基上節錄"副詞"詞條中提及的概念為補充:
一般而言,中文在一個詞(通常是定語)的後面加「的」接主語或賓語,使定語成形容詞,加「地」使其成副詞,加「得」接狀語表述結果。
上面提到的主語、賓語、狀語,都是「句子成分」的概念,全部要解釋真的太多,恕難論述。
總而言之,在這邊分享,只是想要在您的陳述中,帶進另一個概念,以供參考。
您這篇文章的解釋,其實已經十分完整,照著寫是不會出錯的,也很適合學生及寫手學習。
說來慚愧,我是初任的國中國文老師,今天上網就是想解決「的地得」的問題,看到這篇文章,有人如此用心,十分感動。
關於文法中的「句子成分」我是在大三時修的,當時也是花了相當多的力氣,但是國中階段又不能教學生這麼深的概念,教學上捉襟見肘,實在狼狽。
能用國中學生就在學習的詞性概念來解釋,想必更容易被接受。
謝謝您這篇用心的文章,有幸拜讀,臨表涕泣,不知所文(欸
回覆寫得有點文謅謅,總之,我的頭好痛......
老實說,在魯迅時代的文章還有用"底"作為助詞(當然現在看就是草創時的遺跡了),白話文看似已經發展成熟,實際上也是不停在創造著。而語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種有機的存在,會新陳代謝,很有趣。
如果不用拿來考試的話很有趣(炸
10-19 21:00
愛天使亞夜:
謝謝您的讚美。
其實敝人不是文學院出身的,
因此會整理出這篇也是多方收集資料在加上敝人自身的經驗加以匯整,
雖然盡可能地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但老實說要做為能被正式引用的參考資料,
敝人還有那麼點沒有自信。
是說,
您提到的定語,
敝人是第一次聽到。
然而倒是讓敝人想到在日文中最基礎的文法:
私はアヤ
私がアヤ
兩句話的差別僅有一個助詞不同,
按照字面翻譯成中文都是「我是亞夜」,
但兩者為妙的不同在於,
前者的意義是「我是誰?」的答案,
而後者的意義則是「誰是亞夜?]的答案。
換句話說,
前者的重心在於「亞夜」,
而後者則在於「我」。
這或許就是您所說的「定語」的實際功能?
10-19 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