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無劇透介紹午夜福音 優秀的概念,但註定失敗且絕非神作

爆炸哥布林 | 2023-12-22 02:19:24 | 巴幣 12 | 人氣 221

潘得頓·沃德的最新力作,比探險活寶還要扯的內容,與他合作的鄧肯·圖拉歇爾還是個在網上大方分享用藥經歷的喜劇演員

  網飛上的這部實驗動畫我會說值得一看,它的概念很有意思且視覺風格瘋狂,有幾篇幾乎就HIGH咖間的交流,聽起來就像胡言亂語,但又不全然天馬行空,還涉及對東方哲學的崇拜,使用的比喻和探索方式也是既神秘又具有藝術高度。

  相較於國內幾個騙輔助金又沒啥內容的鬼東西,這樣的實驗動畫至少在內涵和實現能力上是可敬的,絕對不是任何只在名片上多次強調自己跨平台創作的爛咖能輕易追上的。

  無奈由於劇本幾乎九成對話都使用訪談內容。討論的主題不是太過古怪就是太過個人,還因為涉及很多迷幻藥相關體驗而顯得特別詭異,所以難免給人不易入口的印象。

  說好聽點,本片具有不錯的文學高度,有人強調這很適合做為睡前ASMR,還真的反覆撥放了許多次,然而說的更直接些,如此強調內心世界又加入太多抽象畫面的東西很容易讓人覺得有毒,好像是什麼都希望合法化的那種社運咖才會愛的東西,且嬉皮特別堅持的那幾套聽來不僅社會化不足,本質上也是很偏離現實又帶有自殘性質的。
這些角色不見得很重要,卻極為搶眼

  劇中透露出的部分訊息聽來確實很酷又充滿正能量,都是為了幫助大家脫離逆境和重新面對自我,但或許是因為製作團隊選擇的部份訪談內容太不尋常,過於接近閒聊不說,一堆似是而非的觀念配上很難解釋的情節,不僅很容易讓人感到無所適從,也導致全劇其實比想像中還要不耐看。

  又由於主持人擺明就是個用詞習慣相當非主流的文青,嬉皮味滿滿且顯然用藥史也相當豐富,所以全部的對話都是好像有邏輯,又好像基礎觀念根本不可靠。這樣永遠迅速來回,再搭配帶有不少迷幻氣息的末日情境,其實讓欣賞本劇的難度倍增。

  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看完幾篇內容後幾乎沒幾個觀眾能夠說得清楚內容是在演什麼,甚至很難記清楚前幾分鐘的重點為和。原因很簡單,就製作團隊吃了秤砣鐵了心的去故意營造一種與現實的疏離感,又用支離破碎的情節來呈現來賓與主持人的個人經歷,讓休閒氛圍貫穿全劇,只是在視聽覺上不要那麼讓人昏昏欲睡。
很漂亮也很莫名其妙

  結果不難預料,就是過分提升資訊密度,導致全劇變得比訪談本身還要不容易消化,也因為美術方面太過前衛而不容易推廣。

  當然,看動畫不用那麼嚴肅,什麼偏離主流的東西都應該換幾個角度欣賞,更不該輕易的替衛道人士服務。無庸置疑的,這部作品充滿迷幻氣息,不僅對話很特殊,部分美術成果光看一角都足以讓我們相信是編導嗑多了才有機會想到。但回歸現實層面,我們現在不是要加入哪個群落,更不是窩在哪個小角落等著與毒販面對面,所以單只是研究人家的藝術高度與細細分析之中的文學價值不僅安全,也有機會為正在迅速茁壯的國內文創界帶來新的養分。

  所以我開頭也提到,本片算是值得一看,至少研究價值是真的有,而且配色很好玩,場景設計在富有童趣的同時也充滿魔幻轉折。雖然至今都沒有資料顯示製作群真的有嗑些什麼,但製作團隊顯然是真的有意告訴大家他們多有想像力,所以不僅劇中的肢體語言很狂野,許多看似驚天動地的演出也是不怎麼講究邏輯的,顯然在有意要大家忽略情節因果的同時還能欣賞各類異常深入又不算常見的訪談內容,且無論視聽覺的呈現多麼瘋狂,核心內容至少是有營養的。

  以上都無可否認,但值得一提的也就這麼點了,不騙各位,儘管網路上一票自詡為文青的好像把它視為是神作,還非常渴望有第二季,但事實是它很快就被確定不會有續作,證明就算有一票人試圖炒熱它,它仍然是非常冷門也鮮少人願意看到最後的那種網飛賠錢貨,還顯然不可能有夠多的觀眾去聯署請願要求網飛改變主意。

疑似吸引正太控又好像沒那個意思

  說穿了,《午夜福音》的名聲或許不錯,但市場價值其實就跟我們常提到的那一票失敗作品差不多。

  強調這是曲高和寡明顯也不對,因為它就是一部實驗動畫,屬於製作方向就算沒有充滿誤會,也會在討論過程中硬塞太多自我感覺過分良好的點子,並鼓勵編導要用最大的包容心去實現這些奇思妙想。

  最終不意外的,我們得到的就是一團混亂,還因為編導就打算以迷幻體驗做為賣點而使得混亂加倍,所以不要怪說怎麼那麼少人支持,它在一些評論網站上享有高分已經算不錯了,至少是個有過討論熱度的東西。
好像把黏在鞋底的人生經驗放大檢視,什麼都有卻又什麼都不詳細

  結論很簡單,就我們可以說它很酷,也強調它存在可敬之處、充滿潛力,也的確它每一回光開頭就具有滿滿的哲學氣息,不僅有可能提供不錯的創作靈感,作為睡眠或冥想輔助想必效果也不錯,但要是有誰還接著強調它具有什麼多了不得的內核,或硬是指控說任何不看好這部作品的人都缺乏感性、不具有文化底蘊,那我恭喜各位,遇到假文青啦!

  我當然不希望把話都講得太難聽,問題就是假文青就算沒參加一些風評不佳的社運,也會把太多的時間和精神投資在這種看來明顯非主流,又需要多花點時間才好弄懂的東西。他們的推廣方式往往帶刺不說,還明顯在自我陶醉的過程中暴露出某些壞習慣,某些偏向於邏輯謬誤,但在更多時候則已經很接近人格異常。

  如果中間還有些段落和現在的woke勢力重疊就更吸引他們了。不用說,就許多嬉皮當然支持娛樂性用藥全面合法化,文青中比較沒什麼常識的也覺得這條路線可行,所以帶有迷幻成分的影音也會被視為是相關陣營的象徵與結晶。

  本來我還想好好強調一下這些人為何常常連一本薄到不行的小說都看不完,但我仔細想想,決定還是先不扯太多,就回歸原點,即便深入研究劇中的對話與表現形式,午夜福音也真的沒什麼。劇中的體悟和精神交流真的算平常,只是修辭方式帶有上個世紀七零年代的味道。

  主角本尊看來就是和吊床很配的模樣,稍有變化也多半是以他放鬆聆聽為主,八成以上的段落都是他選擇坐在一旁或乾脆躺下,偶有動作戲也只是點綴,無論怎樣殘酷或者帶有末日氣息好像也都因為和他們的對話無關而可以一笑置之。
就像是一次充滿冒險精神的旅遊,只是過程充滿混亂與毀滅

  氛圍還算輕鬆是真的,有些怪笑頻發的段落好像還暗示受訪者有吸過大麻之類的東西,但即便撇開這些不談,至少很多對話都是主角試著與對方思想徹底重疊,哪怕部分段落我們看來好像有點勉強,他也至少是以極為開放又無害的態度去面對。

  很顯然的,他想扮演一般人心中最渴望擁有的那種朋友,很接近兒時玩伴,或許形象上還更接近大玩偶。他給予的肯定很多,也真的有在消化別人所講的內容,雖然聊著聊著好像內容已經跨出不只一個星系,但這樣的角色至少是討喜的。相信每個人至少一輩子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是很想尋求像這樣的知己。

  值得一提的是,在訪談內容之外,這個角色對個人事業的經營態度也是在顯得卑微的同時還極為認真,透露出的人生態度往往是要求大家放下煩惱,以及用比較不那麼容易傷害自己的方式去面對過往,所以這個衣衫不整的主角至少在多個階段看來都是缺少心機,又特別容易與他人達成共生關係。哪怕我們其實也看得出,他在不少時候其實是用成年人的角度去模仿孩童,往往沾黏大量負能量的同時還只能用幾個很勉強的角度去深入主題。
從發展、追求到結局,很難說得清楚哪幾段是真正有邏輯的

  製作團隊用心良苦,試著讓觀眾的視覺體驗不要那麼昏昏欲睡,所以我們也確實看到全劇就和前些年特別流行的ㄎ一ㄤ動畫片一樣,看成人模仿兒童繪本並加入大量異常元素,這一鍋巫婆湯確實有研究價值,也有不少讓人讚嘆的地方。

  可關鍵問題還是存在,就它真的不太好欣賞。這是事實,否定不了,我們得先坦承這一點才好繼續討論下去。

  首先就像我先前提到的,裡面的不少討論內容都是HIGH咖才好有共鳴的,這導致我們搜到的討論不僅熱度有限,存在感也不如那些低分但具有爭議的電影;再來,不少人抱怨的就是節奏和對話內容都不親民,甚至特別有耐心又非常願意嘗鮮的人也很容易在第五回左右就很難再堅持下去。

我們也說不清楚主角為何要變成這樣,反正看起來很酷

  這類強調藝術高度和實驗精神的東東實在不能期待太多,也不可能經由粉絲的多重包裝後就變成另一種成果,相信不少人也跟我一樣不用花多久時間去搜,就會找到有人強調「誰若看不懂那一定是因為生在台灣的緣故」。

  這就是假文青的另一個問題,以為看不起自己的出生地可以突顯覺醒特質,為了讓自己攪渾水不顯得可惡就先試著替適應不良的人貼標籤,盲目媚外的同時還心胸狹隘,且明顯缺乏自省能力。

  當然我也不想花太多篇幅在譴責他們上,但午夜福音對我來說確實是個判斷指標,這類無論在任何團體體內都不會帶來加分效果,推什麼都很像是在反宣傳,又總是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幫倒忙的存在,不僅校內形象已經很接近動畫中的無名歹角,在網路上更是讓人頭痛到不行。
不是全然只有訪談,也有另外添加上去的戲劇內容,所以沒有兩回的風格是徹底重疊的

  也正因為這票人往往常識有限又堅持反智,所以一有任何視覺上足夠新奇又具有密集思辨內容的東西出現他們就會像狗遇到骨頭那樣撲過去。

  如果各位真的想要好好欣賞午夜福音,我是真的建議把那些假文青的胡謅都給扔一邊去。這部動畫看上去好像有意把嬉皮社群內的種種美好給傳達出去,但實際上要好好研究或至少是不要看完後會想吐,那最好還是一個人欣賞就好。

  當然,每一回頭五分鐘都很容易讓人感到嚴重適應不良,我個人還曾經看到第五回就已經完全失去耐心。

  這不是觀眾的錯,就只是這類追求多項非主流目標的東西非常難以入口。以為它是什麼人生良藥通常都是不切實際的,還不如期待它的休閒效果,特別是劇中的音響設計,顯然有意讓人感到放鬆,感覺真像是回到襁褓中。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