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後晉高祖石敬瑭

我沒有病 | 2022-12-01 14:20:58 | 巴幣 0 | 人氣 174

西元 755 年,即天寶 14 年,正當長安的唐玄宗與楊貴妃仍沉溺於太平笙歌時,已胡化嚴重的河北三鎮突然發動叛變,自號大燕國,朝長安進發。唐玄宗帶著楊貴妃、楊國忠和軍隊逃離長安,朝四川方向逃難。對於唐玄宗的無能,路上唐軍憤怒的殺死了楊國忠,並強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唐玄宗逃往成都,被人在寧夏的唐肅宗遙奉為太上皇。安史之亂一直要到唐代宗 763 年才完全結束。

最初節度使一職是設置在邊疆地帶,用來邊防的。唐朝為了拉攏胡人,也都讓胡人執掌邊疆兵權,達到以夷制夷的效果。但安史之亂中,為了平定內亂, 唐朝遂在全國各地普設節度使一職,導致唐朝只擁有名義上的統治權,事實上各地的節度使支配著地方的軍事、財政、任免之權,可與朝廷分庭抗禮,拒絕服膺唐室。

唐中期以來,均田制崩潰,朝廷不得不承認土地私有制,於是土地開始兼并, 出現豪族,而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不是成為佃農,就是成為賊寇,不然就是接受政府的招募,成為職業軍人。於是大量的農民轉變為職業軍人,這些職業軍人也威脅著藩鎮的藩帥,而藩帥要藉著唐朝中央的權威壓制基層職業軍人,並且唐王朝也為藩鎮所威脅,這副模樣將在接下來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中常常上演,間接導致日後北宋壓抑武人的政策。

而那些賊寇,則盯上了當時被唐朝政府列為官方專賣的茶與鹽,成為武裝走私集團。王仙芝、黃巢就是這類武裝集團的首領。在唐僖宗,西元 874 年,王仙芝、黃巢在河南發生水災、旱災的情況下,發動民變,展開了為時十年的黃巢之亂(874-884),唐末之後的五代十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在鎮壓黃巢之亂後,產生了兩個集團,一是以李克用為首的河北職業軍人集團,他們代表唐軍鎮壓農民起義;二是以河南流民集團為首的朱溫,他本是黃 巢軍的部將,在戰爭中投降了唐朝。李克用與朱溫向來不合,朱溫曾在黃巢之亂中嘗試殺害李克用,但不成,使兩人在日後成為宿敵。而朱溫正是五代十國的第一個朝代,後梁的開國者,李克用則是第二個朝代後唐的開國者李存勖之父。

在黃巢之亂平定後,藩鎮紛紛崛起,例如李昌符佔據鳳翔,王重榮佔據蒲、陝地方,諸葛爽佔據佔據河陽、洛陽,孟方立佔據邢、洺等地,李克用佔據太原、上黨(位在山西,被稱為晉王),朱溫佔據汴、滑地方,秦宗權佔據許、蔡之地,時溥佔領徐、泗,朱瑄佔據鄆(今山東省鄆城縣)、齊、曹、濮(今山東省濮縣) 等地,王敬武佔據淄(今山東省萊蕪縣)、青,高駢佔據淮南八州(淮河以南, 長江以北,揚州、楚州、真州、泰州、通州、泗州、海州、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秦彥佔據宣、歙縣(今安徽省東南),劉漢宏則佔據浙江東部,全部都在自己的領地專斷其軍事、稅賦之權,朝廷無法控制。

黃巢之亂後,唐朝廷猶如春秋時代的周王室一般,名義上是全國各地的最高統治者,實則為各藩侯可掌控的政治工具。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領導力的藩鎮們彼此勾心鬥角、政治鬥爭,尤其以李克用與朱溫之間的鬥爭最為激烈。在西元885 年至 906 年的這二十年間,以上軍閥都相繼被滅,如王崇榮在 887 年為其部下所殺,同年李昌符也被殺害,諸葛爽則在戰爭中於 886 年自然死亡,其部下改投朱溫勢力。孟方立在 889 年為李克用所擊敗,秦宗權在同年被其屬下申從打斷了雙腿,並移送唐朝京師屠戮。時溥於 893 年兵敗於彭城,全家自焚而死,為朱溫軍所敗。897 年,朱瑄被朱溫俘虜並處決。

當朱溫在中原幾乎沒有可以威脅他地位的人之後,他先後擊敗了劉仁恭、王鎔、王郜,最後唐昭宗為朱溫所掌控,昭宗三次出逃長安欲擺脫藩鎮的控制,最後一次於 904 年為朱溫所劫殺。唐昭宗第九子李柷繼位,是為唐哀帝,因為在907 年唐哀帝被朱溫強迫禪讓,從此後梁代唐,唐朝正式宣告滅亡,五代十國開始。

在朱溫建立後梁後,先前被賜國姓的李克用家族反對後梁,並打著反梁復唐的名號與後梁政權展開鬥爭,史稱梁晉爭霸,因為李克用佔領著山西地區,故稱晉王。後唐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開國,故李存續追封其父為武皇帝,而李克用和後唐滅亡者石敬瑭有相同的祖先,都是來自於突厥別部沙陀軍首領朱邪氏。李克用之父李國昌,原名朱邪赤心,於征討龐勛之亂中有功,因而獲姓。李克用即在龐勛之亂中跟隨著父親從征龐勛,在 878 年正式被任命為大同節度使(管轄範圍約為今山西省大同市),因黃巢之亂中救唐有功,成為與黃巢降將朱溫平起平坐的一方諸侯。早在黃巢之亂的 884 年,朱溫意圖宴殺李克用,埋下了李氏和朱氏往後數十年的宿怨,史稱上源驛事件。

朱溫在稱帝後,首先孤立李克用,即削奪李克用的官爵,但李克用此時羽翼已豐,無須理會朱溫的空頭詔令。事實上,李克用反而自以唐臣為榮,奉唐朝為正朔,稱後梁為偽朝。當然,朱溫的這道命令只是一個下馬威,警告其他藩鎮不准與李克用勾結在一起。907-908 年的圍潞之戰,後梁軍包圍潞州城,最後以晉軍勝利解圍告終,梁軍討伐晉軍失敗,但李克用也在此役中病死,由其子李存勖襲位為河東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晉王稱號,李存勖便是日後後唐的開國者。

西元 910 年,由於朱溫懷疑河北趙王王鎔陰附於李存勖,故朱溫出兵討伐王鎔,嚇得王鎔真的依附於李存勖,向李存勖討救兵,結果朱溫的梁軍與李克用的晉軍在柏鄉(今河北省柏鄉縣)開戰,最後晉軍大敗梁軍,為後梁之後的滅亡留下了伏筆。最後後梁於 923 年為後唐所消滅,後梁末帝朱友貞在唐軍攻入汴梁之前就已自殺殉國。李存勖於 923 年建國大唐,史稱後唐。

五代分別是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瑭)、後漢、後周。後唐武皇帝生後唐開國者兼唐莊宗李存勖,且後唐明宗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 在莊宗李存勖奪得天下並昏庸無道後,明宗便被迫取而代之。石敬瑭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一步一步的上位。

而石敬瑭本身就是胡人,即突厥沙陀人,其父叫臬捩雞(音同涅列基),隨沙陀軍都督朱邪氏自靈武郡(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內附唐朝。後唐朝廷底下有秦王李從榮、宋王李從厚、潞王李從珂等皇位的競爭勢力,與後唐之滅亡和後晉之建立有關。

石敬塘為人沉厚寡言,故得到當時還不是明宗的李嗣源信任,明宗還將其女兒永寧公主嫁給石敬塘,於是石敬塘隸屬於李嗣源帳下,號左射軍。在梁晉爭霸中(910-923),石敬塘就已隨晉軍(那時還自稱為晉王,奉唐朝為正統)與梁軍交戰,在這當中,石敬塘曾僅以十餘名的騎兵,就將莊宗從梁將劉鄩手中救出, 一路上石敬塘揹著莊宗逃離危險,一時名動軍中。在胡柳戰役中,唐軍前鋒周德威戰死,石敬塘就以左射軍的身分跟隨著李嗣源擊敗梁兵。在胡盧套之役和楊村之役中,李嗣源為梁軍所敗,多次皆由石敬塘脫離險境。故石敬塘在後唐政權中地位很高。

趙在禮之亂是一場發生在西元 926 年的軍變,不過趙在禮本人並無意造反, 是另外一名職業軍人皇甫暉因為賭博失利,遂譁變造反,鼓動那些不能回家的士兵一起造反。皇甫暉先後殺害了兩名不願意起兵造反軍官,本來趙在禮是想要沿牆遁逃的,結果被皇甫暉抓住,並且拿了前面兩個不願意合作的軍官首級給趙在禮看,嚇得趙在禮只得同意率領這場對他沒有好處的軍事叛變。之後,皇甫暉攻入鄴城,令趙在禮留守魏、博二州。此時,莊宗就命元行欽前往魏博招撫趙在禮, 趙在禮也設宴招待元行欽及其部眾,坦言只要士兵能夠歸鄉,就一定會改過自新。但監軍武德使史彥瓊卻多嘴,揚言要在城破之日把叛軍們都碎屍萬段,這個消息傳到皇甫暉和趙在禮及其士兵耳中,無不萬念俱灰,故堅守城池,拒絕投降。

由於戰事前前後後不能結束,故莊宗便派遣自己的義兄弟李嗣源前去討伐趙在禮之亂,結果李嗣源沒有搞定魏博叛軍,自己手下的士兵先叛變,挾持著李嗣源一同和魏博叛軍會合。本來李嗣源仍對莊宗忠心耿耿,還想要回歸天子麾下, 相信莊宗是了解自己的。但石敬塘這時就在李嗣源旁邊勸告:「豈有軍變於外, 上將獨無事者乎?且猶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願得騎兵三百先攻汴州,夷門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成事。(古往今來,豈有軍隊叛變,然後指揮將領可以沒事的?而且猶豫乃兵家之大忌,不如趕快做決斷。我願意率領三百騎兵先攻打開封,開封乃天下之要害,若成功佔領則大事可成。)」李嗣源聽後覺得有理,便給石敬塘驍騎三百,攻打開封,再西攻洛陽,史稱鄴城之變。對於李嗣源的突然政變,莊宗在急於應對政變,召集散卒時,素來與莊宗有仇的郭從謙也發動軍事政變,領軍攻打興教門,流矢射中莊宗。但莊宗沒有當場死亡,還活了一段時間, 但在他身邊死戰的人也只剩十餘名了,其將王全斌扶莊宗至宮內的絳霄殿,莊宗身負重傷,口渴難耐,請求旁人給水解渴,宦官進奉牛奶後,莊宗便去世了。皇帝身旁的宿將符彥卿、王全斌皆大慟而去,而皇帝的屍體,則被一名宮內的樂官, 以樂器作柴火,焚葬莊宗,避免敵軍戮屍。

事成後,李嗣源登基為帝,是為後唐明宗,而石敬塘則官拜保義軍節度使, 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兼六軍諸衛副使。明宗在位期間,後唐吏治稍有起色,
例如石敬塘人在陝西以廉政聞名,那時,諸侯大多不守法,例如鄧州的陶玘、毫州的李鄴就是因為貪污而被處死的。為此,明宗特地下詔,褒獎清廉之官吏如普州的安崇阮、洺州的張萬進、耀州的孫岳等人,其中便以石敬塘為榜首。

天成二年十月,石敬塘至汴州(開封)到任,為御營使,拜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布軍指揮使,六軍副使依舊,並且明宗改賜其名為耀忠匡定保節功臣。天成三年四月,改鎮守天雄,拜同中書門下平章書、興唐尹。同年五月,石敬塘官拜馬都尉。這時董璋在東川造反,石敬塘作為行營都招討使,不克而還。石敬塘重新兼復六軍諸衛副使。改鎮守河陽三城,但石敬塘還沒到,契丹、吐渾、突厥皆入寇河陽三城,這時,後唐秦王李從榮要統帥六軍抗擊契丹等邊患,但石敬塘不放心李從榮,認為在其底下做事必有災禍,故不願做其副帥,希望可以自己統領大軍。明宗責問諸大臣誰可出戰,范延光、趙延壽等士兵皆推薦石敬塘,故名宗又敗石敬塘為河東節度使、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總管,落六軍副使,石敬塘這下才願意領兵出戰。

天成四年,明宗駕崩前,秦王李從榮自知沒有人望,所以密謀造反,結果事敗被殺,得知此事的明宗震驚的駕崩。後唐愍帝繼位,加石敬塘中書令。同年三月,石敬塘改鎮守成德。清泰元年五月,又重新鎮守太原。由於有了前面一個前車之鑑,故愍帝採削籓政策,意圖削去國家隱患,結果引來潞王李從珂的不滿, 於是李從珂在鳳翔起兵,愍帝出逃,在路上遇到石敬塘,但石敬塘卻殺死了愍帝手下的一百多名將士,且將愍帝幽禁於衛州,之後愍帝被李從珂逮到、處決,於是李從珂繼位,是為後唐末帝。

繼位後的李從珂懷疑石敬唐想造反,於是命令石敬唐從太原改鎮守天平,結果石敬塘果然不服從命令,他告訴他的屬下們:「先帝一直以來都授我為太原使, 今天沒有理由的就要求我遷離,必是懷疑我有二心。而且太原地處險要,穀粟糧多,我認為我們應該固守陣地,並且求外援於契丹,諸君以為如何?」桑維翰、劉知遠等人同意石敬塘的說法,故向李從珂上表,認為李從珂不應該當皇帝,應該立許王李從益為帝。此等操作無疑令李從珂勃然大怒,遂下令削奪石敬唐官爵, 並且命令張敬達討伐石敬塘,而石敬塘眼看已撕破臉,就求援於契丹。
同年九月,契丹國皇帝耶律德光至雁門與後唐軍交戰,張敬達大敗。而石敬塘則星夜跑出北門去見耶律德光,並且約為父子,耶律德光是父皇帝,而石敬塘是兒皇帝。天福元年 11 月,耶律德光冊封後晉高祖石敬塘為大晉皇帝,約定遼晉之間是父子之國,並且石敬塘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遼朝,並且大晉國許諾每年給遼朝布帛三十萬。

石敬塘受封為大晉皇帝後,便揮師南下,進攻洛陽,後唐末帝在 937 年 1 月自焚而亡,後唐滅亡,國祚 14 年,歷時五帝。石敬塘經歷了唐朝最後的時光, 身為胡人,與李克用家族有類似的族群背景,長期以來都奉唐朝為正統。忠於後唐王朝,尤其與明宗關係最好,曾多次馳騁沙場,救明宗於出深入死。

只可惜後唐在在莊宗開國後,並沒有迎來政治革新,而是轉而昏庸無道,聽信小人。最後使得邊軍屢叛,壓制不住基層士兵的反撲,連王師李嗣源也被迫叛變,最後莊宗在京師因為舊怨而被殺。但政治動盪並沒有隨著明宗繼位而結束,由於君臣之間堅定的關係,石敬塘在明宗底下做事風評良好,在這短暫而和平的幾年間並沒有任何問題,但石敬塘也不得不捲入各路王侯的政治鬥爭中,從他不願意當秦王李從榮的副手來看,就可以看出石敬塘多年的軍事、政治經驗讓他對李從榮有所戒心。果然在明宗快要去世時,秦王發動政變失敗。要想在五代十國這個亂世中求生,必須對人有更多的防備與戒心。縱使愍帝繼位,也無力改善籓王威脅天子的問題,削籓問題導致潞王李從珂造反,石敬塘是兩方都不幫,在路上遇到愍帝, 選擇殺光愍帝手下的人,但把愍帝幽禁起來,任由潞王殺之。但石敬塘也很清楚自己與後唐末帝之間的緊張關係。果然,末帝要求石敬塘改鎮天平一事,將兩者之間緊張的關係檯面化,最終導致了晉國的分裂,以及漢民族將在接下來的四百年裡,直到明朝,才能再次收復燕雲十六州。

不過有趣的是,後唐與後晉的建國者都是沙陀人,非漢族也。但在契丹人看來,位在中原地方的沙陀人也是漢人,故契丹也會稱後唐為漢國。後世的人往往對石敬塘割讓燕雲十六州之事予以負面評價,畢竟北宋就是在缺乏燕雲十六州的情況下,無險可守。例如 1991 年之著作《五代十國史研究》就這樣評價後晉政權:「但是,石敬塘在政治上推行民族投降主義,屈節事契丹」,這讓人不禁懷疑,石敬塘在割讓燕雲十六州以求自保時,真的有任何民族主義嗎?但石敬塘底下的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也曾這樣評價後晉的外交政策,言道:「詘中國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無厭之欲,此晉萬世恥也!」同書作者也認為這反映了漢族官民的民族情感。再看安重榮之安姓,亦可猜想安重榮可能祖上也是粟特人, 和安祿山同族,倘若此,再結合李克用奉唐朝為正統等行為來看,以及契丹人是沙陀人為漢族人,以及石敬唐父親用的是胡名,但到了石敬塘時已無胡名,只有漢名,也許當時代的胡人也都漸漸地漢化,反觀之後的遼國、金國都是征服王朝,沒有絕對的漢化。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