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小說

【散文】論移民

GC 休閒模式 | 2021-08-14 23:49:29 | 巴幣 16 | 人氣 224

連載中虹熒隨筆
資料夾簡介
短篇創作 隨筆 心情小札 收錄在這個部分
最新進度 新冠日記(上)

  我很討厭別人跟我說移民。

  先旨聲明,我本人無意煩擾別人作移民的打算,但是移民之前,先給自己兩個問題——如果你都能答到,那麼祝你一路順風。

  第一:你有什麼原因討厭自己的故鄉?我首先假設可以在這裡接駁Wi-fi、連接數據,拿著自己的手提電話,悠閒地打開社交媒體的你,並不是在連生存都是十分艱難的情況。如果你的家尚算寬敞、街上也有幾家吃得過的餐廳、有一兩家超市可以購買日常的必需品,然後又有基本的水電煤、基本的免費教育、還要你親人無微不至的照料和關顧,我就真的想不到有什麼理由長期出國,鐵定不回老家......除非你們家人資助你到海外讀書。年輕人到海外讀書,既可以認識西方國家對教育截然不同的概念,也可以在人家母語是英文的地方,磨煉自己日漸生疏的國際語言,順便鍛煉自己的膽量,只要你們家有錢。但是現在是要移民啊,並不是只要在海外“浸鹹水”四五年就會故鄉、祖國的情況。一旦移民,就要作永遠不回老家的覺悟。有些人,對自己的身份極度不認同,口裡喊著“大不列顛萬歲”,或是冀望“讓亞美利堅再次強大起來”,遠走高飛,尚能理解。可是現在是甚麼時候啊,現在是物質充沛的年代,雖然還是有貧富懸殊的存在,也有一些在本地要住在蚊型房屋,但是遠在歐美的同事送了一個文書工作的人,類似這種只要移民就能扭轉生活水平的例子,但是絕大部分人不需要移民,也能好好過日子。其實以前那種充滿戰火的日子,反而更多人會思念故鄉。我還記得某一年的文憑試曾經拿了林清玄的《紅心番薯》當閱讀材料,對內容還記憶猶新。作者的父親從台灣過到南洋當兵,每一次當兵,他也會用番薯果腹,因為番薯有飽足感。久而久之,父親就對紅心番薯和故鄉互相聯繫。番薯乃是植物的根部,懷念故鄉,同根同心,乃人之常情;以番薯的形狀聯想台灣的鄉土,腦洞倒是大了一點。所以當人在他鄉,又遇到百年難得一遇的戰亂時期,每每讓人打下強心針的,是故鄉帶給他們的精神力量。所以,愈加歷劫反而淬煉心智,尋求鞏固的精神支柱,成為最強大的後盾。越平實越能奏效,國家的力量就是平息戰爭最有力的藉口。反之,摧毀緬懷故鄉之情的,是更具傳染力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與故鄉之情相反,不需要證據;反倒越虛偽、越簡潔有力,越好。這種精神力量僅僅憑一兩句政治家的“金石良言”,就能騙到萬千民眾,背叛自己的國土,上街推翻政府,或是移民離開。在《群眾》(港譯:烏合之眾)一書中,清楚表明領袖傳播信息的手段有三個重點:斷言、重複和感染。這就證明了為什麼即使在貌似太平盛世的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斷定他們是生於亂世,而選擇移民,因為只要有政治家不斷重複闡述人民失去自由、民主(自由和民主是兩個最定義模糊,又隨著宗教、文化和地理位置而有不同解釋的信念),人民就相信他們失去自由、民主。而只要追問實際上失去了什麼,他們會把你帶到其他話題,或乾脆啞口無言,自然就難以解釋當初“想要移民”的初衷。

  第二,移民是為了甚麼?如果你移民是為了感受其他國家的生活態度、享受別國美食、認識不同的文化習俗、沉浸異國風情,我相信之後就會後悔了。人是一種尋求刺激、新鮮感的生物。對於新事物、新體驗來說,是一種短期的滿足,但是解決不了長期的慰藉。對於那些新文化來說,是一種滿足好奇心的解決方法,但人還是會懷念舊事,就和人惦念童年一樣。我堅信,一旦移民,幾年後必定惦掛故鄉的美食、文化。如果移民是為了一個人獨自生活,在僻靜的地方享盡餘生,而故鄉不能提供一個恬靜的空間,或可以一試;不過很多時候沒有預料到不速之客:人是很自私的,只會考慮自己。有沒有想過,在母地,朋友都是以母語溝通的,而人在外地,國民使用自己的語言;在母地,人們因為互相認識,所以不管是工作還是應酬,都會事事關照,而人在外地,要重新認識友人,人際關係要自食其力;在母地,可能在樓下就是超市,可以補足必需品,而在外地,如果是住在鄉郊地區,要自駕到最近的大市場買物資。生活節奏大不相同,但如果後悔選擇了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可沒有餘地和年華讓自己回到老家——都移民了,國籍也改變了,不能再長期居住在故鄉。作出抉擇就不能後悔。再者,如果移民是為了福利,就更匪夷所思。譬如移民北歐,就是為了更全面的福利,不過取而代之的是天價的稅項(大約五成)。另外,每個國家的優惠政策都會隨著不同政府的決策而有所更改,可能現在有的福利,之後會消失;或者相反。為福利而移民是一種很危險的決定,因為隨時不知道什麼時候,故鄉的福利比新家好。有時候我們要懂得感恩——我們已經比其他國家/地區好多了:有充足的疫苗、優秀的醫療政策、還有決策力還不錯的政府。更多時候我們後悔的,就是國家在心裡的支撐,是其他地方不能代替的,即使那裡風和日麗、四季如春,對於一個日薄西山、只想安享晚年的老人來說,是無補於事的。最遺憾的是,年輕人因為人生閱歷嚴重不足,難以感受到老年耄耋之年的唏噓:風中殘燭有如被地平線上最後一線霞光灑在沙漠中間的駱駝,就是有想回故鄉的旺火,無奈身體不聽使喚。上海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大器晚成,62歲才辦高等教育,創立復旦大學。他曾經說過,他是一隻狗,吠了一百年,也吠不醒中國人。這是他一大遺憾,因為當時的中國人知識水平尚淺,加上社會風氣守舊,發展高等教育的空間根本非常狹窄。他一生跌宕無常,晚年爆發抗日戰爭,上海淪陷,他和家人被迫逃難:由上海逃到四川;四川不安全,再逃到越南諒山。當時馬相伯的身體狀況已經不佳,他看到四周的綠茵山莊,詢問家人是否還在中國國土。家人為了令他安心,騙他說還是在中國,然後馬相伯就因為身體狀況惡劣而與世長辭,享年99歲。可想而知,人的慾望會因為長大、見多識廣而有所改變。有人因為移民惦掛鄉土而後悔;有人因為戰亂被迫移民而無奈。一時衝動,恐生遺憾。我到現在還是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人因為逃離“苛政”而選擇移民,但以前的人遇到苛政卻選擇守護國土。

  如果已經捫心自問,那就走吧。我相信認真想過移民的人也是鳳毛麟角,很多人都是一時衝動而已。雖然現在有社交媒體幫忙解決思鄉之愁,可是我不明白,廣東話“龍床不及狗竇”這麼一清二楚,還是有人不明白待在故鄉的安穩和溫暖。


直到今年,香港有累計超過九萬人移民英國,藉著英國政府提供香港人的福利,務求盡快成為英國公民,從而在當地找到工作機會。但是第一:當地的工作絕大部分都是英國人民優先,如果入籍英國的港人找到一工半職,等同競爭工作機會,給英國國民留下非常壞的第一印象;第二:英國當地的失業率遠高於香港,此舉等同加劇當地的社會矛盾:出於人權原因“援助”港人,同時保障國民權利,剝削原本英國政府承諾的福利,激起兩地人民的民怨;第三:香港的醫療配套遠比英國先進,同時在控制疫情方面,香港的表現也遠比英國來得有說服力。所以,究竟自由和民主,是不是有這麼大的誘惑,驅使原本生活在物質充沛的中產社會,也要花盡家產,來一次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呢?

創作回應

sunrise
寫的不錯嘛^^
2021-10-18 20:06:59
GC 休閒模式
我相信幾年後再看一遍 肯定會驚訝幾年前的我為何有這種想法 然後發現歷史永遠都在重複發生
2021-10-18 20:14:13
sunrise
你有dc或者line麼?可以加個好友聊聊嘛
2021-10-19 22:25:33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