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紙鈔換糧食 228事變的重大經濟因素》~台灣史記 節錄

—— | 2018-03-17 20:15:08 | 巴幣 8 | 人氣 479

''在許介鱗教授即將出版的《台灣史記》書稿中,特別引出這一段與二二八有關的內文與史料出處。期待更多的史料出土!''
─高金素梅 2018.02.26

……問題是「殖民統治者」能以好壞來評價嗎 ? 特別是以被統治奴化者角度觀察歷史時,不能區別其殖民統治的巧妙與拙劣。至於對國民政府的評價,史明特別強調二二八事變是引導台灣人嚮往台獨的動機,並與日治時期比較,來醜化漢人與中國的歷史。至於二二八事變後的整個台灣戰後發展,史明並不表示關心。

史明藉著偏重歷史敘述的方式,引導讀者「認同」史明版的台獨方向思考,但因為作者對國民政府時期的敘述只停留在接收時期與二二八事變而已,這顯示作者沒有再開拓視野,並以放棄對主題的未來展望加以解讀。

就以二二八事變來論,史明雖然用功,但只看日本統治發展的好面,而不去探究其榨取的暗面,完全缺乏了解終戰之後日本與台灣尚有榨取關係存在,而且日本的這一次榨取,成為台灣爆發二二八事變的重大經濟因素。

戰後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在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尚未移交台灣統治權給國民政府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之前,日本運送大量台灣銀行券到台灣。

一九四五年八月一五日日本投降,八月一七日日本政府由皇族東久邇宮組閣,八月一九日日本銀行加速印製台灣銀行劵,一千圓券及一百圓券紙鈔,大藏省(財政部)與日本銀行預定九月五日從日本以專機搬運這些大量的「臺灣銀行券」到台灣,並得到麥克阿瑟司令部的許可,延到九月九日,從橫濱飛行台灣。前台灣總督府主計課長鹽見俊二,在他的回憶錄『秘錄‧終戰前後的台灣』紀錄: 因飛機滿載紙幣,押送紙幣同行沒有空位,還得坐臥在紙幣上。此紙幣是由日本銀行印刷,算是日本銀行本行,運送到台灣分行,名目是支付給在台灣的日本官吏,薪水預付到翌年三月分,以及包括到翌年三月的養老金、退休金﹝註1﹞。

戰後日本運送大量的紙幣給即將被遣返的在台總督府官吏,是要在台灣的日本官員,用「台灣銀行劵」,在市場上收購食品與生活必需品送回日本,作為日本人從台灣掠奪到日本的最後一筆榨取。總督府的策略是先放出戰時禁止買賣的糧食生活必需品出來,台灣人民戰時受日本總督府糧食統制,靠一點點配給生活,想不到還有那麼多物資存在而驚喜不已。然而,日本用白紙印刷紙鈔,運送約一億圓台灣銀行劵(六億日圓)過來台灣,當時台灣銀行券的發行額不過14億3319萬日圓,日本運來這龐大的1億圓「台灣銀行券」(六億日圓),如洪水猛獸的席捲台灣市場,大量收購糧食送回日本。九月就任外務大臣的吉田茂,關心日本糧食危機,恐怕日本將發生一百萬人的餓死者,日本農林當局的計算也是缺糧一百萬人分,如不講究對策,甚至流言出現日本將有一千萬人餓死的困境﹝註2﹞。日本印製1億圓「台灣銀行劵」紙幣,大量收刮台灣米,得以確保糧食;相反的,害得台灣市場上的食米與其他生活必需品缺貨,加劇了台灣的通貨膨脹,民不聊生,成為爆發二二八事變的重大經濟因素﹝註3﹞ 。

註:
1. 鹽見俊二『秘錄‧終戰前後の台灣—私の終戰日記』(高知:高知新聞社,一九七九年),頁三七,頁七0~一七三。
2. 吉田茂『回想十年』(東京:高知新聞社,一九八二年),第二卷,頁二0二~三。
3. 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九一八年,日本因米價高漲,引起全國民眾暴動的米騷動。日本政府出動軍隊鎮壓,結果被檢舉者數萬,起訴者7708件,甚至有被判死刑的。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