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創作純粹是滿足自我感覺良好嗎?---當我的作品不被宣傳的沮喪

兔二:滾你奶奶的 | 2015-04-16 15:44:07 | 巴幣 62 | 人氣 466

  我很久沒寫演講文了,但這篇文章破例。剛好最近在訓練口語表達,又加上有現象想評論,所以產生此文(※歡迎心有戚戚焉的朋友留言,儘管我不一定會回你):創作純粹是滿足自我感覺良好嗎?---當我的作品不被宣傳的沮喪

一、人性,就是不排斥被在乎、甚至想被在乎


  人活著便脫離不了想被肯定的慾望。在巴哈,可能表現為在乎GP數,或多少人看或引用、甚至公開介紹自己的文章。這都不奇怪,在「被肯定的慾望」上,人們已經有個共識:這是被允許的

  但是,我們得問一個哲學的問題:誰開始當在乎別人的第一人?你不在乎我文章寫得多好,我也就不在乎你寫了甚麼。沒有人有義務欣賞任何人,包括認真閱讀、點評文章。可想而知,對於創作圈而言,該氣氛不會是良善,而能繼續醞釀創作熱情的:「不給我GP、評語,甚至幫別人宣傳文章但不幫我宣傳,這是甚麼心態?我很不爽,難道我寫的東西不好嗎?需要這樣鄙視我。

二、GP與閱覽與否,本與文章品質無關

  「想被重視是錯的嗎?」、「當別人不宣傳我的,而宣傳他人作品時,難道臆測自己不被喜歡,是被害妄想症嗎?」這些想法在人心中不時產生的同時,我們得思考,創作究竟為了甚麼。

  如果純粹想被重視,這不會有錯,每個人都會同意「自己想被重視」。一個人在巴哈哈拉版和小屋拼命寫文,縱使該人淡泊名利,不在乎能否成為「達人」或「精華文作者」、或是「GP」被讚破表,但若有朝一日能有此殊榮,想必不會拒絕。儘管如此,沒有人有義務為任何人「點GP」、「推薦」。

  上述行為,一切是基於自由,包括私情。縱使該文作者以美色換取GP數和點閱量,而有此殊榮,這並不會不公正。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道理可以論證「因為我想上那個作者,所以讀了對方文章以及給GP」是錯的。固然文章的好壞,取決於屬於文章本身,而非作者的個人特質,但GP與閱覽與否,本與文章品質無關。若主張爛文章不該被看,或有那麼多GP,也得說「甚麼是爛文章」,「誰有資格決定」?


三、還不趕快奉承我、欣賞我的作品,啊,真是見識短淺,不予一般見識


  讀者和作者都有權於文本產生感想,但沒有權要求對方認同。今天,大家可說不是職業創作者,而是基於喜好而聚在一起的業餘愛好者。在賞析和鼓勵之下,創作者們進行良好的互動,本就應不計較利害。

  有一種現象叫做文人相輕,具體表現是「若是你不看我文章,我就不看你文章;你不認真評我文,我就覺得你的文章不值一晒」。這種相互瞧不起的態度,是之所以文學作者很難凝聚的極大原因,而且詩詞更是嚴重:「詩詞用語本身就抽象,而難以理解,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作品表現的境界最高,寫得越令人看不懂,永遠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他人境界不夠,而明明境界不夠的,還不趕快奉承我、欣賞我的作品,啊,真是見識短淺,不予一般見識。」

  OK啦,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我的論說文沒人看是令人沮喪的,還不如成為一個正妹,貼些曝露照就有人氣。但我們真得問,我們的創作純粹是滿足自我感覺良好嗎?


四、塑造一個更好的創作氣氛


  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扣除掉必要的睡眠,和時時刻刻帶來壓力和不愉快的工作,其餘時間考量「如何放鬆自己」,再不以為過。有些人便選擇「寫作」,儘管很長一段時間,只是不斷的寫、日以繼夜的寫,發憤圖強的寫,把生活的感觸與不愉快丟下去的寫。但後來發現,偶然的契機下,與同樣類型的寫作者或純粹的讀者,有了美好的回憶,而激發了更想要更多、更深入的互動與回應,甚至「知己」、「知音」,體會到「受肯定」與「進步」的良好。

  創作者想要更多,但面臨一個瓶頸,發現就是無法再有更多讀者、回饋、GP數。他開始望向其他創作者,抱持某種不屑,覺得也沒寫得自己好、深刻、有趣及離奇,憑甚麼有這多回應?於是心中產生忌恨,自己的寫作頻率可能下降,也開始不造訪定期造訪的作家、乃交流中斷,甚至開始厭惡這個寫作環境本身,覺得這裡的讀者都不識貨。

  當你自己憤恨自己的處境,請問問自己:「我又造訪了幾個作家?有認真讀過他們的多少創作?又下了多少心思琢磨評語,給予建議與回應?」如果你的工作繁忙還要加班、睡眠時間不夠、遊戲沒打完、新番沒看完,所以沒有時間,也沒有義務與他人交流,那麼,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解釋。任何人都可以宣稱自己沒空,甚至羅列了正當理由,甚至沒義務,所以不關心他人作品---因此,其他人不關心自己,乃至於作品也是正常的。

  也就是如此,為何需要哈拉板、同好會及創作公會,就是期望當有人想建立穩定的創作交流關係,但不知從何尋覓之時,能有個開頭,而不是「終於有個地方可以讓我累積GP,丟連結、自我感覺良好」。有這種心態的人,或許是「有創作事實的人」,但永遠稱不上是良善的創作者。因這類創作者,永遠在計較自身利害,而非作品評價本身。這些作品,不管是他人、古人所著、品質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作品最好,趕快來看&肯定我作品,這是我自尊心來源,施捨給你們的甘泉,蠢豬讀者,快來看!接受我的教化!」

  是這樣嗎?若一個創作團體的目的,不是令成員間,或跨團體間,能夠相互砥礪、幫助,而是妄想從他人處拿到更多讚美,這樣的團體運作,勢必是「在空泛的字詞討論上,出來講一些偏激的常識,接著要別人聽自己的」,或「貼了創作內容、連結」便走人,接著,等到「有人奉承自己」後,在出來「致詞,表達感想,虛偽的感謝並宣稱自己沒這麼好」,事實上爽得要死。再聲明,或許這類人的寫作並非一文不值,但這種逐利心態,真的能寫出深刻內容的文章,並且在互動上能與同好砥礪?不過就是一個披著人皮的吸血蟲,表面上友好的附著在人皮上,好似蠶寶寶般親近溫順,事實上正在不顧回報的掏空一個人的心血。

  最後,又得回到核心問題:為了甚麼創作?如果因為就是熱愛寫作,縱使沒人讚賞自己,自己也能提筆不輟,但熱愛程度也只到這裡如此。如果是想要寫出好作品,則除了寫作持續不停外,更有創作者的評鑑力,能看出自己與他人作品的好壞。更上一層樓,便是建立一個「能寫出好作品的環境」,那麼,不但不斷寫、有鑑賞力之餘,更不吝於給予他人建議與肯定。這樣的人,才是真的有辦法寫出真正好作品的人,因為他的創作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能容納百川之餘,更能替百川製造生生不息的源頭---新血\心血。


五、葡萄園工人的比喻:正義並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上述討論這麼多,對於付出,你還在問「憑甚麼」,我覺得下面這個聖經故事也許能提供另外一個思考素材。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在聖經中有個關於葡萄園工人的故事,很能啟發「甚麼是公正」的討論(馬20:1-16,參考:陳文欽牧師):

  在以色列這個地方葡萄必須在九月這一個月的時間採收完畢,接著10月份是下雨的季節,如同我們的梅雨季,食物會遭受損壞,所以園主急忙前往街上請工人進入葡萄園收割。而在一整天的不同時段中,園主一共請了五批工人。

  早上六點就出門請工人進去葡萄園工作,最後到了五點又請工人去葡萄園工作,到下班發放工資的時候,園主從最晚來的工人先發給薪水,引起從早上六點就來工作的工人埋怨說:這位園主不懂勞工市場的行情。換句話說工作1小時120元從早上六點到下午六點共1440元,但是園主竟然給工作1小時的工人領相同的薪水,因此引發抗議和不滿,

  用人的角度來看,五批的工人進入葡萄園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第一批早上進去收割葡萄天氣炎熱這麼辛苦薪水應該比較高,第二批的人將葡萄大小顆區分開來也很辛苦。第三批人正中午從事品質管理,好的與壞的區分清楚,不然信用會出問題,這是很重要的工作。第四批的工人認為全部已檢查完成必須包裝妥當運送到市場,這是較粗重的工作,所以要得到更高的薪水,第五批的工人認為已經到下班的時間,現在是加班,所以要2倍的薪水。

  這五批的工人心裡想的都不相同,以勞工的角度來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作越多的,應該要得到更高的價錢才對。聖經上講園主跟工人們說:你們要到葡萄園工作時已約定好你們每個人都是一錢銀子(是他們一天生活所需要的換算,大約1200至1250元左右)。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薪水配置或許是合理的。能有工作做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心理學家說「當一個能發現自己自我的價值時候,這就是有成就感的開始。」所以第一批工人清早六點園主就僱用進葡萄園做工,他們一整天就很安心,因為有工作做家人就不會挨餓,所以很高興。想想第五批工人的心情,他們也是清早就上街尋找工做,等待機會很辛苦又很擔憂今天大概沒有工作可做。

  但關於這些疑問,有人上了天堂之後詢問上帝。上帝沈默不回答,質問者人更生氣問上帝是否公平?上帝最後回答:「看見你來天堂我也感覺很寄怪,其實你也不好啊!你只看見別人不好,但是你自己也不好啊!」


  觀文人相輕,余深甚痛。在這種工商業社會,願意靜下來寫作,並成結成圈子的人本來就少,若坐視文人相輕,令這些避風港搖搖欲墜,作家能往哪裡去?不就回到塵世中,繼續載浮載沉,獨自面對孤獨?

  你可以繼續自傲,覺得他人作品不值一晒。但如果這樣,別人覺得你的作品不值一晒也理所當然。接著,孤獨的是你,不是其他樂於敞開心胸、提攜後進,坦誠相待的人。

  靖語 書


文字的寒雨、情感的磅礡——我們推廣現代詩與歌詞;
文字的跳躍、情感的極致——我們暢談現代詩與歌詞。 


創作回應

赤紅時夜
一人淺見:

造成差異既是獨特的,也是成為分劃的。人既渺小且脆弱,期望依附於一個可靠的存在,那事物有時是虛的,有時是實的,每個人的眼界與想法皆其不同,但我們存在於一個相同的世界之中。

我們渴望我們是如此一致,卻非所然。


要論自己在創作上的理念,那是一種回歸,一種複合,一段我留下的記錄,也因是如此。

所以曾有筆友提問過,為何要以這種方式書寫?(冷僻而內隱藏)

我回答他:因為我是為了我自己而寫。確實我思考過所謂的功名與榮耀,但話說回來,這些事物有讓我更了解自己嗎?

大概沒有吧。渴求那種被別人賜與的虛名,有時會玩弄一個單純、茫然的人,有時則會毀了一個人的良善。

為何稱之為為了自己而寫?那是一個自己逐漸遺失卻又渴求回復的過程,那就是足跡,那就是記憶,那就是過去,那就是行之道。

所以我把那些想法放在文字之中,並且闔上它,寄望它將在未來的某日,提醒自己曾經有過的繁華與驚喜。

我滿足於那樣的一刻。被自身所填滿的回報。


人只有望向自己,才能堅定的看見彼方。
2015-04-18 13:09:23
赤紅時夜
在這過程之中,目睹這個世界的虛榮與浮華,便是自己有捨有得的契機。


當人們忘了初衷,忘了自己為何而行,渴求的從別人手中獲取的,覬覦的是別人的功績與讚美,那些事物會讓人漂離,讓人心遺失自己的足跡。


為別人而活,或許沒甚麼不對。畢竟有的人為了家庭而奮鬥,有的人是為了某些他渴望保護的事物而努力,那些東西幻化為他的一身與一生。

人們給予稱讚,給予肯定,也莫忘他付出與犧牲的事物。有時,會出現旁人鄙視他人的成就,有時是覬覦與忌妒,更多的則是無知。

無知於一人有如黃沙,吞沒眼界只剩乾枯。他抓緊著砂礫憤怒的扭打,卻只留下嘆息。


人們因為獨特而忘了我們的不同,從背景、出生、記憶到渴望,沒有一個人是相同的,就算是基因上的相同,就算人們可以複製自身,那些複製出來的事物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你不可能用一樣的內容填滿一個事物,就如物質之於原子,就如生命之於記憶。

以及恆定於一切的,時間。

2015-04-18 13:18:22
赤紅時夜
在科學上,人的思維從幼年的成長、獨立過程之間,曾經經歷過一段同化的過程。

淺顯的例子則是,那些年幼的孩童(大約一至三歲,會說會看),他們的思緒很單純,卻令成人感到不可思議。

為何這樣一說?那是這些孩子共通會有的現象,一種我思即是你思的寫照。

他們會興奮的分享他們感到奇妙的體驗,但對你我而言,那不過是平日之中在無趣的事物之一。他們所認知到的事物與他們表現出的行為,傳達出他認為你與他所見是相同的,孩童沒有在意識之中體會到你與他之間的差異,而造就他認為你應該與他一同感到興奮與期待。

所謂的天真,就是這種無知但充實的過程。

漸漸的,幼童會體認到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不僅是個體(身體)上,在意識上與行為上皆有。他們開始感到空洞,開始陷入一種孤獨與寂寞的境界,他們的好動是在破壞一個內在寂靜的恐懼,因為他們還沒有太多的事物可以去填滿內在的空,所以用行動來填滿。

而大人則不同,他所經歷的一切皆是為了填滿那個空無,那個名為自我的空洞。


實際上,論人的內與外,都是缺乏的狀態。論人為了生活所需,那是生命的形態所需要的物質,但那些物質仍然填補不滿那所謂人的存在。

因為我們不自認為野獸,所以我們需要更獨特的事物來滋養。

2015-04-18 13:28:11
赤紅時夜
以上所提,或許是弦外之音。但如果試想,面對讚美,面對功名,面對讚許,這些的處境與困難,與所謂人內在的空洞相比,那種事物才是人真正的痛,那種存在才能名為其實的證明人的價值?

虛名與浮華是人忘卻了那些足跡之後,用別的砂礫填滿這片海的取代物。我們正走在一個奇妙的處境,一個孤獨而折磨的世界。
2015-04-18 13:30:57
赤紅時夜
何謂文人呢?
2015-04-18 13:31:53
兔二:滾你奶奶的
有點麻煩的是,我這篇文章是有針定特定對象。如果照您言之成理的說法,自然,在我的系統上,也不得不承認您方有些價值是必須被接受。

不過,最基本的,我們對寫作的目的定義不同。至於要不要爭論這個目的......進行某種價值性辯論,我先休息一下,仔細看您的想法再說。
2015-04-18 14:53:12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