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新手如何組電腦【DIY全指南】

迷羊M | 2024-04-01 01:03:32 | 巴幣 206 | 人氣 143



想升級電腦,卻不是DIY玩家無從下手?
使用已久的舊電腦到了該翻新的時候,但沒組過電腦?

不用擔心,這一篇正是從來沒碰過電腦的新手也能會的電腦升級教學

半年前我只是個會使用電腦打字、看影片、玩遊戲,卻完全沒有電腦組裝經驗的電腦白癡,由於打遊戲時開始感覺自己的電腦有點卡,效能逐漸從遊戲的建議規格變成最低規格,於是決定要升級電腦。話說如此,自己也不知道該從何著手,電腦也都是請認識的(工具)人幫忙買來組的,那時只有在旁邊看,看不懂的我想幫忙也不知從哪裡幫起,怕自己不小心碰到什麼把東西折斷,想了想還是旁觀就好。

這次我決定自己動手升級。畢竟電腦也買一段時間了,到了想買新的、但舊的全換掉又很可惜的時期,就算真的手殘弄壞,正好給自己換電腦的理由,成功拆裝的話還能學會實用的技能,有何不可?所以半年前我開始每天瘋狂看電腦組裝相關的影片和文章,搞到現在YouTube的推薦影片有一半都是電腦組裝的教學,好處是現在的我就算電腦突然死在面前,我也能非常淡定地debug XD


聲明:本教學已經盡可能講解,且都是本人自己實際組裝或搜尋資料得來的資訊,但無法為讀者的行為、購買物或組裝技術負責,僅供參考之用不能代替說明書或相關手冊,如有造成財產、健康、或精神上的損失,本人一概不負後續責任。

迷羊M防盜文分隔線19890604以習進平小熊維尼之名出動三清教主及左右護法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呢嘛叭唭小粉紅玻璃心碎滿地

鑑於找資料時一直找不到讓我滿意的教學,不是講到一半就開始工商、就是一次只有講解一項內容,於是決定自己寫一篇從概念開始教起、讓人能夠對組裝/升級電腦有全面認識的DIY電腦教學。

俗話說給魚不如教人釣魚,本篇的目標是讓對電腦0概念、甚至是從來沒打開電腦機殼看裡面長什麼樣子過的新手小白,也能替自己的電腦看規格需求、抓預算、選購、組裝、排錯或升級,本文會給出觀念的大方向,所有初步的常用術語、原理都盡可能地解析,只要看完本篇的文章和影片,就有足夠的能力自行查詢。當然,篇幅關係不太可能全部細節都講解到,但至少已經有概念和知道如何找出錯誤、初步排除、抑或是跟店家說明狀況。

不用害怕組裝,組裝難的部分只有過程繁瑣需要點耐心、比較花時間罷了,一般來說2~4小時就能組裝好,只要是商譽不差的店家、有一定市佔率的產品就不會糟到哪去,就算是機王頂多只是拿回去換而已。如果你不想冒自己組裝的風險,也可以買好材料後請店家幫忙組裝。

筆電和套裝機基本上的運作原理大同小異,就只是規格和大小有所不同罷了,還是能套用組裝機的觀念。本篇主要會以初階、不超頻、Win10系統作為主要介紹方向,進階的設備、設定或軟體部分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不過還是會附上影片或網址當作額外補充。

我會從頭開始教起,如果有不懂的名詞,下方的「名詞解釋」和「術語對照表」有關鍵字的解釋可以找找看,如果是使用電腦版,複製關鍵字後,按Ctrl+F可叫出搜尋文字的功能,按Enter後會自動到解釋名詞的區域,如果找不到的話,文章最下方會附上更詳細的延伸資料,複製文字進去用同樣的方式搜尋關鍵字即可。如果文章裡沒有、最下面的參考資料也找不到、Google了還是看不懂,表示那東西不重要可以跳過。


零、基本操作
一、認清現實
二、建立基本觀念
三、硬體名詞解釋
四、單位及術語對照表
五、事前準備
六、開始組裝吧!
七、設定


零、基本操作

首先你要會操作電腦,接下來的內容才能進行。以下介紹如何操作電腦,這些是就算你是從來沒碰過電腦的原始人也要會的基本。(會用電腦的人看快捷鍵的部分就行)

1.開機鍵
以一台功能正常的電腦來說,按下開機鍵是要使用電腦要做的第一件事。開機鍵通常位在前端的偏上位置,且會是最大的按鈕,筆電的話一般來說會在角落,不是鍵盤的右上就是左上。有的不會有符號有點難辨認出來,有些會有開機鍵的符號(如圖),記得先把延長線上的開關打開、連接到主機的電源鈕從O切到I、螢幕的電源開關打開再開機。
開機鍵
圖源:wiki
插頭(電供端) 插頭(插座端)


按一下是開機,再按一下是關機,開機時按住是強制關機,會強迫電腦在跑到一半時直接關機。


2.鍵盤和滑鼠
鍵鼠是電腦主要的輸入介面,大多的操作都要在這輸入指令進電腦,鍵盤和滑鼠缺一不可。筆電的話觸控板可以使用滑鼠的功能進行操作(左下或點一下是左鍵、右下是右鍵、兩指同時上下相當於滾輪),也可以外接一個滑鼠代替。

蘋果電腦(Mac)的話按鍵會稍有不同,不過除了command外其他用法大同小異,不用太擔心。


鍵盤常用按鍵:
Del Backspace Enter Esc Num Tab Shift
Delete(刪除),文字編輯上會刪除右邊的一字,也可開機時按可進入BIOS 位於Enter上方,往左的箭頭符號。往前刪除一字,也有回上一頁或回上一步的功能 往左箭頭。確認,進入下一步或確定要存取變更時用。中間偏右有個大的,數字鍵右下有個小的一樣能用,有的功能只有大的能使用。 Escape(離開),想跳出程式或視窗時用 Number Lock(數字鎖),如果該燈沒有亮,右側的數字鍵會打不出來。 Tabulator key(製表),通常會組合其他按鍵使用 切換,中文輸入法時可切換成英文,點第一個檔案後按Shift再點最後一個檔案,可選取全部檔案

Ctrl Win Alt Space 方向鍵 PrtSc
Control(控制),左下和右下各一個。按住時點選的話可同時選取多個數量,按住時拖曳到其他資料夾相當於「複製」+「貼上」的效果 Windows,可叫出左下角的「開始」,一樣左右各一 Alternate(切換) 空白鍵,通常上面不會寫字,最長的那個按鍵,新增一格空白 四個朝不同方向的箭頭,可以代替滑鼠切換選項,常用於文書和功能介面的操作 Print Screen(螢幕擷取),可以把螢幕現在的樣子截圖下來,存取成圖片
看不懂鍵盤符號的話看這裡

鍵盤常用快捷鍵:(左先按住再按右)
Ctrl+C Ctrl+V Ctrl+X Ctrl+S
Copy(複製),可複製選取的文字或檔案 Paste(貼上),把複製的東西放到指定位置 Cut(剪下),功能和複製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原先的檔案或文字會被刪除,如果不貼上的話會永遠消失 Save(儲存),把改變的部分(新增文字、調整的設定)永久儲存,不存下來或按「取消」會讓原先的變更消失

Ctrl+F Ctrl+Z Ctrl+Shift+N Ctrl+Tab
Find(尋找),
叫出此功能並輸入要找的字,可快速搜尋要找的關鍵字
回到上一步,
取消先前一次的編輯動作
Create New Folder
(新增資料夾)
切換分頁

Alt+Tab Alt+Shift Ctrl+Alt+Del Win+X Win+R Win+S Win+PrtSc
切換視窗(很常用) 切換輸入法(e.g.中文->英文),也可以用Ctrl+Space,看設定 叫出工作管理員(監看硬碟數量、各硬體負載情形、網路速度、設定開機時會自動開啟的應用程式) 叫出電腦的功能列表(包含裝置管理員、硬碟管理),很好用 叫出「執行」,可用此輸入指令讓電腦叫出其他功能(e.g.輸入"cmd"可叫出指令的視窗) Search(搜尋),在「開始」搜尋關鍵字 擷取全螢幕,存取成圖片到「圖片/螢幕擷取畫面」
迷羊M防盜文分隔線19890604以習進平小熊維尼之名出動三清教主及左右護法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呢嘛叭唭小粉紅玻璃心碎滿地
滑鼠常用功能:
左鍵 右鍵 滾輪兼中鍵
Left Click(左擊),右手放到滑鼠上後食指位置。通常用來點選,最常用 Right Click(右擊),中指位置。用來叫出該程式或文件的更多功能 Middle&Scroll wheel,左鍵和右鍵中間,可上下滾和按下去,上下瀏覽網頁或視窗用

看前面和後面部分就好,中間不用看



一、認清現實


大部分教學都會在最開頭要你提出預算,可是確認預算之前,不是更應該先把剛性和有也可以、沒有也沒差的需求,以及現有的物資清點一下嗎?

挑哪個零件時,最好先認清一下現實。
認清現實,不是要先知道預算嗎?

假如你的用途只是玩Candy Crush的文書機,那預算10萬是瘋了嗎?如果只是買個新鍵盤、滑鼠就解決的事,又何必換新電腦?若打工的閒錢只夠你組個3萬的電腦,那你去看5萬才有的東西幹嘛?思考電腦現在最缺的部分、花的錢要分配多少在哪些部分最有升級的效果,我認為是前置作業最該釐清的事情。

當然,還要以有沒有時間限制為考量,如果是沒有其他舊電腦能將就用、有工作之類的急迫需求的話,新手就太不能選擇需要騰出時間自己來安裝、除錯的DIY組裝了(除非有人幫忙),買店家已經搭配好的套裝機可能比較實在。買套裝機就是省時間和省力氣,不過不代表不需要做功課,由於買套裝機還是要有一定的常識,如果你要買套裝機的話建議還是繼續看下去比較好。

或者在考慮換電腦之前,把電腦的垃圾清一清、改一下設定如何?有可能電腦慢根本連換電腦都不用就能解決,只是還沒找到方法而已,比起花大錢更換硬體,稍微花點時間處理軟體的部分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喔。





二、建立基本觀念

假設你打算買零件自己DIY,下手之前最好先建立一些觀念,就算遇到問題也比較好解決或尋求協助。

例如問別人你的電腦怎麼藍屏了,結果連個錯誤碼、電腦零件的型號都講不出來,這樣求助其他人想幫也無可奈何,況且不是所有店家都很友善、有那個耐心能好好回答問題,如果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進入店裡,成為待宰羔羊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另外,電腦的型號通常都是英文,以英文搜尋資料、找評測和心得會比較快。因此,以下會附加英文的用語方便你查詢相關的資料。


我先說明一下電腦的運作方式好了,免得你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首先電腦要有電才能運作,所以電供要從市電(家裡的插座孔)取得單相、電壓110伏特(V)、60赫茲(Hz)的交流電(AC),插座孔有分2個孔和3個孔的類型,電腦很多東西是3孔的插頭,所以如果家裡的插座是2孔的,要用3孔的延長線+3轉2的轉接頭、或者使用2孔插頭、3孔插座的延長線才行,最好有6個以上的插座可以使用。3孔和2孔的差別是多了半圓形的接地線(G, Ground。送出多餘的電,保護電器用),你會看到插頭有一長一短,長的是中性線(N, Neutral,不帶電)、短的是火線(L, Line,帶電,濕的手插進去你會被電死),長的插不進短的孔,注意一下插座是哪邊是長哪邊是短,這樣你比較好整理延長線的擺放方向。

現在電腦的電供有電了,電供像是心臟一樣,把電流打到每一個需要使用的部位。電供收到110V的AC電流後,會將其轉成直流電(DC),直流的電壓和電流可以想成是血壓和血的流速,人血壓過高會高血壓中風、過低會頭暈對吧?電供所提供的電流源也是同樣道理,電壓過高元件會承受不住損壞或燒毀、過低會無法正常運作,總之電腦需要的是可以提供穩定電壓和電流的電供。

把電供的插頭插到延長線後,你發現開機沒有畫面,因為螢幕還沒有電。外接的螢幕也需要一個插座,這就是為什麼要你準備一條延長線。你會看到螢幕除了插在延長線上的電源線,還有一條接到主機上的,那條稱為訊號線。先不管訊號線的規格為何,通常該訊號線會插在電腦後面的下方、有一排孔看起來都很類似的地方,那個就是顯示卡的插孔(如果是使用內顯,訊號線會插在比較上方的主機板I/O)。直接了當地說,顯示卡就是拿來「顯示畫面」用的,也就是要顯示多好、多快的畫面,顯卡就要到多高級。畫面是透過編碼來運算出來的,而運算負荷量比較大的程式顯示卡也要比較好,同樣地,畫質會增加顯卡的負荷量,所以畫質也是挑選顯卡的考量之一。

按下開機鍵,機殼的開機訊號此時透過訊號線要求電腦開機,藉由電供提供的電開機後,主機內各零件的燈會點亮,風扇也會開始運轉,主機板上會開始檢查能用的裝置有哪些,以及硬體和軟體有沒有問題(自檢),如果有問題這時螢幕會藍屏或黑屏(詳見底下的故障排除段落)。你會看到某個主機板廠牌的圖案,表示BIOS正在讀取硬碟裡儲存的作業系統,進行開機程序,如果硬碟是空的或檢查不到Windows這時會檢查出來。

順利開機後,藉由插在I/O上的輸入裝置(滑鼠和鍵盤)操作、輸出裝置(喇叭和螢幕)呈獻我們想要的畫面和音效。

如果打開多個瀏覽器(Edge, Chrome之類的)或遊戲,此時CPU會開始從硬碟提取(讀取)資料,暫時放到記憶體裡運算,之後給顯卡輸出到螢幕,如果有更改的項目(存檔或刪除)會再放(寫入)進去硬碟裡,這樣關機時記憶體裡的資料會全數刪除、硬碟裡的資料會保存下來。每個程式的記憶體容量佔用程度不同,有的程式寫得不是很好會佔用很多(優化差),有的是本身運算量大,所以要看你平常運作的程式選擇記憶體的容量大小。
迷羊M防盜文分隔線19890604以習進平小熊維尼之名出動三清教主及左右護法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呢嘛叭唭小粉紅玻璃心碎滿地

組裝基本觀念:
1. 不要碰到任何看起來是金色的東西,針角、金手指是零件的接口,嚴重者會讓主機板報廢。
2. 鎖螺絲最好先讓螺絲都轉到,不要第一根就鎖死,盡量用對角線的順序把螺絲都鎖上去後(e.g.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再一一鎖牢。沒辦法鎖好可能是螺絲用錯大小或鎖的方向不對要重新鎖,不要硬鎖進去。轉到卡住後就是鎖好了,再轉下去會讓螺絲上的紋路磨掉(磨牙),之後會無法鬆開螺絲。
3. 如果洞口形狀或針角數量看起來不太對,不要硬塞進去。
4.有塑膠膜要撕掉,如果有貼紙,不要撕,撕掉會沒有保固。
5.螺絲要收納好,大小、種類和用途各有不同不要混在一起,卸下幾顆就要裝回幾顆。


購買時要留意:
1. 規格先從它的I/O有什麼看起
2. 注意零件之間的相容性,尺寸、腳位和軟體,有些可以搭有些不行
3. 效能瓶頸,不要拿高規配低規,猶如賽車引擎搭上腳踏車輪胎
4. 值不值得花這筆錢、把預算分配到其他部分會不會比較好、是不是能花較少錢達到同樣效果。不過比較性價比的前提是品質要到位,新手可能比較難看得出來,雖說不確定的話可以詢問他人,不過解答只能參考用,最終還是要由你決定。
5. 保固,尤其是售後服務。故障時的首要判斷依據,保固內找原先的店家或原廠、保外自己修或直接換新

如果對於該挑選哪個品牌有疑慮,可以從市佔率、保固、開箱影片(其他人買同一個型號的介紹影片或心得)下手,至於品牌信仰‧‧‧參考就好,看得順眼比較重要。

可以先去原價屋欣亞PChome蝦皮等網站上查查看要找的零件價格,原價屋和欣亞有實體店可以查好價格後直接去買,他們也有組裝的服務。








挑選電腦可以從「平常會用來幹嘛」來看,以用途來說,電腦的升級可分為下列幾種情形:

1.文書機(可能為桌機或筆電)
無論是辦公室用、家裡公用、還是自己房間用,文書機都是很常見的需求。

文書機是假設長期會使用鍵盤和滑鼠打字,寫文字、看影片或做報告類的輕度運算用途(此處的輕度不是指使用時間的長短,而是佔用電腦資源的輕重),所以內部硬體不用選到高階的,反而是要把多一些預算分配給硬碟、螢幕、鍵盤、滑鼠等會比較有升級感,因為電腦效能推高對使用的體驗來說沒什麼差別,不玩遊戲的話不需要多高級的顯卡就能看高畫質影片,甚至直接用CPU的內顯也行。況且老舊的電腦內部有種神秘的磁場,冒然動到可能會讓東西莫名其妙壞掉,所以盡量以不動到內部零件的升級為優先。

高容量、速度快存/讀資料比較方便、耐看的螢幕、好打的機械鍵盤、舒服的滑鼠會讓長時間的文書工作變得輕鬆很多。較舊的文書機,要升級的話預算分配上除非想換整台電腦,不然從最拖慢效能、升級感最高的重點部位開始下手會比較好。

文書機比較有感覺的升級:

HDD->SSD
512GB->1、2TB
一般鍵盤->機械式鍵盤
原廠筆電滑鼠->中、高階滑鼠
舊螢幕->4K60Hz螢幕(要更高階也行)


2.中度遊戲機和文書
有一筆預算可以買電腦,沒那個預算和需求推到中高階的價位,又想要有不錯的遊戲和文書體驗,通常大部分人,像是大學生、上班族之類的會到這個定位。我建議總預算抓2萬以上

新電腦預算分配上大概可以1/3顯卡、1/3在CPU和主機板、其餘可以分配在其他配件上。

記憶體的部分,除非整體電腦效能爛到極致,不然通常來說升級RAM的速度體感上效果差不了多少,反而是增加容量比較有效果,像是8GB->32GB。


3.實況主
有分客家陽春版、一般和進階版,視自己的預算、需求和經濟能力而定。
如果是Vtuber的話,會比一般實況主有較重的多開(CPU和記憶體)和GPU運算需求,其他大致相同


3-1客家陽春版
預算非常有限,但又有直播需求的窮學生。
你可能只能有一個二手1080p的螢幕、一台破爛阿嫲桌機、win7時代的滑鼠和鍵盤。首先要先把主機內部灰塵清乾淨(老舊電腦盡量別動到東西),清點所有的設備規格,然後檢視哪些設備已經不堪使用、會造成效能的瓶頸,常見的像是升級記憶體容量、HDD換成SSD皆為能有效提升速度的手段。因為預算有限,買耳罩式耳機(附麥克風)會比買喇叭來的實惠,因為耳機能用便宜的價格比喇叭更快達到好的水準。直播有螢幕可以看留言比較方便,可能在旁邊放台手機、平版或筆電(記得插著電,很容易沒電)看留言會比較方便。

打麻將之類的遊戲無傷大雅,不過稍微有硬體效能需求的遊戲(像是射擊遊戲)可能要有卡爛的心理準備,別忘了你背景有在跑直播軟體。卡的話先降FPS看看,再不行就降畫質。如果直播會卡的話要看是哪邊的問題,網路的話升級成光纖或是搬家、硬體的話用直播軟體設定來緩解、軟體問題(像是遊戲優化差)把特效關掉或乾脆一點換遊戲玩。

預算很拮据的情況下,升級順序 音質>>>流暢度>>>畫質

3-2一般
有些預算,但負擔不起知名直播主那樣的昂貴器材,可能是剛賺第一桶金的上班族吧。預算的分配和2.差不多就行,記得分一些預算給麥克風,因為沒有人是關聲音看台的,音質差觀眾絕對會轉台。攝影機不一定要買,現在的手機鏡頭都不差,可以用擷取畫面的方式拍攝,當然有閒錢還是買專門的鏡頭較佳,不是高階的貴不到哪裡去。順帶一提,有能力的話建議用雙螢幕,直播的操作會輕鬆非常多。

以現代來講,能夠1080p、60FPS直播不卡可說是最低門檻。

音質到一定程度後就去提升流暢度,再來是畫質,音質上昂貴的設備觀眾可能用手機也聽不出來差異在哪,所以提升的方向轉往畫面的順暢和畫質會比較理想。

3-3進階
進階不是說預算無上限,而是有能力把需要的設備推到高階,建議做到後期有一定收益再搞。如果是音樂台,可能買個錄音介面讓樂器的聲音可以輸入、買好的耳機、監聽耳機或監聽喇叭更能聽出樂器分開的聲音會比較好;遊戲台的話可能考慮買擷取卡截Switch或PS4的畫面,或買更高階的顯卡和螢幕讓特效和畫質更好,或者升級好用的鍵鼠和大鼠墊;麥克風放在桌上很礙事,可以考慮用個免手持的麥克風架+防噴罩、視錄音環境買音質更好的電容麥克風+錄音介面;覺得設定Hot Key很麻煩,可以考慮買類似Stream Deck之類的控制台,讓轉場、音量調整、音效開關更順手等。

其實這時可以先從錄音環境著手升級,像是桌面和房間,有好的空間做事會方便很多。

以我的標準來說,高階的遊戲機是能4K畫質順跑破百FPS的主機、三個高刷新率螢幕、一個Stream Deck、大滑鼠墊、好握的滑鼠、耐按的鍵盤、一個擷取卡、一個錄音介面、一個免手持的電容麥克風、和錄音室等級的房間。

預算高就要更往需求方面下手,因為很多高階都動輒上萬,和點技能樹一樣,知道方向比較不會亂噴錢。

4.高階
和3-3的概念相同,想清楚要升級哪部分會比較好。
如果要提升畫質,那顯卡、電供(配合顯卡的瓦數需求)、傳輸線(如果太舊的話)、螢幕都要一併升級,如果覺得電腦不夠順暢,可能是升CPU配AIO水冷、記憶體(不一定)、顯卡、更快的SSD、換世代的話可能主機板也要換。如果事業做比較大,可以開始考慮換更大、更穩的桌子以及能配合多螢幕的桌燈,重度使用者的話可以買舒服的耳機、耐坐的椅子和腳踏之類的。





三、硬體名詞解釋

以下會簡單解釋各部位的作用和一些專有名詞這裡只講求看懂大致性能,詳細的直接查閱相關對照表會比較快,所以看不懂也無妨。大致上規格數字越多、速度越快表示越好。

通常1~5定位為低階、6是經濟實惠、7~9代表高階



中間的白色物體正是CPU,通常上面會寫型號(但會被散熱膏蓋住),上方的黑框寫「AM4 Socket」表示主機板上能放的CPU是AMD廠商的AM4腳位,黑框的右側有個像拉霸機的拉桿,那是固定CPU用的桿子,壓右下角可以鬆開來把CPU取出。

1.中央處理器(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簡稱處理器
方形銀白色薄塊,沒有這個電腦開不起來。功能相當於大腦,負責運算,裡面很多核心(Core)可以解釋成很多小腦袋,執行緒(Thread)可理解成小腦袋互相連結的神經。換句話說多核心有比較多腦袋可以算數學、多執行緒能夠讓腦袋間彼此合作算數學,高負荷的運算像是3A遊戲、跑程式、多個程式同時開啟都需要較好的CPU。附帶內顯的CPU可以不用裝顯卡也能接螢幕(GPU拔掉時),GPU壞掉時能除錯,或是文書機不裝GPU的話可以用有內顯的。

主要的廠商是Intel和AMD,兩家的型號不太一樣,不過命名邏輯大致是互通的(規格的重要性從左到右)

Intel: i714700K
        i7 14 700 K
i7等級、第14代、編號700、尾碼K

AMD: Ryzen R7-7700X
          Ryzen R7 7 700 X
Ryzen的R7系列、第7代、效能700、尾碼X

最不容易壞的非CPU莫屬,偵測錯誤時CPU可以擺到最後看。



記憶體上頭的貼紙不要撕。一排金色的部位是插入主機板接口的部位,俗稱「金手指」

2.記憶體(RAM, Random-Access Memory)
條狀,沒這個你的電腦也開不起來。可理解為輔助大腦的計算紙,暫時存放運算要用的東西,關機時會全忘光。通常買成對的同廠牌、同型號、同容量、同頻率比較不會有相容的問題,速度上也會比較快。

記憶體的廠商很多,挑選上除了廠牌信仰和保固外,要看的規格有世代、容量和速度

Kingston FURY Beast DDR5 16(8*2)GB 5200MT/s CL40

Kingston牌、FURY Beast系列(此系列為遊戲定位)、DDR5世代、2條8GB配對在一起的16GB、資料的傳輸速率5200MT/s(如果寫DDR5-5200那就是5200MHz)、延遲週期總數(CAS Latency)CL40,可理解為傳送資料所需的時間,所以是數字越小越好。

電腦壞掉時可能要先偵錯的部分,可能是沒插好、或其中一條掛掉。


3.主機板(MB, Motherboard)(那一整片都是,圖中的數字是它晶片的位置)
片狀的印刷電路板(PCB),沒有這個你的電腦只是個空殼。所有東西都要連到這裡(包括鍵盤、滑鼠),因為腳位相容性的關係需要配合CPU購買,直接關係到可以擴充的程度和支援的規格,如CPU等級上限、硬碟數量、USB插槽數量、支援的記憶體數量和最大容量等,所以就算機殼有很多額外插槽,主機板不支援也沒有用。



需要視需求挑選,注意有多硬體需求、高容量需求者這時就要看主機板有沒有支援或能不能擴充,也要仔細看是否有擴充接口互相搶頻寬(裝了B會讓原先的A速度變慢)的問題。就算當下沒有需求也要考慮到未來可能會用到,因為主機板直接影響到日後的可擴充性。最好買有檢測燈的款式,這樣有東西壞掉時比較容易知道是哪邊故障,排錯時會輕鬆很多。

廠商有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微星(MSI)

技嘉GIGABYTE B760M DS3H AX(Micro-ATX, 1H2P)

技嘉GIGABYTE牌、板子晶片型號B階 7代 效能60 尾碼M、DS3H系列、AX的Wifi模組、Micro-ATX(板子的)大小、I/O接口提供1個HDMI和2個DP(此指給CPU的內顯輸出的接口,有買顯卡的話要插顯卡上的接口)

板子大小關係到機殼要買多大的尺寸,通常越大能有越多擴充性,大小上ATX>mATX,不懂的話可以學我無腦選ATX

USB typeA
2.0 暗色接口,速度慢
3.1 藍色接口,速度快
3.2 紅色接口,超快
*紅色和藍色有區分gen1和gen2,要看能不能支援。typeC是扁橢圓的接口,別搞混了



3-1鈕釦電池(Button cell battery)
以前稱做水銀電池,不過現在都沒有含汞了。裝在主機板上,用來存取關機後的資訊,沒有這顆,電腦的時間顯示會錯亂。不懂CMOS是什麼也沒關係,只要知道排錯的時候要把這顆從主機板上拔下來,讓電腦內的BIOS設定重置,放在外面1分鐘後塞回去就對了。只要沒有在電腦關機時把電供的電源關掉、或把主機板拆下後靜置的話就不太會耗電,正常使用的話主機板會比電池早壞掉,5年過後才可能有需要更換的問題。

通常來說不太可能會壞。


朝下,風扇吸入口 朝上,右側會是機殼後方
顯卡和記憶體一樣有金手指

4.圖形處理器或顯示卡(GPU,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或Graphics Card)
底下有風扇的長方體沉重塊狀物,沒這個你的螢幕會沒有畫面。使用主機板上的PCIe(PCI express)x16插槽,如果看到插槽都是x16,但有個只支援x8規格,別慌,這種插槽不太會有相容性的問題,x16和x8的差別在於頻寬,也就是能同時傳輸多少資料。有的CPU本身帶有功能有限的GPU(內顯)適合文書、瀏覽網站之類的輕度工作,此指超貴又超重的獨立顯示卡(外顯),專門給需要大量3D運算的程式,像是剪片和遊戲需求用,如果對這些方面的需求不高可以省下一大筆錢。建議買之前先看開箱影片,還有建議別買有紅色燈的款式,因為主機板上的除錯燈也是紅色的。


晶片廠商分為NVIDIA和AMD,各家廠商拿到晶片後做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所以型號會有兩個品牌名稱。

MSI GeForce RTX 4070 SUPER 12G VENTUS 2X WHITE OC
MSI廠做的、(NVIDIA晶片的)GeForce RTX系列、40代、效能等級70、SUPER...就是比一般的還SUPER、12GB容量(VRAM)、VENTUS系列、2個風扇、白色、出廠時就有設定好超頻(Overclock)

不同廠商、同一型號的話時常讓人有選擇困難,這時可參考開箱評測影片,效能不會差太多,不過材質、散熱效果、噪音大小等會有所差異。其他要注意的只有重量和長度能不能放得進機殼了。

和電供一樣不太會壞,除非你和我一樣帶賽。






朝機殼外,散熱口和開關處 朝機殼內(全模組的話長這樣) 底部,風扇吸風口

5.電源供應器(Power Supply Unit, PSU),簡稱電供
接一堆線很重的方塊,沒這你的電腦不會有電。CPU、GPU、硬碟、主機板等皆需要穩定的電流,直接關係到零件的壽命,所以寧可貴一點也不要用雜牌的。銅牌、金牌是指瓦數轉換效率的品質,和電流供應的穩定度比較沒什麼關係,不過當然能選金牌就選金牌。可以買高一點瓦數的,和機殼一樣留些空間作為日後的效能提升,可用CPU和GPU大致試算出需要的電量,官網會寫建議瓦數,建議瓦數不是指電腦真的會用到這麼多電,而是以對電供負擔沒那麼重的前提下建議用能提供多少瓦數的電供會比較好,因為電供不建議滿載(會減少壽命)。

品牌很多,挑大廠、保固好、瓦數夠的。接線方式分為半模組和全模組,半模組線有部分線是先接好的、全模組線是都要自己接,全模組的好處是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調整,我覺得比較好裝。

CORSAIR RM850e 80Plus 金牌 850W ATX3.0

海盜船(CORSAIR)牌、RM系列、850瓦(W)、e是efficient?、80PLUS 金牌認證(能量轉換效率)、電源ATX3.0協議

通常不太會壞,有的可以撐10年以上都沒問題,看環境和運氣。




由上而下:機殼I/O、光碟機、風扇吸風口

6.光碟機(DVD Drive, or Disk Drive)
放在機殼最前面,時代的眼淚。這年代還有人在用光碟機嗎?如果你有古老的遊戲或程式,抑或是有專輯需要用到光碟機,還是不要拆比較好,嫌吵的話平常可以把電源線拔掉,需要派上用場時再接就好了。好像從來沒壞過?

7.硬碟(Storage)
存檔案的位置,SSD和HDD兩者的選擇在於速度和容量之間的取捨
分為機械硬碟(HDD, Hard Disk Drive)和固態硬碟(SSD, Solid State Drive)

也有區分內接和外接,內接指的是裝在機殼內部的、外接是插在外面的,可從接口的規格看出不同。內接的硬碟通常不能在開機的時候拔,要關機後把電供的電源關閉再拆會比較安全。外接的話如果是小USB的話通常能直接拔,外接的大顆硬碟通常按桌面右下角的「安全地移除硬體」會比較好,這樣才不會檔案遺失或損毀。

以用途來說,硬碟可簡單區分為裝Windows的系統碟、安裝遊戲的遊戲碟、放資料用的資料碟,系統碟重視速度和穩定、遊戲重視速度、資料重視耐用和容量(其次是速度)。電腦會用代碼區分區域,你也可以自行命名,預設來說C槽會在系統碟、D和E槽是後續加上去的硬碟。

接線前 接線後
3.5吋HDD,最左邊的接口接電源、中間L形接SATA訊號線

HDD
使用SATA協議,也就是需要一條SATA傳輸線和一條電源線。尺寸分為2.5吋和3.5吋(3.5">2.5"),重得跟磚頭沒什麼兩樣。內部有旋轉盤和讀取用的磁頭,運用機械的旋轉動能讀取和寫入資料,所以會有讀取
時的噪音,且讀寫速度受限於旋轉速度。缺點是讀寫速度慢、容易因為碰撞損壞、佔空間、很重、讀寫聲很吵(容量越大越吵),優點是便宜、可以存比較多資料。

2~8TB的資料存放需求的話建議用HDD,1TB或以下HDD的容量優勢不大,使用SSD會比較值得。


M.2 SSD(圖源
通常裝主機板左下方
2.5吋SSD
接法和HDD一樣
SSD背面

SSD
使用NVMe(NVM express)或SATA協議,尺寸分為M.2(條狀)和2.5吋(塊狀)。有點複雜,大致上只要記得NVMe使用的PCIe介面會比SATA快、大小上M.2比2.5吋小很多就行了。2.5吋的SSD和HDD一樣用SATA協議,也就是一樣要插兩條線,而M.2的SSD現在都使用NVMe了,只要把那片插入顯卡附近的插槽(插在M key槽,E key是給內接無線網路卡用的)、壓下去鎖上螺絲就行,頂多鎖之前放上一片散熱片,完全不需要任何一條線。SSD的缺點是比較貴、容量相對少,優點是體積小、速度超快、而且完全沒有機械運轉聲。

500GB~2TB、且需要快速讀寫的會建議用SSD,像是系統碟(開機快)、遊戲碟(遊戲載入快)之類的,覺得下載速度太慢也可以換SSD。




硬碟的用途可分為:系統碟、遊戲碟、資料碟

7-1.系統碟
裝win10用,通常會命名為C槽,這個地方越空越好,最好什麼資料都不要放。我認為理想情況系統和其備份佔該硬碟空間的1/3比較好,由於此處是系統開機時需要快速讀取的區域,佔據8、9成以上的空間可能會讓電腦變慢,通常來說系統碟會使用速度較快、容量普通大的SSD,建議選500GB以上的容量。

*建議除了系統外其他軟體、資料盡量不要放這邊,這樣電腦有問題要重灌作業系統時只要把其他硬碟拔掉、重灌系統碟就行,免得之後還要把要裝的軟體都重新再安裝一次,會很麻煩,重灌也會讓硬碟資料不見,所以重要資料最好也別放系統碟。

7-2.遊戲碟
放遊戲用,由於遊戲種類、佔據空間各有不同,容量和速度要視需求挑選。如果只是線上的卡牌遊戲、網頁上遊戲的話不太需要什麼讀取速度,只要有空間放遊戲的話用HDD就夠了;若是對讀取速度有一定需求的遊戲,像是射擊或3A遊戲(尤其是有大量光影的),可能要考慮讀寫速度較快的SSD。當然,現在SSD沒那麼貴,能用SSD遊戲體驗會順暢很多,建議選2TB以上的容量,如果遊戲太大太多可以用2+2TB兩顆硬碟之類的方式分開儲存。

7-3資料碟
可能是放文件或影片之類的,影片和圖片類的容量佔據可能會很大,容量上的挑選一定是以TB為單位,如有需要甚至會要到8TB,機殼空間夠的話也可以4+4TB分開來放。文件類的話要看需求,我的話2TB就很夠擺了。

7-4*備份
通常來說會選和資料碟一樣容量的硬碟,最好是分開地點存放(異地備份),這樣才不會出現資料和備份一起掛掉的情形。如果是資料量大的商業需求,可以考慮建立NAS(自建雲端)+UPS(不斷電系統),那樣比較不用擔心安全性和資料遺失的問題,不過這就屬於進階內容了,有需要可以查查看。



CPU原廠扇 機殼前風扇 機殼後風扇

8.散熱
效能越高熱量越多、熱需要直接接觸發熱端後傳送到散熱氣。散熱風扇吹風的方向(風道)要有一致性,風扇以進氣和排氣的風流排出機殼,通常會以前進後出、下進上出為原則,重點是一定要有進、排兩風扇,只進不出、只出不進都達不到好的散熱效果。

需要多少散熱效果?那就要從知道元件大致的功耗和想把溫度控制在多少決定

風扇的組裝過程挺簡單的,就只是四顆螺絲把風扇固定在想要的位置,之後接線讓能夠它通電運轉罷了,所以新手也能輕鬆做到。

機殼風扇只要機殼上預留的尺寸夠大、不會擋到其他東西都可以裝,通常進風扇會挑選風壓大的,這樣風才吹得進來,排風扇(從機殼排出去)會選風量大的,這樣風才不會積在殼裡。
迷羊M防盜文分隔線19890604以習進平小熊維尼之名出動三清教主及左右護法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呢嘛叭唭小粉紅玻璃心碎滿地
一般來說機殼風扇方面,文書機可能配個前面一個風扇、後面一個風扇(一前一後)、CPU用原廠附贈的散熱風扇(原廠扇)就夠了;稍微有點效能的話可能一進二出、CPU用原廠、塔散或240 AIO水冷;高階一點可能要三進一出、360水冷之類的。散熱膏的話不用特地去找高階的

散熱上的挑選,除了散熱能力外,另一個重要的部分是靜音。風扇或水冷運轉就會有震動,震動的幅度(震幅)大到一定程度就會發出噪音,而噪音會傳到耳朵讓你精神衰竭。風扇大小越大表示旋轉的速度可以減少,轉速低震幅就小,震幅小發出的聲音就小,反之亦然。


CPU的散熱風扇
中低階效能就選維持原廠扇,如果是中高階我個人會選水冷,塔散看起來很重,那麼大一塊在那邊我超擔心重量會把主機板折斷,一開始用水冷時也擔心裡面的液體會噴出來,不過用了5、6年好像都沒什麼事,網路上查也查不太到什麼重大災情,我想確認保固會賠就沒什麼好擔心的,頂多用久一點可能幫浦(Pump)壽終正寢或水冷液蒸發掉之類的。
原廠 堪用,最不佔空間,中、低階需求不高的話可用
塔散(Tower) 散熱效果不錯,體積大且重,中、高階用
一體式水冷(AIO, All In One) 用液體把熱傳到其他地方的風扇散熱,效果最好,但要有地方裝風扇,中、高階用
*分體式水冷屬DIY進階內容,此處不討論

GPU的話通常會直接用原廠裝在上面的散熱器和散熱風扇,風扇會從下面進氣,所以會把熱風吹到其他地方,影響其他元件的溫度。效能越高需要的風扇數越高,和AIO水冷一樣分為120(中低階)、240(中高階)、360風扇(高階)

講話有點生澀,但我覺得內容還不錯


如何裝風扇

如何裝AIO水冷


9.機殼(Case)
讓你的桌機容易搬運、固定裡面的零件、阻擋外界的污穢(如灰塵和貓毛),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最好挑耐看、耐用的,這樣幾年後想換電腦時可以省下機殼的預算。有好的機殼非常重要,除了注意尺寸外,別省那點錢去買設計差的爛機殼,你會後悔,因為整線會很難整、開機鍵容易掛點讓電腦自己重複開關機、裝東西很卡手。總而言之,如果想要懷疑人生,買便宜的機殼就對了。


10.顯示器或螢幕(Monitor or Screen)
沒有這個‧‧‧我不知道你買電腦要幹嘛。顯示電腦運算的結果,發光射到你眼睛裡,沒有這個你只能聽音樂吧。由於螢幕是給眼睛看的,所以要考慮離螢幕的距離和桌椅高度,特別是桌子的深度,若是張小桌子離螢幕的距離沒辦法拉到太遠,因此你只能挑選小尺寸的螢幕,反之亦然。尺寸上24、27、32吋都算是常見的選擇,看用途,如果常打射擊遊戲,買能隨時注意到螢幕邊緣的敵人的尺寸會比較好,所以可能是24或27吋;看劇和剪片注重色彩和細節表現,可能買佔滿自己視野的尺寸吧,32吋之類的。如果是用電視當螢幕,一樣要注意座位(或床)和螢幕的距離,太遠會很難過看不到字,還要站起來往前走才看得到,太近會無法取得適當距離、讓眼睛不舒服。

10-1.螢幕傳輸線和網路線(Cable)的長度
線材的選擇依照安裝環境和實際需求而定,可以確定的是不管器材買再好,線材品質差都沒有用,所以可以選擇稍微比現階段需求更高的線,之後升級不用擔心線的規格到達瓶頸。

至於長度的話,除非你和我一樣網路線是從客廳拉明線一路到房間(20、30公尺),不然通常來說網路線和螢幕線選3、4公尺內的就行,5公尺以上會有訊號衰減的疑慮。不確定線的長度要多少的話,可以從接口到電腦端用捲尺之類的量測最短距離的長和高,兩者加起來大致就是你需要的長度,像是從螢幕到桌面邊緣61公分、桌子高度68公分,那你要的長度就是61+68=129公分=1.29公尺,挑個2公尺的線長度就很夠用了。

10-2.螢幕傳輸線(Monitor Cables)
主要分為HDMI和Display Port(DP),傳輸線種類很多這裡不細講。HDMI幾乎是每台電腦都會有的規格了,其他影音產品很多也都用HDMI,以通用性來說HDMI很方便,其本身也可傳輸聲音,所以如果螢幕本身自帶喇叭的話用HDMI可以直接播出聲音。DP的優勢在於較高的頻寬,可支援高畫質下的高刷新率。

11.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電腦的韌體,可以理解成介於硬體和軟體之間的橋樑,開機時確認所有硬體正常、載入作業系統(像是Windows)用,沒有這個電腦無法開機。Windows重灌、調整設定和更新顯卡驅動程式時會用到,日常來說不太會常動到裡面的設定。

開機時看到的廠商LOGO就是BIOS,按「Del」鍵可以進入設定相關的介面。這時會顯示一堆英文,不用怕,很多BIOS都可以切換語言成中文了,就算不行,只要照官網或網路上查到的資訊設定即可,其他的東西你完全不用動,只要記得自己裝的內接硬碟的名稱叫什麼、容量有多少就行(硬碟很常把容量當作型號的一部份)。

12.鍵盤(Keyboard, KB)
建議在店家試,要考慮打字的環境、桌面大小、用途和舒適度。假如旁邊有室友,你選青軸(最吵)室友會想打你。如果常需要輸入數字,那可能買滿版(方向鍵右側有數字鍵)的鍵盤較為適合,但如果是打射擊遊戲專用,那滿版多出來的部分可能會礙到滑鼠的活動範圍。

你會發現展示的鍵盤會有幾個按鍵鍵帽被拔掉的,為的就是讓你看到使用的是哪種軸體(Switch)。不同顏色會有不同的力道和段落感(開始按到按下去之間的落差),輕到重分為青(淺藍)、茶(褐色)、紅、黑色。如果怕吵可以選偏黑這邊一點、或「靜音」類的鍵盤。

輕,但段落感差異明顯,適合文書,很吵 較輕,段落感比青軸和緩一點 段落感少很多,個人不喜歡用於文書,有些人愛用 重,但沒什麼段落感,適合打遊戲


13.滑鼠(Mouse
一樣現場挑、每個都試滑、試按過較能知道哪個適合。
重量、摩擦力、滑鼠墊、大小、形狀和顏色都會影響使用體驗,有的適合文書、不適合打遊戲,建議不要買過於特殊的,除非你想要一個滑鼠配一種用途,不然買萬用的會比較好。

14.散熱膏(Thermal Paste
塗在CPU上,讓CPU的熱傳導到散熱器上用(導熱),本身沒有散熱功能
容量不用買很多,因為通常會用不完。


詳細的規格可參考


其他的選配像是無線網卡、麥克風、錄音介面之類屬於比較進階的內容,本文不會詳細解說,我只是個會查資料的電腦白癡,有相關需求的話請找比我專業的人XD





四、單位及術語對照表

如果上面有些名詞沒解釋到,可以查這裡。對數字有概念會比較容易理解,可以用來判斷自己的需求以及預算,有些術語和安全有關,懂一些會比較能看懂說明書。

I/O,輸入(Input)/輸出(Output)
裝置和其他硬體之間的傳輸橋梁,有些線插進去是輸入、有些插進去是輸出,有些通訊裝置則是輸入和輸出兼顧。像是滑鼠接到主機板的USB孔,對主機板來說它是輸入的裝置,而螢幕則是輸出運算結果給人看的裝置。
這是機殼的後面,左上是主機板I/O、中間為顯卡I/O

針腳(pin)
一般來說每個針腳(pin)會對應插入一個孔或稱插槽(socket),並且每個孔對應一個功能,一排針併在一起的線叫「排針」或「排線」。把針插入洞裡會讓電流導通,該功能也就會啟用,有的會區分正(+)負(-),只要正負都有插進去,因為正和負的線是相通的,那個功能就可以使用。不得已時,可以用有導電性質的物品(e.g.金屬剪刀)將正負接通,強制該功能開啟。

像是開機鍵是power_sw的正負線,正和負接通就能命令電腦主機板開機。

如果pin彎曲,可能會插不進去或斷掉,那個功能就不能使用,最糟的情況是整個主機板要換新。

二進制位元(bit, binary digit)
資料的大小單位,可以說 8 bit = 1 Byte(1Byte>1bit)

如果你看到軟體有x32bit、x64bit兩種,要看電腦裡的設定/系統/關於 中的裝置規格,裡面會寫你電腦的系統類型是屬於哪一種,x32bit的軟體在x64bit的電腦上跑可能可以相容,但x64bit的軟體無法在x32bit的電腦上跑。

有的讀取速度會以Mbit/s(Mega bit/second)表示,有的會用MB/s(Megabyte/second),兩個不一樣別搞混了
1TB>1GB>1MB>1kB

kB, kilobyte 10^3 =10*10*10= 1,000 Byte
MB, Megabyte 10^6 =10*10*10*10*10*10= 1,000,000 Byte
GB, Gigabyte 10^9 = 1,000,000,000 Byte
TB, Terabyte 10^12 = 1,000,000,000,000 Byte
*此處為了方便理解用十進位表示,實際上二進位才是正確的,即1kB=2^10=1024Byte

公釐(mm)
長度單位,1公分=10公釐
1cm>1mm
cm, centimeter 10^-2 m(meter) =0.01m= 1cm
mm, millimeter 10^-3 m = 0.001m= 0.1cm = 1mm

赫茲(Hz, Hertz)
kHz, MHz, GHz等可以用Byte的表格類推
頻率單位,每秒發生次數。表示速度的快慢,數字越高表示越快,相對的功耗和發熱量也會跟著增加。

偵數(Frame Rate)
可以想像成螢幕是以很高的速度依序播出一堆圖片,當速度夠快時你會覺得自己在看會動的影片,而偵數即表示此速度的快慢。偵數的單位為影格(速)率(Frame Per Second, FPS),亦即每秒會有幾張偵(Frame),過低畫面會不連續有定格感、過高會讓動畫顯得不自然(但打遊戲的話越高越好)。理想來說60Hz的螢幕,60fps是最低門檻,考慮到高負荷的情形會讓fps有波動,達到平均(AVG, Average)120fps以上、1%low(掉偵最嚴重時)的偵數不要低於平均偵數太多,我想會有比較好的遊戲體驗,144Hz螢幕則是144fps為門檻,以此類推。

通常來說看平均和1% low就夠用了

頻寬(Bandwidth
界定訊號能使用的最高和最低頻率範圍,單位一樣是Hz。螢幕和網路方面會用到,只要是訊號傳輸都要考慮到這點。寬度越寬表示傳輸/接收的範圍越廣,也就是能傳輸更大量的資訊,簡而言之速度和品質能更高。

MT/s
和MHz一樣是速度的單位,每秒有多少百萬次傳輸
M一樣是Mega的意思,T是Transfer(資料傳輸),和Hz一樣數字越高越快。

伏特(V, Volt)
電壓(V, Voltage)單位,可以想像成是種壓力,沒有壓力在推電會推不動,壓力過大會把東西擠壞。在於能不能驅動設備和穩定度。

安培(A, Ampere or Amp)
電流(I, Current)單位,時間內能量流動的量,過少會供電不足動不了,過高的話流經的電線、電阻、電容等元件持續被過大的能量衝擊會導致過熱燒毀。

瓦特(W, Watt)
功率單位(P, Power),這個單位可以看出一定時間內有多少能量通過
P=I*V,和安培一樣過少電腦會動不了。瓦數高通常代表效能更好可以跑更快,同時也表示發熱量更高,所以電腦性能更好的同時要顧及散熱才行。

溫度(Temperature, Temp)
通常以攝氏(Celsius, °C)作為單位,如果看到℉表示那是華氏作為單位,將其減去32後乘以5/9就能換算成攝氏。待機時CPU和GPU應該要在40度左右,大量運算時CPU可能到50度、GPU則會飆到8、90度,如果看到兩個的溫度異常,如果是舊電腦可能要重新塗散熱膏、若是新電腦可能要檢查風扇是否有正常運作。

額定(Nominal
正常工作時會有的數值,表示電腦可長時間用此電壓/電流工作,偏離這個數字太多可能會減少壽命

最高(Maximum, Max)和最低(Minium, min
指可承受的電壓/電流範圍,不代表可以長時間處於這個狀態

負載(Load)
任何電流通過的電子產品都可以當作負載,負擔越大需要的電源負荷越高,且需要的電線越多條。如果負載加總所需的電力大於電供能提供的話,電腦可能會損壞或不能開機,這種情形稱之為「過載」。

短路(S.C., Short Circuit)
簡單來講可以說是電流繞過本該經過的零件,通過電阻值接近0的電線或導電物,電流因為沒有阻礙瞬間拉高,相當於水壩找到破洞,水流傾洩而出潰堤,由於電流通常會超過可以承受的值,電器很有可能因此燒毀。

另一方面來說,短路相當於導通的狀態,如果開機鍵壞掉,可以直接短路主機板上的pin針腳達到按下開機鍵的效果,因為訊號線的電壓和電流較小,用金屬物直接碰觸不太會造成安全上的問題。

超頻(OC, Overclock)
把原本預設的頻率調到更高,如此一來速度會變快,藉此提升整體的運作速度。提升速度代表會提升功耗,提升功耗表示發熱更多,所以有可能會需要連同散熱一起升級。CPU、GPU、記憶體都是DIY玩家拿來超頻的對象。由於手動超頻是超出原本的預設值,沒弄好可能會把東西弄壞,況且真要讓速度變快,直接去買個更高性能的不就好了,幹嘛冒把電腦弄壞的風險?個人是不建議新手玩手動超頻,頂多試試廠商已經設定好的超頻參數(XMP)就好。

作業系統(OS, Operating System)
電腦必備,沒有這個系統軟體電腦會無法使用。大致上來說分為微軟(Microsoft)的Windows、蘋果(Apple)的macOS、和可以使用自由度較高的開源軟體Linux,本教學會以Windows10(俗稱Win10)為主。

世代(Gen, Generation)
通常來說新的世代會比舊的速度更快(有的翻倍)、更需要散熱、更貴,所以舊世代的優勢會是同價錢可以獲得較大的容量,新世代可以獲得更好的速度,但要看價錢有沒有辦法壓下來。有的新世代可以插舊世代接口,用舊世代的速度(向下兼容),有的無法兼容一定要插新世代的接口,買的時候要注意兼容性的問題,免得買了不能用。

讀取/寫入(R/W, Read/Write),簡稱讀寫
電腦會從資料端讀取(提取)資料,運算完後寫入(輸入訊息)回去,通常讀取的速度會大於或等於寫入的速度,道理和網路的下載/上傳差不多,都和硬碟本身的讀寫速度有很大的關係,要注意寫入的速度可能比讀取慢很多,買的時候要多注意自己需要的讀寫速度,不能只看讀取。

以長度為型號
通常沒有特別說明的話,長度的單位會是公釐(mm),10mm=1公分(cm)

風扇:120240360
120mm=長和寬都12cm、240mm=24cm,也就是兩個12公分風扇(12cm*2=24cm)、360mm=360cm=12cm*3

M.2 SSD:2242、2260、2280
2242=22mm寬*42mm長、2260=22mm寬*60mm長、2280(主流)=22mm寬*80mm長
寬度都一樣,所以只要挑長度就行,不會挑的話就選主流的吧。

PCIe x16x8、x4等
要注意寫的是「插槽」的長度還是指「頻寬」

「插槽」的話,x16的可以向下兼容所有較短的規格,x8插槽的則不能插x16的顯卡(沒有向上兼容)
「頻寬」的話,如果從x16降成x8,速度會稍微下降,建議顯卡不要用x8以下的規格、降頻寬則對SSD沒有到很大,除非你的需求是時常的大檔案傳輸。

RGB
原指顏色的三元色,紅、綠、藍(Red, Green, Blue)
泛指有奇異光芒、活像電子花車的電腦零件,如果產品有這個名稱,表示它內部有裝LED燈泡、會發出有顏色的光芒。不喜歡的話,有的可以用軟體把它關閉,或是乾脆一點把LED電源線拔掉
迷羊M防盜文分隔線19890604以習進平小熊維尼之名出動三清教主及左右護法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呢嘛叭唭小粉紅玻璃心碎滿地

五、事前準備

假設現在東西都買好了,在組裝前還需要一些準備

1.空桌子
當然你可以躺在地上組裝,不過有張穩固的空桌子會比較方便,尤其過程中時常要把機殼搬來搬去,清空一張桌子會事半功倍。桌子要不會導電的材質,不然會有短路或靜電風險,最好是木頭桌子,真沒有的話用條舊的厚毛巾蓋在桌上也行,順便防刮。

2.手機、筆電或另一台文書機
查詢資料方便用,現在很多說明書都電子化了,需要手機掃QR code才能看說明書,或是直接用筆電或平版查官網上的也可以,通常把盒子上的型號打上去搜尋就能查到。

3.組裝工具
起子:正常大小的十字起子是必備(最好尖端黑色有磁性的那種,你會感謝我的)、小型的一字起子(拆東西用,非必要)、六角螺帽套桶(如下圖,鎖上機殼的六角銅柱用,或是用手鎖上也行)

自備線材:網路線、螢幕線(HDMI or DP)、插座延長線(110V)

其他:散熱膏(塗在CPU上,把CPU的廢熱導到散熱風扇,換CPU或其散熱時用)、酒精、棉布和棉花棒(擦掉舊散熱膏和灰塵用)、吸塵器(吸灰塵用)、裝螺絲用的容器(避免螺絲遺失)、束線帶(或任何能把電線綁好的東西)、剪刀(把塑膠袋剪破用)、手套(大家好像都徒手組裝的,不過我是怕被割到就穿了雙3M的工作手套)、斜口鉗(剪斷束帶用,也可用剪刀代替,非必要)
十字起子(左)、小一字起子(中)、剪刀(右) 六角套桶(最右是機殼上的六角銅柱) 散熱膏





六、開始組裝吧!

以下說明如和說明書有異,以說明書為主。

如果看了下面教學以及說明書還是不太會裝,可以搜尋"how to install"後面加上零件的名稱,通常來說9成的安裝問題都可以靠這招解決。

0-1.看說明書
拜託看說明書,只要在任何瀏覽器上搜尋零件的名稱+"manual"或「說明書」通常就能查到電子版的說明書,有的盒子裡也會放實體的說明書。不要說明書上有寫的東西都不看,就在網路上問些蠢問題。

打開盒子後,包裝在需要用到之前都不要拆開,免得東西太多太混亂,以及避免關鍵的小東西遺失。

0-2.拆下機殼蓋和拆掉舊的零件
如果是升級電腦,有些舊零件放在上面久了會很難拆,需要花更多時間和耐心。這時順便清潔一下放置已久的機殼,灰塵容易讓風扇卡住也可能導致短路,清潔一下會比較好,何況這時候不清什麼時候清?

CPU的風扇可能很難拔下來,不要硬拔,拆之前可以先讓電腦運作一陣子,好讓黏在上頭的散熱膏軟化,拆CPU散熱器時可以用左右慢慢轉的方式卸除,直接拔可能會把CPU整顆一起拔下來,動到針腳會很麻煩。拆電源線可按住卡榫後,用左右晃動的方式鬆開,這樣拔線會比較好拔,也不用擔心施力過度讓手敲到機殼。

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拆?拆下來的順序就是組裝順序的相反
拆卸順序參考:拔外面線>機殼>拔裡面線>GPU>散熱風扇、硬碟>主機板>記憶體>CPU

像我電供和硬碟要保留就不拆,其他全拆長這樣
機殼正面 機殼背面



機殼說明書會講解怎麼拆,以及前、後、上、下、側面能拆卸之處,通常用跟十字起子和些許暴力就能拆下來。可以先拆兩側的蓋子,反正組裝的話是早晚都要拆的,現在很多側蓋是壓克力或玻璃,找個不會不小心碰到的地方擺好。

1.先裝主機板上的(CPU、RAM、M.2 SSD,通常這SSD其中一個會拿來裝Windows)
通常要先裝在主機板上的小東西都是怕被動到、一旦主機板裝到機殼上會很能難安裝,所以最好在那之前先安裝上去,CPU、記憶體、M.2 SSD都是屬於這類,組裝時注意金色的針角(如CPU)或金手指(像是記憶體上的金色部位)手最好不要碰到。把主機板平放到包裝盒上,這樣比較好裝。裝CPU時不要把上面黑色的塑膠蓋拿掉,裝上去後它自己會彈起來,先拆黑蓋子可能會動到主機板的針角,針角歪掉很麻煩,嚴重者主機板會報廢。

CPU(上面塗新的散熱膏) CPU散熱背板


CPU裝上後就不要去碰它了,散熱膏之後再塗。記憶體通常來說會在CPU的右側(一般來說有四槽),裝之前要先把上下的卡扣撥開,有兩條的話插從左往右數第1、3槽,再多兩條插第2、4槽(這樣用雙通道速度較快),看好凹槽再插,而且如果覺得怪怪的就重插,不要卡住了還硬壓,兩隻手同時壓兩側會比較好,聽到喀的聲音就行。M.2 SSD先裝會比較好,有些主機板的白癡設計在裝完顯示卡後會沒辦法裝SSD,通常會在主機板下方、接近裝顯卡的位置,顯卡是水平插進主機板的,而M.2 SSD正好和它的方向垂直。

2.裝主機板(MB)
安裝時機殼看你想直立還是橫躺,看順手程度。對照主機板上的螺絲孔(很明顯),把六角銅柱先鎖到機殼上對應的位置,務必確認銅柱的位置正確再放入主機板。如果主機板後端的I/O背板是還有一片小板子(擋板)要裝上去的話,要先把那個保護用的背板塞到主機板I/O接口上再把主機板放到機殼裡,要注意的地方是那片護板很容易讓人氣到中風。原則上將主機板的螺絲全部鎖上會比較好。以組裝來說,一體式的擋板方便很多,是我的話一定會買這種的。

如果銅柱沒有鎖到對應位置、鎖上的螺絲過少會導致主機板搖晃或易觸碰到機殼,主機板的背面全是焊接點,意即碰到會導致露電、短路,可能會讓電腦無法開機、電供損毀。

3.鎖上電供(PSU)
把電供放到機殼裡,如果是全模組的電供,先把需要的電線接上電供後再放入機殼比較順手,電線先露在外面沒關係。電供的底部有散熱用的風扇口(吸入風)記得朝外。放好後用包裝附上的螺絲鎖好,稍微碰一碰看電供有沒有固定好。這時候就可以找主機板上的電源孔對應位置,把電線從主機板的背面繞到前面了。



4.鎖CPU散熱器
如果是原廠風扇,這一步可以在第2步的時候裝,我覺得AIO水冷在第4步的時候裝比較順手。先用螺絲裝上散熱背板在主機板背面,再塗散熱膏在CPU上,之後把散熱器/風扇裝上去,如果散熱器上有塑膠膜之類的記得撕下來,裝上散熱器時就要想好熱風要往哪裡吹,最後記得把風扇的電源線接上。AIO水冷的話在散熱風扇裝上機殼後再塗散熱膏會比較好。

5.裝GPU(如果有的話)
插進去 接線(6pin)


如果有兩個x16PCIe插槽,選擇插離CPU最近的那個會比較快。顯卡後端的接口要露在機殼外讓你插螢幕的訊號線,所以要先把機殼後面下方的護板(條狀金屬)卸下/拔下,通常要用十字起子拿掉至少兩條,對準PCIe槽後插入,要確認有聽到喀的聲音,或用手碰卡榫看有沒有固定住,裝上後再鎖回螺絲。這時就可以把第3步的電線接上GPU,因為現代的GPU只靠主機板PCIe的供電推不動,需要額外從電供拉電源線支援才行,同樣是要聽到喀的聲音。

接線的部分,你會看到電供牽出來的線是2+6pin(加起來8)的形式,如果顯卡上的洞只有6個,那就是插6pin的那條就好、2pin的不接,如果是12pin‧‧‧理論上來說用同一條電線上的兩個6pin頭來接是可行的,不過中高階的顯卡我會建議還是拿獨立的兩條(而不是同一條源頭線衍生出的)會比較保險,和耗電量及線材的承受極限有關。

6.接線
東西都裝的差不多了,這時可以照機殼和主機板的說明書,把主機板上的接線都接上,當然,你想留到最後再接線也行。接線和整線我覺得是比較麻煩的部分,鎖螺絲比較簡單。

主機板(右) CPU(左上) 音效HD Audio
(下)
開機訊號線等(右下) USB(下) 硬碟SATA
(右下)
風扇(3pin)


我的話會先插電源線(粗)再接訊號線(細),全模組要注意電供端和負載端的電線接口是不一樣的,仔細看電線接口上有幾格方格,對照說明書來插就行。訊號線的話則是對照主機板上有幾根針腳,對照主機板上的字和說明書再插比較保險。左上是CPU、右側為主機板、下方通常是USB、音源和一些機殼的訊號線、右下是SATA接口。個人覺得主機板的電線最難插‧‧‧

右下有連接機殼訊號的針腳(密密麻麻很多細線的那邊),注意上面的+-不要接反,有SW(Switch)字樣的作用是開關的導通,只要有短路作用就行,所以沒有區分正負。以整潔的角度來說,把線的字都朝同一個方向較佳。

由於線材的種類對我來說過於複雜,如需詳細解說的話可能要看底下的完整組裝影片或下面的這影片


7.裝硬碟(有幾個裝幾個)
這時可以把大的SSD和HDD裝上了,不論理線的話這是最簡單的一步了。說穿了就只是把硬碟固定上去後接線罷了,看該機殼的YT影片介紹或說明書就一定會裝,所以這是電腦新手最容易入手的步驟之一。先想辦法把像抽屜的東西從架子上抽出來,將硬碟接口朝外放入後再塞回去(有的會需要鎖螺絲)。裝上後接上較平坦的電源線(排線)和SATA訊號線,建議裝上去後再接線會比較方便。

8.整線
把多的線綁好、固定好,不要讓線打到風扇,也別讓機殼蓋不起來或壓到、折到線。電線弄整齊在修理和日後要升級時會比較方便。

9.開機
先不要把機殼蓋上,接線後開機看看。接上鍵盤、滑鼠到主機板I/O,螢幕到顯示卡,電源到電供上,將電供電源打開(O->I)後按機殼上的開機鈕。接下來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差別了。


上述步驟的詳細影片,非常詳細

迷羊M防盜文分隔線19890604以習進平小熊維尼之名出動三清教主及左右護法北斗星君南斗星君呢嘛叭唭小粉紅玻璃心碎滿地
10.除錯(故障排除)
通常教學影片到第9步就會結束了,不過通常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看機殼裡面的風扇、燈有沒有運作。正常的話可跳過這段,之後只有一些簡單的設定要弄。

開機的問題有分有進入BIOS和沒成功進去,如果和BIOS有關,可能把主機板電池暫時拆下來重置BIOS可以解決。


也有可能是機殼老舊,電源鍵掛點


如果按開機鈕後不會開機,先檢查接線和電源否有接好或打開。有的時候接線沒接好,重新接一次、插一次就行。

如和安全、電器壽命相關的,電腦會啟動保護機制自動關機(黑屏),如果遇到這種情形就不要再開機了,打開機殼檢查會比較好。種類有分開機幾秒後關閉,和一直開關機兩種,前者比較棘手。如果是前者,可能和電供、主機板有關,有可能是機殼上的六角銅柱鎖錯位置,主機板裝上去時其焊接點和主機殼金屬碰觸導致短路,以致電供觸發保護機制。後者的話可能和軟體有關,像是windows的安裝問題、顯卡的驅動程式需要更新等。





如果開機到一半電腦整片變藍色,顯示一個哭哭臉和一堆英文字(藍屏),那你第一件事是馬上把"code"後面一長串故障碼用手機拍下來,然後上網查那串字是什麼意思。

一般來說知道故障碼就能找出大致的問題,若安全碼每次都不一樣,那可能是記憶體的問題。



如果還是檢查不出來,過一分鐘後再開機看看主機板,板子上會有四個小燈聚在一起,那是主機板的自檢燈,分別是CPU(處理器)、DRAM(記憶體)、VGA(顯示卡)、和BOOT(開機相關),這時仔細看會看到4顆燈依序亮起,假如有一顆燈停留特別久,記好亮的位置和特徵(如:CPU恆亮)就能從官網查到是什麼樣的故障。通常來說螢幕有畫面代表GPU和螢幕正常、可進入BIOS表示CPU和記憶體OK,一個個交叉測試。

*交叉測試:先把多餘的硬碟、記憶體、外接USB拔掉,只留下開機需要的部分像是只留CPU、一個系統碟、有內顯的話拿掉GPU、一條記憶體),如果這時電腦恢復正常,表示換下來的零件有壞掉的,一次換一個檢查(e.g.不知道A還是B壞,先拆新A換舊A,不是A的話就換回新A,拆新B換舊B,以此類推)。如果手邊有多餘、正常的零件供使用更好,這樣你就可以把新的換下來、舊的換上去看看(一樣一次換一個,換一次開機檢查一次),如果線材是舊的可能也要測試。

當然新手不太可能有「其他多餘零件」這種東西,如果檢查不出來、一個月內買的商品的話就去找原先買的店家協助檢測吧。

這部的介紹很詳細


如果要回去給店家,剛買的話從哪裡買就去哪裡檢測,

如果是硬碟找不到Windows,那要先在硬碟裡安裝Windows。


、設定

1.安裝Windows
此以Windows10為例,如果使用舊的系統硬碟可以跳過這一步。插入裝有Windows的隨身碟,重開機時按Del(Delete)進入BIOS的設定介面,開機順序把USB隨身碟設定成第一的位置,按儲存(Save&Exit),即可開始裝Win10/11到系統碟上。

過程沒有到很困難,把win10裝到USB上的步驟一直按「下一步」就行,新手比較難理解的可能是進入BIOS的部分吧,簡單來說剛開機時就一直按Del鍵,確保有偵測到按鍵,免得電腦以為你不需要進入BIOS介面。基本上有辦法進入BIOS,之後要做的事情只有選擇之前下載windows的USB作為開機時的第一優先順序,使用方向鍵選定USB後按Enter,然後選擇「儲存並重新開機」(Save and Reboot),電腦就會重新開機,然後進入作業系統的安裝介面。

現在安裝Windows都很簡單了,主要是要確認USB要安裝系統進去的硬碟有選對(最好其他的都拔掉,這樣需要辨認的硬碟只會有系統碟和USB)、需要備份的舊資料沒有在要格式化的硬碟裡,只要有個USB就能搞定了。


看Chapter2

2.設定Windows和安裝軟體
安裝時系統會問你要不要設定什麼,電腦新手肯定會眼花繚亂,這裡提供一些簡單的初步設定和建議。

盡量先不要設定太進階的東西、問你要不要設定什麼奇怪的功能都選「稍後或跳過(Later或Skip)」就對了,能進入桌面、可以打字就行,其他不相關的東西我會建議直接跳過,之後再設定即可。進入桌面(底下有一橫條、中間是圖片、左邊有些軟體圖案的地方)後開啟磁碟管理察看有沒有偵測到裝上的硬碟,再來就是用監控軟體察看各部位的溫度和電壓是否正常,最後用燒機軟體進行壓力測試,然後下載一個你最常打的遊戲試玩看看。



2-1檢查硬碟
首先檢查你安裝的硬碟電腦是不是都可以使用,按win(鍵盤左下角四個方形的按鍵)+X,選擇「磁碟管理」就能看到電腦目前所有內接和外接的硬碟,如果找不到其中一個,先確認電源線和訊號線都有接上那顆硬碟(必要時關機後重新插),還是找不到的話google搜尋「尋找不到硬碟」大致上就能解決。

2-2指定下載檔案的路徑
在下載東西之前先去檔案總管(桌面左下角向資料夾的圖案),有個叫「下載」的區域,電腦預設下載的東西會儲存在這個地方,但因為系統預設的地方是系統硬碟,如果塞滿下載的垃圾,電腦的運行速度很快就會變龜速。對資料夾滑鼠右鍵,選內容/位置/移動,然後在資料碟裡創個新的資料夾(名稱任意,真不知寫什麼就打"Download"吧),然後指定它為下載的資料夾後按確定,如果下載區域已經有些東西了也可以順便移過去(系統會問你,同意就對了),這樣你的系統碟不會被奇奇怪怪的東西佔據空間。

2-3
接下來下載一些電腦的監控和測試軟體,我們要確保電腦高速運算下能正常工作

2-3-1監控軟體
可以看速度、溫度、健康度等數據,如有異常可及時發現

CPU: Core Temp,可以看CPU的即時數據
硬碟:CrystalDiskInfo,可以看到每顆硬碟的運作情形,連使用多久都能知道

2-3-2測試軟體(Benchmark)
可進行壓力測試(Stress Test)或評分,確保電腦運作正常和得知效能高低

3DMARK:Steam商店上有Demo版本可以使用,還算好用。選擇”Time Spy”讓它自己跑就行
FurMark:俗稱甜甜圈,很多人愛用這個


2-4連上網路
看是用Wi-Fi無線或有線LAN孔,如果要無線的話要買「無線網卡」,以接收來自wifi的網路訊號,網卡有分USB外接式和PCIe內接式,外接就是安裝方便、內接會比較快。

有線的方式要先找你家乙太網路的接口在哪裡,可能在牆壁上、桌上的路由器之類的,要先知到在哪裡才有辦法接上去。申請網路時電信業者(中華電信或遠傳之類的)會給你看起來就很破的機器盒,可能連接電話線和外面的弱電箱,那個盒子稱為數據機(Modem),它的主要功能是和外面的WAN網路連接、轉換訊號(轉碼),再用LAN給家裡區域網路,有基本的IP分享功能(有IP位址你電腦才能從網路上傳遞和接收資料,每台裝置拿到的IP不同),但通常數據機的分享功能很爛,如果都用數據機分享IP的話一下就會過熱,所以買個路由器會比較好,一方面是分配IP的功能比垃圾數據機強太多了,另一方面是能接的孔比較多,而且如果買有Wi-Fi分享功能的路由器(Wi-Fi分享器)還可以有Wi-Fi能直接給手機、平版、筆電等使用。

如果很不幸你房間就是沒網路孔,而路由器在客廳之類的地方,那就要直接用一條超長的網路線(2、30公尺)從路由器接到你電腦(走明線)了,走地板容易絆到腳,所以理想的話可以拉到房間門框的高度一路到房間門口。看有沒有辦法鑽過門縫後到房間裡,不行的話可能要考慮鑽門洞或鑽牆壁洞,如果真的不得已‧‧‧只好不關房門了。


2-5安裝你要使用的軟體

2-5-1瀏覽器
基本的有Edge(快)、Firefox(客製化介面好用)、Chrome(Google自己建的)、Brave(擋廣告強)

瀏覽器(Browser,桌面上有圖案的那個)可說是連接網路的軟體,而每家預設的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不一樣,Edge會推薦Bing、Chrome當然會推薦Google等,你可以從設定選項中自己設定想要用的搜尋引擎,雖說有很多種搜尋引擎,不過強勢的Google還是比較厲害,Bing我覺得很難用。


2-5-2 實用工具

解壓縮檔案:WinRAR7zip
文書:Microsoft Office的Word、Excel、PowerPoint(最多人用但要付費)、LibreOffice
遊戲:Steam

至於防毒軟體個人覺得沒必要買,微軟(Microsoft)內建的 Windows Defender功能就很夠了


2-5-2 遊戲和你要用的軟體

記得安裝時注意安裝的位置,系統會預設裝在C槽(系統碟),按安裝路徑旁的三個點圖案或「瀏覽(Browse)」字樣就能選,可能會需要「新增資料夾(Create New Folder)」,點你要去的資料夾再按新增就行,可能選D、E槽之類的,打從一開始就決定哪些硬碟的哪些資料夾要放什麼,就不會亂亂的,經常會用到的話新增捷徑到桌面就行,桌面別放一堆資料,因為桌面上的東西也是存到C槽上的,堆雜物在桌面相當於丟垃圾在C槽裡。

有些遊戲會有自己的啟動器(Launcher),啟動器和遊戲本體是不同的檔案,所以我想整理在同一個資料夾會比較好找(很多啟動器預設的裝設位置是C槽)


裝完上面有的沒的、測試完後,就可以開始用你的新電腦啦!





終於寫完了‧‧‧
本文歷時半年找資料、四個月買材料、組裝和撰寫草稿、一個月找圖片和修飾,總算完成這篇教學文。

自己組裝電腦雖然會花些時間,不過我覺得挺值得的,有心就能達成,建議有存到預算的人都可以嘗試看看,或是也可以先玩玩PC Building Simulator(1或2都行),原本第一次組裝還有點怕怕的,多裝幾次遊戲裡的電腦、看組裝後彷彿打了強心針,組裝的時候就算遇到問題都知道怎麼解決或該怎麼做,感覺挺好玩的。

希望沒有組裝經驗的新手,看完後能學到初步的觀念,即使現在沒有買電腦的需求,學過後該有的保養和維護觀念也會有,這樣以後清潔、故障排除都不用仰賴他人完成,說不定能延長電腦壽命呢!


送禮物贊助創作者 !
0
留言

創作回應

熾辰
看到有提到擷取相關資訊還蠻意外用心的XD
想到之前第一次買還問好幾間店鋪
那時候為了研究怎麼用SWITCH給朋友看還四處看影片找怎麼接螢幕線
然後才找到OBS教學有時就單純用
(約2021年買的GC551後來朋友看我用覺得還不錯就買二手直接省一半QQ)

額外再幫忙補出一點
組裝電腦現在的新機殼普遍都是玻璃側蓋
注意玻璃別震到/敲到四角會直接碎裂
2024-04-01 21:50:49
迷羊M
擷取之前有研究過,有超多種方式的
手機、平版、家機甚至相機都可以擷取到電腦,通常免費的方式畫面速度一高會很卡,我還在調設定調個老半天
2024-04-01 22:57:43
迷羊M
玻璃側蓋是我最用不到的東西,因為我主機都放地上、把那一面朝向牆壁XDD
2024-04-01 22:58:47
熾辰
另外套裝機我再多補充一點
如果搭配的是高階顯卡
電源供應器有可能不夠
2年前原價屋買的12900K套機搭的750W電力不夠推3080TI(切身之痛)
2024-04-01 21:55:11
迷羊M
對啊,升顯卡的話電供很有可能要一起升,忘記寫上去了XD
像我這次從650W升到850W就是因為換顯卡的關係才換的
2024-04-01 22:53:20
熾辰
最後直接又噴5K上1000W
2024-04-01 21:55:35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