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中世紀的教會學校

帝國人 | 2022-02-18 08:19:56 | 巴幣 7942 | 人氣 2136


(一、)中世紀的教會與教育

絕大多數時候人們對於中世紀愚昧的認知源自於文藝復興,這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對中世紀知之甚少,並不是沒有教科書或專業著作告訴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中世紀的事實,而是人文主義者有一種特殊的歷史感,那就是鄙視中世紀,在閱讀文藝復興思想家的作品時,裏頭很缺乏平衡性的看法,文藝復興的作家只關注兩個東西,現代跟希臘羅馬的古典時代,就好像從西元 4 世紀到 14 世紀從未存在過一樣,他們對阿格西勞斯 (Agesilaus,傳說中的斯巴達國王) 和伊巴密農達 (Epaminondas,希臘城邦底比斯的傳奇將領,發明了斜線戰術) 的思考和了解比對克洛維斯 (Clovis,法蘭克的統一國王) 和查理曼來的更多

文藝復興的風氣實際就是醜化中世紀

對於中世紀的教育,文藝復興時代的醜化也是現代人認知的幫兇之一,教育和學習的人文主義理想的標誌是禮貌正式的拉丁語跟西賽羅 (Cicero,羅馬共和末期的辯論家與元老),就中世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辯證法而言,人文主義者毫不猶豫地抨擊中世紀的教育是野蠻的,然而實際上中世紀的教育元素在某種程度上是古典的,甚至是直接受到希臘羅馬的影響,文藝復興時代的作者更討厭的是中世紀蓬勃發展的經院哲學,認為他們不夠 ''古典'',不夠 ''拉丁'',認為中世紀教育用的語言是粗俗的,然而若不是教會的勤奮,原先可能會毀於戰火的希臘典籍才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文藝復興學者的看法其實也驗證了一件事,中世紀的思想教育跟文化是很發達的,而學校與教會緊密相關。

中世紀的教育是非常注重邏輯的,從早先的辯論到中晚期的科學皆是如此,在教學上也不拒絕使用古典書籍,但義大利人文主義者譴責他們認為是落後的中世紀的教育,因為它缺乏對風格和優雅表達的強調,以及對邏輯的過分強調,簡單地說人文主義者將所有非經典的東西都貼上了“野蠻人”的標籤,然而無論如何,中世紀的識字率仍然是少數,1330 年左右,歐洲的識字人口不過 5 % ~ 15% 左右,但要記住的是,更早的羅馬帝國的識字率也不過 5% ~ 20% 不等,考量到所謂的歐洲還包含了廣大的歐俄平原,這數字並不低,羅馬跟中世紀歐洲的教育實際上是留給有錢人的,且中世紀教育的準備大多是由教會所辦理,大多數的學生都是教會的人,包括學習神學的貴族子弟等等

雖然說歐洲中世紀教育不差,但是主要是給有錢人學的

而在中世紀市鎮如荷蘭、佛蘭德斯的教育都極為發達,比如 14 世紀的荷蘭豪達 (Gouda),幾乎所有 16 歲以下的孩子都進過學校學習,而相對的如農村眾多的大國如法國,則不識字的農民數量更多,一直到大革命前,2000 萬的法國人口有 2/3 的人不識字


(二、)中世紀的教育機構,先教會學校,再大學

中世紀每一個國家的學校來源實際上都不盡相同,以英格蘭為例,當初維京人入侵時,大批土地變成了丹麥法所統治的地區,隨著阿佛列德 (Alfred the Great) 開始的領土收復後,威賽克斯國王開始以蓋學校的方式,企圖以盎格魯文化來薰陶這些維京蠻夷,什麼文化? 當然是上帝的福音啦,最著名的做法就是阿佛列德在艾丁頓戰役 (Battle of Edington) 擊潰維京軍閥古斯魯姆 (Guthrum the Old) 後,強迫後者受洗改信基督教,作為一種權威的宣示,所以中世紀早期的教育其實與教會就拖不了干係了,但一直到諾曼入侵英格蘭前,盎格魯文化實際上比較寬容,包括教士可以結婚,與女性地位高,這也展現在早期的教育中

中世紀早期英格蘭的著名聖人鄧斯坦 (Dunstan) 的傳記跟相關資料指出,所謂早期的教會教育很多都是 ''世俗的'',意思是宗教氣氛不濃,而這種學校的管理大多都交由方丈或其他有學識的神職人員來管理,而裏頭的人員也不像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中,是一堆僧侶,而是世俗的文官,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溫徹斯特主教埃塞爾沃爾德 (Ælfweard) ,他在國王宮廷工作了幾年後,剃了光頭,去格拉斯頓伯里 (Glastonbury,英格蘭東南方) 擔任教會裏頭的書記員,他學習了語法、音樂和神學,所以這種教會組織最早不過是有識字學識的人包括方丈來管理的教育機構,宗教氣氛並不濃

阿爾昆 (Alcuin) 是英格蘭的著名學者與修道院長,尤其擅長數學與相關拉丁希臘文典

在大學成為主要教育機構前,教會當然是中世紀教育最主要組織,那裡學習的大多數是男孩,且是貴族的孩子,他們可能對文職生活不感興趣,但學校的大部分課程都集中在教他們閱讀和書寫拉丁語,並為他們加入文職人員的行列做好準備,或教會貴族子弟要如何當一名教士,但教會不是專業的教育機構,祈禱、勞動、冥想也是日常作業,且並不利於思想的自由交流,畢竟在基督的光芒下,隨然討論大自然可能會是一種褻瀆,然而,這些教會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當時的許多書籍都是在教會手工抄寫的,並存儲在他們的圖書館中

大學是一個行會與教會權力的混合體,也是中世紀教育的一個縮影

而大學則是中世紀首先登場的專業且正式的教育機構,這邊只提一下,因為下次我會寫一篇在中世紀當一名大學生,大學的起源不明,不過包括波隆納跟巴黎大學基本上都是從教會學校演變過來的,且都以神學為大宗,大學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 Universitas 一詞,最初的意思是公會或組織中的任何專業人士的集合組織,意思就是學者工會,但最早是教會控制,並授予學位,後來因為國王的特許令獨立出來,教會對於大學的存在實際上是讚許的,巴黎大學在 1200 年左右獲得了皇家特許狀。一些最優秀的牧師和學者都來到巴黎教書

最初他們在塞納河左岸租用教室上課,塞納河畔的校區很快就被稱為拉丁區,因為拉丁語是學習語言。該大學於 1231 年獲得羅馬教廷的批准,並很快成為其他歐洲大學的典範


(三、)教會的學生有哪些人?

1.貴族子弟


中世紀的歐洲貴族是地主,他們的成員享有國王授予封地的特權,國王用以換取在戰爭中他們的服務。雖然他們的威望因他們作為騎士而增加,但他們作為貴族的榮譽被認為是世襲,發展出一套精緻的禮儀和生活方式,以在大廳和國王的宮廷中展示他們的威望,宮廷生活的前提當然是精緻的教育,才能成為良好行為的典範,禮貌是貴族語言的重要部分,貴族男孩子被培養成彬彬有禮的騎士,即使是成為成為主教的其他兒子也學會使用武器。

在進入教會學習或著請大師來當家庭教師前,貴族子弟會在大廳裡,聽著傳奇故事,跳舞、唱歌和演奏音樂的同時學會了正確的餐桌禮儀,中世紀的貴族遊戲是兒童和成人日常生活的一個特徵,特別是下棋,被用於思考教育跟軍事目的,長子若想成為騎士,通常會送往更強大的貴族跟親戚那撫養長大,這種習俗加強了親屬關係,如果可能的話,他們會被送到國王的宮廷,這使他們有機會學習更優雅的禮儀,接受更多博學家教的教育。

當孩子達到六、七歲時,才開始有教會教育,他們教他們閱讀和寫作以及一些拉丁語。只有少數貴族繼續在大學學習,因為長子有更重要的管理跟戰鬥要學,而進入教會學習的多半是貴族的 ''三'' 兒子,因為二兒子基本上是防止長子遭遇不測的備胎,所以三兒子繼承的機會渺茫,為了爭取自己的榮譽他們通常會跑出去打仗,或著,當一個神職人員,這時他們就會進入教會乃至於大學學習了。

2.農民


中世紀農民家庭的孩子很少上學有很多原因,最明顯的是識字,尤其是拉丁語,對於耕種、收割蔬菜和養牛的農民來說,識字完全沒有必要,一個農民上學意味著父母對他們的後代有比當一個農民更高的抱負,比如在未來當公務員或從事莊園管理工作,另一個原因是,與城市地區相比,學校在農村地區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大多數教會學校都位於城鎮,而中世紀的交通並不便捷,通訊也不發達,把子女送走等於是把勞動力送走,還燒錢,但並不是不可能

不過即便如此,基督教會在田野間仍舊有著修道院,修道院最初是為立志成為僧侶的年輕人保留的,但座位也可供周邊地區的兒童使用,教會對於農民接受教育採取了補助措施,英國的聖奧爾本斯修道院 (St Albans) 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很多田野間的學校由富人資助,為來自周邊莊園的窮人提供教育資助,伊麗莎白·德克萊爾 (Elizabeth de Clare) 是一個英格蘭貴婦,在她的第三任丈夫於 1322 年去世後,伊麗莎白決定不再結婚,因為她認為幫助窮人很重要,將大筆資金投入了鄉村學校的建設上。

若農民需要上學,他們通常在 6 到 8 歲之間開始,大致相當於今天孩子上小學的時間。在英國,農民必須從他們的領主那裡獲得許可證才能被允許送他們的孩子上學,當有人懷疑是否有人沒有獲得領主執照還送孩子去上學時,莊園法庭會展開調查,那些沒有請求許可的人會被罰款。例如 在1339 年,來自溫斯洛 (Winslow) 的農民里查 (Richard Ponteys) 因未經領主許可送兒子上學,而被處以 3 迪納利的罰款


(四、)中世紀上學上什麼課?

中世紀學校的結構相當靈活,沒有甚麼固定的課程,除了宗教的講學外,教會通常會邀請有學識的人來給學生講課,然而,學校的聲譽取決於一位知識廣博的導師,這種導師通常會四處巡講,所以中世紀除了大學外沒有甚麼名門高校這種東西,若是一名求知若渴的學生,通常會跟著大講師從一個講堂移動到另一個大教堂,尋找聽課和學習的最佳環境

中世紀教育首先是神學與語言,再來才是科學與數學

在學校,學生們最主要接受拉丁語的教育,因為它是神學思想的語言,隨著中世紀接近尾聲,出現了白話文,就是本土語言學校,通常中世紀無論大學還是教會,課程會由文科教育組成,根據古典傳統的七藝,會分為三門課和四門課,三門課由,語法 (拉丁文)、修辭和邏輯組成,另外門課包括算術、幾何、天文學和音樂,而教會並不會每一種都帶到,因為老師有腳到處巡講,有時候師資不到位也是尷尬,不過在大學興起後,學生與老師通常有了固定的教學場所,使得著名大學開始興盛:

1.在教會附設小學的拉丁文學教育

識字當然是初等教育必備的項目,而在中世紀教導識字的一管道是事運用歌曲,小學歌曲學校的教育主要限於拉丁讚美詩和歌曲的閱讀和演唱,雖然歌唱僅限於教會文學,但它幫助男孩們了解了拉丁語的基礎知識,並為他們隨後的語言教育奠定了基礎,大多數的小型學校本身附屬於一座教堂或著修道院,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學校所屬的教堂可能會有一位特別有學問的教士,他會向學生傳授其他形式的教育,例如教他們寫作、寫信、了解自然或著傳授一些形上學知識


需要精進自己的孩童會進入文法學校,文法學校更大,提供更先進的教育形式,通常附屬於更大的大教堂。正如他們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文法學校主要關注拉丁文法教育男孩。由於拉丁語是中世紀時期文學、藝術和神學的主要語言,因此任何尋求教育的人都必須首先學習該語言,於小型學校不同,中世紀的文法學校也教授其他科目,如邏輯和修辭,教師們求助於這些科目豐富的羅馬遺產。在一些文法學校,教育者也會傳授其他科目的教育,例如算術。然而這並不是學校的目的,假如你想學非常實用的科學與數學,當一名學徒學到的會更多

2.專業的修道學校

修道院學校通常與嚴密修道院的組織有關,例如本篤會。這些學校由修道士經營,他們也在學校教學生,中世紀的修道院學校成為大學成為主流以前的學習中心,僧侶們將在那裡努力學習與各種學科相關的希臘和羅馬文本,也會向學校內的學生教授這些科目。在修道院學校裡,大量希臘和羅馬文學得到了復興,包括哲學、物理學、天文學和植物學等世俗學科


修道院的僧侶對來學習的孩子擁有完全的權力,紀律要求非常嚴格,尤其是對青少年來說,他會受到有時非常嚴厲的體罰。修道院學校分為 ''Oblati'',這是給打算進入修道院或當神職人員生活的青年所學的學校,和 ''Externi'',單純受教育,學完就走,前者在學完識字跟閱讀後即可加入修道院成為修士,在修道院中,僧侶的書籍與教會學校使用的書籍不同,主要由世俗學者,尤其石是古典希臘羅馬的著作

3.中世紀的數學教育

《男人找錢包》
兩個持有銀幣的人發現了一個裝有銀幣的錢包;於是第一個人對第二個人說,如果我拿走錢包裡的這些錢幣,那麼我擁有的錢幣將是你的三倍。另一個人則回答說,如果我的錢幣和錢包裡的錢幣一起拿,那麼我的錢將是你的四倍。請回答,每個人各有多少第納爾,以及他們在錢包裡找到了多少第納爾。

這是一個經典的中世紀數學題目,中世紀原先並不重視數學教育,不過很快的隨著頻繁的戰爭與貿易,數學教育在 11~12 世紀的中世紀盛期開始蓬勃發展,比薩數學家斐波那契 (Fibonacci) 的課本,比如說 《Liber abbaci》直接翻譯為算術之書、《Practica geometria》在講幾何學等書,寫於1202 年到 1228 年之間,教會保存的經典與同時期的阿拉伯翻譯使得數學教育得到了復甦,到了 14 世紀,從巴黎和布拉格等大學畢業的數學水平已經相當可觀,對於學士學位,須熟悉閱讀《宇宙球體 Tractatus de Sphaera》一書了解算數、幾何學、天文學,對於碩士學位來說,歐幾里得學說、光學、流體靜力學、槓桿理論和天文學都是必修科目

中世紀的九九乘法表

4.大學教育

下次說唄,下次寫要以一個中世紀大學生的角度來看w。


(五、)中世紀的老師學位

教堂學校大多堅持學術大師們擁有正式的教學執照,由校長通常是教會的首領如主教頒發教學許可證書,這些實際上是現代學位的前身,在這時期被授予權力的教師,基本上都是一種神職人員,這種地位使他們免於民事法庭的控訴,也就是說,他們受教會法和教會法庭的管轄,這些法庭通常對嚴重罪行給予較輕的判決。這種法律地位上的區別也適用於新興的大學,形成嚴重的世俗與教權的衝突。

大學原先屬於教會的一部分,再來逐漸獲得特權,最終國王與教權的較量下使得不少大學脫穎而出



參考資料:
《The schools of medieval England》
《Medieval Education: A Bibliographical Essay》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Antiquity》
〈Medieval Schools〉網路資源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Britain in the Mediaeval Ages〉網路資源


圖片來源"
Getty
Europeana
Royalhistsoc
Medievalist.com
PIXELS, Medieval Choir, 1479
Though.Co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