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所講的「德式武術」(German School of Fencing),它通常是用來描述從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興間,各種以德語爲主的文獻所記錄下來的武術內容。也有一些例外,像I.33劍盾術,是用中世紀拉丁文混雜部分古德語的寫成。
德式武術的文獻中包含了非常多種不同的兵器以及項目,像是各種長柄武器,長槍,長戟,短槍等等的內容,以及長劍,德式長刀(Langes Messer),劍盾,禮劍(rapier),甲胄戰,騎馬武術,捷克獠牙刀(Dussack),圓盤匕首、角力等各式各樣的內容。
這些大多數的內容,你都可以在《天國降臨二》中體驗到。
德式武術的時代
德式武術的時間大致上從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興,我們也經常把德式武術分成早期跟晚期,所謂早期跟晚期是研究上方便用來溝通的詞,用來描述德式武術風格與手法上的變遷,並不是說有個一刀切的區分,例如1510年之前是早期,之後是晚期這樣的分法,而是一個像光譜一樣逐漸變化的過程。
當然,在天國降臨的時間點,15世紀初的波西米亞,那肯定是屬於早期德式武術的範疇。
藉由早期德式武術跟晚期德式武術內容的變化,我們也可以藉此來重新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遷文化特色以及對武術的影響。
德式武術的流行範圍
德式武術並不是只有在我們今天的德國境內被人學習,它是以神聖羅馬帝國爲核心,向外輻射擴張的武術系統。
有個很好的例子是武術大師彼得.馮.旦澤(Peter von Danzig)。
Peter von Danzig是一個有明確文獻資料記載,而且有留下自己武術書的武術大師,他的名字Peter von Danzig意思就是「旦澤來的彼得」。
旦澤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個自由市,同時也是漢薩同盟的城市之一。它現在的名字是格但斯克(波蘭語:Gdańsk),位在今天的波蘭,是一個重要的海港城市。
這就是一個很具體的例子:有一位「德式武術」武術大師,他實際上是來自今天的波蘭。雖然在當時他並不會覺得自己是波蘭人,而是「帝國自由市旦澤人」。
這就是德式武術影響範圍遠超德國的例子。
德式武術的演變:李希特奈爾以及其他
講到德式武術,有一個我們不能忽略的人物,叫做約翰尼斯.李希特奈爾(Johannes Liechtenauer)。
約翰尼斯.李希特奈爾,他是一個傳說性質的人物,沒有人真的知道他是誰,哪裡人,做什麼的,所有對他身分的推測都欠缺進一步的證據。
但是根據後來留下一些說法,Liechtenauer他遊歷了很多地方,在各地學習,把他學到各種武術的內容整合成了一套他的系統。
這套系統以及其後衍伸的武術,被我們現在稱爲Liechtenauer Tradition(可以翻成李希特奈爾傳統,李希特奈爾流,李希特奈爾體系等)。
從這他的傳說也能看出,其實德式武術並不是只有Liechtenauer 這個體系。
例如現在還可以找到的科隆抄本、華勒斯坦抄本集等文獻,這些系統都很明顯不是Liechtenauer Tradition的攻防思路和訓練體系。
但是基於現代不太確定的原因,大概在十五世紀中葉到末葉,Liechtenauer Tradition,以及他後來的徒子徒孫,逐漸取得了德式武術的主導地位,然後由此繼續開展下去。
這也就是我們講德式武術的時候,經常會直接等同在講Liechtenauer Tradition,因爲它確實是一個現在來看非常重要的主幹,但是在此之外其實還有很多不一樣的系統。
Liechtenauer也留下一個據說是他本人創作或整理的Zettel 。Zettel字面意思是「摘要」,可以把它翻譯成歌訣或是劍訣,以詩歌的形式簡要記錄各種武術技巧。
Zettel最早可能是在Liechtenauer體系的成員間口傳,甚至最初可能是神羅各地早就流傳的零散口訣,被整合在一起,之後才被記錄下來,這首詩歌也是後來研究德式武術非常重要的一個材料。
多兵器的武術系統經常會傾向於找其中一兩樣兵器作爲整個訓練體系的核心,在德式武術中他們選定的核心的兵器是長劍。
甚至我們知道在十六世紀的時候,一個完整學習德式武術系統各種項目的人,他可能會取得一個頭銜叫做master of sword(劍術大師)。這個劍術大師的頭銜指的就是雙手劍,但這不代表劍術大師就只會用劍。
儘管在大多數遊戲中,神羅或模仿神羅的勢力(例如中古戰鎚的人類帝國)的「劍術大師」都是拿雙手大劍,但實際上他們應該是能熟悉使用各類長短兵器。
早期德式武術的一個特色是他攻防動作大致來說比較直接,沒有太多花巧的技法;晚期他們加入了比較多的變化,也和義大利武術系統有融合交流。
早期德式武術的文獻大多包含一些甲胄戰或者是馬上武術的內容,在晚期這些內容就逐漸消失了,而晚期也開始加入一些像是禮劍(Rapier)或者是捷克獠牙刀(Dussack)這類的項目。
除了時代變遷,這些內容的變化也反映了武術書的客群不同。早期的武術書可能更多是針對騎士、貴族或者是比較富裕的階級,晚期則更多針對市民和中產階級。
誰在用德式武術?練了上哪就業?
神聖羅馬帝國分散而多元的政治結構,各勢力非常依賴自治的武裝力量,包括貴族軍、自由市的公民軍,農村動員的封建兵等。
因此德式武術在歷史上有非常廣大的使用族群,包括貴族、中產階級,甚至相當多的農民等,他們都會學習使用。(未必會練到很精熟)
我們可以從一些武術書作者可考的身份來了解一下他們的身分。
舉例來說,像漢斯.塔爾霍夫(Hans Talhoffer),他本身除了是武術大師之外,也有做過紐倫堡雇用的傭兵,也同時有擔任決鬥的公證人。
包路斯.卡爾
包路斯.卡爾(Paulus Kal)他同時也是軍需官,還有至少三次指揮部隊作戰的記錄,所以同時也是一個軍隊的小隊長。
約翰尼斯.萊庫赫納爾(Johannes Lecküchner)是一個神職人員。
包路斯.赫克托.邁爾
包路斯.赫克托.邁爾(Paulus Hector Mair)則是一個貪污犯。(呃…)
Mair其實是一個貴族,在奧古斯堡擔任了多年的公職人員,包括做過像是財政部長,還有軍需總長等高官,他利用這兩個職位貪污了很多錢,最後因此吊死。
由此可知,這些武術書的作者有著非常多樣化的職業,除了軍事相關的職務外,也有很多人有其他類型的正職工作,在業餘時間來教授或者是練習武術。
中世紀武術的消亡
隨著時代變遷,這種繼承了中世紀兵器以及攻防風格的武術系統也逐漸開始衰落,被其他東西取代。
除了時代風尚的變遷等等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火器。
神聖羅馬帝國是中世紀晚期的火器發展中心,自由市的市民們尤其熱愛使用。對於必須在工作之餘承擔公民軍義務的他們,這種簡單好上手又有具備充分火力的兵器十分具有吸引力。
在十六世紀,很多武術大師以及文獻都有抱怨道,大家都越來越不喜歡練近戰兵器,尤其是傳統形式(指中世紀晚期)的兵器。
舉例來說,像是約阿西姆.梅爾所在的城市史特拉斯堡,就是一個以熱愛使用火器的城市聞名,在文藝復興時代晚期留下了很多使用火器的紀錄,包括各種自由市之間的射擊競技。
從這裡就能感覺得出來時代變遷帶來的壓力,在《天國降臨2》中我們也能看到胡斯戰爭中使用的早期火器。在當時這還是一根簡陋的鐵管,一個世紀後它將是各國的主力。
結語:在遊戲與現實,一起玩德式武術吧!
德式武術還有非常多好玩的內容,很難用一篇文章簡述,大家可以在《天國降臨二》遊戲的世界裏面好好體驗一把德式武術的內容。
如果說想要實體體驗的話,歡迎大家來Aquila Formosa福爾摩沙之鷹HEMA俱樂部或者是找「臺灣歷史歐洲武術文化協會」詢問。臺灣歷史歐洲武術文化協會可以介紹大家在北中南各個地方,找到適合自己的歷史歐洲武術團體現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