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教育不能只有抑制行為】教育的方式思考

夏洛爾 | 2025-04-04 22:39:20 | 巴幣 124 | 人氣 28

今天吃晚餐的店家,來了一個靜不下來的小孩,一進店就開始大吼大叫,但父母算是脾氣很穩定,只會提醒他安靜,不會跟著破口大罵也不會體罰,不過這個小孩可能還是很無聊,就開始試圖往店家的廚房探險,父母又繼續提醒不可以,但這個小孩還是很無聊,所以他又開始大吼大叫,父母又再次提醒安靜,最後他又開始往廚房探險,父母看起來太累了,只是一直坐在座位上,不斷口頭要他回來。

看起來猶豫了20秒,這個小孩決定深入廚房探險,父母才連忙跳起來衝進廚房抓人。


整件事我覺得蠻值得思考的,這對父母算脾氣很穩定,但為什麼小孩不受控制? 目前想法是因為小孩就是無事可做,而且想做的事不管做甚麼都被否定,因為都會被否定,所以否定就變得不是什麼特別的抑制力了。

這裡會回想起我球隊的教練,當年我們在練球,教練的女兒就在球場邊自己打發時間,然後教練召集我們講話的時候,他女兒跑過來問他: 「爸爸,我可以用白板畫畫嗎?」,我們教練馬上點點頭: 「可以!」

然後教練就繼續和我們說話,而他女兒就安靜的在他旁邊畫畫,我們一邊聽教練說話,一邊偶爾偷偷討論他女兒到底在畫什麼。

雖然還有很多因素要考慮,但我認為這剛好可以做為正反材料來思辨。

以我的教育理念原點來說,人類沒有小孩和成人之分,小孩也是完整的人類,只是經驗和能思考的時間遠比成人少。

因此不該無視,且應該重視小孩的精神三大需求,能耐、自主和關聯。

所以與其把小孩放著,只在小孩做錯事時進行抑制,也許應該鼓勵小孩自己思考「現在可以做甚麼?」

不行的事,稱讚值得讚賞的部分,對不行的部分說明原因鼓勵他進續思考,而如果想出可以的事就稱讚並鼓勵他去嘗試,這樣也許小孩就不會因為做甚麼都不行,最後乾脆隨機嘗試,並把試探父母的底線當遊戲。

所以今天在餐廳遇到的父母,我覺得脾氣很穩定,但唯獨一點特別可惜,就是不會認真聽小孩說話,因此白白錯過可以引導和安定小孩的時機。

旁觀來看,其實他有坐在座位上的時間,只是因為沒有人會聽他說話,所以他就開始大叫,然後因為大叫不行,所以他就決定去遊蕩,其實他做的每一件事在他的角度都合乎邏輯,只是他的精神三大需求全部被否定。

能耐層面,嘗試的行動全部被否定,自主層面,想做的事全部被否定,關聯層面,沒有人認真聽他說話並且一直被否定。

一般來說兒童和成人的不同,在於經驗也就是接觸的世界壓倒性的小,所以大概父母願意聽他說話就能說得很開心,並且根據兒童教育研究,讓小孩練習去說,說說自己今天有甚麼開心的事、說說有甚麼喜歡的東西和感想,都是很好的日積月累的能力發展。

不過觀察父母就能察覺三件事:
1.疲憊
其實不是很有精力,所以更容易憑當下的感覺做違背初衷的選擇。

2.習慣
雖然聽小孩說是很好的選擇,但每天都在聽的父母可能早就能預期小孩要說會說甚麼,所以其實就是會提不起勁認真聽。

3.自己精神的三大需求不滿足
我很常在上班族,尤其半導體公司的朋友身上發現,他們光是能滑手機就很開心,我有調查過他們到底在滑什麼,結論是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滑手機這件事會讓他們很有奪回人生自主權的感覺,會有種「我自行選擇了我現在想做的事」的滿足感,所以平常工作壓力越大工時越長的人,就越容易報復性熬夜和手機成癮。

他們不會覺得滑一些其實沒甚麼意義的內容是浪費時間,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工作很認真很犧牲了,而滑手機會是一種輕鬆簡單卻又強烈感受「這是屬於我的時間」的行為。

我有一個朋友也深受這件事的困擾,她想要創業,所以她希望能有充足的時間用在發展事業,但是她又生了小孩,而因為老公是上班族,所以小孩大多時間是由在家工作的她照顧。

於是她就陷入很大的衝突,她花越多時間照顧小孩,就越覺得沒有自己的人生而且創業成功的夢想更遙遙無期,而如果投入時間去做創業的東西,又會覺得自己疏忽了身為母親的責任,但其實這兩件事她明明是都非常喜歡的,並能從中得到成就感,但因為沒有好好的想清楚如何化解這個衝突,在我知道的範圍她一度很抑鬱。

我看到很多家長會陷入的困境,起點都是覺得「因為小孩,犧牲了不少東西」,一旦有這種意識就容易會覺得小孩是在給自己添麻煩。

而且在我觀察大部分的人類都不是壞人,但也不是聖人,自己游刃有餘就容易對別人慷慨,自己捉襟見肘就會傾向獨善其身甚至落井下石,所以當一個父母精神三大需求也捉襟見肘時,就更難有餘裕去滿足小孩的精神三大需求。


總之結論一下今天的靈感和思考
1.小孩無法教育,只會自己學習
所以比起依賴抑制,要引導和鼓勵他自己思考什麼是好,樂於把這種能力當成自己的能耐和自主性,並因此得到父母認同和感謝的正向關聯。

2.認真聽小孩說話,不能聽的話要明確的溝通
大致來說,這點怎麼對待成年人就應該怎麼對待小孩,會尊重其他人就也要尊重自己的小孩。

3.家長要時常關注並滿足自己的精神三大需求
這件事大概超乎直覺的重要,甚至可以說大概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意識到,所以非常容易一直做出事與願違的選擇

能耐需求不滿足: 所以不自覺就要吹噓過去小打小鬧的豐功偉業,對別人的成功到處挑刺,作為家長就會覺得小孩占用時間。
自主需求不滿足: 報復性熬夜、手機與電玩成癮、更難抵抗各種短期快樂,作為家長就會覺得小孩剝奪選擇。
關聯需求不滿足: 很寂寞,卻更抗拒踏出舒適圈或表達自我,因為如果沒有其他人常常肯定自己,可能還會被更多人否定的風險就超難承受,這個家長反而最鮮少不滿足,因為幾乎所有小孩在對父母失望之前,都是最肯定父母的存在。

所以在這點上,父母必須承認精神的需求,並為此規劃「屬於自己的時間」,理解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才不會因為犧牲的感受,這種慢性的毒而開始偏離初衷的對待小孩。


不過這也只是我為了成為父母的事前準備而已,也許成為了父母我就又會是一套全新的觀點? 只能許願了,小時候的願望是不希望長大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那麼現在也許願,希望未來不會成為自己無法認同或感到自豪的家長。

想法可以日新又新,唯獨願望不能屈服於困難。

追蹤 創作集

作者相關創作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