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換
舊版
前往
大廳
主題

脆弱的力量與適得其反的心理防衛機制

KANASHIMI | 2012-05-16 19:03:21 | 巴幣 0 | 人氣 557

開心見誠
昨天看到 Brené Brown 的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卻發現只找得到十月的英文字幕版。(現在有簡體中文版了。或許有人還需要直接下載 TED字幕。)雖然我英文有夠差,為了一探究竟,也只好硬著頭皮上了。


由於沒看到中文介紹,只好自己寫一點筆記。但我的解讀總是涉入太多個人色彩自分色に染まる,下面是充滿偏見與疑義的心得。


Brown 說人們常惱羞成怒,受傷後致火大。會羞愧的主要原因是害怕「我沒那麼好」。人總是需要繋がりconnection。我們需要歸屬感ありか,害怕失去與人之間的往來關係。當我「沒那麼好」,便不值得他人關懷自己。所以我們便要裝腔作勢、披上國王的新衣,尤其在有求於人、擔心自己可能真沒那麼好的時候。

但他的研究顯示,使他人排斥拒卻自己的最大因素,正是擔心自己不值得他人付出時間與精力來與自己交際。體認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接納自己的缺失,並相信自己充滿環境歸屬與受到關愛等,可以克服這一切:當你深信自己是值得的,你就是。當你總是擔心你可能沒那麼好,卻在表面上硬撐,那你就是。

所以我們應該以赤誠之心真心/一片冰心多付出、奉獻,坦率素直過活。別怕受傷害,那能使你看清自己。怕受傷使人情感麻木、不在乎,更使人放棄思考、寧可被支配。也別計較所付出的是否有(確實的)回報,多勇於嘗試,才可能抓住機會。

另一段 Kathryn Schulz 的 TED 演講提到了類似的道理:失敗為成功之母,我們當懂得從錯誤中學習、認清自己犯錯的可能性,而非因認知失調(見社會心理學)拒絕承認錯誤,或者光是會悔恨(要知道後悔無用)。不過我認為 Schulz 所提及「電視劇使人發噱的題材」,除了因為事情有預料之外的發展,或許可以有其他解釋:源自我們發現並修正了錯誤推斷

雖然我們都曉得別太鐵齒,要避免自我防衛機制過強;否則原先用來保護自尊的防衛機制,卻可能反過來傷害我們自己。但看完我還是不禁要想,人本來就傾向維護自信心,希望自己不是處於犯錯後尷尬的立場。而相對於坦誠,高自尊確實也是另一項對正常人們有必要(健康心智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所以這些雖然都是老生常談,卻又是多麼困難。或者,差別主要在程度的拿捏:多數人都太過重視自己了呢?就這角度來說,西方個人主義的發達是不是一項弊端呢?

話說 Brown 引用的三猿圖其實與他的演講無關啊:要不是借稱睿智,要不就是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意義才是啊。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