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如何抑制高房價

KANASHIMI | 2021-11-23 05:04:30 | 巴幣 2 | 人氣 358

1950年英國半數房屋屬於出租形式,自有住宅形式僅 30%。由於社會民主主義政體,1980年私人租賃部門急劇萎縮至 10%。加上 1980年代初政策進一步轉變、讓社會住宅居民打折買下所住房屋,自有住宅率(與臺灣的「住宅自有率」定義大概不同)提升到 70% 的高點。自己的房子能增加歸屬感,讓人感覺與社會休戚與共,更願意為住家為社會付出。
英國平穩房價、使中等收入家庭買得起房的方法包括

  • 地方政府主持建屋計劃以增加供應。
  • 限制淨遷徙以避免家戶成長過快。
  • 遏止買房來租(買房子專門用來出租,當包租公包租婆),以限制投資購屋。
  • 依收入限制房貸成數,抑制購屋者出價。
讓社會住宅居民打折購買所居房屋,可補強這些政策。我好奇怎麼沒房地產稅,這應該也是可行政策之一。
1980年代末政策轉彎,翻轉了自有住宅趨勢。政府希望以民間建設公司代替政府蓋屋計畫(未果,部分原因為民間取得建設許可土地的難度高過地方政府。),放寬遷徙管制,1988年住房法鼓勵買房來租。最後取消房貸融資管制,銀行業務員(理專)為了獎金盡力放款,房價暴漲。而新的中低收入家庭再也遇不上資產轉移計劃。自有住宅率跌到 60% 並持續下降中,買房當投資的有能力借到更多錢,喊價比拿來當自住宅的高,年輕家庭很難買得起房子。而這些投資客買到房子又能租出去,收取比向銀行借的房貸利息更高的租金,於是錢滾錢,越賺越多。

問題總要解決。左派想回到 1940年代的租屋控制,但這會把人們和房子綁在一起,減少工作流動。右派打算增加首購族融資率,不過這將提振需求,反而推高房價。
其實我們只要改進前述政策即可。

  • 政府可與開發商合作,做販售而非出租的案子。應注意一步步來,避免一次建太多令房價崩盤,讓已買房、採房屋淨值貸款的年輕人抵押淨值過低(以至變負數)。
  • Collier 贊同限制淨遷徙以節制家戶數成長,我卻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制度下,鄉下人擠不進大都市的問題。
  • 金融法規鬆綁造成金融市場過熱,必須回到依收入與存款(資產)限制房貸的做法。
  • 限制買房來租也很明智,畢竟房子是用來住的。
上述政策皆需循序漸進,避免傷筋動骨。但是直接令買來租的房客有權打折買到自住房子,倒是可以一次大舉恢復自有住宅率。這些房東坐擁巨量不應得的資本升值,這種住者有其屋政策符合富人的開明利己,可避免群眾激憤難平、大地主自取滅亡。為免地主為房貸苦惱,貸款可和折扣房價綁在一起。
這一小節字字珠璣,我沒能精簡多少。

看到文章所提的一些現象,讓我感覺當前社會存在巨大的制度缺漏,想要矯正卻又窒礙難行。想想,就舉書中所提的居者有其屋政策,形同讓大地主財富直接打折,在臺灣可能做到嗎?縱使我個人拍手叫好,許多人恐怕只會認為是共產黨鬥地主。一走漏風聲,更會令地主脫產,把錢挹注到股市期貨、貴金屬等處,不利市場正常運作。

然而當前制度下,頂端有錢人隨便丟出對其九牛一毛、不值一提的小荷包,就能享受好幾個路邊街友以至普通人的優渥生活。某方面說來,我們中低階層之所以還能過得下去,原因之一是有錢人沒把錢拿出來砸、破壞生活必需品的市場,造成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如之前所述,太有錢就是種不公正。許多都是因為體制有缺陷,富人有意無意鑽漏洞、利用了這些缺陷成就自己。實在令人心有不甘。我想假如我生活在 Belle Époque,大概也會有相同的悲嘆。唉,說來說去只因我沒搭上車、未能一起吃香喝辣吧。固然該為生民立命,但這嫉妒心態實在應改改。總之我們該尋求一個對眾生一視同仁、打破馬太效應的體制

原文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