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達人專欄

臺灣恐怖電影的突破之作——《咒》

四弦 | 2022-04-04 23:38:17 | 巴幣 276 | 人氣 569


◤寫在觀影前◢

  在長達十幾年的觀影經驗中,恐怖驚悚向來是我既愛且恨的主題。膽小如我,多數廣為人知的恐怖電影經典,如《厲陰宅》、《牠》、《咒怨》、《七夜怪談》......等等,我都未曾欣賞全片,但內心深處對於未知的探求,仍使我接連看了不少速食電影解說,雖然稍微滿足了好奇心,卻始終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直到今年,一部註定在國產電影史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咒》橫空出世。

  許多人常將恐怖驚悚與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進行連結,甚至簡單粗暴地將其稱為鬼片。究竟何謂恐怖?恐怖大師史蒂芬金曾說:「恐怖故事總是有兩層,一層是噁心,也許是別具藝術巧思的那種;更深的一層則是舞蹈,一種節奏的尋求,它尋求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恐懼。」

  當人類面臨外部威脅與壓力,生理上將產生戰逃反應(Fight-flight response交感神經系統全面啟動、各式激素高速分泌以增加體能表現,我們會很自然地從戰鬥或逃跑擇一應對。但,如果我們無法很好地掌握當前狀況呢

  當人類感知到潛在危機,視覺與聽覺都在忠實地捕捉任何能觸發警報的資訊,理性層面卻知道這並不致命或有害。我們相當於被禁錮在影廳的座位之間,既無法對面前的威脅加以還擊,也無從逃脫持續上演的噩夢,隨著劇情起舞,層層剝開故事那令人不適且作嘔的腐壞內裏。

  《咒》帶給觀眾的,正如標題般簡潔有力、淺顯易懂,是純粹且原始的恐懼。我們對突發驚嚇(Jump scare都不陌生,通常以短促尖銳的弦樂起頭,堆疊不安焦慮的情緒,偶爾輔以畫面誘導,讓觀眾掉以輕心,最後猝不及防地竄出,破除懸念。這當然是直接暴力的嚇人方式,也不能否認其經濟實惠,但它如冷笑話般經不起推敲,一旦回頭梳理情節便失去光芒;而嗜觀恐怖電影者,在「觸發彈跳」前,便能預做準備,使效果大打折扣。

  《咒》並沒有完全拋棄突發驚嚇。然而,即便你略去Jump scare不談,《咒》獨特的敘事觀點依然構築了一場寫實真切的悲劇,而這種滲人且壓抑的氛圍,才是讓觀眾感到無孔不入、細思極恐的關鍵。不誇張的說,我所在的影廳跑完片尾名單,螢幕和燈都亮了,還是沒半個人起身離開,直到工作人員進來宣布散場,大家才陸續收拾好心情。

  多數恐怖電影在中後段的威嚇顯得疲軟而失去張力,乃是過早地揭露幕後作祟者,並賦予明確具現的形象。我們清楚知悉主角應該逃離誰的魔爪,這使得故事很快進入貓捉老鼠、正邪對抗的調性,為了讓故事足夠緊張,只好將角色設定成應變能力不甚高明的倒楣鬼,導致流於俗套。《咒》同樣指派了一位大魔王,但形象是未知晦暗的,我們察覺有誰在窺視,卻無力擺脫——畢竟,你怎能甩掉一個不知是否確實存在的惡意或念頭呢?

  搭上近年恐怖電影藝術化的風潮,不免俗地,製片團隊引入了社會議題創傷經歷的討論(雖然和本片的氛圍營造功力相比,《咒》在這方面稍嫌輕描淡寫了些)。這些討論分別帶出《咒》的兩大核心要素:現實與誕妄的共存,以及不可靠的敘事者。從恐懼在你頭上盤旋的那一刻起,你將對角色同時抱持懷疑和擔心,直到恐懼終於降臨。




  說到敘事觀點,不得不提及另外一種概念——偽紀錄片(Pseudo-documentary),應用了紀實攝影技術,包裝設計後的虛構內容,其中較為知名者當屬2014年的美國恐怖片《忐忑》。由於近年打著偽紀錄片旗號的作品素質參差不齊,該手法也就不是那麼奪人眼球。偽紀錄片時常採用業餘青澀的持鏡角度,浮泛地記錄著平淡無奇的畫面;與此同時,看似尋常的喬段卻是精心設計的,必然經過刻意為之的剪輯,否則將與真◆紀錄片無異。

  因此,偽紀錄片既具備寫實、中立且受限(掌鏡人)的敘事觀點,又保留了虛構作品的魔幻與想像(需要注意偽紀錄片並不等同於魔幻寫實)。當偽紀錄片形式與恐怖題材相遇,便催生了難以說服自己「這只是一部電影」的真切恐懼。為了塑造一定程度的真實性,偽紀錄片的運鏡往往是割裂的,播映順序也相對不連貫。看慣節奏鮮明流暢的主流動作電影,或是追求劇情邏輯縝密的觀眾,也許會不適應這種形式的電影。對此,我的解方是:不要過度分析故事的合理性,選擇代入而非詮釋,讓自己成為一同經歷的當事人,而非冷眼旁觀的第三者。

  此外,《咒》還有一項有別於外國電影的優勢——本土化(Localization。跟《紅衣小女孩》、《粽邪》、《女鬼橋》等本土恐怖前輩相比,《咒》距離其改編原型大概是最遙遠的,也不見得能與實際發生的本土案例相互指涉對照。但片中呈現的人物設定及場景設置,無疑是你我所熟悉的生活日常,無形中卸除了恐怖電影的文化濾鏡,增添不少「邪惡也許就潛伏在身邊」的心理暗示。





◤推薦受眾◢

  我相信世上不存在絕對公允的數值評分,在此歸納出一些與《咒》相關的要素,提供可能會愛上這部電影的你做為參考。

◆哪些元素值得推薦進影廳觀看
1. 恐怖驚悚和本土文化
2. 偽紀錄片形式
3. 沉浸式的敘事體驗
4. 怪力亂神之外的人性反思


◆若有以下情形則推薦觀看
1. 不願意與電影互動,單以評析的角度欣賞
2. 有敏感體質
3. 暈車時,症狀較嚴重顯著者
4. 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精神狀況較不穩定者


◆建議入場前先準備
1. 吃暈車藥。有些畫面很晃,在電影院的大銀幕上有額外加成效果,請斟酌自身體質條件,等待付費影音平台上片也是選擇之一。
2. 充分休息,維持身心靈健康。嚴格來說這部片算是一種精神污染(?
3. 願意陪你看電影的夥伴(如果有),務必確保對方是出於自身意願同行,否則後果堪比遊玩大富翁。


暫且寫到這邊,假如有看完的朋朋想討論,可以路過留個言,我會再寫篇更深入的心得,以及對劇情的理解。

創作回應

十六夜郎
容易受心理暗示的真的千萬別看
裡面試圖在觀眾心理放入暗示,讓它在腦內扎根,最後讓這個暗示發酵。即便電影結束,暗示依然存在,你忘不掉

我佩服導演,但我覺得有點惡意了。早年讀過一點催眠的書,電影裡的手法基本上都是會給人帶來影響
我喜歡電影呈現手法與運用催眠技術的手段,但我不推薦這種讓觀眾把負面影響帶出電影本身的作品
因為故事會在結局時停止,而觀眾才正要面對詛咒的開始
2022-04-05 02:42:15
四弦
在我看來,恐怖驚悚性質的創作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暗示性。

《咒》的手法和概念在同類作品中絕非創新或初見,嚴格來說,它是許多經典的縫合怪,只不過與本土文化完美揉合。對於慣看恐怖電影者來說,《咒》傳達的負面情緒可能還被嫌為小菜一碟;而對於不熟悉恐怖電影者而言,由於這圈子侷限性的市場和接受門檻,也不是幾則推薦就能勸說觀影的。

尤其是當中涉及心理暗示和誘騙的部分,在許多影評和心得中都被評價為「最出戲」的段落,因此我認為導演與編劇有意在此處弱化它的真實性,而不是出於惡意。

優秀的恐怖會讓人難以分辨故事與現實的分野,同時挑戰社會中運行的既有思維。《咒》固然不是皆大歡喜、適合闔家觀賞的作品,但在人性掙扎、轉念與執悟等命題,卻也提供了不少值得反思的材料。正如片頭所舉的例子,這部電影在劇情解讀上,就至少存有兩種方向,端視我們用善或惡來檢視。
2022-04-05 04:14:28
愛德莉雅.萊茵斯提爾
看完預告片一整個都不妙了,我想應該不會去看(´・ω・`)(抖抖
2022-04-05 07:21:56
四弦
很多恐怖電影最驚悚的部分都集中在預告片了,但《咒》肯定不是。它給人的恐懼像爬行在皮膚上的甚麼東西,無以名狀、噁心且未曾間斷。
2022-04-05 11:52:10
『。』
骯,台灣能用這種手法拍出恐怖電影真的算是一大突破
比起跳嚇那種簡單暴力的驚嚇,這種沉浸式的讓人感覺更陰森(回家路上、洗澡時會不時左顧右盼的那種[e29]

不過這種恐懼感也很看人,如果沒有帶入感的觀眾或許就跟看紀錄片差不多
另外,我也真的覺得片名取得好
這種會帶出電影院的恐懼感長久留存心中,就像一場擺脫不掉的詛咒一樣
加上也許可以吸引到原本為了搜尋"咒_迴戰"的人進電影院當觀眾也說不定(並沒有[e29]
2022-04-09 12:58:40
四弦
聽說導演打算拍「一字恐怖片」系列,醃、偶、困都是目前確認會拍攝的主題。
2022-04-10 22:03:25
電視頭
原本因為是恐怖片,個人很怕電影院那種大砲音響加Jump scare,想說等以後網路平台上看看就好。可是,襪,《咒》好像真的很勇喔(´・ω・`) 窩還是去挑戰看看好了。
2022-04-10 15:21:28
四弦
比jump scare還刺激[e24]
2022-04-10 22:04:17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