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美好星期天週札 18 何不去遠足?房屋發展水深火熱 在上位者百辭莫辯

GC 休閒模式 | 2021-10-24 23:50:29 | 巴幣 20 | 人氣 224

  這個星期的話題,我其實已經推遲了很久。事實上,在施政報告剛出了沒多久,我就已經想說說。不過那個禮拜有不少社會性熱話,為了分配每一篇的文字量,提高每一篇週札的可讀性,我就決定分開談。房屋問題在香港算是一個牽涉絕大多數持份者的話題,在其他地方的人可能不會深刻感受香港人的水深火熱,所以就集中篇幅談多一點。

  首先,我們需要對香港政治層面有初步的認知。香港的特首是由選舉委員會的內閣成員選出來的,原本就設定為800人,由不同派別代表組成。各派表的代表人士是由先前的選舉委員會選舉推舉而成,部分派別的競爭比較激烈,例如教育界、社福界等等,往往出現十幾二十個參選人競逐幾個席位。當完成選委會的選舉後,他們就有資格選擇誰作為特首。當然,特首的人選是有限的,雖然對普羅大眾來說,每一個參選人都是建制派和中間派,不過各參選人之間的關係撲朔迷離,常人難以摸清;而因為大眾只有權利投選立法會議員,沒權參與特首和選委會選舉,所以民眾與特首選舉存在巨大隔閡,頂多只能擔當吃瓜群眾。對於不同參選人的政治背景,民眾視為茶餘飯後的娛樂閒談,反正誰當選,地球還是繼續轉,特首也會繼續執政,我們也沒權干涉。不過其實各參選人的政治背景,一定程度左右日後的執政風氣:譬如前一屆特首選舉,三人雖然立場相近,不過處事作風截然不同:林鄭月娥作風強硬,辛勤,高效率;對比曾俊華的慢條斯理,無為而治,奠定了參選形象,也左右各選委對特首人選的意向。而胡國興是法律界人士,對行政方面的認識比對兩人尚淺,落敗乃意料之中。這個就解釋了為什麼香港政府在長遠政策上有著巨大阻力:當行政長官進入換屆之時,而他們連任失敗,不同特首擁有不同行事方式,自然會導致前任的政策,在下一任放棄繼承。再者,政策推行的阻力不限於上述因素,過去幾年,建制派和泛民主派因為政治出發點不同,經常引發激烈衝突。為了維護政治利益,他們不擇手段,以“拉布”的方式,拖延任何對政府有利的法案,藉此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從而達到反對派的目標。這種因素,疊加本來就已經不利長期施政的選舉制度,使政府執行長遠政策,舉步維艱。

  房屋政策就是一項長遠政策。它需要幾個步驟:覓地、諮詢、收地、建屋、入伙。覓地可能在其他地方並不是難事,因為牽涉的業權不多。如果土地是屬於政府的話,政府想發展該土地,是毫無阻力,只要一聲令下,就可以進行發展;不過如果業權是屬於私人發展商的話,就麻煩了:發展土地往往需要徵詢發展商的意見,對方肯讓步才能發展。理所當然的,發展商是不能輕易讓步的:繼續擁有土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願意出賣土地,或多或少涉及官商勾結。小諷一句,沒有一個政府從不進行官商勾結,一旦牽涉賣地,就有政府和發展商利益輸送的過程。而這種情況在香港尤甚:在香港,地價收入佔了政府收入來源百分之15-20左右,每每帶來超過一千萬億港元的收益。不過大賺一筆的同時,香港的新界西北地帶有超過一半的棕地,被私人發展商持有。棕地,即是已棄置的工業和商業用地,現時可能是沒有用途,或者改劃成貨車停泊場和劏車場。因為現實上牽涉不同持份者的利益(私人發展商、政府、停車場場主、附近居民),而不同持份者有利益衝突,對於土地發展一事爭論不休,於是從零零年代末期開始研究的“收回棕地以作發展”,到現在仍然是一場空。有見及此,無論在前任政府和現任政府,都轉移策略,務求降低收地難度。

  前特首梁振英提出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興建公屋。先解釋甚麽是公屋。公屋,全寫公營房屋,是由政府的房委會和房協興建,用以提供廉價房屋予低收入人士和新移民。因為香港瘋狂的樓價,即使人們的收入可觀,也難以積攢首期置業,變相在符合入息審查的條件下,一定會申請輪候公屋。甚麽人士符合入息審查,而家境富庶呢?就是剛中學畢業的人,十八歲,剛成年,沒有收入,自然符合入息審查,不管三七二十一,填了表,碰運氣。幸運抽到公屋,省卻一筆買房的錢。問題的根柢,是公屋的原意是給低收入的基層人士,和身無長物的新移民,然而當每個人都申請公屋的時候,輪候名額大增,供不應求,使輪候時間與日俱增,令更多人不能及時入住公屋,形成惡性循環。梁振英的做法就是單純提高適量公屋的供應量,因為郊野公園邊陲屬政府土地,省去洽商的時間,收地的阻力大減,就可以把建造房屋的步驟跳到諮詢環節。只要邊陲地帶所牽涉的持份者利益少,潛在貢獻大於短期折衷,諮詢的速度也會加快。不妙當時正值立法會“拉布”的巔峰時期,遇到泛民極力阻撓,加上環保團體氣燄極盛,仗著泛民的氣勢,無限放大蠶蝕郊野公園邊陲的生態災難,該主義又廣受市民認同,法案遂被拉倒。

  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提倡尋覓“綠化地帶”,以作長期發展。其實除了綠化地帶,今年施政報告也把長遠城市發展,從新界西北移師新界東北,就是盡量避免棕地所產生的爭議。換回正題,現任特首完全反對動用郊野公園邊陲的原因,某程度上是政治操作:完全接納梁振英的方案,是把政治功勞全歸前任特首。如果把方案大意稍為改一改,那麼功勞就會在自己身上。甚麽“功成不必在我”根本是空談。而“綠化地帶”絕大部分同樣是政府土地,所以收地一部分的時間直接被省略。特首多次闡釋已經覓到足夠土地,可以滿足10-15年的公屋需求。關鍵是公務需求年年增長,現在的增幅直迫指數式成長,未來10-15年的輪候時間和人數不能以現時增幅計算。而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特首在一份報章的專訪提及到,他有意把新界東北,8平方公里大的紅花嶺地帶,改建成郊野公園;又講述發展綠化地帶和擴建郊野公園的舉動是“創新”。我無言以對。簡單數學:如果每平方公里有5萬人口住在公屋裡,那麼8平方公里的地就能住40萬人,而40萬人就是現時輪候人數的總數左右。假如土地發展左右開弓,連同新界東北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總面積250平方公里,我相信公屋問題可以彈指之間就能解決,只有有魄力去做好這個“願景”。假設一戶住三人,一層有八戶,一幢公屋公寓有五十層,一座就能容納1200人,那麼只需要有一個地方可以每平方公里放置42座公屋公寓,又能滿足住客的基本需要,即是衣食住行等等,那麼短期、急迫的房屋問題就迎刃而解。當然,這種設計的人口密度會太高,不過長遠把北部都會區做好,完善社區配套,就能循序漸進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質素。這邊廂堅稱自己已經完成覓地任務,那邊廂卻把辛辛苦苦的地規劃成休憩用途,何等荒謬!為求達成虛無縹緲的“環保”任務,甘願犧牲廣大基層市民的利益,而持續擴大已經佔據陸地面積四成的郊野公園,然後口口聲聲地“希望市民多一個遠足的地方”,難怪民怨沸騰,怨聲載道!站在劏房戶的角度,恍如晉惠帝搞民生,對著官員,不屑一顧地冷嘲熱諷:“何不食肉糜?”

(後話:又普普通通地度過了一個星期,不過對著鄰座同學真的很辛苦:面對每一句晦氣說話,如何不被負能量打壓,都是精神上的考驗。以前獨自坐在牆角,反倒享受美好的學習時光;現在鄰座三不兩時就吐槽政府藉應用程式,以防疫之名監控人民;又抱怨自己不夠富裕,不能移民英國;也慨歎經歷反修例一役,失去了自由,嚮往更自由的國度。人永遠要往前走:不要只埋怨失去了什麼,而是要珍惜現在擁有了什麼;不是口裡說要嚮往了什麼,而是要努力爭取自己得到的東西;不是只針對政府的監控行為,而是要反思現代社會中,每一個所用的東西,所依賴的科技,為什麼離不開監控。遠離監控、私隱,不如當一個原始人。只著重某一團體、權力的所作所為,而忽視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所作所為,是活生生的雙重標準,恐怕被各政治家的巧言令色誤導,從一座監獄掉進另一個囹圄而已。)

創作回應

蘇家立
香港的住屋問題,由於地狹人稠,要處理的不只有房價與稅務。
2021-10-25 06:32:24
GC 休閒模式
深層次的社會矛盾
太多持份者利益衝突 使實際成效不彰
2021-10-25 07:05:33
蘇家立
這個問題要討論的點很廣泛,底層的劏房,不僅壓縮人的生活,更抹滅了人的尊嚴。應該說貧富差距極大
2021-10-25 07:32:13
GC 休閒模式
第一步要由政府官員關注民生開始
只懂得在辦公室吹空調
慢慢就真的演變成「何不食肉糜」
2021-10-25 07:34:18
蘇家立
要既得利益者改變生活模式,很難。除非有泡沫掃到他們,但事實上人性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不容易實踐而且容易開罪他人。
2021-10-25 07:37:35
GC 休閒模式
一成不變而能安於現狀 為何改革?
既然現有政策滿足現有既得利益者
一旦新政策令不相干的人享受更多利益
他們一定反對
偏偏現有既得利益者往往是有權勢的人
2021-10-25 13:08:38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