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騎兵突入敵陣,
側面通常都會暴露在箭矢槍砲的攻擊之下,
因此需要擁有耐久度的鎧甲。
Plate Armour包含鎖子甲的重量下,
通常在30至50公斤之間,
16世紀板金加工技術進步,
鎧甲輕量化也開始盛行,
此時Maximilian樣式的鎧甲(Fluted Armour)重量減至20公斤左右。
隨著時間的經過,
開發出淬火技術以強化Spring Steel,
用其所製造出的鎧甲厚度將近先前的一半,
不但非常輕盈,
防禦力也足夠,
此為當世最頂尖的技術,
因此造價非常高昂,
持有者只有富裕的王族與貴族。
甲胄若稍微與身形不合的話,
穿起來會感到相當不舒服,
特別是腳踝的部份會有疼痛感產生,
故富裕者會去請北義或南德的優秀職人特別訂製,
一般的騎士則去購買貿易船運回的普通甲冑。
新品的甲冑無論是訂製或是購買的,
其價格都非常昂貴,
因此有的是從上一代繼承取得,
而下一代將其改造再使用。
普通的士兵因為如此,
除了掠奪取得的戰利品之外,
幾乎很少裝備Plate Armour,
民兵使用的是皮甲,
一般的步兵則穿著Chain Mail、Lamellar Armour、Brigandine等簡單又廉價的鎧甲。
根據鎧甲種類的不同,
其重量會有所差異,
光是身體部分就高達20至30公斤,
若包含頭盔與武器則超過35公斤,
不過如同前面所述,
輕量化後的鎧甲可以將重量減輕到20公斤左右,
含鎖子甲等附屬物的話,
平均大概在30至40公斤左右。
雖然全副武裝後所承受的重量極大,
不過受過訓練的騎士仍可發揮一定程度的運動能力,
也可以自力上馬。
比起重量,
Plate Armour還有散熱的問題,
著裝頭盔後,
熱能會在頭部累積,
因此裝備者常有中暑的情況發生。
結束戰亂時期後,
Plate Armour發展為馬上比武用的防具,
為了承受對手長槍的攻擊,
將盾牌或是肩部鎧甲強化,
且為了防範預期之外的傷害,
將頸部可活動部份簡化,
故頸部變得無法自由活動。
因為馬上比武只需要注意眼前的事物就足夠,
所以減低關節活動的自由度,
若是落馬的話,
則無法自力起身。
有時會聽到西洋甲冑過重,
只要在戰場跌倒就無法再站立,
或者是落馬的話就無法再度坐上馬鞍,
這些應該是把運動用「Jousting Armour」與實戰用的混為一談而造成的誤解,
實戰用的鎧甲對於裝備習慣者而言可以自力上馬,
在義大利Fiore di Liberi的劍術指南書中記載著,
如何在著裝甲冑的狀態下游泳,
以及繪出著裝甲冑狀態下的士兵空翻的圖示。
西元前2世紀左右,
古希臘及古羅馬等國利用青銅或皮革製成胸甲,
為了不妨礙裝備者的活動而保留最小限度的防禦面積,
而這些胸甲被視為是Plate Armour最古老的原型。
在古羅馬末期,
鎖子甲問世,
因為製作費時,
因此只有少部分的將軍與上級指揮官才有穿著。
不過在中世紀時,
其已有量產的技術,
鎖子甲被當成廉價又好用的防具而成為主流。
古代到中世紀的鎧甲以易活動、增加防禦面積為目標而發展,
到了13世紀後半,
鎖子甲發展到覆蓋全身的形式,
且該形式已為頂點,
此後則在要害之處用板金進行補強。
十字軍時代以後,
其注重防禦力更勝於機動力,
比起歐洲內的戰事,
在異鄉與異教徒的戰鬥更為殘酷,
同為基督教徒之間的戰爭,
有著不殺戰俘與禁用十字弓的約定存在,
於異教徒而言,
這些約定當然不會擁有,
因此為了保存生命而去追求更安全的甲胄。
步兵經常會攻擊騎兵的腳部,
為了保護腳脛,
則會在靴子的地方裝置板金,
隨後在手腕、身體也開始裝置,
板金覆蓋的地方逐漸開始擴大。
14至15世紀時,
鎖子甲與板金搭配穿著成為了主流。
其後Plate Armour在紐倫堡與米蘭發展起來,
但這時的鎧甲是完全訂製的,
故造價高昂,
能夠穿著的只有位居上流階層的貴族與騎士,
也是一種象徵權貴的物品,
因此貴族開始以藝術設計為風潮而互相展現競爭。
隨後的工業化,
導入了水力發動的鐵鎚、腳踏研磨機,
這時已可開始量產各種尺寸的鎧甲,
因此就算是普通士兵也可以著裝Plate Armour,
在此之前,
若是一般人想裝備Plate Armour,
只能從戰死者身上剝取。
在15世紀後半可以看到德式鎧甲出現,
其特徵是直線狀的凹槽板金,
以及尖銳化的指尖,
這種型態被稱為「Gothic Plate Armour」,
在16世紀初期又被稱為「Maximilian式」,
這種全身幾乎佈有凹槽的鎧甲,
不但可以保有防禦強度,
同時又能減輕重量,
因其外形而又被稱為「Fluted Armour」。
到了火器的發明,
像Fluted Armour減少厚度以求輕量化的Plate Armour無法承受子彈的貫穿,
因此開始增加鎧甲的厚度。
防禦增幅的Plate Armour,
同時也增加了鎧甲重量,
直到裝備者無法負荷。
此時開始發展成半甲冑的狀態,
放棄手、腳等處的防禦,
防禦面積逐漸開始縮減成胸甲的的狀態,
此後的步兵開始捨棄穿著鎧甲。
胸甲騎兵(Cuirassier)是指只有頭部與胸部裝備裝甲的騎兵,
其存留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隨後騎兵已開始落伍,
這時的Plate Armour也開始畫下句點。
衰退後的Plate Armour開始發展成儀禮用的鎧甲(Parade Armour),
在其之上彫金與搭配裝飾品,
因其存在感與裝飾性而被世人當成藝術品所珍藏。
Plate Armour也跟對抗武器的發展有關,
這類型的鎧甲對於切斷類型的攻擊有相當優秀的防禦效果,
雖然強力的十字弓可能貫穿裝甲,
但是普通的十字弓不太容易擁有遠距離內貫穿2mm厚度鐵板的力量。
對此,
十字弓開始使用短粗的專用箭矢以強化貫穿力。
在另一方面,
雖然Mace等毆打型武器無法破壞鎧甲,
但是沉重的打擊卻會造成凹陷,
也會對人體造成內傷、骨折等傷害,
因此裝備者會在鎧甲之內穿著Quilting材質的衣物以吸收打擊傷害。
其後便出現了像是Morning Star這種兼具打擊與貫穿能力的武器,
或是特化貫穿攻擊的金屬棒、長槍。
雖然Plate Armour將全身包覆起來,
但為了確保關節的可動範圍,
還是無法避免有間隙存在,
因此持劍或短劍的敵人開始研究專攻此縫隙的技術,
為了補正該缺點,
著裝者會在Plate Armour之內穿著鎖子甲以遮蓋弱點,
不過在其後也誕生了特化刺擊的短劍,
其目標在於Plate Armour的接縫以及鎖子甲的縫隙。
對於重裝騎兵,
相較輕裝的步兵會持有Halberd等帶鉤的長柄武器,
利用他們落馬後不能立刻站起的劣勢,
先將其拖拉下馬,
再用短劍刺入頭盔與鎧甲的間隙。
Plate Armour的衰退後也影響武器的發展,
16至17世紀的Rapier即是其衰退後而誕生的武器。
Rapier在攻擊無鎧甲守護之敵人的同時,
也在保護無鎧甲的自己,
是個兼俱攻擊、防禦,
且容易使用的輕量劍。
圖片來源:
http://www.swordfightingschool.com/Armored_classes.html
http://www.hrp.org.uk/MediaPlayer/ViewPlaylist.aspx?PlaylistId=25
http://www.talerwin.com/armour.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Plate_armour
http://hp.vector.co.jp/authors/VA024828/Game/Weapon.html
資料來源: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97%E3%83%AC%E3%83%BC%E3%83%88%E3%82%A2%E3%83%BC%E3%83%9E%E3%83%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