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
大廳
主題

【閒聊】關於儲蓄計畫的四點自我提問

蓋瑞特 | 2023-06-25 09:49:59 | 巴幣 2 | 人氣 136

最近接觸到一個非常觸動我的構想,該構想大致內容為「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過於放大近期資產的波動,卻忽視了長遠資產的累計」,若要試著為該構想舉個非常不貼切例子,大概就是「3年內資產大跌60%跟30年後資產萎縮20%,哪個更可怕」,這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值得花時間深入思考。

在我看來,根據年齡層的不同會導致兩者都很可怕。就60歲以上準備退休的人而言,短時間的資產大跌會極大影響後續的退休計畫;但對25歲以上剛在職場奮鬥的年輕人而已短期大跌卻是好事,因為能以較低的價格累計資產,但長時間的資產萎縮如同溫水煮青蛙,很可能讓投資人長期投資數十年卻獲得低報酬卻不自知,關於這部分我最先想到的是1999年~2009年「美股失落的十年」,這十年間投資S&P500指數獲得的報酬是負的,也就是這段時間買SPY的總報酬是虧錢的。
反觀1999~2009年是新興市場,像是金磚四國股市狂飆的十年,但問題是倘若當時看到新興市場表現優秀就認賠賣出SPY,將全數資金投入新興市場,那麼2010年及其之後的美股好轉就會錯失,同時新興市場的表現也開始下滑,一場追高殺低的韭菜行為就這樣害了自己。

由於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學會的教訓就是永遠學不會歷史教訓,但若還是想試著從歷史中獲取教訓,那麼可以試著提出一個問題:回顧台灣50指數成立的二十年共創造了500%的投資報酬,但過去20年不代表未來20年,倘若未來台股步入失落的十年,也就是投資台灣50指數十年獲得的報酬是負的,那麼該怎麼辦?

隨後可以再延伸提出第二個問題:縱觀台灣50指數的組成,可發覺電子產業乃至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若跳脫單純台股的單一角度,以全世界經濟體的角度去檢視,便會發現只投資台股幾乎等同於只投資半導體產業,這屬於犯了投資的大忌:「沒有分散風險」。然而在媒體的疲勞轟炸下,似乎很容易產生半導體產業會迎來百年輝煌的錯覺,但倘若未來沒有迎來輝煌,反而真的絆倒了,那該怎麼辦?

根據上面兩個問題,似乎會覺得投資國際股市,例如VT或VTI+VXUS方為正解,此時可以再延伸出第三個問題:由於我擔心台股步入失落的十年,也擔心半導體產業真的會絆倒,於是放棄台灣50指數,資金全數All in VT。結果台股沒迎來失落的十年反倒迎來輝煌的十年,半導體產業表現更加出色,身邊買台灣50指數ETF的親朋好友們大賺一筆,結果自己買VT只賺到了一些些,這樣的狀況下會不會對全球分散投資的想法產生動搖?
當然第三個問題能反轉過來成為第四個問題,也就是台股表現低迷,只買台股的親朋好友報酬率低迷而自己靠VT大賺一筆,不過這個問題我就不再特別描述情境。

我覺得「措手不及的意外」是對投資,亦或者對儲蓄而言最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主要體現在心理層面,也就是對某個堅信不疑的想法有所破滅,而這種破滅後所做出的選擇可能會進一步加害自己。我舉一個也許不貼切,但意思大致有到的例子,便是某個投資人對「銀行不會倒」的信念非常堅信,因此只持有金融股,但在某天某間大型銀行真的倒了,這樣的事實極大地衝擊該位投資人的信念,於是該位投資人從股市中畢業,從此決定只持有現金。然而在高通膨的環境下,只持有現金的負複利效果會不斷降低實際購買力,對未來自己的財務傷害是難以估計的。
可是金融研究是不探討人性的,而這種冰冷也是科學研究的必然結果,即便社會科學是軟科學,但在軟科學的研究過程中不可能把人性算進去。所以目前我對「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計畫,比規劃財富創造最大化的投資計畫更加務實」這個構想有著更加貼切的認識,因此即便某些選擇真的會傷害長遠的資產累計,但倘若這樣的選擇是自己可以長遠堅持下去的,那也得明知故犯,

先聊到這,未來有時間再繼續聊。

創作回應

更多創作